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98 道试题
1 . “自汉以来,成为进身之途的儒学,成为统制社会意识形态的绝对权威,影响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成为“绝对权威”主要是因为儒学(       
A.奠定传统文化基础B.代表下层民众利益
C.符合当时政治需要D.成为官吏选拔标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东晋法显所著《佛国记》以精炼明畅的文笔,朴实简明的语言,生动具体地记述了当时印度、斯里兰卡等地的地理面貌和风俗人情,是后人研究印度阿育王时代历史的珍贵资料。以下科技文化成就与《佛国记》的写成属于同一历史时期的是(     
A.《禹贡地域图》B.《肘后备急方》C.《齐民要术》D.《梦溪笔谈》
7日内更新 | 141次组卷 | 3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一五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钱穆在《国史大纲》里指出:“贵族世袭的封建制度在战国、秦、汉时期就被打破。然而东汉以来的士族门第到魏晋南北朝时,其地位几已成为‘变相的封建,……它是从皇权政治而来,又依一定的条件向皇权政治转化,向皇权政治回归。”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A.官僚政治体制的渐趋瓦解B.以官举士的方式不利于政治清明
C.封建割据势力的日益膨胀D.门阀政治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
4 . 民族一统是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后致力实行包括政治、文化、思想、民族在内的真正大一统。对大一统理论体系的构建,董仲舒可谓居功至伟,董仲舒曾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司马迁的《史记》中也阐释了圣王同祖”“华夷共祖的社会理想,注重华夏民族的共同体意识。有了理论依据后,汉武帝就以实际行动外事四夷。

——摘编自邹国力李禹阶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源:以西汉武帝时期族群整合为研究对象》

材料二 四守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威来贡职,与天无极,人民蕃息,天禄永得。

——(汉武帝泰山封禅)泰山石刻文

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

——(北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时“大一统”理论体系的内涵并简述汉武帝“外事四夷”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外事四夷”的影响。
2024高三下·河北·专题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废三铢钱,改铸五铢钱”;元鼎二年(前115年)收回了各郡国的铸币权,由中央政府统一铸造并发行货币;元鼎四年(前113年)收兑郡国钱基本完成后,明令禁止郡国钱流通。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商品贸易发展B.加强中央集权C.增加国家财政收入D.完善货币体系
2024-06-11更新 | 140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一五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梁启超曾论辛亥革命之因缘说:“国人种族观念之郁积、晚清政治之腐恶及威信之失坠、新思潮之输入等等,皆使革命有可能性,所谓因也;铁路国有政策之高压、袁世凯之起用,能使此可能性爆发或扩大,所谓缘也。”梁启超的分析(     
①注意到诱发革命的多重原因   ②着力从经济的角度剖析问题
③认识到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   ④忽视了革命党人的组织因素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
2024-05-27更新 | 166次组卷 | 3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7 . 战国至西汉初期,游侠之风盛行,游侠或以武力卓群声誉鹊起,或以履信守义闻名乡里。西汉中期以后,侠者仍存,但单纯依赖武力“行侠仗义、横议乡闾者”日.渐稀少,为侠者多“恂恂有退让君子之风”。这反映了西汉中期(     
A.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B.王国割据势力的式微
C.儒学义利观念的强化D.乡约教化力度的加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10年……胡亥、李斯等篡改诏书赐死扶苏,立胡亥为太子”。湖南益阳兔子山遗址出土的秦简却记载:“朕(胡亥)奉始皇帝遗诏即位,改元更新。”这说明(       
A.主观倾向影响历史研究B.历史真实面貌无法还原
C.多元史料丰富历史认知D.历史评价缺乏统一标准
9 . 东周时期,各类民间音乐百花齐放,出现了具有商业性质的专业乐人和进行音乐消费的娱乐场所。据《苏秦列传》记载,“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生产工具的改进B.宗法分封体制遭到破坏
C.礼乐制度的传承D.思想争鸣促进艺术创新
10 . 战国时期,自耕农大量涌现,国家直接委派官员管理各地的赋税徭役,政府与民众的联系日益紧密。在这种情况下,原本由中下层贵族主持祭祀的“置社”,逐渐转化为由地方行政长官主持的里社、隧社、乡社。这一变化(     
A.反映出礼乐文化的发展B.说明中央集权日益加强
C.得益于儒家思想的传播D.折射出社祭习俗的变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