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1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1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外侵内战,中国农村经济萧条、民生凋敝的状况日益严重。一批有识之士纷纷为救活中国农村而加紧奔波,代表人物包括梁漱溟、晏阳初、黄炎培等。史称“乡村建设运动”。梁漱溟的邹平乡村建设实验最初从兴办乡农学校(不久改称民众学校)成立农业合作社、改良农业这三个方面展开,体现的正是上述培育现代合格村民的思路。他创立的乡村建设研究院采取了兴办乡农学校的方式来实施村民教育。1932年1月,训练部派师生300余人分赴各区乡,兴办乡农学校。这年冬天,全县共办起乡农学校91处,参加学习的村民3996人。乡农学校起初设在条件较好的大村,每区5~8处,后来发展到几个小村合办。乡农学校接受研究院指导,学校辅导员全部由训练部学生担任。村民学习以3个月为期,课程为三民主义、精神陶冶、识字、史地、乡村自卫、农业科技等。除正规乡农学校外,一些村立小学还附设了乡农夜校,教育对象为全村男女老幼,学习内容为识字、时事、农业知识等。截至1933年冬,全县共开办了156处夜校,参加夜校的农民共5241人。另外,一些村还设立了女子部或女校,向农村妇女传授家事、卫生及育儿知识。

——宋乐颜《邹平的成年教育》第15期,1937年4月16日


(1)根据材料,归纳近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认识

2 . 民族和个人的性格深受社会、时代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汉学家亚瑟·莱特认为中国传统性格有如下十三种特征:

1.服从权威——父母或长上2.服从礼法
3.尊重过去和历史4.好学,尤其好学正统的经典
5.循例重俗6.君子不器
7.主张逐渐的变革8.中庸之道
9.与人无争10.任重致远
11.自重与自尊12.当仁不让,不妄自非薄
13.待人接物,中规中矩

材料二社会学者丹尼尔·勒纳在“传统者”和“现代人”之间,设定了“过渡人”这个概念。

……中国的“过渡人”一直在新、旧、中、西中摇摆不定。他一方面要扬弃传统的价值,因为它是落伍的;另一方面,他却极不情愿接受西方的价值,因为它是外国的,他强烈地希望中国能成为一个像西方的现代化工业国家,但同时他又自觉或不自觉地保护中国传统的文化。

——摘编自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

材料三当传统文化的特质与西方文化的特质无法合成为一时,其反应不外二途:一种是出于种族中心主义作祟,感情地拒绝西方的价值;一种是摆脱种族中心主义羁勒,理性地、痛苦地放弃腐蚀了的传统的价值。前一种反应妨害了现代化的发展,其结果是自外于世界的潮流,后一种反应则加速了现代化的发展,参与到世界的湖流中。

——摘编自丹尼尔·勒纳《传统社会的消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人“服从权威——父母或长上”及“好学,尤其好学正统的经典”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出现“过渡人”的原因。近代中国的洋务派是否具有“过渡人”的特征?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3)根据材料三,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史实,说明近代中国出现的材料所述的两种“反应”。综上所述,谈谈你对近代中国民族和个人性格变化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皇城密逻者遍布京师,街头巷尾、公卿府第,一举一动皆被监视。宋神宗时,皇城逻者根据告人不轨的匿名信,侦查牵连百余家,神宗命开封知府“亟治之”。宋太宗曾命官探“潜察远方事”。宋朝惯例,大臣出使,必有皇城刺事卒二人随行,“察其举措”,遇有密告,不辨真伪,即被处置。宋真宗,“告贾人有为契丹间谍者,捕系皇城司按劾”。

——摘编自《邵氏见闻录》、脱脱《宋史》等

材料二

厂卫是中国明代各种直属皇帝的侦讯机构的总称,包括明太祖设立的锦衣卫、明成祖设立的东厂、明宪宗设立的西厂、明武宗时设立的内行厂。锦衣卫是皇帝的侍卫亲军和仪仗队,主管皇帝侍卫、展列仪仗、传递皇帝命令以及职掌廷杖等事项;锦衣卫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巡查缉捕”的职能,负责侦缉刑事,执掌廷杖”,教训不听话的士大夫。东厂的职能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但到了明末,东厂也有了自己的监狱。东厂监视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学者等各种政治力量,并有权将监视结果直接向皇帝汇报。明武宗时,司礼监太监刘瑾因与他们有矛盾,又另设内行厂,自成系统,权势居东、西厂之上,用刑尤为酷烈。本来只是为了替皇帝刺探消息,但汪直为了升官发财,拼命地构置大案、要案,其办案数量之多、速度之快、牵扯人员之众都远远超过了东厂和锦衣卫。

——摘编自《明史》《明史纪事本末》等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朝皇城司(逻者)的主要职责。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侦讯机构的特点。

(3)监察制度是中国封建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4 . 海洋与陆地一样,是人类活动的重要舞台。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初攻取台湾后,康熙帝认为“台湾属海外地方,无甚关系”,并将台湾视为“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清廷中有人主张“迁其人,弃其地”,“弃之,专守澎湖”。鸦片战争后,台湾的战略位置及丰富的物产资源,使它成为列强觊觎的目标。两江总督李宗羲认为“台湾形势雄胜,与福州、厦门相为特角,东南俯瞰吕宋等,西南遥制越南、缅甸,北遏日本之路,东阻泰西之往来,实为中国第一门户,此倭人之所以垂涎也……如得干略大员,假以便宜,俾之辑和民、番,兼用西人机器,以取煤铁山木之利,数年后可开制造局;练海师,为沿海各省声援,绝东西各国窥伺。此中国防海之要略,事之可行者一也。”丁日昌也认为:“欲筹海防,宜以全力专顾台湾,庶台防无事而沿海可期安枕。”清末甲午战败割台时,光绪皇帝甚至哀叹“台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

——摘编自刘耀《晚清台湾海防建设研究》

材料二任何一个国家或联盟,如果充分控制公海,就能控制世界的贸易和财富,从而控制全世界。为了积累财富,一个国家就必须生产和在世界各地进行贸易。富有进取性的国家必须依靠海洋来获得海外的原料及市场的基地。所以,一个国家要想成为世界强国,必须能在海洋上自由行动,并在必要时阻止海上自由贸易竞争。为此须有一支在国内外拥有作战基地,并有庞大商船队辅助保障的、装备精良而训练有素的海军。海军在战争中将起决定性的作用、而夺取制海权则被宣称为战争的基本规律和唯一目的,达到了这一目的就能最终战胜敌人和夺取世界霸权。

——摘编自19世纪后期美国海军少将马汉《海权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统治阶层对台湾战略地位认识的变化,并简述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汉的海权论的核心思想并分析其形成的背景,并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简要谈谈海洋强国战略的意义。

2018-02-02更新 | 39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新余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工之以群工。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矣。

——摘自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材料三: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与卢梭的民主思想仅一步之遥,再前进一步,它就会突破儒学的樊篱,进入民主思想的堂奥。黄宗羲的政治思想与他所处的时代是相吻合的。

——程志华《儒学民本思想的终极视域——卢梭与黄宗羲的“对话”》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黄宗羲的政治思想,并指出“黄氏之说,不脱离儒家思想理路”的实质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与卢梭的民主思想仅一步之遥”的理解,并分析黄宗羲的民本思想无法“进入民主思想的堂奥”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6 . 经济体制的创新、经济政策的调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某教室的历史学习园地有下面两幅图片一一《1927-1929年苏联建设的第聂伯河水电站》《20世纪30年代美国建设的田纳西水利工程》

材料二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一一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

材料三1921年,美国人哈默大学毕业后到俄国访问。在那里他看到饥荒,也看到蕴藏着巨大宝藏。他用易货贸易的方式为俄国购买了价值100万美元的小麦。后来,列宁特地接见他,并授予他在苏俄开采石棉的特许权

材料四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一一《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苏联、美国修建材料一中公共工程在目的上的异同点、背景上的不同点及手段上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并指出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当时苏俄政府采取的经济政策是什么?这一经济政策的实质是什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4)据材料四,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

2017-08-08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与西欧不同,中国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农业社会,从来没有出现贸易立国的时期,尽管很早就有与海外的商业往来,却没有成长为推动新兴经济部门的发展并动摇旧经济结构的力量。古代海外贸易的基础及主要内容是丝绵织品及各种土特产。中国在这方面是有有利条件的,宋元至明初与海外的贸易往来规模也相当可观,……然而中国终究由于缺乏内部市场机制的驱动,商业化的海外贸易活动达不到应有的高度。…中外学者一般认为明中叶以后就衰落了

——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中国的出口物资主要是农副产品,其中以茶叶、生丝为大宗。在出口总计中,如1873年茶叶占49.33%,生丝占36.48%;1883年茶叶占43.70%,生丝占24.88%;1893年茶叶占23.71%,生丝占22.11%。……在出口总计中,如1873年工业品占8.97%,丝织品占3.14%;1883年工业品占18.23%,丝织品占6.67%;1893年工业品占20.45%,丝织品占7.53%

——陈勇勤《中国经济史》

材料三20世纪70—90年代中国进出口贸易情况

年份人民币(亿元)
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差额
1978355167.6187.4-19.8
19852066.7808.91257.8-448.9
19883821.81766.72055.1-288.4
19917225.83827.13398.7428.4
199523499.912451.811048.11403.7
199726958.615152.811805.83347.0

——《中国统计年鉴(1998)》,620页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海外贸易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明中叶以后中国海外贸易衰落的原因。

(2)与材料一相比,近代中国对外贸易有何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1978年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额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4)综上所述,请谈谈你的认识。

2017-06-12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友兰实验高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间周考试卷

8 . 阅读材料,宪成下列要求。

材料清朝雍正帝说:朕现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中少一耕稼之人。且愚民见工匠之利乡于力田,必群趋而为工。群趋为工,则物之制造者必多。物多,则售卖不易,必致坠滞而价贱。是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也。小民舍轻利而趋重利,故逐末易而务本难。苟遽然绳之以法,必非其情之所愿。而势有所难行,惟在平日刘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向朴实,不为华巧。如此日积月累,遂成风俗。虽不必使为工者尽归于农,然可免为农者卒相率而趋于工矣。

——《清世家实录》卷57

根据材料概括雍正帝对农工商的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9 .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先进人物往往既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又能正确看待和处理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个康有为冀图创立自己的中国式的思想体系,把孔学推到国教的位置上,而自己则成为创立新孔教的马丁·路德。戊戌年春出版的《孔子改制考》《春秋董氏学》和再版的《新学伪经考》(1891年初版)就是这一活动的代表作。

——袁伟时《慈禧、康有为的两面性及其启示》

材料二   近代中国最伟大作家鲁迅那样的一些抱怨最深的人完全拒绝它(传统文化),……鲁迅和其他一些人一针见血地指出,所有这一切的原因不在于外国的侵略、占领和特权,而存在于中国传统的腐朽之中,这个传统曾经一度光荣且成就辉煌,但现在已经可悲地无能而道德沦丧。

——罗兹·墨菲《亚洲史》

材料三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应如何理解材料一中康有为“成为创立新孔教的马丁·路德”?
(2)根据材料二,指出鲁迅的传统观及其持此观点的原因。持此观点,他在20世纪初进行了怎样的实践?
(3)材料三中,毛泽东对外来文化持怎样的观点?运用这一观点,他在20世纪20年代创造性地提出了什么新的革命理论?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如何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10 .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中华文化近代化在奋斗与挫折、希望与失望中缓缓延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1840年后的将近半个世纪以内西学的输入是缓慢的,它对中国士大夫的影响是表面的,特别是和西方文化在十九世纪日本的迅速发展及其改造影响相比就更加明显。它在中国却于数十年中被限制在通商口岸范围之内和数量有限的办理所谓“洋务”的官员之中。在1860年以后的数十年间,基督教传教士向中国内地的渗透,就思想的交流而言,收效甚少;但事实上,这种渗透引起了社会文化的冲突,扩大了中国和西方之间心理上的隔阂。中国大多数的士大夫仍然生活在他们自己传统的精神世界里。”

—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二近代文化思想启蒙由潜流到洪涛,需要三方面的转化条件。其一是政治局势的逼迫,其二是民族文化心理壁垒的松动,其三是强有力的宣传鼓动队伍的组成。两种异质文化不可避免的冲突,从洋务运动时的体用之辨,到维新变法时的新学、旧学之争,再到五四时期的孔家店与德、赛二先生的对抗,科学与玄学的辩论,几十年间从未间断。围绕着如何认识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如何评价封建文化与资产阶级文化、如何看待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关系,如何处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等问题,学者各抒己见。他们代表了不同阶级、阶层、党派、政治力量对于中华文化命运的共同关注,提出的种种主张、方案,表明中华民族的文化反省已经深入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摘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作者认为“在1840年后的将近半个世纪以内西学的输入是缓慢的”,概括其依据。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近代文化思想启蒙由潜流到洪涛,需要三方面的转化条件”,试以中国19世纪末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近代前期中国文化近代化的状况,谈谈你对近代中国文化反省的认识。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