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43 道试题
1 . 曹魏时期修律,废除自商鞅变法时确立的以法律形式强制父子兄弟分家析产的规定,鼓励父子兄弟不分家而共享财产;又仿《周礼》,以“八议”入律,即给“亲故、贤、能、功、贵、勤、宾”八种官僚以法律特权,有罪先请,议而从轻。这些法律规定(     
A.彰显法律与伦理的根本对立B.适应了门阀士族的发展壮大
C.体现了量刑定罪的公正原则D.维持了个体小农经济的稳定
2 . 1854年2月,《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提交议会后因遭英国民众强烈反对而不得不撤回。但是这一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暴露了政府管理的低效和无能,1855年,新上任的首相借此直接颁布文官制度改革的正式法令。可见英国文官制度改革(     
A.巧妙抓住了历史提供的契机B.保障了通过考试公平录用人才
C.得益于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D.标志着英国文官制度走向成熟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周公分封,赐予诸侯的不仅有土地还有人口。如分给鲁国“殷民六族”,分给卫国“殷民七族”,都是原居住于首都殷的宗族。卫国封地在河南,鲁国封地则在遥远的山东。可见分封的首要目的是(     
A.防范殷商移民B.化解周人内部矛盾
C.保卫西周王室D.镇守偏远地区疆土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官制其实是个蛮稳定的制度,它具有可预测性,减少了贵族内部的摩擦,很适合一个静态的社会。但是它没有能够永久持续下去。在春秋中期,它就出现了崩塌的征兆。问题出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周王朝不再能维持大一统局面,各个诸侯国各自为政,静态社会变成动态社会,所有的政治实体都面临巨大的压力。诸侯国必须追求军事和行政效率,内部也必须重新切割权力格局……第二个变动来自民间,在西周的时候,只有官学而没有私学,民间完全处于无知无识的状态,但是到了春秋时期,知识开始普及,知识分子呈现爆炸式的增长……而且这些知识分子本身也渴望做官。这种来自民间的求职压力也推动了选官制度的变化。到了战国时期,世官制度就整体性的崩溃了。

材料二:科举制的发展终究是不可遏制的。唐朝越到中后期,越看重进士出身的官员。从朝廷到民间都认可了科举制的正途地位……科举制对中国的影响过于复杂,早已溢出官员选拔这一层面。它带来的利弊得失很难衡量,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在唐朝发生了这样一场巨大变革,将中国政治文化史齐腰而斩,分裂为面具迥异的两段。

——据押沙龙《从贵族世官到九品中正》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官制崩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发展不可遏制的原因,并谈谈你对材料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伏尔泰盛赞中国的科举制度,“人民很难想象有比它更好的政府”“这个政府的成员只有经过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能被录用”。上述材料反映出(     
A.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B.科举制度是英国文官制度诞生的根源
C.中国的政治制度受到了欧洲的普遍认同
D.当时欧洲的政治体制较落后
6 . 1215年,英格兰国王约翰被迫签订《大宪章》后,教皇英诺森三世则发布诏书宣布该文件无效。他在诏书中斥责男爵们藐视宗座、侵犯国王,且禁止国王履行文件中的内容,也禁止男爵们要求国王履行。对此解读正确的是,这一时期( )
A.世俗王权高于教皇权力B.教廷试图维护封君封臣制
C.英国封建制度走向瓦解D.英国进入君主立宪制时期
7 . 在中世纪,条约的缔结常要教会的高级代表直接参加或事后确认,并进行宗教宣誓;而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对条约的必须遵守以及违反处罚作了成文规定,如和约第97条规定:“努力使任何人不以任何借口予以违反。”这一变化(     
A.推动了世界近代外交制度的确立B.印证国家统一发展的时代趋势
C.使得解决国际争端更具可操作性D.表明天主教会权力的彻底丧失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943年,国民党宣称五四运动是“国民革命运动中的一个支流”,指出:“五四运动的发生,虽是青年学生激于爱国的热情,为一种爱国的自发的救国运动,但其内容原因,完全是本党革命思想普遍深入青年心坎的效果。”国民党这一论述意在(     
A.借助三民主义凝聚抗战共识B.强调抗战期间国共合作的重要性
C.巩固其在抗战中的领导地位D.号召国民坚定国民革命奋斗目标
9 . 下面是1916年10月《申报》刊登的《再志国庆纪念之盛况》报道中的部分内容。据此可推知,当时中国(     
自辛亥光复以来,因举行庆祝悬旗挂灯年必数次,然兴高采烈举国若狂,未有如此次双十节国庆纪念之盛者。闻各界所需之灯笼,南北两市三十五家之灯笼店,共计售出十二万盏之多。
A.复辟帝制违背社会潮流B.民主科学思潮席卷全国
C.国民参政议政意识强烈D.割据混战局面初步结束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辽初,沿用习惯法,“犯罪者轻量重决之”“夫兄弟……一行(人)逆谋,虽不与知,辄坐以法”。辽朝第七帝兴宗时,“子弟及家人受赇(贿赂),不知情者,止坐犯人”,但“逆父母者,五车冁杀之”。这一转变缘于辽朝(     
A.基层治理的重大创新B.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C.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D.法律形式发生变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