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研究性学习是高中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高三某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以“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为主题,分成了群星闪烁、分道扬镳、西学东渐三个步骤,展开研究。
群星闪烁
材料一
孔子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把智仁勇这三种品质称为“君子道者三”,认为它们是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而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是知识”,他认为“知识是美德的基础,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由教育而来”。
分道扬镳
材料二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
西学东渐
材料三
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拉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
——文池《思想的灵光》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共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明理学如何发展儒家思想的?它对后世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结合所学知识,例举中国新生资产阶级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战略成为社会热点。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希波战争、罗马征服东地中海、丝绸之路、马可·波罗来华等素材,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A.中华文明的吸引力B.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C.帝国的扩张与崛起D.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2023-01-05更新 | 417次组卷 | 95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安徽华星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3 . 某兴趣小组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搜集了下列文学作品。据此判断,该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关注的文学流派是
A.现实主义B.浪漫主义C.古典主义D.现代主义
4 . 史料实证是历史学习的核心素养之一。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古代集镇和城市课题时,找到如下史料,哪一项是最为可信的(  )
A.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原始村落遗址想象图B.中国河姆渡干栏式建筑复原图
C.《宋史》关于宋代商业市镇的记载D.亚马孙雨林印第安人的居所遗存
2023-06-10更新 | 238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综合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如图为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搜集的一幅地图,据此可知该同学研究的主题是(     
A.文明起源与农业的关系B.世界区域文明的联系
C.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D.食物物种的交流传播
6 . 以图证史是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某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选取了下列三幅图片,该同学研究的主题是(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和烙饼砖画 北朝穿汉服的贵族妇女

南朝穿胡服的宫廷乐队
A.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发展B.少数民族汉化与封建化进程
C.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与影响D.民族交融与文明互鉴的加强
2023-02-18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某同学在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时找到了以下两则材料,依据材料,下列表达准确的是(     
.....崩。以天下授益.....益让帝禹之子启。

——《史记夏本纪第二》


后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

——《战国策燕策一 》

A.启通过非正当手段获得权力B.益主动将首领的位置让给启.
C.禹开启了中国“家天下”的历史D.历史结论与研究者时代相关
9 . 某班同学在开展美国史研究性学习时展示了以下三张图片,据此判断该学习主题是
A.美国黑人民权运动B.美国各阶级对立
C.美国社会歧视妇女D.美国的社会运动

10 . 某班的历史兴趣小组在学习古代政治制度的时候,收集了一些法律条文。

甲同学收集的是中国秦朝“秦律”的部分条文,并整理如下:

《秦律》的律文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生活等各个方面,在《田律》《徭律》《仓律》《公律》《金布律》《关布律》等法律中,对劳动人民缴纳田税、赋税、服徭役以及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也都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制,违反者处以严厉的刑罚。秦法对“宦大夫”等地主阶级,“隶臣妾”等被压迫阶级的身份、地位以及户籍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不得任意变更。

乙同学收集的是查士丁尼汇编的《民法大全》,看到了下列条文:

任何人在缺席时不得被判罪。同样,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任何人不能仅因为思想而受惩罚。判刑时必须始终考虑罪犯的年龄与涉世不深。父亲的罪名或所受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而任何一方不得被指定为另一方所犯罪行的继承人。拷问不得施加于14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拷问不应该完全听从原告的要求,而应本着合理与节制的原则。

请回答:

(1)根据甲同学搜集的信息,概括《秦律》的特点?

(2)从乙同学收集的《民法大全》的法律条文中,你认为哪些规定值得肯定?

(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制定《秦律》和《民法大全》的共同目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