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33 道试题
1 . 大一统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在中国历史上,大一统思想贯穿整个社会发展进程始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一统”一词始见于《春秋。公羊传》。《春秋》开篇首句就是:“(鲁隐公)元年,春,王正月”。对此,《春秋·公羊传》解释道:“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后代学者对此段经文有进一步的诠释,如第一位系统阐释孔子“大一统”思想的西汉大儒董仲舒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林益铭《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

材料二   唐代文化是在大一统的局面下蓬勃发展的,带有统一帝国的宏伟,呈现一种兼容的气度……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结盟,使丝绸之路向西南(指南亚)延伸……从广州出发到波斯湾、红海等地的航线已经开通,广州港中外商船云集,成为世界循环交通的一环,外来物品不光满足了贵族的奢侈需求,也引起了仿制的兴趣……直接借鉴外来造型的“胡瓶”,则成为唐代相当流行的器物……长安城中云集了各国的商人和使节,他们也把各种宗教带到中国……朝鲜半岛各国几百年间均受到唐朝的很大影响。再如锡兰于668年建国后几乎成为一个具体而微的小唐朝。

——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三   中国历经五千年沧桑,国内诸民族经历了战和更替、聚散分合、迁徙与融汇,却始终不曾割断共同的文化传统,民族认同始终如一,而且越是历经磨难、遭遇坎坷,越是增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自我意识和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造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大一统”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

清朝顺应历史的潮流,突破了历代中原汉族王朝在边疆民族问题上的局限性。把历史上在中国疆域内活动的边疆各民族都纳入其统一的范围。清朝追求对边疆领土实行行之有效的管辖,从中央到边疆地区对边碰各民族进行直接管理。把历史上边疆各民族的边疆纳入了清朝大一统的疆域范围之内。

——摘编自黄朴民《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成崇德《清朝边疆统一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公羊传》中“大一统”思想的内涵,并指出这种思想的出现和哪一制度密切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为实现董仲舒提出的文化“一统”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述唐朝对外交流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对外来文化的方针并以宗教为例加以说明。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以秦、汉史实为例,说明人口的“迁徙”,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融汇”,推动了“民族认同”。②举例说明清朝是如何对“边疆领土实行行之有效的管辖”的。
2022-07-10更新 | 289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熹认为:“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官职之类,都要理会。虽木能洞究其精微,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他经常整理经典,并且将理论内容实践在教育工作中,形成了众多科学思想。朱熹重视对学生的科学教育,他提出:“立学校以教其民,而其为教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之间,礼、乐、射、御、书、数之际,使之敬恭。”朱熹强调在进行自然知识学习时,不仅要集中在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更应该升华到人的社会以及道德层面上。他还认为为学需要先穷理,而要穷理则必先读书,这是因为“天理”的精髓和底蕴均蕴藏在圣贤书中。

——摘编自李宏爽《朱熹科学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人才培养的启示》

材料二   康有为在中国最早使用科学一词, 梁启超也曾在《格致学沿革考咯》一文中写道:“培根常日格致之学,必当以实验为基础;又曰,一切科学,皆以数学为其根。”首倡近代科学教育的严复提出“凡西士有言,凡学之事,不仅求知未知,求能不能已也。”他要人应用科学方法于事事物物,实在为科学教育之极致。改良主义者们希望用近代自然科学知识来代替《四书》《五经》等旧知识,他们还主张打破传统教育模式,仿照西方模式在中国建立具有现代形式的学校系统。与此同时,他们还主张改革科举、学以致用,并希望把“西学”列入考试的内容。

——摘编自牛楠《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科学教育思想研究(1901-1937)》

材料三   邓小平提出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至今仍然是我们党的人才战略和科技战略的指导方针。在邓小平科教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科技成果形成了规模化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

——摘编自王建锋《浅析邓小平科学教育思想》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朱熹、维新派科学教育思想的特点及其背景。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科学教育思想的创新之处,并谈谈你对科学教育的认识。
2024-04-20更新 | 150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合肥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律》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完备成熟的法典,全面制定了有关性别与婚姻的法规。《唐律》对离婚有三种规定,一是“出妻”,指由夫方提出的强制离异。在《礼记》中为出妻规定有“无子、不顾父母、妒、淫、哆言、窃盗、恶疾”七条理由。妻子若犯了其中一条,丈夫就可名正言顺地休妻。二是“义绝”强制离婚。“义绝”包括夫对妻族、妻对夫族的谋害罪、奸杀与殴杀罪。官府判断一方犯义绝,必须强制离婚。三是受鲜卑族法律的影响,唐朝还存在“和离”的情况。从敦煌文书的“放妻书”样文看来,“和离”不仅双方自愿,而且还有对妻子再婚的祝词,“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选聘高官之主。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摘编《从<唐律·户婚>看唐代婚姻的双重性》

材料二1950年《婚姻法》是新中国成立后正式颁布的第一部法律。《婚姻法》规定:“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党和政府利用报纸、广播、书籍等方式进行大规模宣传活动,还通过集体婚礼、评选模范夫妇等形式宣传《婚姻法》。各级法院对于因干涉婚姻自由而伤害妇女或逼致妇女自杀的罪行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婚姻法》的贯彻使受封建婚姻制度束缚、压迫的妇女纷纷向政府和法院申请解除不合理的婚姻关系,妇女提出的离婚案件迅速增加。妇女获得婚姻自由后积极参加了基层政府以及生产互助组织的工作。伴随着婚姻自主意识的增强,青年的择偶标准也发生了改变。

——摘编《论1950年<婚姻法>》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代的婚姻观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50年《婚姻法》的核心理念,概括其贯彻实施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4 . 【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启蒙思想】

材料一   明清之际,启蒙思想是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在政治思想上的反映。这是一个对空谈心性的灾明理学末流进行批判、新旧思想观念激烈冲突的所谓“天崩地解”的时代,是在最广泛意义上开始探索新世界、设计人类社会新计划的所谓“天工开物”的时代。此时的启蒙思想家以各自的表现方式,比较全面地揭露了当时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和统治阶级的昏庸无道,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和各种禁锢人性的陈规与说教。这一时期,有的思想家提出了“自由私产”“夫私者,人之心也”“如服田者私有秋之获,而后治田必力”的主张,有的说“政教风俗,苟非尽善,即许庶人之议”,“必使治天下之举皆出于学校”,有的讲“法有可采,何论中西”,“寓通几(即哲学)于质测(即科学)”,倡导求实学风,对宋明以来“蹈虚空谈”的学风是一个否定。

——摘编自张华荣《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简论》

材料二   中国近代启蒙是在民族救亡的大背景下发生的,由于知识分子的优患意识、危机意识的存在,外来思想输入中国后常常被赋予中国式的解释以达到政治目标,不可避免带有中国特点。即不同时代的启蒙思想和启蒙思想转变的内在理路,前者可划分为戊戌启蒙、辛亥启蒙和五四启蒙,后者可概括为传播现代理念、建构现代国家和塑造现代国民三个方面。从戊戌启蒙到五四启蒙都有近代欧洲启蒙的批判精神。然而,近代启蒙的遗产不是理性的实现,而是“工具理性”的实现,个人自由、解放服从于国家独立、富强,民族解放高于政治民主。清末民初,中国传统社会的观念、规范、制度还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而现代社会的规范、制度还没有真正确立,这是一个"两头都不靠岸"的时代,启蒙者忽视了启蒙思想内在的复杂性和深刻性,但是启蒙的批判精神仍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所需的推动力量。

——摘编自杨全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演进的逻辑与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提出的进步主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古代和近代启蒙思想的共同作用。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海南政策性移民一代指1950年海南岛解放后,国家为了开展海南建设,于1950年至196515年间有计划地将30万人移民到海南岛。海南政策性移民一代就像艰难中行进的“拓荒牛”,建成了中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养活了近百万人口,开创了新的海南文化内容。这些移民来自全国各地,还有归国华侨。他们有军人、干部、知识分子。他们分属不同的民族,他们从事医生、教师、林业管理、割胶等不同的职业。他们在中国最艰难的岁月里,以一种开拓进取的精神开发海南、屯垦戍边。开拓的过程也是移民对迁入物质文化的适应过程。海南政策性移民一代文化与迁入地文化存在较大差异,移民们必然要在建设过程中学习当地的文化,将自身文化调适于当地文化之中,以尽快融入迁入地。

——摘编自何化利、张淑萍、赵凯《对海南政策性移民一代文化元素的个性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海南政策性移民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海南政策性移民的意义。
2022-05-02更新 | 142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学生学科能力诊断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观念对宗教神学精神统治之下人们潜在的本质论思想产生了巨大冲击。一直以来,人们信奉的是上帝创造万物,物种各从其类繁殖,物种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达尔文进化论通过自然主义的科学解释以雄辩的事实大声质问《圣经》的真实性,上帝创世论更多地成为了故事般的讲述。就连宗教内部也由此分化为保守的基要派和开明的现代派,宗教陷入进化论的泥沼中信徒的信仰也暂时地迷失了。                                          

——摘编自张骥《达尔文进化论对宗教思想的影响1859-1909

材料二 严复通过译著向人们介绍支配生物进化发展的原则即“物竞天择,优胜劣败,适者生存”“弱者常为强肉,愚者常为智役”。难以适应生存环境者为环境淘汰,能够得以生存者皆强悍优良的品种。当今世界,一切民族都在为生存而竞争,不断进化的民族将获得生存与发展,否则就会“弱者先绝”,如“美洲之红人。澳洲之黑种,何由自交通以来,岁有耗减?”中国当时危机四伏,要救国于水火之中,只有变法维新,追求富强,否则就会在竞争中灭亡。

——摘编自蒋慕东《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及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达尔文进化论的社会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严复宣传进化论的特点及原因。
2022-07-01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名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际法”一词最早是18世纪末英国哲学家、法学家边沁提出来的,他所指的“国际法”是在此之前一个多世纪就已形成的一种源于欧洲国际社会的国际法律规则体系。这样的国际法最初出现于17世纪的欧洲——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体现出来的以国家主权和主权平等原则为基础的欧洲国际法。国家主权平等原则后来成为国际法的普适性基础。但们并非天然就具有普适性。国际法在其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伴随着殖民主义和所谓文明优越的原罪。在殖民时代,欧洲列强不仅对所谓的未开化地区实行直接殖民统治,否认其国家与欧洲圈的“文明”国家之间存在着平等关系,无视或贬低其主权,甚至以“欧洲中心论”否认非欧洲文明和国家权利、如印度这样的古代文明,欧洲就实行完全剥夺其主权的做法。

——摘自何力《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国际法史与文明互融》

材料二   清末民初关于中国古代国际法的研究,以时代的世界的眼光重审视中国古史。宋育仁不仅以“春秋公法”比拟西方公法,更利用国际法的规则与概念,如“身治”“实际”等,来论证《春秋》具备适用于世界的、永恒的普世价值:《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实历四交公法,即万世之公法。如会盟朝聘、侵伐平乱、行成存亡、继绝灭亡、会盟班次,无事不备,无义不特·此类皆西书公法所斤斤聚讼讫无定论者。《春秋》三传各有义例,合之乃成完备。如自治境内,义在《谷梁》;交际礼仪,例在《春秋》;驾驭进退,权在《公羊》。胡薇元在《公法导源》对包溶于礼、伏笔于传的中国古代外交思想进行挖掘和重新阐释,从《春秋》等古史中梳理出与近代国际法规范相匹配的知识资源,实现了中西法系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摘自金瑶《东方国际法谱系的重新发现》

材料三   20世纪下半叶、非洲国家开始在国际舞台上自由表达主张、开展法律实践。1960年,22个非洲国家联同部分亚洲国家向联合国提案,并一致投票支持通过《关于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的宣言》,民族自决的原则得到落实。1964年,非洲统一组织通过了《关于非洲国家之闻遭界争端的决议》,首次在国际法律文件中提出成员国保证尊重国家独立时业已存在的边界。经非洲国家广泛实践,该项内容被奉为国际社会处理边界问题的圭臬,并由国际法院确立为一项国际惯例。1972年,塞内加尔首任最高法院院长凯巴·姆巴耶首次将发展权定义为人权。发展权自此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被1979年联合国《关于发展权的决议》确立为一项基本人权。

——摘自洪永红《试论非洲国家对国际法发展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国际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清末民初中国古代国际法研究。
(3)根据材料三,归纳非洲国家在国际法发展方面做出的重大贡献,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历史意义。
2023-04-11更新 | 328次组卷 | 3卷引用:重庆市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学业水平选择性考模拟调研(五)历史试题
8 . 马克思曾说:“国王永远只能把人民给予他的东西给予人民。从经济上说情况就是这样。但是,恰恰在人们开始识破这个经济秘密的时候,立宪的国王就出现了。因此,捐税问题始终是推翻天赋的国王的第一个原因。”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295年,为应付苏格兰、威尔士及法国之间的战争,爱德华一世召集大会议,以寻求足够的政治和财政支持。本次会议的参加者涵盖了英国国内的各个阶层,包括高级教士、男爵、伯爵及各郡和自由市的地方代表。此后,召集各界代表出席大会议得到普遍的认可,而大会议也完成向议会的转变,此次会议也被人们称为“模范议会”。本次会议的召开也意味着议会课税权的初步确立,即未经议会批准,国王不得征税。

材料二   英法百年战争开始后,英国的王室财政很快被消耗殆尽,被迫开始大量借款。13404月,经过一番激烈的讨价还价,国王及上议院和下议院之间终于达成一致意见,爱德华三世的财政危机得以解决。第一,上、下两院共同向国王授予协助金税款,征税方案则采用上议院最初提出的办法,即针对全国臣民的玉米、羊毛和羊羔,就其价值征收1/10的税款;第二,作为回报,国王接受下议院的请愿要求,同意成立管理王室收入的专门委员会,并授权议会起草相关的法律。该法律的目的就是控制国王财政收入的支出。该法第3条规定,国王的所有收入,包括税收、关税、婚姻税及国王回收土地等,应该由议会指定的贵族组成的专门委员会来管理,以备应付战争时期的国王财政需要,而非挪作他用。由此,议会课税权得到第一次完善,即明确了议会课税权的具体主体是上议院和下议院。

材料三   光荣革命之于英国财税制度的作用和影响,主要表现在恢复议会课税权及树立议会课税权权威两个方面。一方面,光荣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使得议会得以恢复固有的权利和自由,其中就包括议会课税权,亦即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随意征税。而这一内容就体现在《权利法案》第4条中。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光荣革命的胜利,使得上述恢复的议会课税权,不会再遭到诸如斯图亚特王朝时期那样的亵渎和破坏了。此时的议会课税权,已经具有了更高的权威性。

——以上材料摘引自任超《英国财税法史研究:从诺曼征服到光荣革命》

(1)根据材料,概括英国议会课税权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议会课税权权威确立的历史意义。
9 . 自古以来,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和平发展始终是主旋律,合作共赢始终是硬道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5000多年文明史上,中华民族长期领先于世界,但中华民族深知“国虽大,好战必亡”的千年古训,拒斥“国强必霸”的强盗逻辑,不搞侵略扩张和殖民主义,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和平交往,和谐相处,留下许多友好交往,促进文明传播的佳话。

——焦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

材料二:(中国)犹未能遂其发展之自由者,则苦于国际障碍之多也。……案(美国)威尔逊总统十四要点所含公道、平等、尊重主权诸原则,业经联盟及共事诸国共同承认,今和平会议方欲借此为基础,而建设新世界。……中国代表爰提出说帖,罗列诸问题,冀依主权国所不可少之土地完整、政治独立、经济自由诸原则,而加以纠正。……下分舍弃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队警察、裁撤外国邮局及有线无线电报机关、撤销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归还租界、关税自主权等七项。

——《中国希望条件说帖》(1919年·巴黎和会)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1949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古代中国与世界“友好交往,促进文明传播”的史实依据。
(2)“弱国无外交”是近代中国在与世界的交往中所得出的惨痛教训。请根据材料二和相关史实,分析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诉求有何特点,以及最终失败的原因。
(3)新中国成立后,开创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道路。请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与世界交往方式发生变化的国内、国际背景。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科玄之争“科玄之争”缘于19232月学者张君动在清华大学作的《人生观》讲演。他认为,人生观为主观的、综合的,起于直觉,体现自由意志与个性;而科学为客观的、分析的,重因果规律与事物的共性,故科学于人生观无能为力,解决人生观问题唯赖玄学。同年4月,丁文江在《努力》上发表《科学与玄学——评张君劢的“人生观”》,力斥其非。其后,胡适、陈独秀等人均参与论争。

张君动极力推崇中国古代宋明理学,指出在人欲横流之际,“诚欲求发聋振聩之药,惟在新宋学之复活”“若夫心为实在之说,则赖宋明理学家而其说大昌,真可谓其功不在禹下者焉”。

胡适主张“拿科学作人生观的基础”,“殊不知,我们若不先明白科学应用到人生观上去时发生的结果,我们如何能悬空评判科学能不能解决人生观呢?”“在那个自然主义的宇宙里,天行是有常度的,物变是有自然法则的,因果大法支配着他——人——的一切生活,生存竞争的惨剧鞭策着他的一切行为

——这个两手动物的自由真是有限的了"。

陈独秀在《科学与人生观序》中,对张君劢提出的包括“大家族主义与小家族主义”等在内的九项所谓科学无法解释的人生观,逐一作了说明。其中,针对财产公有私有制度一项,他从原始社会、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的经济基础不同着手,依次说明矗立其上的人们财产观念的演进。

——摘编自李直轩《文化系统的结构分化与要素整合——种解读“科玄之争”的新视角》


(1)“科玄之争”主要是由哪些因素引发的?
(2)“科玄之争”的兴起体现了当时社会思潮的哪些特点?
2023-10-07更新 | 133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