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太祖为加强皇权……罢中书省,废丞相制,提高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地位,分任朝政,直接由皇帝指挥。然而,由于皇权高度集中,却使皇帝所管政务大大增加。明成祖即位后,参据此制,简选翰林院文臣入文渊阁参预机务,成为皇帝的参谋。此后,阁臣的设置成为常例。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狐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搀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

材料三   20166月,英国通过脱欧公投,宣布退出欧盟,首相卡梅伦宣布辞职,特蕾莎·梅继任首相。20176月,英国提前进行大选,特蕾莎·梅率领的保守党成为第一大党,但未能获得半数以上席位,出现“悬浮议会”,最后在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授权下,由保守党和民主统一党共同组阁,但脱欧协议先后三次都未能获得议会通过。20191月,议会提出对现任政府的不信任案,6月特蕾莎·梅宣布辞职,英国脱欧硬核派鲍里斯·约翰逊成为英国新一任首相。


(1)材料一中的“丞相”设置于哪一朝代?据材料一归纳明朝设内阁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中阁臣的地位和权力有何变化?指出明中期阁臣对政治建设的积极作用,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民主政治的特点并说明英国内阁和明朝内阁的本质区别。
2022-01-18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乐山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管仲在齐国的改革特别重视工商业方面的发展。他认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将“农工商”从业者与“士”并称。同时置官设吏,加强对工商业的管理,薄税敛,通有无,重奖专业人员,力戒奢侈淫巧。他采用“官山海”政策,即“请君伐菹薪(枯柴),使国人煮水为盐,征而积之”。在铁器生产上采用“故善者不如与民量其重,计其赢,民得其七,君得其三”。同时通过会盟与诸侯各国达成关税协议:“市赋百取二,关赋百取一”。为了吸引其他诸侯国的商人来齐,管仲在生活、驿站设置等方面给予外商以优惠,“为诸侯之商贾立客舍,一乘者有食,三乘者有刍菽,五乘者有伍养”,所以各国商人纷纷到齐国经商,以至“天下之商贾归齐若流水”。

——摘编自夏梦《管仲富民强国的经济措施浅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管仲工商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管仲工商业改革产生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因棉而兴的市镇在江南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沟通了棉纺织手工业者手工业作坊、牙行、外来客商,成为商品交易中心。棉布产品远销南洋群岛、日本、俄国、欧洲、北美等地,由于价廉物美在世界市场上所向披靡。这些市镇主要集中于松江府苏州府及其周边地区,以枫泾镇为例,镇上从事棉布交易的布号鳞次栉比,数以百计,还有众多的染坊、踏布坊,是一个棉布加工、贸易中心。《枫泾小志》说:“康熙初,里中多布局(布号),局中多雇染匠、研匠,皆江宁人,往来成群”。周围农家普遍以植棉、纺纱、织布为主业,大量棉花、棉纱、棉布拿到镇上出售,促使镇上商号生意持续兴隆。枫泾赛神会成为盛大的狂欢节,“赛神之举莫甚于枫泾”“互相夸耀,举国若狂,费几累万。”“贾而好儒”的枫泾镇在科考中也能大放异彩,明崇祯十六年,出现同榜四进士,乾隆二十二年,蔡以台又高中状元,形成了枫泾“状元文化”。

——据樊树志《江南市镇的早期城市化》等

材料二   近代以来,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和中国经济落后的缘故,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存在着大量逆差,而在进口货物中则以棉、铁进口所占比例为最大。1910年张謇提出棉铁主义政策,主张“实业以振兴棉业之纺织为内维,扩充矿业之煤铁为外境。”要求以发展棉铁为龙头,大力振兴和发展近代工业,争取利权,减少贸易逆差。张謇担任农商部部长期间,颁布了一系列经济政策,贯彻其经济思想,推动实业救国。他的后半生一直在向社会各界以及政府决策部门大声呼吁,并且身体力行,反映了他对中国工业化的不懈追求和一贯努力。

——摘编自马克锋《试论棉铁主义的历史地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张謇的“棉铁主义”经济思想。
2024-05-11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乐山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制度产生于隋而确立于唐。因为有多种科目,“分科举人”,故名科举。科举分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与重点在于推荐(所谓“乡举里选”)的察举相比,科举制度的特点在于,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入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较之于察举制,科举制打破了与“德”“名”相关联的门第背景的限制,是一个重大历史进步;但它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拨人才,显然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

——改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二   中国的科举制度在英国已广为人知;在当时英国期刊文献和议会辩论中,竞争考试的观念均与中国有关;议会内外都认为考试制度是中国创立的制度,而且没有人加以否认;没有任何其它国家先于中国采用竞争性的文官考试制度,而且没有任何西方的个人、国家或种族声称其拥有考试制度的发展权。

——改编自“(1855年)英国文官制度改革议院辩论记录”

材料三   孙中山提出了以考试权独立为核心的文官考试的思想。他曾说:“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救欧美法律、政治之穷,故主张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孙中山完成了从科举考试到文官考试的对接,奠定了我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基础。他的文官考试思想和他下令规划、公布的考试法规,不少重要内容后来为北京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所沿用。

——摘编自《孙中山对人才选拔制度的贡献》(《光明日报》)


(1)仔细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归纳科举制与察举制相比的“重大历史进步”之处,扼要说明科举制“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西方文官制度采纳的中国古代科举制中的若干重要理念,并结合19世纪中期相关史实,简要说明当时英国举行“文官制度改革议院辩论”的重要背景。
(3)根据材料三,说明孙中山提出“以考试权独立为核心的文官考试”思想的缘由,并简析这一思想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表1:英国皇家学会发展历程(部分)

1662获得国王颁发的首个特许状
1663规定国王为皇家学会创建者和资助者
1665年开始定期出版信件,诞生世界首家学术期刊
1669国家无偿授予土地,允许学会在英格兰全境举行学术会议
1849议会开始向学会提供财政资助

——摘编自张乃和《英国现代知识生产机制的形成》

2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德国知识生产平台简况

大学扩大医学、哲学学科,创设新的自然科学、经济学等学科
企业建立实验室,将生产与科研紧密结合
社会科研团队建立一系列研究机构
政府成立各类研究所;颁发专利法

——摘编自邢来顺《近代德国有组织的知识生产与文化科技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整体或任一角度提炼一个主题,并用世界近现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主题明确,阐述有据,表达清晰。)
2023-07-06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乐山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本历史学家宫崎正胜将新航路开辟前后的世界划分为第一、第二、第三世界。第一世界=欧亚大陆、北非与印度洋,第二世界=哥伦布探险后发现的南北美洲与大西洋,第三世界=麦哲伦航海后到18世纪之间发现的大洋洲与太平洋。如图所示:


人们习惯性地将“第一世界”看作世界史的中心,是因为从北非到西亚的广阔干旱地区出现了许多文明与帝国。从撒哈拉沙漠到阿拉伯沙漠,经由叙利亚沙漠再到塔尔沙漠(大印度沙漠)的一系列沙漠地带,促进了农业的诞生,并形成了人类文明。从公元前6世纪到14世纪活跃过一系列的大陆帝国。

——摘自[日]宫崎正胜《从航海图到世界史》

材料二   是哥伦布首先开拓了“第二世界”,并从加纳利群岛向美洲引入甘蔗,新大陆开始生产白糖,且产量不断提高。白糖又大量流入欧洲市场。(白糖)本来在欧洲属于奢侈品,而今成为大众化的调味品,这就是白糖革命的结果。这样一来,有必要进一步增加白糖的消费量。在这种情况下,欧洲人开始从也门的摩卡港进口咖啡。咖啡本来是伊斯兰世界的饮品,这时也开始被欧洲人接受。白糖配着咖啡、红茶来饮用,产生了新的嗜好和文化。

——摘编自[日]宫崎正胜《大国霸权》

材料三   自从大航海时代开始之后的几百年间,“第二世界”与“第三世界”各自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海上航线”使“生活的舞台”(world)不断扩大,20世纪初,“第一世界”、“第二世界”以及“第三世界”也发展成为一体化的复合世界。

——摘编自[日]宫崎正胜《从航海图到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各列举三例在“第一世界”出现过的最初文明和地跨欧亚非的大陆帝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白糖消费量增加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个“一体化的复合世界”进行简要评价。
2023-07-06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乐山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清初,随着传教士东来,中国首次正式接触“西学”。随着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兴起,中西文明对话的渠道得以打开。西方传教士们带来的部分西方近代科技使徐光启、李之藻等思想趋新的士大夫产生浓厚兴趣,他们认为:“秘义巧术,乃得之乎数万里外来宾之使。”徐光启与来华的传教士利玛窦一起将西方数学的经典著作《几何原本》译成汉文,翻开了中西数学交流的第一页。在这一时期,西方的天文、地理、医学等也由传教士相继引入中国,中国一度出现了学习“西学”的热潮,并取得一定成绩。

-摘编自骆利红《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论述》

材料二   随着海上新航路的开通,输往欧洲的中国商品大大增加。中国商品所体现的高超的制作技巧和优雅的艺术品位,令欧洲人为之震惊。欧洲人对中国有了初步认识之后,中国人的信仰就成了欧洲人关注的焦点之一。许多报道都指出,中国人虽然不信基督教,却因尊奉儒家规范而养成了高尚的道德和良好的习俗,这就意味着,上帝的启示绝不是道德的唯一源泉。在传教士所提供的素材中,欧洲思想家们还看到了他们所追求的开明专制主义。伏尔泰以钦美的口吻写道,在中国“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他们把中国的政治体制视为欧洲国家应该追随的榜样。

-摘编自张顺洪等《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学东渐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东学西传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中叶,英国工业占全球的三分之一。英国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自发地将生产转往法国、德国、美国等地进行。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科技水平全球领先,企业将国内没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生产活动移往日本、加拿大和前联邦德国,而在国内发展高科技产业。这次产业转移的承接国获得了先进技术,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20世纪70-80年代,日本实现经济崛起后,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国内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丧失了比较优势,纷纷把生产转移到中、韩等国。中、韩等国凭借生产要素的价格优势,大力发展本国制造业,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20世纪末,英、美、日、德等发达国家的产业资本重点投向了信息技术等高端产业,国内一些原本技术领先的产业以及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也逐渐丧失了优势,被转移到了中国等一些具有良好工业和科技基础的国家或地区。

——摘编自王晓《国际产业转移的影响分析》


根据材料,围绕国际产业转移这一主题,自拟论题,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023-09-20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2024届高三9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前551—前479年),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周游列国,到处游说诸侯,晚年回到了鲁国从事讲学。在教育对象上,孔子倡导“有教无类”,这一口号的提出不仅使“私学”走向了兴盛,而且为战国社会变革奠定了人才基础。在教学实践中,孔子重视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强调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在学习过程中,要多听多看,有怀疑的地方不轻易下判断,要持存疑态度。同时孔子还主张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要做到“不耻下问”。在教学方法上,孔子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主张。面对学生,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的观点对后世影响极大。在培养目标上,他倡导“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主张,在我国教育史和选官制度变革上具有划时代的进步意义。鉴于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国际学术界尊其为世界古代十大思想家之首。

——摘编自朱邵侯、齐涛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柏拉图(前427--前347年),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曾在雅典创办过阿加德米学院。在教育作用方面,他认为良好的教育是实现理想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卫国者的保证。他认为教育在改造人性上也有着巨大的威力,因此他要求国家严格控制教育。柏拉图的最高教育目的则是要培养“哲学王”,经过教育的培养的精英可以成为优秀的哲学家,最终成为统治者。在教育对象上,他主张“精英”教育,应该从第一、二等级中选出最优秀的年轻人进行学习。在教育方法上,柏拉图提倡启发诱导,他认为,只要经过启发,没有学习过的人也能自觉地推导出数学、几何等公式。柏拉图以上的教育理念对欧洲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陈桃兰《孔子与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比较》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孔子和柏拉图教育理念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和柏拉图教育理念的相同之处。
(3)根据材料,谈谈你对当下教育的建议。
2023-04-21更新 | 372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月革命后,为“建设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新社会”,19181月,全俄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通过并颁布了“关于土地社会化”的法令。其中明确规定:“发展农业中的集体经济……减少个体经济,以便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粮食贸易,无论是外贸或内贸,都应由国家垄断”,“土地首先交给为公共利益而不是为谋取个人利益而且愿在土地上劳动的人使用”。对农民平均分配的只是革命前劳动农民实际使用的土地,而没收的地主、教会、官府的土地作为国家的后备土地,并没有在农民中平均分配,农民得到的土地比他们期望的要少得多。国家鼓励的不是个体农民经济,而是给集体经济形式以优先权。

——摘编自左凤荣、沈志华著《俄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上)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时,还有占全国人口一多半的新解放区尚未完成土地改革,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发展。1950630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总结了党过去领导土地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又适应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形势确定了新政策.提出保存富农经济,不动中农土地,限制没收地主财产范围等,以保护中农和分化地主阶级,减少土地改革阻力,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成为指导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包括老解放区在内,全国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无偿获得约7亿亩土地,免除了过去每年向地主交纳的3000万吨以上粮食的地租。

——摘编自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共产党简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新政权建立初期,中俄两国土地政策变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俄两国土地政策变革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的历史经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