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代成都的蜀锦生产虽名传天下,但仅存于蜀王府而“闾阎不存”。而且蜀锦“不可以衣服,仅充茵褥之用,只王宫可,非民间所宜也”,因而产量肯定不多。保宁虽“有丝绫文锦之饶”“其丝绸绫绢既用以自衣被,其余且以货诸他郡,利云厚矣”,但输出量实际并不很大。因而四川民间衣服所用丝织品尚多取之于江南,位于川西金沙江林区的建昌卫,因有大量木材输往江南,故“虽僻远万里,然苏杭种种文绮,吴中贵介未披而彼处先得”。因而明代商人携数千金购苏杭绫罗绸缎运销四川之事颇见于小说。

——摘编自李伯重《明清江南生丝与丝织品的国内外市场及其变化》

材料二:公元6世纪之前,西方人还没有学会养蚕缫丝的技术,只能将从中国运来的生丝进行二次加工。丝绸一直是欧洲贵族、教廷追逐的奢侈品,价格高居不下,因此丝织业是有巨额利润的行业。12世纪中叶,意大利开始自己生产丝绸,并长期占据欧洲丝绸生产的霸主地位。到17世纪晚期,法国逐渐取代了意大利的地位,而路易十四是整个法国丝织业产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推动者之一。他在位期间,对皇家工坊中丝绸、花边和花毡生产的补助费用达550万里弗尔。政府还鼓励人才引进,特别是意大利的大量技术、设计人才,无论是为金钱,或是实现设计理念和人生目标,纷纷来到法国。1789~1871年,法国丝织业市场萎缩、人才消亡流失、生产设备被破坏,行业遭受巨大破坏。至20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彻底将法国丝织业推向了末路。

——摘编自鲁佳亮《17—19世纪法国丝织提花技术及对中国的影响研究》

材料三:2019年1月11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法国HEART&crafts公司共同主办的“新考工记——中法手工之美”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在中法两国政府的支持推动下,HEART&crafts公司将15位法国手工艺大师的160余件精彩作品带到中国,与11位中国不同领域的手工艺大师、非遗传承人的代表性作品同台亮相。双方策展人介绍,展览以中法传统手工艺的当代创新为主线,让观众置身神奇的艺术空间,真切感受从陶瓷到金属、从漆器到玳瑁、从皮影到褶榈、从传拓到印刷、从刺绣到榫卯的历史脚步。

——摘编自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聆听大国工匠的“对话”——中法手工之美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启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四川民间所用丝织品取之于江南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推动法国丝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丝织业衰落的时代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统一六国,北击匈奴,南平百越,并西南夷,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皇帝被称颂为天下的主宰,“六合之内,皇帝之土”,“法令由一统”,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大大推动了华夏民族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加强了华夏与周边各族的联系与交流。汉承秦制,是秦统一王朝的继承与发展。至汉武帝时期,在实现了政治上高度中央集权和经济上空前繁荣的同时,积极致力于边疆的统一与发展。秦汉根据边疆各族发展的实际情况,实行不同的管理办法,丰富和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治理体制与政策,成为保障“华夷一统”的有效措施。

材料二   辽宋夏金时期的民族大迁徙、大融合,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发展,加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在统一性。辽、金统治者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皆以中原王朝自居;西夏虽偏居西北,亦自认华夏。辽、金、西夏政权通过学习中原典章文化,尊孔崇儒,“修文物彬彬”,强调自身已达到“不异中华”的文明程度,以此自居华夏;同时坚持本族旧俗,有意识地保持民族文化传统。这时的华夏认同已超越了族类语言、习俗的认同,上升为更高层次的政治与文化认同,成为中华各民族共同的认同,从而使中华整体意识得到升华。

——摘编自刘正寅《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汉时期“华夷一统”局面形成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辽宋夏金时期民族关系特点,并指出这一时期“华夏认同”的发展状况。
(3)综上,谈谈你对“华夏认同”演进与升华的认识。
2024-01-04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部分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官职完全由贵族垄断。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废除世卿世禄制度。虽然各国要职大多仍由宗室、同姓或大族担任,但是官吏都不再授给采邑,而是领取实物俸禄。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岁举孝廉的察举常科亦初步建立。同年,武帝还诏举贤良、文学,并亲加策试。汉武帝还在京师建立了太学,置博士弟子五十人,学成考试合格,可授予官职。东汉中后期,随着豪强大族经济力量的发展,察举和辟召都为豪强大族所垄断。

——摘编自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

材料二       罗马共和国时期,元老院是最高的权力机构,由前任国家长官及其他大奴隶主代表组成,掌握统治权。拥有批准、认可法律,批准当选的最高官吏,管理财政、外交、军事,以及实施重大宗教措施等实权。屋大维执掌政权后,他保留了共和制的各种政治机构:公民大会、元老院和共和时期的官制,但这些官员的权力都被他逐渐架空。从公元前28年到公元前11年,屋大维三次改组元老院,缩减名额,限定财产资格,从中清除了不合格者,安插了大量亲信。帝国内各种官职和人员也都唯元首之命是从。

——摘编自曾兮筠《罗马帝国的衰亡与官僚主义》

材料三       西洋某史家曾把中国两汉时代的历史,与罗马比较,他说:凡罗马衰亡的原因,中国都有的。却有一件事,唯中国所有,罗马所无,那便是(官员的)选举制度。观此,便知选举制度关系之重大了。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选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春秋到东汉选官制度的变化,说明察举制在两汉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元老院在罗马共和国时代和帝国时代不同的地位,并分析其地位变化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中观点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务院参事何星亮表示,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一是有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坚定人们对自身文化价值和生命力的信心,有利于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使自身文化代代相传;二是有利于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三是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进取心和创造活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文化强国;四是有利于人们借鉴历史经验,科学把握文化发展规律,使中华文化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五是有利于人们取长补短,吸收国外优秀文化,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文章《展现中华文化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坚定文化自信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2023-07-02更新 | 113次组卷 | 3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杨尚希)时见天下州郡过多,上表曰:“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帝览而嘉之,(开皇三年)于是遂罢天下诸郡,以州统县……(州县之下)别置品官,皆吏部除授。……十五年,罢州县乡官(周、齐以来地方官员自辟之僚属)。

——摘编自《隋书百官志》等

材料二   1901年,清廷发布上谕:“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法治。……盖不易者三纲五常。”开始行政改革,裁汰书吏、差役,增设外务部、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新机构。1906年,清廷预备立宪仿效日本明治维新做法,推出中央新官制。其中内阁、军机处一切照旧,一些主要与宫廷皇室有关的机构,均保留不变。此后,经过长时间的商议,又出台了地方官制改革方案,并宣布该方案先在东三省试行,各省于15年内分期完成。对于此次清廷的行政改革,当时舆论大失所望,感叹:“以前不办新政,百姓尚可安身;今办自治、巡警、学堂,无一不在百姓身上设法。”而东三省官制改革又直接导致清廷内部发生轰动朝野的“丁未政潮”(1907年春夏间)。

——摘编自王建朗等《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1941年11月,以党外人士李鼎铭为代表的11人在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上提出了“精兵简政”的议案。中共中央对这一倡议非常重视。于12月17日,向各根据地发出指示:“敌后抗战能否长期坚持的最重要条件,就是这些根据地居民是否能养活我们,能否维持居民的抗日积极性……要求各地整顿各级党政机关及民众团体,紧缩机构人员编制。”根据这一指示,边区政府、八路军主力部队进行了大规模的简政,调整合并行政机构,减少工作人员。以太行区为例,全区军政人员减少6万。1943年后太行区由于精简,每月可节约公粮7000石,节约经费60万元。当年征收的公粮比1941年减少近1/3。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根据地由此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初改革地方行政制度的举措及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行政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陕甘宁边区“精兵简政”议案提出的历史背景,并分析该议案实施的效果。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行政改革的认识。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各民族在长期的碰撞与交融中,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观念。《史记》运用先秦以来的典籍资料,广泛搜集各地传说,梳理、创建了一个支系庞大而主线清晰的族谱体系。在该体系中,传说中的黄帝是夷夏各族共同的始祖。

至明代,云南哈尼族传说认为先祖躲入葫芦中逃脱大洪水后生下五子,分别成为哈尼、彝、汉、傣和瑶族的祖先。南甸土司自其十六世祖开始有“呈祥”“守忠”“定国”等汉化名字出现。云南乡式名额也由洪熙元年(1425)的10名,增至万历末期的47名。沐英镇滇十年,“练兵劝农,兴学化俗”“民知草长养老而兴其孝弟矣”。

——《明代云南地区的民族融合》

材料二   193810月,东南亚48埠华侨齐聚新加坡,宣告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代表大会成立。陈嘉庚作为主席发表演讲:“吾侨均为炎黄子孙,素有‘革命之母’之名誉、爱国精神见重寰宇;七七以来,与我四万万同胞敌忾同仇,输财纾难,统计不下一万万元……盖国家之大患一日不除,则国民之大责一日不能卸……愿我八百万侨胞……作我政府后盾,踊跃慷慨,加紧出钱出力……使我物力愈充,使我战力愈强,使国家得籍吾人血汗一洗百年之奇耻,使民族得精吾人力物力一报九世之仇,抗战胜利必属我国。”

——《赤子丰碑》

材料三   1949年,中国共产党通过多种渠道动员海外人士回国参加建设。青年核物理学家朱光亚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毅然决定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回到祖国,用自己的科学知识投身于新中国建设。他起草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动员更多的留学生回国参加建设。他说:“我们都是靠千千万万终日劳动的中国工农大众的血汗供养长大的。现在他们渴望我们,我们还不该赶快回去,把自己的一技之长,献给祖国的人民吗?”回到祖国去,成为当时广大留美中国学生的追求和选择!19504月,朱光亚历尽艰辛回到祖国怀抱。他把毕生所学献给了祖国,为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朱光亚作为“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名列“感动中国”2011年度获奖者榜首。

——《朱光亚传》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史记》中民族观念的核心内涵,并归纳明代云南少数民族认同汉文化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嘉庚演讲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以朱光亚为代表的海外赤子毅然回国参加建设的缘由。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认识。
2023-04-07更新 | 1825次组卷 | 13卷引用:2022年新高考重庆历史高考真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80年代,德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确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率先构建了包括家庭津贴、养老、疾病、失业、伤残和死亡等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大大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此后,瑞典、挪威、芬兰、丹麦等北欧国家以及法国、德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都建成了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全民就业、社会保障和服务等方面的内容,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时产生的社会和经济制度。但是,过度的社会保障,加大了国家财政支出的负担,容易助长懒惰行为,使得整个社会缺乏工作动力,效率低下。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开始向近代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国家赈济制度已经衰落,传统的家庭救济模式也无法适应新的社会结构变化。中国近代社会立法工作在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已经略见成效,例如1915年仿照欧美《济贫法》制定的《游民习艺所章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社会福利立法,则以1943年《社会救济法》为其典型,将社会上极度贫困的弱势群体与受灾民众作为优先照顾的对象。由于近代中国复杂的社会环境,社会福利立法产生的实际效果非常有限。

——摘编自聂鑫《近代中国社会立法与福利国家的建构》等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政务院颁布了《劳动保险条例》,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劳动保险法规,至1957年,“初步建成了以国家责任为主体,覆盖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生活方方面面的福利制度”。改革开放后,以城乡统筹为特征的社会福利制度取得了极大的进展。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社会福利制度从城乡分割到城乡全覆盖,努力实现对全体社会成员的福利保障。

——摘编自胡晓义《当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现代欧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及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现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不同之处,并说明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近现代中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经验。
2023-03-05更新 | 1029次组卷 | 7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23届高三4月模拟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都城东京园林开放情况表

类型代表园林规模开放时间公共活动分布特点
寺观
园林
大相国寺
浙尼寺
数量多,开放面积大佛事盛典;日常生活重要节日;宗教、游憩、商业寺庙遍布街巷
皇家
园林
琼林苑
金明池
向民众定期开放,开放面积小“开池”、上元、端午等节日划龙舟等赛事;各类游憩;民间商业活动散点而成片,多处于都城城关
街道
园林
居住区、城关、桥头、码头等多、宽窄有间全天开放全天式商业、游憩、市民交往、观赏形成街巷空间体系;民间自发多于官府

——据龙婷等《唐宋都城公共园林比校分析及现代城市更新启示》整理

材料二   1833年,英国皇家委员会经调查后,认为应进行大规模的公共空间建设;1835年,议会通过了法令允许在任何一个大多数纳税人要求建公园的城镇建立公共园林;1859年,议会通过《娱乐地法》允许地方当局为建设公园而征收地方税。全国范围内各城市掀起了公园建设的热潮,将公园的建设和城市的改造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1844年,利物浦伯肯海德公园是世界造园史上第一座真正童义的城市公园,随后在英国各地均发起了公共园林的建设浪潮。1847年以后的很多私家园林也纷纷面向社会开放,或将其改为城市公园。 如伦敦的海德公园由之前的皇家猎苑变成伦敦人的时尚旅游地。这座占地142公顷的大公园现在是伦敦市民喜爱的日常活动,以及举办各种庆典活动、娱乐表演和群众聚会的场所。

——摘编自王丹丹《园林的公共性——西方社会背景下公共园林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代都城园林开放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英国公共园林建设发展的认识。
2023-05-08更新 | 88次组卷 | 3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23届高三第九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地中海沿岸各个文明之间存在着相互借鉴和影响的现象,早在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就已经被学者们注意到了。德国著名古史学家迈耶的《古代史》本来写的是西方的古代史,但他把地中海地区视为一个整体,因此,从古代埃及和两河流域开始叙述。20世纪初出版的《剑桥古代史》的主编伯里也认为,西方文明的根源不能到西欧和北欧的凯尔特人和森林中去寻找,而要到古代埃及和两河流域那里寻根。因此该书写的是西方古代史,却也是从古代埃及和两河流域开始的。

——摘编自《文化交流与传播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   “堕落之海”一说源自柏拉图的著名论断。柏拉图认为一个理想城邦应远离海洋这个又咸又苦的邻居,……海洋会使城市充斥商人和小贩,培育的灵魂具有易变和多疑的习惯,从而使公民不仅相互之间不信任和不友好,也对全人类不信任和不友好,并由此产生出众多精巧的罪恶。不唯柏拉图对海洋持有消极看法,古希腊哲学家大多倡导城邦的自给自足。为了减少海洋给城邦带来的恶劣影响,他们所构建的理想城邦大多离海岸有一定距离。换言之,在古希腊哲学家看来,便捷的交通不利于维护城邦的正常秩序。

——摘编自陈思伟《微观生态视角下的地中海研究——评地中海史研究》

材料三   16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作为欧洲主要的远距离贸易商脱颖而出,就把欧洲经济力量的重心由意大利和地中海永远移到了大西洋。由于被剥夺了作为东方贸易主渠道的地位,热那亚成为西班牙的银行家,威尼斯逐渐成为旅游城市,大西洋诸港口则船只往来不断,以其财富声名远扬。

——摘编自(美)菲利普·李·拉尔夫等著,赵丰等译《世界文明史(上)》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欧洲学者从古埃及和两河流域开始写西方文明的原因。
(2)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结合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后期,工资不断提高使英国人可购买更多东西。至该世纪晚期,英国人的消费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最明显的表征可以在食品的消费上看到。1790年代的一篇文章里举例谈到:一位每天挣30便士(伦敦劳动阶层的标准收入)的40岁花匠,每天可以买一个小麦面包、半磅肉、几盎司芝士、1品脱啤酒、一些茶和糖。事实上,当时工人不仅能买得起各种各样的食物,而且可以买一些一个世纪之前被认为是奢侈品的东西,如海外运来的茶、咖啡、糖、巧克力、烟草和辣椒等。

——据【英】罗杰·奥斯本《钢铁、蒸汽与资本:工业革命的起源》整理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美国消费者的家庭需求发生了剧烈转变,转而用信贷方式购买耐用消费品。美国人用分期付款的方式,代替通过已赚取的收入来购买这些物品。消费者使用它们的同时,每个月需要支付一定的现金,这就降低了他们在其他商品上的消费数额。结果,消费者的耐用消费品购买年均上升了8.3%,几乎是1922年到1929年GDP和消费增长的2倍。到了1925年,75%的汽车、70%的家具、90%的钢琴、80%的留声机、80%的家用电器都是通过分期付款购得。

——摘编自【美】乔纳森·休斯等《美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英国工人食品消费水平提升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20世纪20年代信贷消费的后果。
(3)综合以上信息,谈谈你对消费问题的认识。
2022-08-30更新 | 2032次组卷 | 9卷引用:2021年新高考重庆高考真题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