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6世纪后期至18世纪初是欧洲饥荒的高发时期,直至1739年,仍有时人记载:“当前法国很多省份都非常缺乏粮食,奥尔良公爵只得花费200万里弗(约合10万英镑)从英国购买粮食。以适中的价格卖给穷人。”法国从英国进口粮食的状况此后十年仍未改变。据此推知(     
A.英法两国经济往来日益密切B.英国农业发展为工业化积累了资本
C.英法两国奉行重商主义政策D.法国社会矛盾激化助推了革命爆发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真正的历史学是从修昔底德的著作开始的”。修昔底德出生在雅典伯利克里统治下的“黄金时代”。其代表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严格地按照编年体记事。约有四分之一篇幅是演说辞,其中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国葬典礼上的演说”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他在著作中引用伯里克利的话说:“人是第一重要的,其他一切都是人的劳动成果”,力图站在世俗的立场上总结这场战争的原因及其教训。他将自己参与过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作为写作的唯一主题,“对于战争中所发生的事情,我的原则是不记载从碰巧在场的人那里获得的情况,甚至不凭借我本人的印象;我所记载的,要么是我亲历的,要么是我从他人那里获悉,但我尽最大可能一一准确核实过了的”。虽身为雅典人,但对这场战争的叙述却是以一种旁观者的态度来记述的,并非偏袒雅典。

——摘编自李永明《从<考古学>篇看修昔底德的历史思想》等

材料二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这是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的初衷。其成书于赵宋政权内外交困由盛而衰的转折关头。司马光为编写《资治通鉴》,设定了极其严苛的三道编撰程序。第一道是编“丛目”,就是按照年月日的时间顺序排出史料索引。有学者研究指出,三百多万字的《通鉴》是从六七千万字的正史、杂史中精心淘炼出来的,而且《资治通鉴》中所引用的许多史书现在早已失传。第二道工序叫做写“长编”。长编可看作一种史书体裁,写作原则是“宁失于繁,无失于略”。按照这个要求,修书者必须详细阅读各种史料,一旦出现记载不一致的情况,还要认真考异(分析史料),并详细注明是否采信的理由。最后一道工序是定稿。这项工作主要由司马光自己完成,他要在长编的基础上考订史实、删繁去冗,同时还要统一语言风格和全书整体逻辑。为编写《资治通鉴》,司马光等人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这样的工作,如果没有一种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无论如何是办不到的。

——摘编自周吉《宋朝进行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与《资治通鉴》的史学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与《资治通鉴》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伟大历史学家应具有的优秀品质。
3 . 《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中的长官下属有“属官”“又属官”,前者职能非必与长官相关,后者多双重管理;而《唐书·职官志》记载中的长、属官,皆为履行机构职能所需而分工,科层井然。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行政运行机制的变革B.官修史书体例的不同
C.官僚机构的急剧膨胀D.科举制度产生的影响
2024-03-23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史记·夏本纪》记载,禹治水成功后“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距今九千年左右的济南月庄遗址出土了黍、粟和一定数量的水稻,且出土黍多的地方稻则少,出土稻多的地方黍则少。这说明(     
A.北方传统农耕相对发达B.南北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C.早期农业合理利用环境D.北粟南稻格局已经形成
5 . 纵观我国古代行政区划,特别是从唐代以后,南方多是愈分愈细,北方则很少分细而只见归并。据《宋史-地理志》记载,北宋后期人口数超过20万的州郡,南方占44处,北方占11处;南方的44处中,江浙占了23处。这说明(     
A.南方政权鼓励移民B.江南的区域位置优越
C.南方经济稳定上升D.南北方人口数差距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据《唐会要》记载,针对居民突破坊墙侵街行为,自唐肃宗到唐穆宗期间政府多次发布敕文“坊或鼓未动先开,或夜已深犹未闭,致使街司巡检人力难周,亦令奸盗之徒易为逃匿,故向街门户,悉令闭塞,一切禁断”。由此可知,唐朝中期(     
A.经济发展冲击管理制度B.城市治理趋于规范
C.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D.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7 . 《南史·沈庆之传》记载,沈庆之在常湖立园舍,“广开田园之业”,每指地语人曰:钱尽此来。西晋太子洗马江统愤然感叹道:“秦汉以来,风俗转薄,公侯之尊,莫不殖园圃之田,而收市井之利。”这集中体现了,当时(     
A.豪强地主干扰市场的发展B.政府商业政策发生转变
C.农业生产的商品化趋势D.经济作物的种植蔚然成风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宋代“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镇置监镇官。如景德镇设镇后,朝廷在此设监镇官,兼管商税及窑税,或佐理监陶。《河南强氏家谱》记载强子魁“宋绍定戊子(公元1228年)以文学进,仕饶州通判,以监陶得至浮梁景德镇”。据此可推知,宋代(     
A.镇的经济功能凸显B.营商环境较宽松C.推行崇文抑武政策D.官营手工业繁荣
9 . 据《汉书》记载,“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乃分武威、酒泉地置张掖、敦煌郡,徙民以实之。”到西汉末年,加上屯田的士卒,整个河西约有40万人。西汉政府在河西地区的移民(     
A.彻底解决了匈奴对内地的威胁B.减轻了西汉政府的财政负担
C.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D.旨在缓和西汉社会人地矛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记载元代历史的藏文史书《汉藏史集》中写道:“最初,在玛卡秀雅许的上部,有斯巴的王子名叫亭格,生有三子,即汉、藏、蒙古(霍尔)三者”。由此可知,当时(     
A.大一统思想得到发展B.文明起源多样性得到认同
C.华夏认同的观念形成D.中华同源共祖意识的传播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