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829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安德森说,“……前现代的帝国与王国竞能够轻易地维系他们对极度多样而异质并且经常是居住在不相连的领土上的臣民的长期统治。”各地人民效忠的通常不是一个现实国家,而是经由文字和经典从古代继承下来且已沉淀力集体无意识的伦常制度,它维系着一个抽象的国家观点。……交通落后成倍放大了国土的距离。当时中国国土面积比整个欧洲还大,路上走一年半载,未必能从京城到达最偏远的边疆,更别说全国的有效管理了。

——程巍《清末电报网与国家统一》

材料二   秦王朝将中央政府统一规划的交通建设视为执政要务之一、除了“决通川防,夷去险阻”之外,还由中央直接主持,“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昊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汉书·贾山传》)。……政务军务紧急时,还可以通过驿传系统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赵充国自金城申请军事计划至汉宣帝批复后颁下,往返不过7天,驿递行速达到每天400公里以上。

——王子今《古代交通与秦汉文明》

材料三   191954日的北京学生运动能立即席卷全国,……与电报快捷传递消息和社会动员的功能密不可分。电报,其重要性在于,在交通系统远不足以把全国连为一体时,……电报系统至少可把全国连为一个时间共同体,这是后来全国同步的社会和思想运动的技术基础,而这样的全国运动训练了国民的现代国家共同体意识。

——程巍《清末电报网与国家统一》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安德森认为中国是“抽象的国家”的理由。根据材料二、概括秦汉王朝加强对“抽象的国家”控制的措施。
(2)近代中国人自办电报始于何时何地?根据材料二、三、与古代“驿骑传递”相比,近代电信技术有哪些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在我国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2024-04-07更新 | 48次组卷 | 3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明史·刘大夏传》记载,成化年间,车驾郎中刘大夏因反对征讨安南而藏匿安南故牒。而成书于万历二年(1574年)的《殊域周咨录》却记载为刘大夏销毁了郑和下西洋的档案,刘大夏认为:“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旧案虽有,亦当毁之,以拔其根。”这说明(     
A.明朝拓展疆土和海洋意识的欠缺B.政府档案管理缺乏科学监督机制
C.海禁政策影响对郑和航海的评价D.正史相对于杂书更加具有可信力
2024-03-30更新 | 393次组卷 | 7卷引用:历史(福建卷01)-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元朝在同高丽、安南交涉时明确提出君长亲朝、子弟入质、编民、助军役、纳赋税、置达鲁花赤等“六事”,此后“六事外交”成为周边交往的惯例。“六事外交”(     
A.有利于民族交融与贸易往来B.促进与周边国家的文明交流
C.是民族等级政策的对外表现D.推动了儒家文化的对外传播
2024-03-26更新 | 448次组卷 | 10卷引用:历史(福建卷)-学易金卷:2024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太平军要求恢复汉族的衣冠服饰,但其并不反对满清的“衣冠之治”,士兵和官长、官阶不同的官长的服色和规格等出现明显的差异。这反映出(     
A.易服成为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手段B.太平军致力于打破传统等级秩序
C.民族矛盾激化影响社会习俗变迁D.农民阶级未摆脱自身阶级局限性
2024-03-21更新 | 94次组卷 | 3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1-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福建专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在独立战争开始之后,北美各殖民地派代表在费城召开了第二届大陆会议。会议通过了《武装宣言》,阐述了殖民地人民有拿起武器反抗的权利,但是表示依然效忠英国。 且在向英国请愿的《橄榄枝请愿书》中,再次重申愿意效忠英国。此次大陆会议(     
A.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B.强化了英国在殖民地的影响力
C.论证了殖民地独立的合理性D.表明殖民地人民身份认同模糊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皇帝要求地方官员要及时上报当地发生的灾害。一般是地方官员上报户部,再由户部奏报皇帝,皇帝命令有关官员采取救济措施或先核实灾情再采取救济措施。在灾害发生后,政府免费为灾区提供粮食衣物、生产工具等,这是明朝政府采取最普遍的措施。永乐十二年(1414)“河间府沧州、顺天、通州、固安县淫雨,宝坻县雨雹伤稼”,皇帝“令有司发粟赈之”。“景泰三年(1452)闰九月癸酉,免宣府前等十六卫所屯粮三分之一,以其早、蝗、霜、雹等灾也。”

——摘自谢行焱《明代国家的灾害救济机制及其当代意义》

材料二:英国社会救助制度萌芽于中世纪时期基督教的慈善施舍和同业行会的互助互济。1531年亨利八世颁布救济物品法令,国家开始在社会救济中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随后英国社会救济制度框架与政策模式逐步建立,1601年伊丽莎白一世颁布济贫法,主要内容是规定地方政府负责办理救济贫民工作,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对贫穷家庭的孩子施行就业培训,对老年人、患病者和孤儿进行收容。

——据C.利斯和H.索利《欧洲前工业社会的贫困与资本主义》等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救助体系呈现出应急化、边缘化、基础化、民生化的演进特点。1993—2013年为基础化阶段,关注因经济体制转型而下岗失业、进而陷入贫困的群体,通过以低保为核心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建立与发展,为经济体制改革配套并维护社会稳定救助水平。2014年以来为民生化阶段,重点对象为新时代背景下无法达到社会认可的基本生活标准的生活型贫困群体,为贫困群体提升生活质量,以实现兜底保障和“弱有所扶”的民生保障目标救助水平,逐步提升政策适应对象和范围;重视制度衔接和综合型帮扶措施,建立临时救助和“救急难”工作机制。

——据张浩淼《中国社会救助70年(1949—2019):政策范式变迁与新趋势》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代中国社会救济和中世纪后期英国社会救济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事业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在当下中国的时代价值。
2024-03-09更新 | 200次组卷 | 5卷引用:福建省漳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7 . 1842年,魏源《圣武记》记录了清初军事上的强盛到乾隆末年后面临的困境,此书“索观者众,随作随刊”,先后两次增订刊行。但魏源另一著作《海国图志》却无人问津。这体现出(     
A.中体西用的变革策略B.天朝上国的思想惯性
C.封建政府的统治需求D.学习西方的时代潮流
8 . 十恶重罪是中国封建王朝为维护专制统治而规定的十种不可赦免的罪名,自秦汉以后逐渐形成;魏晋时期,《北齐律》称之为“重罪十条”,正式入律;隋朝《开皇律》“又置十恶之条,多采后齐之制,而颇有损益”;唐朝时,《唐律疏议》又将“十恶”做出具体解释和规定。 这一现象表明(     
A.主流思想的巨变B.司法制度的完善
C.民族交融的深化D.阶级矛盾的激化
9 . 西汉初年,诸侯王国仿照中央官制设立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共养”。 后来,少府却与廷尉、宗正等一并被罢黜。这一变革意在(     
A.解决政府财政危机B.完善三公九卿体制
C.削减地方王侯势力D.精简国家政府机构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礼记·王制》中记载“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将少数民族情况纳入典籍记载中;“中国人”这个名词第一次出现是在《史记》中,“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王年少,太后中国人也”;《史记》里将中国人的祖先黄帝作为诸多民族的共同祖先。这反映出(     
A.同源共祖观念的发展B.多元一体格局的出现
C.中央集权政治的加强D.中原礼制文化的扩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