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08 道试题
1 . 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要了解清代必须先了解明代,现代中国大体是由明代开始的,可惜的是西方这一阶段是进步的,中国是退步的。下列符合这一论断的是(     
A.明清时期中国的优势地位丧失B.明清时期中国近代科技有突破
C.明清时期中国繁盛与危机并存D.欧美国家均已完成国家工业化
2024-01-09更新 | 307次组卷 | 4卷引用:华中师范大学潜江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综合复习(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亚里士多德在“临终遗嘱”中明确要求子嗣:“那些曾服侍过我的奴隶,没有一个可以卖掉,让他们留下来,当他们达到要求的年龄,根据他们的服务释放他们。”该遗嘱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雅典(     
A.人文素养影响奴隶主决策B.繁荣的基础是奴隶制经济
C.理性主义是社会主流思想D.社会身份认同的界限模糊
3 . 18世纪后期开始,英国民众的劳动实践日益专门化、规范化,并且在时间上有了严格的要求,规定了什么时候开始上班和下班,一天工作多少小时,一周工作多少天,等等。这些变化(     
A.提高了工人劳动积极性B.加大了工人劳动强度
C.增强了人们的时间观念D.恶化了城市生活环境
2024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法国大革命期间,上尉鲁热·德·利勒创作出旋律激昂、充满爱国精神的《马赛曲》。法国士兵在《马赛曲》的激励下一次又一次顶住了外敌的入侵,保卫了家园。由此可见,《马赛曲》成为法国国歌的主要原因是(     
A.传播革命思想B.彰显民族精神C.打击教皇权威D.促进社会转型
2024-01-05更新 | 118次组卷 | 2卷引用:黄金卷07-【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湖北专用)
5 . 1916年6月,北洋政府在北京举办第一次文官高等考试。考试前颁布了颁布了《文官高等考试令》、《文官高等考试令施行细则》,对应考人的资格规定如下表,这一规定(     
必备资格:男子25岁以上,具有以下4种资格之一资格限制:有下列项之一者,不得参加考试
(1)国国立大学或高等专门学习修习3年以上毕业,得有文凭者。(1)剥夺公权或停止公权尚未复权。
(2)经教育部制定的外国大学或高等专门学习修习3年以上毕业,得有文凭者。(2)品行卑污,被控有案,查明属实。
(3)经教育部认可的本国私立大学或高等专门学校修习3年以上毕业,得有文凭者。(3)受破产宣告,尚未复权。
(4)修习政治、经济、法律学科具有同等学力而。(4)有精神病或年力衰弱。
有荐任以上相当资格者,或曾经考试得有出身者,经政事堂派员举行甄录试(资格审查考试),亦可报考政治、经济、法律各项专科。(5)亏欠公款或侵蚀公款。
其他法令有特别规定的。
A.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B.实现了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主张
C.体现了现代文官制度的平等性D.适应了近代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
2024-01-04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高级中学、宜昌市夷陵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月半月考联考历史试题
6 . [上海“半边缘”地区]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在工业全球化时代形成了以工业化国家为“中心”,落后的农业国家为“边缘”的世界经济格局。在中心和边缘的交往、运作中,介于两者之间生长出一种“半边缘”的社会经济形态……确立“半边缘”市场是列强实现“中心—边缘”世界体系的重要战略。为了建立和维护“半边缘”秩序,资本主义列强对上海这个“半边缘”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建设”,一方面健全“半边缘”秩序,另一方面有意无意地遏止“半边缘”向“中心”或“亚中心”发展。

——摘编自樊卫国《上海经济兴起之若干分析 1870-1941》

材料二   列强竭力把上海“建设”成为推销工业品和征购原材料的中心,而市场一旦发育,自有它内在的发展要求和发展规律,这种市场力量不是“中心”的资本主义国家可以随心所欲摆布的。列强在营造“半边缘”市场的时候自觉或不自觉地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形态,刺激了中国新的经济成分的产生和生长。客观的市场力量与中国自身的发展要求结合成为上海现代经济兴起的内在动力。

——摘编自刘佛丁、王玉茹著《中国近代的市场发育与经济增长》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上海“半边缘”地区形成的原因,并指出资本主义列强对上海地区进行一系列“建设”的具体内容。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述列强对上海“半边缘”市场营造的影响。
2024-01-04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高级中学、宜昌市夷陵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月半月考联考历史试题
7 .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材料一   宋承唐制,并对科举制进行了整顿与改革,使之更加完善。且宋朝皇帝十分重视选拔文士治国,所以科举取士至宋朝时达到了极盛。两宋时期,进士科共开118科,录取进士42000余人。开宝六年(973年),宋太祖在讲武殿亲自主持进士科考的复试,从此确立了殿试制度,使“及第”(考中录取)之人都成了“天子门生”。此后又形成了乡、省、殿三级考试。到嘉祐二年(1057年),宋仁宗下诏:“进士殿试,皆不黜落。”自此以后,凡省试合格,殿试就只有名次之别而皆成进士。为杜绝请托舞弊之风,淳化三年(992年)以后,相继制定了锁院、糊名、誊录、磨勘等制度,从而把科举考试基本上建立在了公平竞争的基础上。

——摘编自马茜华《中国古代选官主导方式演变述论》

材料二   明代将中国传统考试制度推向成熟的另一个标志是考试的分卷制度。洪武三十年(1397)三月,科举会试结果是前三名和其他49名进士全部是南方人,北方士人们非常不满,朱元璋命令调查,结果从主考和整个科举程序规范。同年五月,朱元璋宣布重新考试,并亲自阅卷,将61个进士名额全部给了北方。明代发生了“南北榜”事件,成为有南卷与北卷之分的开始,但这还不是分卷制度。明代真正实行分卷制度始于洪熙元年(1425)仁宗命杨士奇等定取士之额,南人十之六,北人十之四。 到宣德、正统间,又分为南、北、中卷,南卷占百分之五十五,北卷占百分之三十五,中卷占百分之十。有明一代始终采取了分卷取录的考试制度。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九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科举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从宋到明科举考试录取的变化和明代分卷取录的原因。
2024-01-04更新 | 55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高级中学、宜昌市夷陵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月半月考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所有中世纪西欧的城市都是一种社会共同体,成员一般无血缘关系,把他们结合起来的纽带是一种契约或是封建主赐予的特许状,或是大家共同遵守的城市章程。没有任何城市公开宣示或建立等级制。据此推知,中世纪西欧城市(     
A.已初步体现了近代文明精髓B.实行王权与教权共治的体制
C.构成欧洲政治结构主体单位D.封建主对城市控制日益加强
9 . 下图为1931年10月鄂东南工农兵银行成立后统一发行的纸币。纸币背面印有“没收帝国主义手中财产、中国资本主义企业及手工业不违反苏维埃法令者准许自由营业、实行劳工监督”等10条《苏维埃经济政策》。中国共产党的这一举措(  )

A.适应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需要B.冲击了国统区的金融秩序
C.是巩固革命统一战线的探索       D.抵制了国民政府法币渗透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代统治者总是殚精竭虑地寻求最理想的文官选拔制度,以此来给统治集团不断输入新鲜血液。在此背景下,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建立了军功爵制;持续稳定的大一统两汉实行了察举制;分裂割据时代的魏晋南北朝实行了有利于世族门阀的九品中正制;繁荣统一的隋唐王朝出现了科举制度;“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朝廷鉴于军阀割据势力的猖獗,努力发展文官政治,扩大科举取士,科举士人逐渐在政府中占优势;北宋以后科举制度的充分成熟使世袭贵族作为一个社会阶级在中国历史上基本消失。

——摘编自周少元、程雁雷《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嬗变与利弊》

材料二   18世纪初,在英国和美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的一个较长时期内,政府任用官吏一直实行的“恩赐官职制”和“政党分肥制”。这两种任用官吏制度的推行,带来了极为严重的社会后果:政治腐败,结帮拉派,冗员充斥,效率低下,极大地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为此,英、美两国借鉴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先后于1853年和1883年对本国的人事制度进行了改革,实行以“公开考试,择优录用”为重要原则的文官制度,并成立了专门负责考试事宜的政府机构。此后,考试录用制度很快在西方各国得到推广。

——摘编自陈太福《西方文官考试录用制度述评》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演变的特点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英美官员录用的新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确立的原因。
2024-01-01更新 | 156次组卷 | 2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1 - 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湖北专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