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33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在论及早期中华文明时,有学者指出:孔子主张“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敬鬼神而远之”,认为世人应“畏天命”,对天道、祖先有诚敬之心。以儒学为代表的诸子都没有对人死后“天堂”“地狱”的描述。该学者强调早期中华文明(       
A.反对鬼神的先进性B.人本主义的世俗性
C.封建迷信的局限性D.多元一体的合理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西欧的封君封臣仅限于互相宣誓的两个个体之间,双方以契约约束了彼此的关系:一方面,封臣不尽义务不得享受权利;另一方面,王侯超权索取,封臣也可以反抗。这体现了封君与封臣之间(       
A.双向的权利与义务B.层级相对独立C.严格的等级制D.相对自由与平等
2024-05-09更新 | 145次组卷 | 22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如表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部分文化遗存。这些文化遗存可以印证这一时代(     
遗址时间出土情况
浙江良渚遗址距今约5000年有面积近300万平方米的内城和更大规模的外城,发现宫殿、祭坛等
陕西石峁遗址距今约4300年遗址石城面积逾400万平方米,城内密集分布着大量宫殿建筑、房址、墓葬、手工业作坊等
山西陶寺遗址距今约4000年中期城址面积约280万平方米,呈“回”字形,分布有宫殿区、大型礼制建筑等
A.贫富分化现象出现B.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C.中国大地邦国林立D.政权神权不断融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西周后期,各铜器作坊为了满足贵族们对大量成套青铜礼器的需求,将产品集中到鼎和编钟等 不多的器类上,并简化了青铜器的铸造工艺流程。此时的作坊生产反映出(     
A.青铜铸造技术衰落B.贵族等级分封制解体
C.礼乐制度得到发展D.官府不再垄断手工业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吴国和蔡国同属姬姓。春秋时期蔡国与楚国关系紧张,吴国与楚国也矛盾重重。吴王阖阊在联合蔡国攻打楚国后,将女儿嫁给了蔡侯,打破“同姓不婚”的传统。这表明(     
A.血缘疏远导致诸侯矛盾激化B.礼乐制度丧失了社会约束力
C.诸侯纷争影响社会观念变化D.联姻是建立同盟的前提条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4300多年前诞生于黄河中游的陶寺文化,其遗址出土的玉壁、玉辞,是长江下游渚文化的典型器类;圆点纹、涡纹彩陶可能源于大汶口一龙山文化系统:玉兽面、笄等,与江汉平原石家河文化的同类器物相似。这印证了早期中华文明具有(     
A.统一性B.创新性C.连续性D.包容性
7 . 战国时期,自耕农大量涌现,国家直接委派官员管理各地的赋税徭役,政府与民众的联系日益紧密。在这种情况下,原本由中下层贵族主持祭祀的“置社”,逐渐转化为由地方行政长官主持的里社、隧社、乡社。这一变化(     
A.反映出礼乐文化的发展B.说明中央集权日益加强
C.得益于儒家思想的传播D.折射出社祭习俗的变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有学者统计了先秦时期的53种文献,发现共有178处出现“中国”一词,从使用语境方面分析后,发现当时“中国”一词约有五类含义 (下表)。
表:先秦文献中“中国”一词含义
“中国”的含义出现次数示例
指京师9“惠此中国, 以绥四方”
指国境之内17“咨女殷商, 女穀于中国”
指诸夏之领域14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指中等之国6“以负海攻负海, 中国之形也。……小国之形也。”
指中央之国1“南国之人……,北国之人……,中国之人,冠冕而裳。”
据表可知,先秦时期(     
A.华夏认同观念增强B.王朝疆域不断扩大
C.政治局势动荡不安D.大一统局面已出现
9 . 春秋之前,史官负责对文字材料的归档及档案利用,具有封闭性。春秋晚期以后,封闭的史官制度开始动摇,士阶层迅速崛起,这些饱学之士利用档案典籍编写教材、著书立说、建立私学,使档案典籍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材料所述变化(     
A.重塑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B.有利于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C.铲除了周王朝统治的根基D.形成了尊崇儒学的社会氛围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石器时代,随着黄河流域各部落以及部落集团之间的往来逐渐频繁,逐渐形成了夏、商、周三族,并先后建立了夏、商、周三代王朝。三族不断融为一体,产生了共同的文化认同。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发展。在民族大迁徙、大杂处、大交融的环境中,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局面。诸子学说的争鸣竞长,促进了早期中华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陈连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点及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弘扬》

材料二   中华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地理等条件下形成的,其过程中没有经历过被强行嫁接或重新塑造,因而有着自己相对独立与完整的文化体系。中华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数不清的思想大家、文化学者,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宝库。中国文化主张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对外来文化不是排斥与拒绝,而是吸收与创造,从而不断地充实与丰富自己。

——摘编自张连珍《中华文化的内涵及其意义和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早期中华文化形成与发展的有利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化的特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