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235 道试题
1 . 回忆录中的五四运动

今年适逢五四运动爆发105周年,某校开展了题为“回望五四”的纪念活动,激发了小明同学通过查阅亲历者回忆录展开探究的热情。

(一)回忆录中的五四概况

材料一:3日那一天,邵飘萍到北大作报告,说是山东问题已经失败……当场议决在第二天联合各学校发动(游行)。做了3000多面旗子,并且推我写了五四运动宣言,送到印刷所印刷了5万份。

——五四运动亲历者罗家伦《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

材料二:1919年5月4日早晨,北京各校学生按计划在天安门广场集会,约计有3000余人,游行队伍到了东交民巷,使馆区军警林立,如临大敌。于是出东交民巷,直奔赵家楼卖国贼曹汝霖家。我们翻窗跳入,……后来又在室内点燃起大火,军警说我们杀人放火,随即开始捕人。

——摘编自五四运动亲历者许德珩《回忆五四运动》

(1)若探究“山东问题”的由来,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的史事有(          )(双选)
A.辛亥革命B.瓜分中国的狂潮
C.华盛顿会议D.“中日民四条约”

(2)依据上述材料,帮助小明同学完善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及当日学生运动的概况。

(3)在罗家伦撰写的“五四运动宣言”中,最有可能提出(       )(单选)
A.外争国权,内惩国贼B.打倒列强,除军阀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D.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4)“山东问题已经失败”意指(       )(单选)
A.甲午战争日军占领威海卫B.巴黎和会拒绝讨论山东问题
C.袁世凯同意日本占有山东D.巴黎和会拒绝中国正义要求

(二)回忆录中的五四疑云

在数量众多的回忆录中,小明同学发现对五四运动的细节记载存在多处分歧。

材料三:匡互生从西院窗口将铁栅扭弯了两根,打开一个缺口,他从缺口爬进去,打开了大门。

——五四运动亲历者夏明钢《五四运动亲历记》

材料四:我身材较高,就踩在匡互生的肩上,打破天窗,第一批跳入曹贼院中。

——五四运动亲历者陈荩民《回忆我在五四运动的战斗行列里》

材料五:后来打破了一个短墙的窗子,大家爬进去。首先进去的,据我眼睛所看见的,乃是北大的蔡镇瀛,一个预科的学生和高等工业学校一个姓水的。

——五四运动亲历者罗家伦《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

(5)依据上述三则材料,指出对五四运动的细节记载存在什么分歧?
(6)同是五四的亲历者,导致其记载分歧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三)探寻五四历史真相

(7)为了尽可能还原五四运动的细节真相,小明同学可以采取怎样的探究方法?
昨日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变革与创新

变革与创新是历史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重要原因。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在历史进程中因时而变,逐步发展。

(1)请将上述中央机构示意图与下列的朝代相对应。(填字母)
①秦朝:             ②汉朝:          ③唐朝:          ④明朝:      
(2)上述结构图中都有一个共同角色E,E处应填      (填空);从E与其它机构的关系中可以看出古代中国呈现的显著制度特征是(        )(单选)
A.君主专制B.中央集权C.民族自治D.世卿世禄

近代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仁人志士求变求新,为改造社会积极探索。

(3)请将以上近代历史人物与其改造社会的主张相匹配。(填字母)
历史人物求变求新的主张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宪法,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
     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
     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
(4)依据上述材料,以上四位历史人物的求新求变主张有何异同?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砥砺前行、改革创新,成就瞩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改革创新的重大事件

序号年份事件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
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6 年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1978 年小岗村率先实行包产到户,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随后在全国各地推广
1992 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目标
(5)从上表②—⑤中任选一件事,参照示例,说明变革创新如何推动了社会进步。
示例: ①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昨日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图片中的亚非拉历史

图片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某校准备举办“图片中的亚非拉历史”主题展,由历史社团学生布展,并安排学习活动。

展厅一:古代亚非拉

(1)请将本展厅中的下列图片,与世界地图所示的亚非拉文明区域相匹配。(填字母)

A.敦煌莫高窟壁画里的曲辕犁B. 玛雅波南帕克神庙壁画

C.即将到达廷巴克图的商队D.《摩诃婆罗多》插画

展厅二:近现代亚非拉

(2)请依据展厅二图片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将其分别与合适的主题词对应。(填字母)

A.英国殖民者在非洲的野心B.桑地诺在尼加拉瓜领导抗美斗争C. 孟尼利克二世,在阿杜瓦战役中 D.埃及人民庆祝收回苏伊士运河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和新兴国家的发展(       

展厅三:当代亚非拉

(3)展厅三图片反映的史事,叙述正确的有:当代亚非拉地区(       )(双选)

A.20世纪80年代,饥饿的非洲儿童

B.“复兴号”与“和谐号”相会瞬间

C.吉隆坡街道
A.民族独立还任重道远B.现代化建设成就较显著
C.大部分已是发达国家D.面临和平与发展的任务
(4)结合以上图片信息和所学,概述亚非拉在不同时段的发展特征。
昨日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率先迸发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成为一场蔓延至全球的技术和经济变革,深刻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英国作家狄更斯(1812—1870)在《艰难时世》中如此描述一座城镇:“这是个到处都是机器和高耸的烟囱的市镇,无穷无尽的长蛇般浓烟,还有一条河,这里面的水被气味难闻的染料冲刷成深紫色。”

1799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祝贺乾隆80大寿。使团带来的礼物有前膛枪等武器、望远镜和地球仪等,却遭冷遇。当时马戛尔尼邀请接待重臣福康安观赏英国火枪兵演习,但福康安“意颇冷淡”,不看亦可。这火器操法谅来没有什么稀罕”。

(1)下列是小王以“两次工业革命”为主题归纳的知识,请根据提示补充完整。
A德国       B英国        C垄断组织          D汽船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主要发明

珍妮纺纱机、蒸汽机、①火车

内燃机、电机、汽车、飞机等

发展趋势

发生在 ②,再向欧美和其他地区扩张几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以美国和③最突出
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大机器生产和工厂资本和生产进一步集中,出现④
(2)材料中反映的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     
A.18世纪初的英国B.18世纪末的俄国
C.19世纪中的英国D.19世纪末的美国
(3)1871年5月,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失败,马克思撰写了《法兰西内战》高度赞扬其首创精神。这个“尝试”是指(     
A.宪章运动B.第一国际C.巴黎公社D.法国大革命
(4)结合材料和所学,推测马戛尔尼访华的真实意图是什么?分析“重臣福康安”对火枪兵演习“意颇冷淡”的原因有哪些?
(5)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工业革命的认识。
7日内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5 . 中国近代以来留学生情况统计简表

阶段方向和群体人数留学生代表官员选拔
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拓荒阶段留美幼童学生群1872年起4批共120人唐绍仪、詹天佑等1905年清政府首次考察、任用留学生。金邦平等给予进士出身……曹汝霖等均著给予进士出身,按所习科学,以主事分部学习行走。陆宗舆等给予举人出身,以内阁中书用。王守善等给予举人出身,以知县分省补用。
民国时期:《文官任用法草案》《考试法》《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务员任用法》
福州船政学堂留欧学生群1877年起4次共80余人严复、马建忠等
甲午战争到民初:觉醒、救亡、革命阶段涌向日本的留学群推算当在22000人以上宋教仁、蒋介石、鲁迅、陈独秀等
留学欧美学生群到辛亥革命前至少在600人左右孙中山、蔡元培、竺可桢等
民初到20世纪20年代末:自由发展阶段留美学生群推算人数达5362人茅以升、闻一多、梁思成等
赴法勤工俭学学生群共计有1700名以上周恩来、聂荣臻、邓小平等
留苏的政治家群总计在1600人左右刘少奇、邓小平、叶剑英等
留日学生群当在20000人以上郭沫若、苏步青、李大钊等
留欧学生群当在5000人以上徐悲鸿、李四光、朱德等

——据周棉著《近代中国留学生群体的形成、发展、影响之分析与今后趋势之展望》

1.表格作者把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时期称为留学的拓荒阶段,他的主要依据是(     )(双选)
A.该时期留学人数较少影响小B.留学生主要集中在欧美国家
C.留学活动处于开始起步阶段D.留学主要为了寻求救国之道
2.根据表格,指出民国初年留学方向有什么新动向?出现这种新动向的原因以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留学情况。
2024-06-13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等级班

6 . 随着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国际法也逐渐形成并成熟。

材料一   在佛得角群岛以西370里格处划定一条从北极点直到南极点的分界线……之东侧且未越过分界线,则永久归葡萄牙国王及其继承人所有。……若其位于分界线之西侧且未越过分界线,则永久归……国王(西班牙国家元首)及其继承人所有。

——《托德西利亚斯条约》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指出与这条“分界线”产生直接相关的背景。(     )(双选)
A.新航路开辟B.文艺复兴C.宗教改革D.早期殖民扩张

材料二

——摘编自李世安《从国际体系的视角再论雅尔塔体系》

2.根据材料二的示意图,完成上述填充。
14______        15_____        16_____        17_______
A.威斯特伐利亚             B.国际联盟               C.大国一致            D.全体一致     E.威斯敏斯特          F.欧洲联盟          G.协调             H.和平
3.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以来国际法体系演变的特征。

材料三     19世纪70年代,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

——左世元《清政府对日交涉关于宗藩态度差别的原因探析》

4.结合材料三,归纳国际法对中国对外关系产生的影响。

材料四   在妥为顾及所有国家主权的情形下,为海洋建立一种法律秩序,以便利国际交通和促进海洋的和平用途,海洋资源的公平而有效的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的养护以及研究、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这种秩序将照顾到全人类的利益和需要,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利益和需要,不论其为沿海国或内陆国。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982年12月10日)

5.综合上述材料,阐述国际法发展的主要原因。
2024-06-13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等级班

7 . 材料一

条约名称条约内容(节选)
“日本臣民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自应享优例豁除。”
“向来洋药(即鸦片)……例不准通商,现定稍宽其禁,听商遵行纳税贸易。”
“英国商民……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
1.请将条约名称和与之相关的战争填入表格。(填字母)
A.《辛丑条约》             B.《天津条约》                    C.《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E.鸦片战争                    F.第二次鸦片战争             G.甲午战争                    H.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材料二

材料核心思想政治运动
“以中国之纲常名教,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2.请将上述材料体现的核心思想及其引领下的社会政治运动分别填入表格。(填字母)
A.新文化运动                    B.洋务新政                    C.三民主义                    D.戊戌变法
E.维新思想                           F.民主和科学              G.辛亥革命                    H.中体西用
3.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如何看待“条约体系”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2024-06-12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上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无数先行者为挽救民族危亡做出艰辛探索。但都未获成功。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启革命“新”途。

材料一   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这种感觉,从鸦片战争后渐渐发动……但这一期内,思想界受的影响很少,其中最可纪念的,是制造局里头译出几部科学书。……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1.结合所学,以具体史实说明第二期中为改变“制度不足”进行的探索。
2.以下对材料一中先行者的探索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双选)
A.体现了从个体到群体的觉醒
B.动员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
C.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层层递进的探索过程
D.解决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

材料二

3.观察上面三幅图片,五四运动后,中国社会出现的哪些新气象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4.下表罗列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的重大历史事件。请将下图所示的地点与之匹配(填序号)。
重大历史事件
A1919年,首先在______发起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______召开,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C1926年,国共合作后的国民革命军从______出发北伐,从根本上动摇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D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______成立。
E1935年,长征途中的______会议,挽救了党、红军和革命,成为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材料三

时间工人所占比例%农民所占比例%
1927年50.818.7
1928年10.976.6
1929年7
1930年5.5

——孙应帅:《中国共产党的党员结构变化和发展趋势》

5.根据材料三,1927-1930年中共党员出身有怎样的变化?折射出大革命失败后中共的革命道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四

6.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谈谈“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新”在何处?要求史论结合。
2024-06-12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上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中外历史纲要》中的“洋务新政”在历史上有很多名称,如“夷务”“洋务运动”“地主阶级自救运动”“同光中兴”等等。不同的命名隐含着作者的史识。

材料一   在19世纪40-60年代,与外国发生战争、谈判、签条约、鸦片贸易、传教、通商等事项被称为“夷务”。

材料二   到20世纪30年代,一些注意社会经济变革的学者便把“洋务运动”的名称发明出来了。据考证,第一个使用这个词的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何干之。

材料三   另一些学者则从对外与对内政策相结合的角度,从19世纪60-90年代阶级斗争和政治发展的角度来评价它,因而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材料四   还有一些学者在文章中使用“同光中兴”等概念。

——据张海鹏《洋务活动及其现代的解释》整理

(1)以下哪项命名符合材料三中“从阶级斗争和政治发展的角度”来评价洋务新政。(     
A.夷务B.洋务运动
C.地主阶级自救运动D.同光新政

(2)材料一以“夷务”、材料二以“洋务运动”、材料四以“同光中兴”命名,请分别谈谈上述三种命名所采取的视角。
(3)同一历史事件往往存在不同的命名。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2024-06-12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上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材料一   共和政体兴,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

——《时报》(1912年)

1.材料一反映当时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分析其背后的时代因素。

材料二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

——鲁迅《故乡》(1921年)

2.鲁迅的不少小说直接取材于他生活的时代,是(     
A.具有回忆性质的口述史料B.作者对社会百态的如实直录
C.再现辛亥革命的直接证据D.作者对所处时代的历史认识

材料三   袁世凯之废共和复帝制,乃恶果非恶因,乃枝叶之罪恶,非根本之罪恶。若夫别尊卑,重阶级,主张人治,反对民权之思想之学说,实为制造专制帝王之根本之恶因。吾国思想界不将此根本恶因铲除净尽,则有因必有果,无数废共和复帝制之袁世凯,当然接踵应运而生,毫不足怪。

——《新青年》(1916年)

3.材料一与材料二、三分别有何矛盾之处?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的认识。
2024-06-12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上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