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初的中国世界史研究

1900年

麦鼎华翻译《埃及近世史》希望以埃及亡国的历史作为一剂良药,使中华民族警醒。

1901年

《译书汇编》译载日本著作,指出:西国学者,悯贫富之不等,而为佣工者,往往受资本家之制,遂有倡均贫富制恒产之说者,谓之社会主义。

1902年

《译书汇编》发表留日学生编译的《史学概论》,这是国内第一部以“史学概论”命名的著作,该书中日本学者的史学思想都来源于西方。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译著《广长舌》,这是一部宣传包括唯物史观在内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通俗读物。

1903年

夏清馥编译《印度灭亡战史》;秦嗣宗译《希腊独立史》;张仁普译《意大利独立史》;上海人演社出版《俄国革命战史》。

1905年

梁启超编纂《越南亡国史》

1910年

梁启超又撰《朝鲜灭亡之原因》

1911年

商务印书馆《美国独立战史》重新修订再版,此后两年该书先后出版了第三版和第四版。

——摘编自于沛《近代以来中国世界史研究的发展》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中国掀起向苏联学习的热潮,历史学科也不例外。中国学者看到,苏联世界史和苏联中国史论在重新解读中国历史进程方面,没有提供实质性的帮助。1978年,中国学术研究步入正轨。在对世界历史新知的渴求和为经济建设出力的愿望的背景下,他们遇到了“全球史观”。“全球史观”最能打动中国世界史学家之处,在于某些论点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观相合。中国史学家认为“全球史观”提倡的新视角、新方法具有开拓意义,不管对全球史观作何评价,对其批判“西方中心论”的态度,总是称许有加,这也是它在中国受到高度评价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刘新成《全球史观在中国》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初学界对世界史研究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以来“全球史观””在中国受到欢迎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近现代中国世界史研究发展的共同特点。
2 . 某研究者为研究20世纪50年代我国工人的生活状况,搜集到以下史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331月,上海《东方杂志》号召国人想象未来的中国,历史学家周谷城写下了一个奇怪的梦。他写道:“我梦想中的未来中国首要之件便是:人人能有机会坐在抽水马桶上大便……我梦想着;此后我真能不再作什么梦想了。”

——19331月上海《东方杂志》

材料二“领导们问大家,对自己分到的房子有什么不满意的,还有什么需要。但是我们想,跟过去比已经很好了,还会有什么不满意的,周围的医院、邮电局、花园、菜场什么都已经有了,方便得不得了。家里用的还是抽水马桶,那可是刚解放啊,全上海人家都还是倒马桶的呢。"

——原上海绢纺织厂先进工作者郑长保回忆1952年首次搬进上海曹杨工人新村的往事

材料三在工人新村大道的两旁,守望这欣欣的白杨,风儿挨家奔跑送喜讯……生活啊,长着翅膀在飞翔,多少个工人子女进大学,多少户工人家中挂奖状。多少青年儿女立下大志,走遍祖国四面八方,多少家庭妇女离开灶台,解掉围裙换上工装。谁说古来百家不同姓,这里的家长是亲爱的党……"

——上海诗人宁宇《工人新村漫步》(写于1957年前后)

(1)根据材料一,结合20世纪30年代的历史背景,谈谈你对周谷城这个“奇怪的梦”的理解。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概述20世纪50年代上海工人生活状况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3)该研究者所搜集的史料有何局限?为更全面研究我国工人的生活状况,请向该研究者提供至少1条建议。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产阶级家庭的理想是男主外、女主内,妇女远离职场的竞争。而在实际上,19世纪有大量的中产阶级妇女进入教师、护士、职员等行业,也有许多中产阶级妇女参与投资和经营活动:投资运河、铁路、海运业、政府债券、银行保险、经营商业和工业企业等。1870年,议会通过英国历史上第一部《已婚妇女财产法》以保证妇女独立经营或工作所获得的经济收入,这是英国妇女拥有独立财产权的开始。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妇女的投资经营活动规模和数量虽然很有限,但它不仅发挥了在英国经济发展和经济扩张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增强了女性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影响力,由此推动了社会向两性平等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潘迎华《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妇女投资经营活动及其原因分析》

材料二   19014月,《中外日报》刊出的一篇题为《拟上海女学会说》文章,作者认为身为女性“有改革之责,发言之权”“中国之积弱由于女权之放失,女权之放失由于女学之式微”“倡兴的'女学',不只是为了‘强国’,还为了争取‘女权’。女学者,全国文明之母;女权者,万权之元素”。1904年,天津《大公报》上发表女子吕碧城诗文,她继续提倡女学和女权,认为倡办女学的目标,不只是使女子“助国家之公益”。还在于“激发个人之权利".

——李长莉《晚清知识女性的“新妇女观”》

(1)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妇女的角色变化,概括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妇女投资经营这活动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社会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晚清女性解放运动初兴时期“新妇女观”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妇女解放的认识。
2021-11-09更新 | 162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调研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宋政府颁布了多项行政法律以管理庞大的官僚群体。宋朝的科举考试开设了“明法科”,法律成为科考的重要内容。宋朝专门设置审官院负责京官和朝官的考课,还颁行《守令四善四罪》考课法。宋朝扩大了御史的弹奏权和行政监督权,“台谏官许风闻言事”;地方建立监司、通判监察体系,还特别制定《监司互监法》。皇帝亲自掌握御史的任免权,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为御史。还颁发了《名例敕》《职制令》《厩库敕》《杂敕》等,对监察官的职权与活动做出了明确的规范。

——摘编自杨世鑫《法制前提下的宋代公务员管理》

材料二   在西方国家,凡职业文官都要经过竞争考试,而不是靠私人关系或党派背景。文官管理有统一的人事管理机构,如美国和英国的文官事务委员会等;有统一的人事制度和法规对各部门的工作人员实行综合管理,并使他们在各部门之间,在中央和各级地方单位之间转调、轮换、流动等。美国政府还把分类法应用于几乎所有文官职位,文官“无过失不受免职处分”。国家通过立法明确规定:文官必须忠于国家;严守国家机密;文官一律不准从事任何与本部业务有关的盈利事业;文官不得参加政党活动,不得公开发表政见,或对政府施政任意批评,使政府感到为难。

——摘编自焦冠军《西方文官制度概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宋代与西方近代公务员管理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导致上述不同的原因。
(3)综上,谈谈你对公务员管理的认识。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6世纪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使得海禁政策相比明初实行时更不符合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嘉靖倭乱”发生后,明朝严行海禁并废除了市舶司,这使得番商失去了合法的贸易渠道,大兴走私贸易。海商也逐渐转为了海盗,“虽概称倭夷,其实多编户齐民也”。福建巡抚谭纶奏称:“闽人滨海而居者,不知其凡几也,大抵非为生于海则不得食,若一切禁罢,则有无何所于通,衣食何所从出。如之,何不相率而引为盗也。”中央政府中也有很多同谭纶持相同观点的大臣,明朝上层最终开始考虑更适合实际情况的政策。1567年,明穆宗宣布在福建开放海禁,“准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海”。“隆庆开海”带来了海上贸易的繁荣,朝廷也越来越重视海澄舶税对国家的重要作用,这是除了维持稳定海疆以外的又一重要好处。因此,明朝政府制定并不断完善海澄舶税的制度,以官方政策的形式将税收分类并固定下来,这为中国开启海洋贸易国际化奠定了政策上的基础。

——摘编自薛振威《16世纪中国海外贸易思想变革——以隆庆开海为例》

(1)据材料概括明朝“隆庆开海”的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隆庆开海”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安史之乱爆发后,出于平叛需要,中央将财政权力下放,使各地节度使和团练使获得“应须兵马甲仗器械粮赐等,并于本路自供”的权力。地方藩镇长官借机拥兵自重,“河南、山东、荆襄、剑南有重兵处,皆厚自奉养,王赋所入无几”,中央所能获得的财政收入非常不稳定。“逆贼未平,师旅淹岁,军用匮竭,常赋莫充”,庞大的军费开支,令唐王朝陷入严重的财政危机。

在此背景下,两税法将德宗建中以前各地的非法赋敛……予以承认,并以两税名义变为国家正式税收……从制度和法律上,限制地方藩镇非法聚敛。由此,中央不仅获得了稳定的税收来源,同时也加强了对地方财政的控制和管理。两税法实行后,“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摘编自许超雄《唐代两税法确立两大税收原则》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税法推行的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实行两税法的影响。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古代税收制度改革的诸多因素。
2023-12-05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国家粮食储备的观念源自西周。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推行平籴法,即政府在丰年购进粮食储存,以免谷贱伤农,歉年卖出所储粮食以稳定粮价。汉武帝时,桑弘羊发展了上述思想,创立平准法,在京师贱收贵卖以平抑物价。宣帝(前74年—前48年在位)元康年间连年丰收,谷价低至一石五钱,“农人少利”。此时,“岁漕关东谷四百万斛以给京师,用卒六万人”。(班固《汉书》)五凤年间,宣帝采纳大司农中丞耿寿昌的建议:在三辅、弘农、河东、上党、太原等郡买粮,供给京师所用,“省关东漕卒过半”。这一措施成效显著,耿寿昌又于五凤四年(前54)奏请在边郡普遍设置粮仓,“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日常平仓。民便之”。该制度在后世逐步完善,影响至今。王夫之称其为“利民之善术也”。

——摘编自王文涛《社会救助视角下的汉宣帝中兴》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宣帝建立常平仓制度的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宣帝建立常平仓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2022-11-03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阿拉伯帝国时期,麦阿里的散文《宽恕书》与但丁的《神曲》结构类似,都是以天堂、地狱为背景。同时期的阿拉伯哲学著作中也有关于先知夜间旅行和登霄的说法,与《神曲》的叙事方式相似。材料可以用来研究(     
A.基督教的东传路线B.文艺复兴运动的渊源
C.阿拉伯帝国的疆域D.亚欧文化的交流互动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王阳明的新民观,包括两大层面:第一层面,是思想层面,他提出新四民观,他认为“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其归要在于有益于生人之道,故曰:四民异业而同道”。第二层面,是实践层面,他在南赣巡抚任上致力于肃清闽粤交界山区流民动乱问题。他提出致良知的“良方”,采取觉民传道的办法,教化民众,将放下武器的“盗贼”称为“新民”,将新民组织成义兵编入军伍之中;王阳明俯顺民情“要于河头地方添设县治”;建立学校,以易风俗;创制“十家牌法”,按牌维持治安;依据圣训亲自制定《南赣乡约》。王阳明将新民观用于改革社会现实的实践之中,获得了重大成功。

——摘编自万明《新旧之间:王阳明与明代早期近代化进程》


(1)据材料概括王阳明新民观的基本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社会背景。
(2)据材料概括王阳明新民观的社会实践及其作用。
2023-02-09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选修)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两汉之际,印度佛教自西域传入中原。东汉末年起,军阀互拼,惯于屠杀前朝子孙,恰好佛教专讲因果报应,似能予以解释。当朝君主们向佛祖寻求宽恕,也就为佛教提供政治庇护。北朝的少数民族“自称胡人,当奉胡教”,故较能接受佛教。其统治者在决策时,甚至依赖擅长咒术或博学多材的“神僧”为参谋。寺院因君主崇佛,掌握大量土地和财富,有能力布施、救济贫民,很多贫民更是直接入寺为僧。人民经不起乱世苦难,唯有以佛教来填补空虚之心灵。两晋时期,儒学已没落,道教尚处于初创期,都缺乏宽厚的理论体系,无法引发知识分子的学术兴趣。思想真空之际,富有哲理思辨的佛教,正好在学术方面输入生气,为广大知识分子所接受。

——摘编自孟丹《探寻佛教盛行背后的缘由——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来看》

材料二自汉至宋,佛教东传历经10个世纪,是外来文化“第一次长时间地输入中国”。这一中外文化交流的实践,也以“佛教的中国化”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开放性与同化力。中国是多民族的大国,佛教结合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和历史传统,在中国形成了具有不同的民族气派、形式、性格和特征的三大分支。中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域的自然、文化、政治环境差异较大。佛教石窟雕塑北方多南方少,北“重修持”南“偏义理”等现象,正是这种差异的体现。此外,面对王朝更替带来的挑战或机遇,佛教积极做出适应各王朝统治需要、各类人群宗教需求的回应,并受到不同时代主流思想的极大影响。

——摘编自方立天《佛教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以汉传佛教为中心》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佛教传入与盛行的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佛教中国化”的含义。
2022-12-12更新 | 14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抽测二(12月)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