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78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918年,当威尔逊总统在以调停人的身份踏上欧洲的土地时,为千百万民众怀着巨大的希望和信任所期盼,欧洲舆论一度将其视为“救世主”;同一时期,欧洲出现无产阶级革命高潮。这反映了(     
A.欧洲成为美苏争夺焦点B.欧洲世界优势地位丧失
C.凡尔赛体系具有脆弱性D.旧有统治秩序受到怀疑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宜昌素以“三峡门户”“川鄂咽喉”著称,清光绪二年(1876年),李鸿章与英国公使威妥玛签订《烟台条约》,将宜昌设为通商口岸。在“利益均沾”的旗号下,日、美、德等国接踵来宜,并设立领事馆、开办洋行、建立教堂,外商经商亦不受限制。民初,宜昌为北洋军控制,并驻扎大量军队。这些部队素质既差,纪律也不好,中央长期拖欠其军饷。19201129日,宜昌发生兵变,时隔半年,宜地再发兵变。两次兵变造成全埠中国商家和官厅银行无一幸免地被洗劫一空,外商亦受损严重,且牵涉国家甚广,以日商损失最重。

第一次兵变后,宜民公推代表赴京向府院请愿,然而中央对于兵变事件已习以为常,并未足够重视。第二次兵变后,宜昌旅京同乡会向国务院递交呈文,“恳求政府于五日内切实批示,否则视政府无保护宜民能力,即请外人将宜昌划为租界,以免再遭浩劫”。然而中央政府“迄未顺从宜民请求,且公然发布袒护王占元(湖北督军)之命令”。于是湖北宜昌旅京同乡会将呈文通电全国,引发轩然大波。省议会及汉口总商会认为“宜昌租界之说,无异引狼入室,当以国贼论”。《申报》表示:“此为中华民国莫大之耻·亡国之原因者,即此类奴性是也。”

同时,为确保湖北境内外商安全,北京公使团于1921624日开会讨论湖北兵变问题,英、日政府力主推动设立宜昌租界计划,而美国极力反对,宜昌租界的提案不得不被搁置。此后,美国提出一个照顾到中国主权及各国利益的替代方案,并获得外交团通过,英、日的如意算盘随之落空。

——摘编自张超《秩序与主权:宜昌商民自请设立租界事件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宜昌租界事件是由哪些矛盾引发的,并概括该事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英国政府积极推动设立宜昌租界和美国极力反对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赛曲》是法国大革命期间,最受群众喜爱、流行最广的自由的赞歌。马赛人民高唱着《马赛曲》参与革命,和国内外的反对势力殊死战斗,后来法国政府定《马赛曲》为国歌。

革命歌曲的创作背景和词曲意义总是相通的,《马赛曲》的歌词、旋律以及民族国家精神和革命斗争的象征意义,深刻影响了《国际歌》、俄国《工人马赛曲》、中国《义勇军进行曲》等为代表的一系列革命歌曲的创作,成为世界上反抗外来侵略、争取自由与民族解放,推动民族意识的形塑和现代国家的建设的著名歌曲。

请结合上述材料,联系所学知识,谈谈你的感悟,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4 . 20世纪80年代,国家鼓励科研人员创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重点高校均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培养了一大批产学研合作企业、校办工厂。该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科技成果转化B.贯彻科教兴国战略
C.解决高校科研经费不足问题D.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 . 《韩非子》记载了“夫卖庸而播种者,主人费家而美食”“庸客致力而疾耘耕者,非爱主人也”,“庸”在这里为雇佣之“佣”,庸客是有人身自由的农业无产者。这一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A.分封制走向瓦解B.井田制遭到破坏
C.国家政局动荡的现实D.重农抑商政策的出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波斯帝国西部的小亚细亚、腓尼基、两河流域等地区奴隶制经济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出现了许多商品经济发达的城市;东部的伊朗高原和中亚的众多地区尚处于奴隶制经济早期,甚至停留在游牧部落时期。据此可知波斯帝国(     
A.中央集权体制难以维系B.消弭帝国内部民族矛盾
C.国家治理能力面临挑战D.推行多元文化包容政策
7 . 18世纪以后,英国地方政府职能从主要集中于治安及土地等方面的管理扩展到教育、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管理,并逐渐承担起了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20世纪80年代,英国明确规定地方政府不再直接提供公共服务,把社区服务等交给相关公司承担。这一变化(     
A.削弱了政府的行政能力B.折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状况
C.体现了文官制度的完善D.有利于缩小社会的贫富差距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量的考古资料表明,早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华大地上的经济发展便已有了区域性的萌芽。地处温湿带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以粟为代表的旱地农业文化;地处亚热带的长江中下游是以水稻为代表的水田农业文化;东北北部、蒙古、新疆等地,经济以狩猎和采集为主。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因自然条件良好,所以开发得较早,经济发展水平也较高。游牧民族处在沙漠草原地带,传统的生产方式又使他们不太从事种植业生产,因而对农业民族的依赖性很大;同时,内地人民也需要肉食和皮毛,必须仰仗于牧区。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描述:“夫山西饶材、竹……山东多鱼、盐……江南出楠、梓……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

——摘编自赵庆伟《我国古代民族经济的区域性发展与互补》

材料二   自东汉末年以来,北方一直战乱频繁。期间有中原汉族的自相残杀,更有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入侵,如五胡内迁、永嘉之乱、安史之乱等,把整个北方搅的鸡犬不宁。而南方则相对安定,战乱很少,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北方战乱南方安定,促使大量中原人口被迫或自愿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开发。南方开发少,水资源丰富,相对于较冷的北方,南方气温更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农业的长足发展为南方手工业的兴旺、商业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袁振宇《中国古代史上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探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至西汉中国古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汉至唐朝我国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史学家亨利·皮朗曾写道:“天父难道没有说过罗马的存在与上帝的意志是一致的,而这对于基督教是必不可少的?教廷难道没有参照罗马的组织构架吗?难道没有使用帝国的语言吗?难道没有保留帝国的法律与文化吗?教廷的重要人物难道不是来自先前的元老院吗?”该史学家意在强调(     
A.蛮族入侵中断欧洲文明B.地中海文明具有连续性
C.罗马借助宗教进行扩张D.宗教改革已经刻不容缓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落后的封建制度对新兴资本主义的阻碍越来越突现。启蒙思想家认为,社会停止不前,人民思想落后,主要是由于宗教势力与封建势力的存在,封建专制制度造成了社会上的不平等和文化经济上的落后。要彻底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利用理性和科学,用科学知识武装人们,消除迷信。启蒙运动由此应运而生。作为欧洲历史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启蒙运动的发生有着历史的必然性,影响了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

——摘编自朱勇《欧洲启蒙运动及其影响》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是主要以文化革新实现社会思想的全面而彻底的改造。对于资产阶级来说,中华民国的建立只是资产阶级确立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脉络,而涉及资产阶级文化、思想、社会思维等方面的工作并未健全建立。这一时期,中国仍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并没有完成。新文化运动大力宣扬资产阶级思想,倡导民主、科学,意在解放人们的思想,完成思想变革。

——摘编自闫改凤《浅析新文化运动的社会启蒙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世纪欧洲启蒙运动发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7世纪欧洲启蒙运动和中国新文化运动思想主张的共同之处。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