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白居易(772846),太原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二十八岁考中进士,主张“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但因政治抱负不得实现,毕生精力倾注在诗文方面。胡适说:“白居易与元稹都是有意作文学革新运动的人。他们的根本主张,翻成现代的术语,可说是为人生而作文学!文学是救济社会,改善人生的利器;最上要能‘补察时政’,至少也须能‘泄导人情’;凡不能这样的,都‘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陈寅恪说:“唐诗有很多材料,可补充唐史料的缺乏。唐诗有种特性:与作者的社会阶级及政治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元(稹)白(居易)诗证史即是利用中国诗之特点来研究历史的方法”。

——据钱穆《中国文学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白居易诗歌创作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胡适与陈寅恪研究唐诗的意义。
2024-05-22更新 | 6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乐山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2 . 据学者考证,目前出土的唐代长沙窑瓷器上的100余首诗文中,至少有10首以上的作者是唐代著名作家,其余诗文的作者,包括窑主、贩卖商及消费瓷器的商人,也“不排除有民间的市民文人参与创作的成分。”该研究成果可以佐证唐代(     
A.制瓷工艺较为精湛B.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C.文学创作风格多样D.传统审美旨趣式微
2024-05-08更新 | 14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德阳市高三下学期“三诊”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周武王能听到百姓们的心声,及时得到施政的反馈进行调整,采诗官起了巨大的作用。到春秋时期,采诗官采撷到的诗歌已多达三千余首,孔子整理出305篇,是为“诗三百”,成为后人研究历史的载体。由此可见,《诗经》(     
A.系孔子所作史书B.集风雅颂于一体C.见证了民本传统D.借助了仁政思想
4 . 据学者钱穆研究,春秋时期虽则不断以兵戎相见,而大体上各诸侯国“均重和平、守信义”,经常发生“赋一首诗,写一封信,而解决了政治上之绝大纠纷问题者”。这一现象反映了(       
A.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B.传统政治秩序仍然有效
C.统治者依然能专制独裁D.礼乐制度受到普遍推崇
2024-03-27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班固)父彪,当两汉之际,“家有赐书,内足于财”,在上层社会中颇有声誉,“好古之士自远方至,父党扬子云以下莫不造门”。他续《史记》,但反对司马迁的异端观点,坚持“唯圣人之道然后尽心”的正宗之学。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班彪病死,留下了遗作《后传》。班固为父守丧期间拜阅了父亲《后传》的手稿,感到父亲“所续前史未详”,经过反复思考,决心要继承和发展父亲的史学事业。班固历时二十年写《汉书》,记刘邦起义以至王莽的失败,共分纪、表、志、传等四个部分。《汉书》中有4篇纪、6篇表、3篇志、40篇传是在《史记》的基础上写的,其中有的是增补了多少不等的材料,有的是基本上依原文照录。

——《史记》的传承与增补

材料二   班固利用了《史记》在体例、史料、写作艺术以及某些观点上的成就,并且也利用了《史记》的学术威信和社会威望,但用正宗的观点挤掉了《史记》的进步精髓而加以改写。这主要体现在:第一,《汉书》不像《史记》那样把汉的建国放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去考虑,它指责《史记》把汉史“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是把汉的历史地位压低了。他在《叙传》里证明汉以火德代周末之木德,正如帝尧之以火德代替帝喾的木德一样,是按着必然的程序出现的。第二,《汉书》抛弃了《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进步内容,而把天人感应的神学说,特别是五行灾异学说当做社会现象的永恒规律来宣扬。第三,《汉书》以强调封建性代替《史记》的进步性。《史记》尊信《诗》《书》但决不同意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并且还自命为“一家之言”,《汉书》与此相反;《史记・货殖列传》中申述财富的不齐决定了人民社会身份的贵贱,并肯定农工商虞治生谋利的活动是人类生活资料的来源,从而反对官方的经济垄断,而《汉书》则以封建等级不可逾越为永恒秩序,要求百姓“有耻而且敬,贵谊而贱利”。

——《白寿彝史学二十讲一一大一统中古时代》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班彪、班固父子续写《史记》的不同原因。
(2)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史记》、《汉书》产生的历史背景。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班固挤掉《史记》进步性的表现和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豪放纵逸的李白在其许多作品中融入了道教思想的元素;沉郁顿挫的杜诗,则以儒家学说的积极方面为其创作基础;而王维、储光羲等人的田园山水诗,又常常流露出佛教“静”“空”思想的痕迹。这一现象(     
A.表明儒家正统地位受到冲击B.得益于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
C.凸显了诗歌创作世俗化倾向D.反映了唐朝国内政局的变动
2023-10-26更新 | 419次组卷 | 20卷引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郑思肖(12411318),号所南,福建人,南宋学者、画家。少时勤奋,侍父读书,明忠孝廉义,14岁中秀才,后又考取太学生。宋亡后,不肯仕元,改名“思肖”,暗寓思赵宋。他画兰不画土,人问其故,则曰:“一片中国地,为夷狄所得,吾忍画耶?”一生写爱国诗歌400余首。晚年隐居苏州,邑宰“胁以赋役”索一幅墨兰,他答曰:“头可断,兰不可得!”逝世前,将田产交托寺庙,用作祭祀家人和接济乡邻。元末直至清,多人为他作传,成为“遗民”的典范。抗日战争时期,郭沫若在《国画中的民族意识》里,称赞郑思肖是“民族意识浓烈的人”。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人大记者招待会回答台湾问题时,引用其诗作“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摘编自《苏州府志·郑所南小传》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郑思肖的人格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后世研究郑思肖的价值。
2024-04-28更新 | 2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宜宾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文科综合试卷-高中历史
8 . 《梅尔罗斯编年史》(Melrose chronicle)惊叹:“英格兰批准了一项反常的命令,谁曾听过这样一件惊人的事情在诗中被主张?因为身体想要在头之上,人民居然企图统治国王。”“惊人的事情”最有可能指(     
A.工业革命的完成B.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
C.确立了王权有限的原则D.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明代文学家李梦阳评价唐宋文学时认为:唐诗好在具有形象性,而宋人作诗,只言理性,不述形象。他甚至认为“诗死于宋”。李梦阳在此(       
A.质疑程朱理学的地位B.强调文人创作重心转向诗歌
C.主张诗风应师法唐朝D.认为不同诗歌风格相互交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诗经·豳风·七月》是中原地区最早记载葡萄的文章。《史记·大宛列传》清晰记录了在张骞通西域后,汉朝迅速把西域葡萄种类引入中原并开始种植栽培。到了北魏时期,皇城洛阳许多地方都种了葡萄。南北朝时期,新疆地区出产的葡萄在中原地区享有盛名。唐朝时引进了西域的马奶子葡萄,扩大了中原葡萄的种植规模。南方的葡萄种植技术在南宋时期已经非常成熟,南方还培育出了多种品种。元朝政府在太原等地开辟葡萄园,并就地酿制葡萄酒;元代三大农书中,鲁明善的《农桑衣食撮要》对葡萄的种植方法和生长环境等进行了十分详细的总结。清朝时期,哈密、部善等地都是葡萄的主要产区,品种有萨伊必、裕租木、奇石蜜食等。

材料二   元世祖十分重视农桑,使葡萄栽培与葡萄酒酿造有了很大发展。当时,除了河西与陇右地区大面积种植葡萄外,北方的山西、河南等地也是葡萄和葡萄酒的重要产地。政府非常重视葡萄产业,并积极组织建造葡萄园,集体酿造葡萄酒。在政策方面,元朝放宽了有关酿酒的法令,私人也可以酿制酒类。元代人民开始用蒸馏技术来提纯葡萄酒,利用蒸馏方法制作的葡萄酒酒味醉冽甘芳,其制法与现代水果蒸馏酒白兰地相同。在元代,葡萄酒常被元朝统治者用于宴请、赏赐外国和外族使节。饮用葡萄酒不再是王公贵族的专利,平民百姓也饮用葡萄酒。此外,元代葡萄酒文化逐渐融入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除了大量的葡萄酒诗外,在绘画、词曲中都有体现。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玉珏《中国古代葡萄和葡萄酒的起源与传播》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葡萄种植与传播呈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葡萄酒业和葡萄酒文化得到很大发展的原因与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