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213 道试题
1 . 郑和下西洋能够成功的首要条件是主要得益于(       
A.丝绸之路的开辟B.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
C.造船和指南针技术高超D.火药的广泛应用
2023-12-19更新 | 14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富平县蓝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1802年至1803年,德意志艺术家格德在游历不列颠岛的伯明翰和什鲁斯伯里时,感叹方圆数英里“冒着火光的山川”像“喷火的火山”一样映红了地平线,“被煤炭闪耀的火光映衬得如此绚丽,使人仿佛置身于古罗马火与锻冶之神伍尔坎的工场!”这段艺术描写(     
A.讴歌了工业化时代的恢宏气象B.说明工业革命激发了艺术灵感
C.旨在使人们关注工业污染问题D.隐含对手工锻冶业衰落的惋惜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的英国,慈善事业兴起,有着种类繁多、数目惊人的慈善机构和慈善组织。慈善团体或机构都包括以认捐为前提的组织方式,入会会费、每年会费、一次性捐赠、募捐使慈善社团岁入动辄上千英镑。约束机制主要包括监督机制和惩罚机制。监督机制既体现在行政监督中,也体现在财务监督方面。行政监督包括年会、会长或委员会对社团记录的审查、会长对慈善机构的视察等少数服从多数的决策方式。慈善社团或机构的规定大多数都包括惩处办法,详细又严格。但是惩罚并不是目的,要求成员在处理会务时保持肃静、规定必须交纳会务费以及保障有资格享受福利的会员利益不受侵犯等,但大量善款依然不可避免地被侵吞、贪污或挪用。英国的18世纪由于慈善活动活跃,特别为英国下层民众提供服务而被誉为“慈善时代”。

——摘编自姜鹏成《18世纪英国慈善事业组织和运行机制初探》

材料二   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颁布,当年还成立了中华慈善总会,还举办了中华慈善奖的评比活动,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激发了社会民众积极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2008年发生的汶川地震,社会上掀起了开展慈善事业的高潮,同年还举办了奥运会,我国南方遭遇了雪灾,当年接受的捐赠款物是前一年的3倍多,尤其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报告明确要求“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对慈善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决策部署。慈善组织根据全国各地不同地区、不同地点量身打造了帮扶手段,切实在脱贫攻坚战中展现了自己的担当。

——摘编自李春鸽《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英国慈善事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英国慈善事业和新中国慈善事业的相似之处。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发展慈善事业的意义。
4 . 东汉政府在边疆少数民族聚集地区除设立县、道机构之外,还设置属国、校尉、都护、使中郎将和度辽将军等机构。此外,东汉政府还给一些少数民族首领加封王侯之号,在租赋等方面也给予他们优惠。东汉政府的这些措施(     
A.实现了边疆地区社会的稳定B.导致了行政机构的膨胀
C.体现了边疆治理手段的灵活D.助长了地方势力的崛起
5 . 19世纪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派出大量植物猎人以一切手段收集殖民地的植物资源以供种植、研究、培育良种。然后引新种至合适的殖民地以扩大英国的经济利益。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主导殖民地经济发展B.推动全球环境治理
C.致力于世界物种交流D.奉行帝国主义思想
6 .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共产党宣言》直接号召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在解除自己锁链的同时维护自己的利益并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这体现出(     
A.无产阶级建立政权条件已成熟B.世界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C.马克思主义具有人民性的特征D.科学社会主义推动了无产阶级斗争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早期,黑夜代表罪恶和危险。在欧洲历史上,每当夜幕降临,城市里钟声响起、城门关闭,并伴随宵禁巡逻。城市里晚上不准经营,既是宵禁的要求,也是行会的规矩。从近代开始,人们对黑夜有了新认识。基督教文化认为黑夜不再仅仅是恶的象征,也是一条通往神灵的路径。从1617世纪以后,贵族们开始逐渐享受夜间的娱乐生活,普通市民中的少数人也以适合自己的方式享受夜晚生活。那时宵禁令还在,但规矩已经放松。进入19世纪,随着照明条件的改善和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夜生活的时尚潮流已势不可挡。剧院、俱乐部、音乐厅、赌场、酒馆是夜生活的主要场所,数量迅猛增长,甚至24小时开放。一些城市不再夜晚关闭城门,夜生活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交生活。

材料二   欧洲人对夜晚态度的变化也带来了夜间劳动的普遍化,有学者估算,1800年时,伦敦人的睡眠时间平均只有6.5个小时。经过劳工与雇主的反复博弈,到1919年,欧美大多数国家基本实现了8小时工作制,但一种新的劳动制度---夜班工作制,逐渐推广开来。为最大限度使资本增殖,通宵达旦的工作常常采用换班工作方式,那些被称为“日工”“夜工”的人从早6点到晚6点,又从晚6点到早6点,进行换班工作。这样既能确保劳动者的劳动时间符合法律规定,又可以使厂房、机器等资本在夜里得到充分利用。

材料三   在世界市场的建立以及随后全球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黑夜与白天具有相同的时间性,对于资本主义而言,它们都是必须开发、利用的资源。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表明,资本主义起先是从空间上不断向外扩张,随后又逐渐地从时间上侵蚀黑夜。夜生活是资本的杰作,而夜班生产是资本对黑夜的占领。

——以上材料摘编自俞金尧《资本扩张与近代欧洲的黑夜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欧洲市民夜间生活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夜班工作制出现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夜生活是资本的杰作,而夜班生产是资本对黑夜的占领”的理解。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康熙二十年前后,极少亲信官员开始按照康熙帝的意图给其递交奏折。此后,奏折逐渐成了清代官方文书。这种制度在当时(     
A.使内阁制度走向形同虚设B.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C.提高了军机处的办事效率D.导致清朝的封建统治由盛转衰
9 . 19世纪初期是英国工业化的高潮阶段,这一时期劳资双方的对抗日益剧烈,面对劳工阶层的不满和反抗,政府曾采取镇压与安抚相结合的方式来稳定社会秩序。后来政府逐步抛弃家长制保护主义法规条令,既不做劳资冲突中弱势方的保护者,也不做劳资冲突的仲裁者。英国政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劳资双方关系得到改善B.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变化
C.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D.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
10 . 雍正即位后继续进行赋役制度改革,从雍正二年(1724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摊丁入亩”,并逐步放松对户籍的控制,允许农民和手工业者自由迁徙以出卖劳动力。这一改革(     
A.废除了户籍管理制度B.助推了商品经济发展
C.摈弃了重农抑商政策D.强化了人身依附关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