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90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清初,随着西方传教士的到来,中西文化开始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接触和碰撞。在经济发展和政治变革的呼唤下,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兴起,推动了中西文明对话的渠道打开。西方传教士带来的部分西方近代科技使不少思想趋新的士大夫产生了浓厚兴趣,如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等,他们出于对新事物探求的热忱,渴望从外来文化中得到启发。明末清初西学的输入,还往往为最高统治者的个人兴趣所左右,某种程度上满足了皇帝的需要。

——摘编自骆利红《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论述》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西学东渐”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随着教会学校、洋务学堂等新式学校的设立,人们的知识结构开始发生明显的变化。新式学校除了传统的中学课程外,还开设许多近代西学教育课程,如化学、电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哲学、外语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西学重要性认识的不断加深,西学课程在整个教育课程结构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除了西学课程外,影响人们知识结构发生变化的还有各类报刊和各种新式书籍。据统计,从鸦片战争结束到19世纪90年代,中国先后创办了中外文报刊250种左右,其中西人创办的有200多种,大约占同时期中国报刊总数的80%以上。当时,许多报刊都经常刊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这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郑大华《西学东渐:晚清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桥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产生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明末清初相比,晚清“西学东渐”出现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新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教育强则国家强
材料一   对发展教育的高度重视是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强国成功的最大秘诀,加大教育投入始终是教育强国的基本政策。世界强国无一例外都是高等教育强国。
材料二   1900年主要西方国家每万人中大学生人数
国家美国德国法国英国
人数31.48.37.66.0
材料三   20世纪50年代,在各大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前500所高校中美国高校占比平均超过1/5,前200所高校中美国高校占比超过1/4。二战后,高校成为美国研发能力的根基所在,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发出雷达,芝加哥大学成功研究出对原子核裂变的控制,等等。
材料四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在亚洲国家中率先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2002年,日本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99%,同年,韩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达87%,仅次于美国和澳大利亚。2008年,韩国发布了《世界级高水平大学(WCU)建设计划》的具体实施方案,意在加快培育世界级高水平大学。
材料五   二战后,欧洲成人高等教育相关立法或制度建设概况(部分)
国家概况
丹麦1968年颁布《休闲教育法》,为成人高等教育的正规化奠定了成础
瑞典1969年提出“回归教育”制度,要求所有成年人不论在职、失业还是退休,每间隔一段时间都要再次返回学校或教育机构进行学习
挪威1976年颁布《成人教育法》,支持和保障成年人接受高等教育的平等权利,参照普通高校加大对成人高校和成人高校学生的政府资助
法国21世纪初颁布《社会现代化法》《职业教育、就业与社会民主法》《自由选择职业未来法》,创立个人培训账户制度等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强国内涵和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组相关研究成果

材料中哪些信息可以作为解释高等教育强国与“世界强国”关系的证据?概括说明理由。
3 . 目前就大连出土的古代文物而言,汉代文物是大宗。除了主要用于宫廷赏赐的马蹄金外,大连还出土过带有明显中原特征的金质“十龙带扣”、“临秽丞印”、“千秋万岁”瓦当以及大量精美的陶器和不计其数的汉墓花纹砖。这反映出汉代时(       
A.大连开始成为中原与东北连接的枢纽B.边疆与中原地区的交流频繁
C.各地区文化发展各自成章又有所交融D.中原文化辐射范围十分广泛
4 . 有学者指出,美国民族精神中追求个人自立和自尊的个人主义与崇拜时尚的从众主义并存,清教徒式的宗教精神与物质崇拜相结合,强迫性的平民化享乐主义与作为无意识心理习惯的工作伦理并处。美国文化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在于(     
A.个人享乐主义盛行B.种族融合现象普遍
C.南北经济模式的差异D.移民社会的文化冲突
5 . 考古人员在我国鄂尔多斯高原及其临近地区,发现了从商代至西汉时期的青铜和金银制品,被称为“鄂尔多斯青铜器”。该青铜器以动物纹样为主,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原、北方草原、中亚及欧洲草原文化的影响。鄂尔多斯青铜器体现了(       
A.文明交流B.民族迁徙C.华夏认同D.技术先进
6 . 战国时期的墨子站在平民阶层的立场上,提出了“兼爱”“非攻”的主张,但其思想并没有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认可,其影响力日渐衰微,走向边缘。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墨家思想(     
A.局限于诸侯争霸的需要B.缺乏社会下层民众的支持
C.未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D.未能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历史学家康马杰说:从继承而论,美国不仅继承了英国的传统,也继承了欧洲的传统……美国的文化和制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希腊、罗马和巴勒斯坦,这一点却被遗忘了;美国人所保持的国家、教会和家庭的基本制度以及他们所珍惜的基本价值观念都表明了这种悠久的来源和关联。”18世纪美利坚民族文化的形成是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统一市场形成的结果。

——摘编自田甜、王雪慧《美国移民与多元文化的关系探究》

材料二   在思想文化方面,欧洲原来就有较多的共性,经过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洗礼,这方面的共性进一步增强了:首先,以理性主义为核心的启蒙思想成为欧洲的主流思潮;其次,法国大革命中所形成的自由与平等观念得到广泛的传播,大革命的原则与理念深入人心;再次,法国文化当时在欧洲占有主导地位。

——摘编自宛凤英《拿破仑发动战争与近代欧洲一体化进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世纪推动北美美利坚民族文化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美国文化与欧洲文化的相似之处。
8 . 1850年8月3日,英商在上海创办了供外国侨民阅读的英文周报《北华捷报》,除了刊登商情外,还经常刊登有关中国历史、地理和民族文化的文章,设置专栏刊登香港总督包令翻译的中国诗歌。由此可知,《北华捷报》(     
A.旨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B.肩负着文化侵略的重任
C.有利于国人睁眼看世界D.扮演了文化交流的角色
9 . 17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条中国境内最长的跨洲商贸路线繁荣起来,一片东方树叶在武夷山被轻轻摘下,途经今福建、安徽、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等省区,穿越今蒙古国后直达边贸城市恰克图。这条国际古商道(     
A.从中国一路向西抵达欧洲腹地B.向俄国人民传播了中华茶文化
C.历史上被称为“草原丝绸之路”D.受益于工业革命在全球的推广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出处
史料(一)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纯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纯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后晋]刘昀《旧唐书》
史料(二)三品已上,大科绸绫及罗,其色紫,饰用玉。五品已上,小科绸绫及罗,其色朱,饰用金。六品已上,服丝布,杂小绫,交梭,双绸,其色黄……流外及庶人服绸、纯、布

材料二   到了明中叶,除江南之外,全国仅有山西潞安、四川成都等少数城市以及华北个别地区还保留着一些规模有限的丝织业。但它们在全国丝织品市场中的地位远不及江南。四川民间衣服所用丝织品尚多取之于江南,位于川西金沙江林区的建昌卫,因有大量木材输往江南,故“虽僻远万里,然苏杭新织种种文绮,吴中贵介未披而彼处先得”。时人张翰说:“虽秦晋燕周大贾,不远数千里而求罗绮缯币者,必走浙之东也。”

——摘编自李伯重《明清江南生丝与丝织品的国内外市场及其变化》

(1)指出材料一的两则史料在探究唐代丝织品用途方面的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解释。
(2)指出材料二中明代丝织品国内市场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024-06-15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