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23 道试题
21-22高三·全国·课时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上有些对付疫情的方法与措施值得了解与借鉴。比如对付麻风的方法是隔离,早期是将患者驱逐出境(乡镇),近代以来是建立麻风病院……急性和大规模传染病突发时采取强制性封户或者封城,阻断传染病的传播与扩散……也有感染的患者和家庭在家自我封闭;或者是建立专门时疫医院,集中接待传染患者,专门治疗,并与医院其他患者隔离……18世纪前后人痘接种法传到欧洲,1796年英国人疸接种师詹纳发明牛痘接种术,成为有效对付天花的无害疫苗,但当时人们并没有完全意识到此疫苗的作用与重大意义,英国议会立法强制推行接种疫苗……20世纪之前危害社会与人群的斑疹伤寒、白喉等传染病得到控制。

——摘编自高晞《世界历史上的疫情与应对》

材料二       二战后,英国于1948年建立了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ational   Health   Service,简称NHS)。自建立以来,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快速成长,并取得了较大成就。一方面,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既面向全体国民,自然也就无法忽视女性,于是不得不在其体系中逐渐改善针对女性的服务。另一方面,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的建立与发展,进一步挑起女性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女性得到进一步解放。这种状态一定程度上源于女权运动,当然它也推动了女权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摘编自汪健《构建公共财政体制下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研究》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归纳历史上对付疫情的主要方法或措施。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英国建立和发展国家医疗服务体系所产生的历史影响,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府干预卫生防疫的主要认识。
2022-12-20更新 | 3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年湖北省高考历史猜题卷(四)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近现代西方的城市公园。

材料一   1835年,英国议会通过法令,允许在大多数纳税人要求建设公共园林的城镇动用税收兴建城市公园,希望用这种方式改善城市公共卫生。从19世纪40年代之后,英国开始出现了建设城市公园的热潮。1843年建设、1847年开放的利物浦伯肯海德公园是英语世界公认的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公园……

——摘编自赵晶《英国自然风景园的形成及发展》

材料二   1928年,美国内务部和陆军部共同向国会提交法案,法案首次提出“国家历史公园”一词。1931年国家公园管理局主办Yorktown英国投降150年盛大庆典,充分显示了该局对重要历史遗址的成功保护利用,从而助推了美国第一个国家历史公园——Morristown国家历史公园的申报进程。1933年,国家公园管理局确定Morristown国家历史公园法案草案,并强调国家历史公园“与国家公园系统中美国西部自然景观项目具有同等地位和尊严”,该法案获国会通过。1935年,国家公园管理局成立了历史遗址和建筑部,并通过《历史遗址法》。这些行动都使国家公园管理局更有能力承担更广泛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职能,对国家历史公园建设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这一时期,国会还相继批准了Colonial(1936年)、Saratoga(1938年)、林肯出生地(1939年)、JeanLafitte(1939年)国家历史公园。……

——摘编自王京传《美国国家历史公园建设及对中国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40年代之后,英国出现城市公园建设热潮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美国国家历史公园建设的新变化,并简要归纳其社会价值。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晋一朝,中原丧乱,大批流民流寓江左,形成了许多侨郡县。这些人不为所在州县编户,无固定租税负担,他们与土著百姓生活无异而负担不同,容易引起侨旧矛盾,有的成为豪门世族的佃客、部曲,形成“编户虚耗,南北权豪,竞招游食”,遂造成了“国弊家丰”的严重局面……东晋、南朝政府先后十次颁布命令,实行“土断”。户籍上,对白籍侨民实行土断,与黄籍户一样承担国家税役。对于世家大族隐藏户口的行为,严厉打击。南方土著和北方侨民混合杂居,侨流“后裔遂长为南方之人矣”……“以土断定”使侨置系统与当地系统混合编制,构筑成新的地方行政辖隶系统,亦可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摘编自雷震《黄、白籍问题与“土断”》

材料二   曾经处于华夏边缘地区和附庸地位的北方草原民族迁入中原……为了获得人数众多的、文化先进的汉族的认可……在建立政权之初,他们不仅在祖源认同上有改姓或攀附华夏祖先的行为,而且在政权国号的选择上也多加斟酌,十分谨慎。其中一个原则就是在其统治地区选择前代中原王朝的国号以继承之。

——摘编自吴洪琳《十六国“汉”“赵”国号的取舍与内迁民族的认同》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东晋、南朝政府“土断”的背景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归纳草原民族中原文化认同的途径及目的。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下半叶,正值地理大发现的晚期,也是法国大革命的前夜。此时欧洲社会上的不平等显得尖锐而深刻,人们在思考人类不平等的时候,看到了旅行家的游记中所描述的世界另一个角落的野蛮人的平等以及他们宁静的生活。卢梭借助其渊博的知识,展开辩证的想象与推理,探究了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并阐发了一部政治思想的著作,并将其作为1753年应征第戎学院的征文竞赛的参评论文。在卢梭的著作中,其影响力仅次于1762年的《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在开头便表达对日内瓦共和国的热爱与敬意,粗略地描述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家和社会全貌—— 一个可以得到良好治理的、自由平等的、民主立法的共和国。

——摘编自黄静《卢梭的不平等思想起源》

材料二       卢梭思想中一些革命的成分,被后来的思想家所继承。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在卢梭那里已经可以看到那种和马克思《资本论》中所遵循的完全相同的思想进程,而且还在他的详细叙述中可以看到马克思所使用的整整一系列辩证的说法:“按本性说是对抗的、包含着矛盾的过程,每个极端向它的反面的转化·······”卢校认为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社会根源,它造成了人性的异化和社会的异化。马克思由此受到启发,他开始从预设的私有制出发,探索私有制形成的根源。在探索私有制形成的过程中,马克思注意到分工和交换对私有制形成的作用。为了达到合理的理解,又从分工的结果上,即从生产劳动的实质上来加以探索。马克思在卢梭异化理论基础之上,探索出劳动异化理论的四重规定。并指出工业化时代,劳动产品和劳动本身成了与人相对立的东西;但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活动,才能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摘编自郭芹《浅析马克思对卢梭异化思想地继承和发展》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卢梭的不平等思想产生的背景。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马克思对卢梭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国际成立后,立即在各国开展工作,1865年初在法国巴黎成立了巴黎支郎。按照马克思等人的设想,成立第一国际的宗旨既是要采取各种措施特别是运用革命的方式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随着法国的战败和屈辱投降,巴黎人民群情激愤。1871328日,巴黎人民在市政厅举行了隆重的公社成立典礼,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诞生了。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二   巴黎公社虽然失败了,但它的伟大意义永远不可磨灭。公社在很大程度上是19世纪初期以来工人运动发展史上的高峰和总结。它继承了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许多优良传统和经验,吸取和归纳了历次工人的经验和成果,从以往的共和要求、普选运动以及1848年提出的建立“社会共和国”的主张,发展为夺取政权、改造旧国家机器和建设无产阶级自己的机构。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巴黎公社在国际工人运动发展史上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迄今为止,埃及文字被认为是人类最为古老的文字之一。关于埃及文字的最初状况,我们无从得知。埃及第一王朝时期(约公元前3000年)的文字,已经是相当发达的埃及文字了。人们把埃及文字分为三类:“碑铭体”、“僧侣体”和“人民体”。其中碑铭体是雕刻于神庙的墙壁上和坟墓上,或绘于石器、木器和陶器上的专用文字,常用于对皇室事件、宗教事务、葬仪活动及碑铭的记载,具有永恒记载、保留的性质。僧侣体是碑铭体的变种,更加方便书写,起初常应用于商业文件、私人书信、文学稿件等方面,后来主要用于宗教文书中,其产生的时间大致与碑铭体相同。人民体是比僧侣体更为简化的草体字,约产生于公元前7世纪,后逐渐发展为埃及的主要文字。在托勒密王朝(由亚历山大帝国分裂而来)统治时期,政府及宗教文告,往往同时用人民体、碑铭体和希腊文三种文字书写,人民体居中排布。据考证,人民体的使用一直延续到公元5世纪。

材料二   19世纪,学术界一度否认尚未破解的腓尼基字母是一种文字形式。1916年,加迪纳发表论文《闪米特字母表的埃及起源》,他大胆推测闪米特人的字母表(即腓尼基文字的字母表)取自埃及的象形文字。1992年,耶鲁大学的埃及学家在埃及中部卢克索西北约30英里的沙丘中,发现了一条被考古学家们称为“恐怖谷”的古道,由于人迹罕至,古道上的许多遗迹得以保存,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刻在“恐怖谷”崖壁上的数百份埃及铭文。这些铭文使加迪纳的推测得到证实。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郭东《论拉丁字母的符号象征源头:埃及文字、腓尼基字母、希腊字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埃及文字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历史学研究的认识。
2022-06-28更新 | 151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5月摸底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来自遥远市集的异国奇货给丝绸之路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形,但其真正的意义是成为交流的纽带。中国的造纸、制铁、水车、耕牛用的牛轭和后来的指南针、火药等技术,则缓慢地传播到了西方,其过程有时长达几个世纪。植物和农作物的种子和胚芽在东西方之间相互传播。宗教也经由丝绸之路传往东方;佛教在东汉晚期传入中国,伊斯兰教的传入则晚了几个世纪。

——摘编自【美】阿尔伯特·克雷格《哈佛极简中国史》

材料二

“一带一路”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丝绸之路成为“交流纽带”的四个方面。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依据及时代意义。
8 . 市镇经济与城市转型

材料一   明中叶至清中叶,在苏州、嘉兴、湖州三府交界处,形成了与世界市场遥相呼应的区域性蚕桑丝织经济圈。下表所示为苏嘉湖区域蚕桑丝织圈市镇经济交往网络。

苏嘉湖区域蚕桑丝织圈市镇经济交往网络
市镇桑籽桑秧桑叶蚕种鲜茧生丝丝绸米粮备注
乌青蚕桑最盛,却几无绸业
石门距乌青30
菱湖丝产量在湖州府领先
南浮丝产量居湖州府第二
震泽东距南浔12
双林丝业与织业均衡发展
盛泽专营织绸,不事蚕桑
新市丝产量居湖州府第三
洞庭山桑叶的最大“外援”

注:⊙跨区城集散中心□区域内集散中心▲仅辐射四乡的集散地

——摘编自罗婧《世界市场与苏嘉湖蚕桑丝织经济圈》

材料二   近代以来,德国鲁尔区城市发展经历了单一的煤矿城市—钢铁城市—化工城市—综合性城市的发展道路。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以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为支柱的德国(西德)鲁尔区开始衰落。1962年,汽车巨头欧宝开始在波鸿建造汽车制造厂,此后的十年间,波鸿鲁尔大学、多特蒙德大学和埃森大学纷纷建立。1964年,鲁尔地区第一家购物中心在波鸿—鲁尔公园附近建成。1977年,在波鸿—达尔豪森铁路仓库空旷的建筑化身为一座文艺范儿十足的铁路博物馆。1979年,鲁尔区第一个工业文化博物馆正式开幕,古老的船闸成为工业时代的象征被保存下来,无数欧洲人慕名而来参观幽深的采煤巷道。2010年,埃森作为鲁尔地区53个城市的代表,被授予“欧洲文化之都”称号。

——摘编自白孟宸《向黑暗的黄金时代说再见战后鲁尔地区的转型与新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苏嘉湖区域市镇经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德国鲁尔区城市转型的表现。
2022-07-15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人口流动与社会变迁】

材料一社会流动无疑包括纵向流动和横向流动两部分。明朝人江盈科对纵向流动总结了一条变化规律,其向上的流动规律:贫穷之家温饱之家文墨之家簪缨之家富贵之家;其向下的流动规律:富贵之家歌舞之家鬻贷之家贫穷之家……明代社会的横向流动,首先体现在人口的分化和等级制度的解体上。自明代中期以后,农村人口开始分化……传统“四民”中的农,由于“不乐其生”的原因,开始寻求两条新的出路:富者趋末经商,贫者货产僦(租赁)庸。其次,人口的横向流动,广泛的移民层的存在,则是明代社会横向流动的另一标志。

——摘编自陈宝良《明代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

材料二明代社会的主体是农民,人口分布的主要部门是农业,输出人口的地方是农村,人口流动的趋势是逐步由农业向非农业领域转移,由农村向城镇转移。晚明农村人口流动,不仅有力推动农、工、商生产发展,而且对于地方基层政权组织及其运作、社会秩序、学校教育、文化建设、消费观念、风俗习惯等等,也有着重要影响,从而促进社会结构变革。

——摘编自万明《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推动明代社会流动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简析晚明农村人口流动的积极影响。
2022-07-11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市州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联合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湖湘文化】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文化南北融合,楚文化是南方文化的代表。1978年湖北随州出土的擂墩曾侯乙墓器物说明楚文化可以与黄河流域文化争相辉映。

——胡兆量等编著《中国文化地理概述》

材料二   在历史上,长江中游两湖地区的文化曾经有过两次最为辉煌的繁荣时期。第一个辉煌时期是春秋战国形成的荆楚文化,第二个辉煌时期是近代的湖湘文化。……

南宋的书院在湖南的恢复是湖湘文化兴起的标志。……南宋书院的道德教育、祭祀宗师与乡贤,理学家提倡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思想,激发了社会对书院的关心,从而推动了湖湘文化走出低谷。

元、明时期,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长江下游地区的吴越文化逐渐成为中国最为先进的地域文化之一。吴越文化溯江而上,首先影响长江两岸的鄂东地区;又由于“江西填湖广”的移民主要迁入湖南,所以,湖湘受吴越文化的影响远较荆楚为巨。……明后期,湖湘文化已呈上升态势,两湖人才辈出。……

清代,……迎来了两湖地区文化的第二个辉煌时期——近代湖湘文化,其标志就是它在变法维新与辛亥革命中作为“首义之区”的两次领导作用。

——李孝聪著《中国区域历史地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湖文化“第一个辉煌时期”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湖湘文化兴起与发展的原因。
2022-05-21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5月联考(二)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