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国际贸易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并将不同地区紧紧连结在一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子(汉武帝)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汉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国。因益发使抵安息(伊朗高原)、奄蔡(今高加索一带)、黎轩(罗马帝国)、条支(叙利亚)、身毒国(印度)。……诸使外国一辈(批)大者数百,少者百余人。……汉率一岁中使多者十余,少者五六辈(批),远者八九岁,近者数岁而反。

——引自《史记·大宛列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这一时期对外贸易发展的条件。

材料二   全球贸易开始令古老的地中海贸易黯然失色。比利时的安特卫普迅速成为其中一个崭露头角的国际市场和世界经济中心。大西洋诸岛生产出的砂糖先集中到安特卫普,再销往欧洲各地。在十六世纪安特卫普的市场上,有英国的毛纺织品、北欧波罗的海地区的谷物、葡萄牙人从亚洲运回的胡椒和香料等。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在此买卖世界各地的商品,好不热闹。当时一位著名的意大利历史学家因此感叹道:“去一趟安特卫普的交易所,就能听到世界各地的语言。”

——摘自川北稔《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以“十六世纪安特卫普”为例,说明当时欧洲在商业贸易方面所出现的新变化,用一句话指出“十六世纪安特卫普”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材料三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一方面,机器直接引起原料的增加,例如轧棉机使棉花生产增加。另一方面,机器产品的便宜和交通运输业的变革是夺取国外市场的武器。……例如,东印度就被迫为大不列颠生产棉花、羊毛、大麻、黄麻、靛蓝等;澳大利亚就变成了羊毛产地。一种与机器生产中心相适应的新的国际分工产生了,它使地球的一部分成为主要从事农业的生产地区,以服务于另一部分主要从事工业的生产地区。

——引自《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23卷)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概述工业革命后形成的“新的国际分工”的内涵,并简析其形成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廷枢在筹备开平煤矿时说:夫取天地之利,济民生日用之需,寰中之宝藏已兴,海外之漏卮渐塞,诚属富强要术。(下图为光绪七年(1881年)开平矿务局发行的股票,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实物股票。图中文字为“开平矿务局为给股票事,奉直隶爵阁督部堂李(李鸿章),批准设局招商,开采煤铁,札饬筹办等因在案。当经本局议定,招集股银八十万两,分作八千股,每股津平宝纹银一百两,一股至千股皆可附搭。俟见煤铁之后,所得余利按股均分,并给股折……。”)


材料二   官僚指有权势的官员,并不包括一般的政府办事人员。官僚资本是官僚与财产的结合。在这些企业中,政府的利益和财产已经同官僚私人的利益混为一谈,难以区分。民国时期的官僚资本,除了政府高级官员本人直接从事或投资企业之外,他们本身不直接出面,而以其亲属投资举办公司即所谓“裙带资本”,由于权势与财势紧密结合,并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王建朗、黄志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1)开平矿务局属于什么性质的企业?给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这类企业的创办在当时所起的积极作用。
(2)依据材料指出官僚资本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极为重要影响”的主要表现。
3 . 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些教书匠、艺术家、工程师打下了一个新的学术基础,等到文艺复兴,大量的古代经典又从远方的图书馆重新被学者们带回到人间。知识,再度从神回到人。

——许倬云《大国霸业的兴废》


(1)阅读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的兴起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诉求角度理解“从神回到人”的涵义。

材料二   马丁·路德:“……除非我被《圣经》中的十诫判为有罪,或有其他显著的理由(教皇和教会的权威,我并不接受,因为他们彼此互相矛盾),我的良心,是出于上帝的命令。我不能也不愿撤回任何意见,因为违背我的良心,是错误又不安全的事情。求上帝帮助我!阿门。”

——【美】威尔·杜兰特《世界文明史宗教改革》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马丁·路德的主张。并概括宗教改革对人文主义发展的主要贡献。

材料三   早在18世纪,启蒙运动的分裂已导致了两个“法庭”的对峙:伏尔泰的“理性法庭”在审判迷信的同时也显示了对人类情感的审判,他所推崇的理性是指与对神的敬畏、对权威的崇拜相对立,与自发的情感、主观的感觉相对立的人的明智的判断,独立思考和自我选择的能力……最终目的是创建理性的国家。卢梭的“情感法庭”在谴责奴役的同时也显示了对人类理性的排斥,两个“法庭”的对峙使人们陷于冷酷的(不人道的)“规律”与浪漫的(反“科学”的)精神之悖论中,同时也开始了走出困境的探索。

——摘编自秦晖《共同的底线》


(3)人文精神是人的价值尺度在人的思想意识、思维习惯和心理活动中的历史积淀。有两点认识可供选择理解:①试结合伏尔泰的思想主张,简述他追求的是怎样一个“理性的国家”。②卢梭的“情感法庭”体现了他哪一思想,说明这一思想如何丰富了人文精神的内涵。(请任意选择一种认识加以说明)
2021-05-15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重视道德教化、文化建设,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家的道德教化到宋明以后转向带有浓重民间色彩的社会性教化。……在中国传统社会,掌握实际控制权的官吏很少。一个县官有时要控制2580万人,而所有衙门之内的人有时就是十几个或者几十个。没有军队,没有警察,靠的就是像乡约、社学、圣谕之类的教化力量。

——摘编自韩星《中国古代教化传统与乡村文明重建的实践探索》

材料二   榜文内坐去事理,皆系教民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等事。所在官吏、老人、里甲人等,当体朝廷教民之意,各宜趋善避恶,保守身家,常川遵守奉行,毋视虚文,务在实效。违此令者,各照所犯罪之。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齐才能国治,推行和宣讲朱熹的《家礼》以教导基层民众修身齐家,则是切实可行之道。……《家礼》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官方行政机构对基层社会控制之不足,使皇权深入到基层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摘编自朱元璋《教民榜文》、孔伟《规制与教化:明初礼俗的基层控制及其成效》

材料三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和政府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作用。进一步加快建设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与旅游、科技、金融、制造、建筑、农业、健康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文化的动力和活力。同时,着力解决文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中的价值导向问题。习近平强调:“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提倡文化文艺工作者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

——改编自欧阳雪梅《新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演进及基本经验》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宋朝儒学开始“转向带有浓重民间色彩的社会性教化”而发展出的理论,并说明其在南宋后向基层全面渗透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明朝教化乡里的主要方式,并概述明朝教化的特点及根本目的。
(3)结合所学,写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中国的地位。根据材料三,概括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和政府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采取主要措施。综合上述材料,扼要指出古今文化建设出发点的变化。
2023-05-14更新 | 256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5 . 人类商贸活动的范围、内容和形式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明朝中期起,……由于农业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很多地方的农业染上了商业色彩,农产品主要面向市场而并非自己消费,同时粮食商品化的趋势也日益明显。……许多重要商品的贸易,已不再局限于地方局部范围内的狭小市场,而是被长途贩运到很远的地方销售,乃至行销全国。……在国内贸易发展的基础上,海外贸易的需求日益强烈。欧洲在与中国的贸易中,无一例外地都处于贸易逆差之中。由于这种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因此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世界贸易示意图
   

材料三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重大标志,也是中国现代经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这一战略决策的作出,充分体现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搅全局、与时俱进的远见卓识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坚定信心,充分展示了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积极姿态,必将对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郭德宏、王海光、韩钢《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明清时期商业贸易出现的新现象,并分析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中叶世界贸易格局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21世纪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简述中国入世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的重要而深远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历经北朝至宋元1000多年的不断开凿修建,形成了历史悠久的文化体系。隋唐时期是莫高窟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开凿石窟数量多达1000余个,保存下来的有200多个,壁画和塑像都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石窟装饰纹样既保留了北朝时期敦煌本地图案和一些西域纹样图案的特点,又吸收中原地区石窟、陵墓雕饰、丝织物上的纹样特征,还吸取了中亚地区的一些纹样筑格。以花卉、禽兽等图案为代表,内容丰富,富于变化,色彩绚丽。

——摘编自关友惠《敦煌装饰图案》、高宇飞《人类敦煌:敦煌文化特色与形态》等

材料二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从小接受传统的儒家教育,同时也对西方的科学和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02年东渡日本留学,最初学医,但后来观看日俄战争教育片时,深受刺激,决定弃医从文。归国后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诞生。支持和参与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为中国文化的独立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摘编自舒新城《近代中国留学史》

材料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根本上具有内在统一性,两者不同而和、和实生物,从学理上看两者具备“相结合”后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良好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把“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举,充分肯定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个人家庭、民族国家与人类社会诸层面的价值意义,结合新时代国内外现实条件与改革开放建设实践,一方面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重塑并筑牢中国历史文化的根基,另一方面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来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时代的蕴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升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精神力量。

——国承彦主编《传统文化时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依据材料一,概括隋唐时期敦煌莫高窟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特点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鲁迅生涯规化的特征。结合所学,对其生涯规化进行评析。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其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点。结合所学,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主要史实。
2024-04-04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3月限时训练历史试题
7 .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的途径主要有四条,即设立变法的专门机构,鼓励神宗独断,改变监察机构的性质,用人以是否拥护新法为标准。它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使皇帝时代最为进步的体制——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体制遭到了破坏,民主性减少,专制性加强。监察机构成了政府的附庸,为权臣的产生开辟了道路。实用主义的用人路线,使社会风气大坏,投机钻营者得势,贪污贿赂成风,政府成为腐败的温床。

——摘编自漆侠《王安石变法》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有四次大变革或变革的尝试,分别是太平天国后的“变法自强”,戊戌年前后的维新运动,义和团事件后的“新政”,19101911年的“请开国会”运动,这四次改革都是中国和列强社会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加上丢失领土乃至亡国的危机感,在激发了统治集团和民间变革图存意识的情况下,逐步实施的。然而,这些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

——摘编自戴鞍钢《晚清史》和黄治军《大清灭亡启示录》等

材料三   国民政府于1948年发行金圆券时,金银外币被强制性地全面收兑,不仅退出货币领域,还被排除于商品流通领域。与此同时,厉行限价政策。19488月发行金圆券之初,曾宣布20亿元的发行限额,但是当月底便突破限额达到32亿余元,1948年年底为82亿余元。进入1949年之后,伴随着国民党军队在三大战役中的全面失败,军政各费支出倍增,而各种税收反形锐减,收支差额益巨,钞券发行遂急剧膨胀,物资匮乏,物价愈涨,而金圆券贬值愈速。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体制”的含义,概括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晚清四次改革运动的共同特点,用一句话提炼1910~1911年的“请开国会”运动失败的原因。
(3)结合所学,分析国民政府“金圆券”改革“再度折戟”的经济因素。根据材料一、二、三,请谈一谈你得到的启示。
2023-08-09更新 | 16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考历史试题(7月)
8 . 国际贸易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社会生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的航海和造船技术,到宋元出现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进步,中国海船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好的海船。当时的阿拉伯、波斯、印度商人从事远洋贸易时都愿意乘坐中国的海船。自此,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有了重大发展,到明初更是发展了到巅峰。……全球海路的开辟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除三角贸易外,还有十分重要的贸易现象——一个围绕中国形成的“丝银贸易”网络。

——摘编自《从航海技术发展角度审视中华民族兴衰的历史》

材料二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地中海沿岸的威尼斯、热那亚等意大利商业城市衰落了,代之而起的是里斯本、塞维尔、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和伦敦等城市,它们先后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16世纪,在欧洲首先是在安特卫普产生了近代的商品和证券交易所,随后在西欧各国都迅速的发展起来。17世纪初,英国与荷兰的大商人集股组成海外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这些贸易公司由国家给予种种特权,在世界各地经营垄断贸易,对西欧资本原始积累发挥了重要作用。16至17世纪,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南亚、东南亚、东亚,建立殖民地和定居点,在东亚海域展开激烈的商业竞争,形成新的亚洲贸易中心。葡萄牙殖民者开辟了从印度经澳门至日本的三角贸易,西班牙殖民者开辟了从马尼拉至墨西哥的大帆船贸易航线。果阿、澳门、长崎、马尼拉等地成为国际贸易的枢纽。

——摘编自《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

材料三   据 WTO 统计,2012年以来,全球贸易量增长速度一直低于3%,2014年世界货物贸易量增长2.8%,2012-2014年三年平均增速仅为2.4%,为世界贸易有统计以来的最低水平(1975年和2009年除外),2015年下半年世界贸易增长2.8%,第四季度显著下滑,2016年世界贸易的增速仅为1.7%。……在世界经济处于下行或收缩阶段,各国政府会为了保护就业而保护本国市场以免受他国产品冲击,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区域主义等新型贸易保护主义层出不穷。全球性的贸易自由化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将很难取得明显进展,贸易投资一体化、自由化等制度安排和规则将主要通过区域合作的形式实现,贸易区域化、集团化趋势将常态化,区域贸易发展成为国际贸易增长的主要驱动机制。不仅如此,国际贸易的结构也发生变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间的贸易由技术型、信息型贸易向服务型贸易转型,国际服务贸易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重视,成为全球贸易新的增长点。

——摘编自李雅楠、王成新《经济全球化下世界贸易的新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宋元时期“航海和造船技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进步”,并回答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巅峰”的标志。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丝银贸易”的发展对当时中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发生的新变化。结合所学指出近代中国在西方影响下出现的最早专营股票的证券机构名称。
(3)根据材料三,概括经济全球化下世界贸易的新特点。结合所学回答中国在融入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地位的变化。
2023-05-16更新 | 18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3届高三5月适应考历史试题
9 . 如何治理好国家,古往今来的执政者都曾进行过一系列尝试、探索和实践。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制度产生于隋而确立于唐。因为有多种科目,“分科举人”,故名科举。与重点在于推荐的察举相比,科举制度的特点在于: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入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但是,相对合理并不意味着尽善尽美,它也会落幕。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二   魏晋以来礼成为法典的主要内容,礼教支配法令。如《北齐律》将“重罪十条”(反逆、大逆、叛、降、恶逆、不道、不敬、不孝、不义、内乱)入律,就是由秦汉的“不孝”“反逆”发展而来。唐朝法律的核心法典《□□□□》科条凝练,描述周密,完全以儒家礼教纲常为指导思想,它是礼法合治的产物。

——摘编自杨玲等《论中国古代“礼法合治”法治思想的形成与演变》

材料三   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动力源泉和法治保障。……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这个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其他什么道路;后一句,规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两句话都讲,才是完整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依法执政基本方式落实好,把法治中国建设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这是“为子孙万代计,为长远发展谋”。

——摘编自《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1)依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优于察举制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替代科举制“落幕”的是哪种官员选拔方式。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魏晋时期“礼教支配法令”的主要原因。写出唐朝法律核心法典的名称,并指出它在法制史发展中的地位。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并结合所学列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3个突出成就。
2023-02-09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殖民主义不同时期呈现不同表现,二战后世界范围内的殖民体系最终走向崩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社会改革家和理论家霍布森曾说:“争夺非洲”是整个西欧一小部分极富裕和有权势的金融家们的经济利益造成的。他认为,非洲的殖民地化并没有给纳税人带来经济上的好处,因为他们的国家根据国际资本家的命令派遣征服军和占领家,财富仅仅流向富豪们,他们闯出经济停滞的西欧,寻求着比在国内所能获得的更高的投资回报。霍布森总结道,19世纪后期的帝国主义是一种“国家生活的堕落的选择,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自私的攫取欲和暴力统治欲。”

——【美】罗伯特·勒纳《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美国是新殖民主义的倡导者和设计者。自19世纪中期美国完成了在北美大陆的扩张后,即开始了谋求在太平洋的利益,提出新殖民主义的“太平洋商业帝国”构想:第一,扩张的目的是追逐商业利益,要求自由贸易的“公平”竞争原则,不搞歧视和垄断;第二,“不割让主义”,反对分割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第三,保全中国的行政实体,实行间接统治。

——节选自朱汉国主编《历史》必修第二册

材料三   正如欧洲在19世纪最后20年中迅速获得其大部分殖民地那样,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同样短的时期内又失去了其大部分殖民地。在1944年至1985年间,总共有96个国家赢得独立。…出现这一意想不到的结局的一个原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初的殖民主义列强空前地衰落:法国和荷兰被侵占,英国则在经济上和军事上遭到削弱。同样重要的是,反帝国主义情绪在诸帝国国内也得到发展。……由于数百万殖民地居民在同盟国和日本的军队和劳改营中服役,这种世界范围的殖民地觉醒得到了进一步促进,……当所有这些人返回家园时,他们必然会以新的眼光来看待当地的殖民地官员和本民族的领导人。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所学指出早期殖民者侵略非洲的方式。根据材料一分析欧洲列强实行“非洲殖民地化”的动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新殖民主义的特点。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史实指出美国构建“太平洋商业帝国”的主要举措。
(3)结合材料三并联系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瓦解的主要原因。
2022-05-21更新 | 17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