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86 道试题
1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在苏联探讨总结自己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时,中国共产党结合自己的实践和国情,重新审视和探讨中国的经济建设道路,这种探讨成为1956年中共八大的主题。19565—8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体制会议,讨论研究如何改进经济管理体制。会议提出了《国务院关于改进国家行政体制的决定(草案)》,经国务院全体会议修改后,提交中共中央讨论通过。195710月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基本上通过了由陈云主持起草的《关于改进工业管理体制的决定(草案)》、《关于改进商业管理体制的决定(草案)》和《关于财政管理体制决定(草案)》。这三个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草案,总的精神是调整中央与地方、国家和企业的关系,即把一部分工业管理、商业管理、财政管理的权力下放给地方和企业。这三个草案经同年118日的国务院第61次全体会议通过和次年11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84次会议批准,以国务院名义正式公布下达,从1958年开始实施。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57年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并概括其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1957年经济体制改革。
2024-01-02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云南省保山市高三下学期一模文综试题
2 . 1550年,西班牙两位神学家就美洲地区进行辩论。一位被誉为印第安人保护神者认为,那是伊甸园的金色世界,那是卑鄙野蛮之地。该辩论(     
A.改变了美洲的悲惨命运B.蕴含着欧洲中心论本质
C.说明宗教与人文的对立D.推动了宗教改革的发展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秦代一直到康乾盛世,中国统治阶级的思想一直是以农为本的大陆意识。中国的土地一直承载着世界上最大数量的人口,而未表现出经济方面严重的匮乏。因而中国不但不需要对外展开大规模的贸易,有对外开放与交流的意识,也重点是向西北方向的开拓与进取,所以经过西域开辟的丝绸之路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路线,也是官方大陆意识的延伸。即使郑和大规模航海的明朝,指导思想也同样是以农为本。

材料二   中国的海洋意识主要来自沿海民间的海洋活动,相对于主流的“大陆”意识而言,带有地域性与非主流的特点。与平原沃野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一样,大海不仅为当地民众提供生存空间,而且是衣食之源。沿海民众很早就认识利用开发中国沿海,依海为生,向海洋索取在陆地上不可而得的生活资料。人们的主要经济活动包括渔业、养殖、制盐、采珠等,走向海洋,开展经济贸易,甚至移民到海外。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大陆意识持续存在的原因。
(2)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古代大陆意识与海洋意识的不同点。
(3)据材料一、二和学知识,从民族复兴角度理解大陆与海洋的关系。
2023-10-23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五)历史试题
4 . 由如图可知当时美国(     

   

A.经济危机激发了爱国主义B.自由观是民众参战的动力
C.民众的民族国家意识强烈D.爱国与民众所得实惠相关
2023-10-21更新 | 123次组卷 | 4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五)历史试题
5 . 公元5世纪时的日耳曼征服者散布到各地,同操拉丁语的妇女通婚,结果都学会了拉丁语。这说明(     
A.日耳曼人征服了罗马世界B.罗马文化仍有强大生命力
C.拉丁语推动基督教的传播D.穆斯林尚未扩张至地中海
6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时间

事件

1901年

《辛丑条约》签订。按照条约列强在天津、塘沽、唐山、山海关等12处驻扎军队;小站的练兵教员不准驻扎在天津附近,于是移至保定

1903年

袁世凯奏请开办陆军小学堂、陆军中学堂,进行军事训练;8月,学堂开始第一届招生

1911年

保定陆军军官学堂改称陆军预备大学堂;清末民初,保定东关外唯一的大学堂就是保定陆军军官学堂

——摘编自《保定军校纪念馆解说词》

材料二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决定创办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大”),1936年举行了开学典礼,不久,国民党军队偷袭瓦窑堡,红大迁到延安,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抗大坚决废止教条主义,引导广大学员紧密联系实际。抗大的这种作风,对革命战争的胜利和党的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毛泽东对抗大学生说:同志们要准备吃苦,只有吃苦,才能革命。我们的学校是研究革命道理的学校,是研究民族解放、社会解放的大学。我们的理想很大,要解放全中国。这样的大学,过去是没有的,世界上也是没有的。

——摘编自毛泽东《被敌人反对是好事而不是坏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保定军官学校建立的历史背景和创办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抗日军政大学的建校宗旨并谈谈你对“抗大精神”的认识。
7 . 宋代统治者鼓吹佛与孔孟“异迹而道同”“释道二门,有补世教,三教之设,其旨一也”;宣扬“以佛修身,以道养生,以儒治世”。宋统治者的这一做法(     
A.践行了知行合一的理念B.意在提升理学的政治地位
C.表明思想控制日趋严密D.助推了儒学新形态的形成
2023-08-25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保山市高(完)中C、D类学校2023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8 . 雇佣关系在唐代中后期已经经常发生,于是出现了样文雇佣契约,它的形制和条款内容基本固化,人们使用时直接套用样文蓝本即可。这反映出当时(     
A.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动B.私营手工业的规模扩大
C.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D.经济活动程序趋于规范
2023-08-25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保山市高(完)中C、D类学校2023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9 . 在唐代文人中,逐渐形成了一股考前隐居山林读书学习,数年学成后出山应举,应考千载京城干谒行卷,以求取声名的风气。这实质上反映了(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B.科举沦为应试者投机工具
C.文人社会地位渐超武将D.门阀政治退出了政治舞台
2023-08-25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保山市高(完)中C、D类学校2023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多民族是中国最基本的民族国情,中国有着丰富的民族思想,其核心是华夷观,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华夷共祖”“华夷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是一部华夏文化与蛮夷戎狄的文化不断融合,华夏集团不断吸收消化蛮夷戎狄,使蛮夷戎狄不断进入华夏集团从而使中国和中华民族从小到大不断发展的历史。“华夷”虽有二元的含义,但“华夷”本身即具有民族共同体的含义。先秦时期华夏族被简称为“华”,“华”之外的民族群体在很多情况下被泛称为“蛮夷戎狄”,两者共同生存发展于夏商周疆域之内。“蛮夷戎狄”仅仅是一种文化分类,并没有民族歧视含义。

——摘编自王柯《文明论的华夷观——中国民族思想的起源》

材料二   司马迁创造性地表达了“华夷共祖”的民族思想。唐太宗提出了“夷狄亦人,以德治之,可使如一家”的观点,还打破“华夷”界限,认为:“自舌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唐太宗“爱之如一”的思想就是“华夷一体”的思想,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摘编自王文光、马宜果《古代华夷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材料三   王文光学者认为古代华夷观反映了中华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民族融合的基本规律和趋势,其产生的凝聚力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段超学者认为古代华夷观不仅推动了中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还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王文光、马宜果《古代华夷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1)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举例说明“华夷共祖”和“华夷一体”。
(2)根据材料三,概括两位学者对古代华夷观的共同认识,并说说如果要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等内容,还有哪些途径?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古代华夷观的时代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