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1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石申是战国中期魏国的天文学家,他非常重视天文观测,为了准确测定天体的坐标,他自制了一个“天体测量仪”,石申用它测量了120颗星在天空中的坐标,创造了120个星宿(星座)。他把这些观测成果制成了一部《石氏星表》,这个星表比西方最早的《托勒密星表》还早出现几百年。石申利用他的观测仪器,测量了太阳在一年中的运行轨道,这个轨道叫作“黄道”(意思是“光明之路”)。经过多次测量,石申发现黄道相对于天赤道是倾斜的,他测得的倾斜角与当时的实际数据23°44’仅仅差了23’。石申还留下了最早的“黑子记录”,他记录道:“日中有立人之像”。不仅如此,石申还发现了太阳边缘的“日冕”。石申对不定时出现的彗星进行了观测,他用“索”(绳子)“拂星”(轻轻甩动的样子)“扫星”(笤帚)和“彗星”(大扫帚)四个名词给彗星归类。后来,它们被统称为“彗星”。

——摘编自赵之珩《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石申和甘德》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石申取得的科学成就。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石申能获得这些科学成就的原因。
2024-04-03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华大联盟团队2024届高三3月联考历史试题(全国乙卷)
2 .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和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现代化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70~2010年美国经济的产业结构单位:%

年份

产业结构

1870

1900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10

农业

21

17

7

4

3

3

2

2

1

工业

21

26

38

38

35

33

28

25

20

服务业

58

57

55

58

62

64

70

73

79

数据来源:库兹涅茨,1999;麦迪森,2003;米切尔,2002;Word Bank,2015

——摘编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服务业现代化理论分析》

材料二:据世界银行统计资料显示,服务业占的比例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能够达到70%以上,有的国家甚至达到了90%,美国接近80%。就世界服务业的平均发展水平而言也达到了60%,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发展水平达到50%左右。进入21世纪,美、英、德、日、法等发达国家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迅猛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世界服务贸易还会以较快速度保持增长,助力全球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韩岳峰《美国服务贸易特征模式研究》

材料三:改革开放40年,我国服务业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78~2017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从905亿元增长到427032亿元,年均实际增长10.5%,占GDP的比重从24.6%上升至51.6%;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8.4%上升至58.8%,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和经济增长的主动力。至2017年底,服务业已成为我国就业市场的主体,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为44.9%,高于第二产业16.8个百分点,服务业新增税收占全部新增税收收入的比重的54.3%,是税收增长的重要来源。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服务业快速发展、加快转型,成长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新引擎,谱写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服务业在改革开放中快速发展,擎起国民经济半壁江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服务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代全球服务业发展的现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角度,谈一谈推动当代中国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举措。
2023-11-13更新 | 65次组卷 | 2卷引用:THUSSAT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2024届高三11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新课标全国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51年欧洲煤钢联营建立后,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与西欧六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不利于美国的变化。到1970年,欧洲共同体已经成为一个强大的政治经济实体。

1970年欧共体六国、美国、苏联经济发展相关数据

项目欧洲共同体六国美国苏联
面积(万平方千米)116.29936.302240.20
人口(亿)1.87042.04802.4277
国民生产总值(亿美元)486397424750
钢产量(亿吨)1.092671.19301.15884
汽车产量(万辆)936.4824.491.7
水泥产量(万吨)11120.36405.69524.4
出口贸易(亿美元)885426128
黄金外汇储备(亿美元)270.3117.0

——摘自何春超主编《国际关系史》


提炼材料信息并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以1970年的欧洲记者视角自拟主题,撰写一篇新闻报道。(要求:主题明确,史实清楚,逻辑清晰,字数约200字。)
4 . 在1911年冬《职官录》所载的1478名州县官中,两年前即任州县官者占52.8%,两年间仍在原州县任职、职位未变者也达到47.9%。而在1913年冬《职员录》收录的556名县知事中,这两项数据分别为13.9%和1.6%。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清末新政的影响B.辛亥革命的冲击
C.科举制度的废除D.西方列强的侵略
5 . 如表是中国近代各时期兴办工业数量(家),对如表中数据解读合理的是(     
类型与阶段1872—18941895—1911
工矿企业官办商办官办商办
纺织业52141
食品工业0100
其他工业6147

A.第二阶段数量变化与政府政策调整有关B.中国工业结构渐趋合理
C.列强资本输出阻碍了第一阶段企业发展D.洋务运动投资覆盖面广
2022-09-28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THUSSAT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2023届高三9月诊断性测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主张人口众多以富国强兵,以增加社会财富,以承续后嗣,一直是中国社会人口观的主流。民国初期国事衰败,“人满之患”的弊端日渐暴露。《东方杂志》从创刊之初便积极刊登人口研究文章。据统计,涉及人口研究各个领域的文章多达111篇,涉及人口理论9篇,强调生育控制者41篇,人口调查15篇。文章作者群体庞大,既有专门的人口学者陈长蘅、潘光旦、孙本文、乔启明,又有气象学家竺可桢、农业学家彭家元、历史学家张荫麟。这些学者运用西方马尔萨斯人口论和社会调查的方法,反对人口增殖的传统人口观,试图通过人口品质提高、优生手段达到民富国强的目标;又在人口数据、理论框架、调查方法等方面激烈论辩。

——岳靖芝《民国时期的中国人口研究——基于<东方杂志>学界同仁论说的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人口呈现阶段性特征,人口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变化。50年代经济建设中“深深感受到不是人口太多,而是人手不足。”彼时“人多力量大”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加上受苏联鼓励人口增长的影响较深,党和政府对生育行为进行嘉奖,全国迎来了第一次生育高峰。60 年代我国人口总量达 7.2 亿,国务院首次提出计划生育。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发展依然无法满足人口众多所带来的粮食紧缺、受教育率低、就业率低等一系列隐患,庞大的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目标产生激烈冲突。国家明确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21 世纪后,我国又面临人口老龄化加剧、年轻劳动力短缺等问题,2016 年实施全面两孩政策。

——高和荣《建立中国自己的人口学理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方杂志》人口研究文章的特点,分析民国时期人口学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后新中国人口政策演变的主要内容,分析影响新中国人口政策的因素。
2022-11-22更新 | 217次组卷 | 5卷引用:清华大学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2023届高三11月测试历史试题(全国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从最近公布的数据来看,欧盟不再是我国的第一贸易伙伴,而美国也只排第三,与我国合作最为紧密的伙伴已经变成了东盟。而在2019年的时候,东盟是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仅仅1年时间就升到了第一。这反映了当今
A.世界贸易形势的变化B.亚太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快
C.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D.经济多极化格局日益明朗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011871年,英国的农业、林业、渔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由34%下降到15%,制造业、矿业、建筑业由28%增加到42%并上升为主导产业。17001709年,英国铁和钢的进出口分别是16千吨和1.6千吨,18501859年,上述数据分别为44千吨和1225千吨。1765年,英国的纺织总量是价值50万磅的棉花,全部是手纺,1784年,这一总量跃升到1200万磅,全部是机纺,到1830年,棉布料占到了英国出口贸易量的一半以上,而这竟是出自一个看不到棉花种植地的国家。

——摘编自南岭《三次产业革命的创新逻辑》

材料二   2018年,中国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分别为7.2%、40.7%、52.2%,第一、二、三产业的对比关系大体是145,表明中国产业结构已经转变为三二一,经济发展已经转变为主要依靠第三产业的增长。这不仅意味着中国工业化已经步入后期阶段,而且意味着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现代化。2019年以来,中国产业结构继续延续了三二一的增长态势。

——摘编自汪海波《中国产业结构演变史略(下篇)》

材料三   1978年以后,经济指导思想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以农轻重同步发展为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激发了产业经济均衡发展的活力。新世纪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政府经济职能发生了重大转变,从“全能型”转向“效能型”;科技管理.方式从“研发管理”转向“创新服务”,充分发挥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

——摘编自《新中国产业结构演变述论(19492016)》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英国和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和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时期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经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有关数据显示:美国国民收入从1933年的近425亿美元,增加到1934年的490亿美元和1935年的571亿美元。而社会保障使得工人即使在失业没有工资的情况下,仍能保持一定的商品购买力和消费水平,从而缓解“生产过剩”的危机。这说明
A.社会保障是缓解“生产过剩”的主要途径B.美国形成了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以工代赈和社会保障都有助于摆脱危机D.罗斯福新政带有一定的社会主义色彩
2021-05-13更新 | 458次组卷 | 6卷引用:【新东方】高中历史20210719-003【2021】【高三下】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发展对新动力的日益突出的需求,推动了蒸汽机的改进。瓦特在大学修理仪器期间,学校曾把一台旧式的纽可门蒸汽机交给他修理。他通过大量实验以及根据格拉斯哥大学教授布莱克提出的潜热、比热理论进行分析,自筹资金,租了间地下室,买了必要的设备,反复实验,经历了无数次挫折和失败,在工人的帮助下,终于发明了与汽缸分离的冷凝器,解决了制造精密汽缸、活塞的工艺问题,发明了具有连杆、飞轮和离心调速器的双动作蒸汽机,制成了新的可实用的蒸汽机。

——摘编自李亚霖《论蒸汽机的发明对18世纪工业技术的促进作用》

材料二1958年,在湖南省安江农校初任教师的袁隆平开始研究孟德尔一摩尔根遗传学、用其指导育种。1960年他开始研究水稻,19611962年在水稻的研究过程中他以自己获得的数据体会了孟德尔遗传学的正确性。他从前人的科学积累中得知杂交优势,得知杂交玉米、杂交高粱的成功,得知美国、日本、菲律宾等对杂交水稻的尝试。他和他的团队通过多年研究,对先前文献有继承、有突破,长期艰苦努力后,到1973年得到提高产量的杂交水稻,很快得到推广。

——摘编自饶毅《55年前,袁隆平发表论文的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瓦特和袁隆平作为伟大科学家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瓦特改良蒸汽机和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瓦特和袁隆平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相似贡献。
2021-09-04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湘豫名校2022届高三8月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