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59 道试题
1 .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综合认识

材料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的,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思考
(1)据材料,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哥伦布大交换”的积极影响。
(1)特点:
____
②内容具有丰富性。
____
④结果具有两重性(积极和消极)。
⑤时间具有长期性。
(2)积极影响
____
②密切了世界经济的联系;有助于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2022-09-25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课时37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选必2-2023届湖南省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2 .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1)食物采集时期——远古时期
①工具:使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从事____和渔猎。
②生活方式: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过着____生活,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③分工:女性除生育和抚养后代外,还负责采集植物果实、昆虫等,为群居的人们提供大部分食物。
(2)食物生产时期——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
①在长期的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类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了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
②原始农耕
西亚的小亚细亚半岛南部小麦和大麦的原产地
东亚黄河中上游粟的发源地
长江中下游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
中美洲玉米、____等作物的原产地

③原始畜牧:在狩猎的基础上,随着农耕和定居生活的出现而产生,世界不同地区的居民把几种主要的动物驯化为家畜。
(2)农业出现产生的影响
①地位: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
②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____。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③生活方式: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逐渐形成____
④社会分工:一部分人专门从事制陶、采矿、冶炼等手工业劳动。
⑤科学技术发展:如天文历法、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
2022-09-25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课时37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选必2-2023届湖南省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3 . 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
(1)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使劳作方式由粗放型转化为____型。
(2)人类文化生活出现新的模式
①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等技术迅猛发展,使人们可以了解社会动态,与外界沟通更加方便
②各种应用程序的开发,促进了人们的通信交流,丰富了大众的文化生活,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③全媒体不断发展,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3)人类视野产生新的变化
①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使地球成为“____”。   
②网络的普及促进了信息交流,大大丰富了人类的知识,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4)综合认识

材料   纵观世界文明史,人类先后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每一次产业技术革命,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现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了国家治理新领域,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相隔万里的人们不再“老死不相往来”。可以说,世界因互联网而更多彩,生活因互联网而更丰富。

——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20151216日)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
____
____
③人类视野也产生新的变化。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使得地球成为“地球村”,网络的普及促进了信息的交流,进而大大丰富了人类的知识,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2022-09-25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课时38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选必2-2023届湖南省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4 . 宋代建立了以各级官府为主导,社会民众力量为辅助的疫病防治体系。南宋后期,中央政府仍是防治瘟疫的核心力量,采取了医学、经济、政治等措施加以应对;地方官吏是宋代防治瘟疫的基层力量,采取了赈济灾民、医疗救治和加强社会管控等措施。这反映出宋代(  )
A.社会救助具有系统性和规范性B.北宋已经有了尚未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
C.民本思想在当时社会广泛传播D.对疫民或灾民的救助体现了政府的人文关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唐代制定的《仪制令》,目前被认为是中国最早和最全面的道路交通法则。国民政府规定:“如有人行道,行人须走人行道,不得走行车道;如无人行道,行人靠边走。”这才开始全国车人共同“靠右走”。新中国建立后,沿袭此规定,直至今日。这印证了       (  )
A.道路交通文明不断发展完善B.中国的交通领域开始近代化
C.城市民众的生活习俗发生变化D.临时政府通过立法规范交通
2022-09-24更新 | 185次组卷 | 2卷引用:课时41交通与社会变迁-选必2-2023届湖南省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6 . 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
(1)陆路交通
①1814年,_____改进了蒸汽机车。铁路成为陆路交通的主干,人类步入铁路时代。
②1881年,唐胥铁路建成,这是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上修建的第一条实用铁路。
③1909年由_____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④19世纪80年代,_____发明了汽车。
(2)水上交通
①1807年,美国人_____发明了汽船。1812年,英国人制造的汽船试航成功。
②19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人建造的蒸汽动力轮船“_____”试航成功,揭开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
③1872年,_____在上海正式成立,成为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
7 . 在古代中国,农村基层管理起初是“宗族制,缘于礼,重血缘……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正)变为“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撤换村委会成员”。材料从根本上反映了农村基层管理制度变化的特点
是(     
A.保证基层社会管理稳定B.建立在小农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C.保证政府对人民的控制D.由血缘“自治”转向直接民主
8 .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____年开始,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城市特点的基层社会管理体系①。接管各大城市后,中国共产党废除了保甲制度②。参照乡村经验,不少城市建立了市、区、街三级行政管理体制,街政府成为最基层的行政机构。这种三级行政管理体制导致政出多门,效率低下,无法适应城市“集中”的特点③。不久,街政府被撤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进一步探索城市基层管理模式④。    2    年,国家颁布条例,规定在城市基层设立区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和群众自治性组织居民委员会,正式确立街居体制⑤。通过街居体制,无单位、无组织的群众被全部纳入政府管理范围。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发生很大变化。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扩大了居委会职能,居委会可根据需要自行设立各种工作委员会⑥。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以及大量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社区式管理”成为城市管理新的模式⑦。2000年,《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颁布,标志着社区建设成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新方向。除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之外,社区还出现以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以及社会非营利性公益组织为代表的新兴组织⑧。通过居民会议议事协商和民主听证等形式,社区各类主体都可以平等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民主决策⑨。

——以上材料摘编自朱汉国主编《当代中国社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变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改革开放后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变化。
2022-09-24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课时36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选必1-2023届湖南省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9 . 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1)古希腊时期:基层治理依靠实行自治的村社进行,____是最高权力机关,处理与村社有关的事务。
(2)西欧封建社会
____是主要的基层单位。
②10—11世纪,西欧城市兴起,城市里的手工业者和商人组成行会或商会,其上层分子行使城市治理的职责。
____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近代
①背景: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表现:
a.英国:在1835年颁布法律,确立了英国近代____制度。
b.美国: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传统,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承担着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
c.法国:大革命后,形成以____为基层单位的制度,其市长和市议会都由普选产生,市长同时对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①表现:____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社区提供各项服务,参与相关的城市规划、土地政策等地方政府的决策。
②作用: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
(5)20世纪80年代以来
①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
②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
③公众、志愿者和私人部门也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使基层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2022-09-24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课时36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选必1-2023届湖南省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10 .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1)概况
形式内容
储粮赈灾汉朝建立____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
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隋文帝置仓积谷,鼓励民间自置____
优抚弱势
群体
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手杖——____,以示尊重
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
明初朝廷令各地有司优抚高年平民
宗族救助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____,赈济族人,影响深远
宗族通过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
出现慈善
组织
明清时期,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2)综合认识

材料 中国的宗族慈善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分散在各个家族中的祭田、族田、贡士庄等已经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族慈善到了宋朝有显著的发展。当时社会贫富贵贱之分日显频繁,由贱入贵的士大夫或经过漫长的卧薪尝胆,或经过数代人乃至众乡亲的节俭共助,他们早已深感入仕的来之不易,故多怀有对家族或乡井的报恩之念。宋代的许多大家族发展出了多种宗族慈善的形式,如义庄、义田、义塾等。他们通过此类义举,在“睦族敬宗”的旗号下,对族内成员在生养、学业、贫病和婚丧嫁娶等方面遭遇困难时加以救济。

——《中国慈善事业发展历史》


思考:根据材料,概括古代中国社会保障的特点。
____
2022-09-24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课时36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选必1-2023届湖南省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