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3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9世纪末,英国《笨拙》杂志刊登了一幅名为《我的、都是我的》漫画,图中描绘了英 国开普殖民地议会议员塞西尔·罗德斯手拿电报线,脚踩大地的形象,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

《我的、都是我的》
A.欧美主导下世界殖民体系形成B.美化形象掩盖英国侵略的本质
C.非洲的民族意识觉醒历程受阻D.英国凭技术优势意图瓜分非洲
2 . 现代化的探索和目标新中国成立以来,“现代化”概念在中国共产党的话语体系中随时代背景的改变而呈现出阶段性的发展变化。
历史时期主要论述
新中国成立初期195312月,中共中央批发的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特别强调:“实现国家社会主叉工业化,就可以促进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就可以建设和巩固现代化的国防,就可以保证逐步完成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改造。可见,在中国共产党当时的认识中.“工业化”主导并决定看“现代化”。
1959年底,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特别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这样,日后广为人知的“四个现代化”大体形成。
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改革开放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829月,中共十二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土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摘编自刘洪森李昊天《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现代化”话语内涵的演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以“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概念”为主题,自拟一个观点并进行解读。(要求:观点鲜明、史实准确、逻辑严密、史论结合)
2024-05-31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三模适应性练习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对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研究。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第一时间,中国知识界就做了相关的报道和研究。从那以后,就一直没有中断。至今已有100多年。这100多年的研究史出现了4个高潮时期。第一次高潮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国民党人,以民生主义来解读“新经济政策”,弥合了双方的理论差异。以陈独秀、瞿秋白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积极响应这一政策,指出其实质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抽象原理和俄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第二次高潮是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借鉴“新经济政策”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刘少奇提出过渡理论,指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要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不要急于过渡到社会主义。第三次高潮在20世纪80年代,以杨承训为代表,紧紧抓住“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这条主线,分析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多种分配方式、多种经济成分、引进外国资本、改善上层建筑等一系列问题。第四次高潮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对“新经济政策”的研究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很多学者从现代化、俄国历史整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角度来研究,视野更加宏大。

——摘编自《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研究史》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指出20世纪20年代,国民党人和共产党人对“新经济政策”形成两种解读的出发点。
(2)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学者对“新经济政策”研究的视角不断发生变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别分析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
2024-05-30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菏泽市高三信息押题卷(二)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家认同是国民基于对国家的认知、态度和情感等而形成的一种政治心理,是现代国家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政治话语是建构国家认同的有效媒介。(如下表)

认知型政治话语宣示“中国特色”:确认国民身份和政治认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向人民阐述国家的根本领导力量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人民宣示国家的发展方略和路径

态度型政治话语承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形塑赞同性政治态度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承诺保障人民民主权利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承诺满足人民物质利益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向人民承诺建设美好家园
情感型政治话语凝聚社会价值共识:激发人民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担当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进人民的文化归属感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化人民的尊严和对国家的信念

“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激发人民自豪感和责任担当

——摘编自徐琳官文婧《“中国式现代化”政治话语与国家认同建设》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格信息中的“‘中国式现代化’政治话语和国家认同建设”的关系进行合理解读。(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4-05-20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5月份适应性考试文科综合试题 -高中历史
5 . 内蒙古和林格尔一座古墓的壁画中,描绘了墓主人阚如的一生。其中一幅的榜题为“举孝廉时”,后续榜题又出现了“郎”“西河长史”“护乌桓校尉”等官职。对这些壁画相关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A.“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特科中一个常态性的考察项目
B.“护乌桓校尉”是西汉管理西域一带少数民族的长官
C.壁画风格形式多样,深受西域和周边邻国文化的影响
D.壁画内容可作为汉代官员选拔和管理的重要研究史料
2024-05-20更新 | 112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Z20联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世纪起,西方文化大肆入侵亚洲和拉丁美洲。西方文化在这些土地上开始占据重要,甚至主流地位。但是,亚洲和拉美的民族文化并未因遭遇殖民而消散,反而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而不断发展。亚洲的儒学文化与西方文化有着根本的差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却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譬如新加坡社会融合儒学文化与西方文化,形成了依赖家庭的凝聚力、影响力来维持社会秩序,传承节俭、刻苦、孝顺、敬老、尊贤、求知等美德的新文化。在拉丁美洲,几百年间,原生的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不断冲突、融合。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巨翅老人》就展示了这种欧洲殖民文化与拉美文化尴尬的“混杂状态”,但这种融合最终形成了追求相互沟通与理解、多元共存、博采众长的新拉美文化。

——摘编自范景兰、侯宣辰《后殖民批评视域下〈巨翅老人〉的文化意蕴解读》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欧洲文化侵略美洲的概括。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具体的国家,举例说明后殖民时代的民族文化建构的做法。
2024-05-25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临汾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如图为1928年发现于通古斯巴西古城(今新疆境内)遗址的《大历十四年(779年)白苏毕梨领屯米状》(即发给屯田士卒白苏毕梨粮食的记录),它反映了此地部分驻军内调之后与吐蕃对峙时的治理状况。下列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证明了唐朝创立了屯戍制度B.可成为当时边治未溃的证据
C.说明新疆正式纳入中国版图D.反映了西域地区的开发程度
2024-05-25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等校高三下学期最后一卷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某学者将“地理发现”定义为,“任意文明民族的代表第一次到达了或最早了解了各文明民族 均前所未知的地表的某一部分,或率先确定了地表已知各部分之间的空间关系”,并强调不能将“地理发现”和“地理大发现”两个概念混为一谈。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     
A.“地理发现”呈现出欧洲中心色彩
B.“地理大发现”是特定的历史事件
C.甘英奉命出使大秦属于“地理发现”
D.“地理大发现”结束于登陆南极洲
2024·湖南·三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17世纪末至18世纪,日本据《农政全书》编写了“救荒本草”“野菜谱”“甘薯记”。1735年,法国《中华帝国全志》出版,书中含有《农政全书》的部分内容,1738年,该书英译本在伦敦出版。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当时中国科技继续保持世界领先B.当时的中国短暂恢复了对外开放传统
C.外国借助中国文化进行社会革新D.《农政全书》集中国传统农技之大成
2024-05-15更新 | 136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天壹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10 . 年画与时代发展

材料一   年画作为民俗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通过点、线、面、色等的巧妙组合,反映了民众的文化心理、审美观。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民众的审美情趣以红为美,以大为美,以对称为美,以规范为美,这都充分体现于年画艺术特色上。在农村,吉祥的含义包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祝愿、期望、赞赏和歌颂的多种意思。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四幅年画

依据材料和所学,以“时代发展与女性形象变化”的某一侧面,拟定一个主题,进行解读。要求:主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2024-05-14更新 | 153次组卷 | 3卷引用: 2024届北京市顺义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