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北方汉人大姓与鲜卑政权之间,以实质上的共生关系维持了一个相当稳定的朝代;汉文化与鲜卑文化之间,有密切的涵化过程。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及全盘汉化,当然是一个高潮。 同时,草原文化对于汉文化的冲击,也留下相当深远的影响。 生活起居的方式,由席地而坐转变为据案坐倚,就是一例。这一文化涵化的过程中,自然因胡汉通婚之普遍,人口的血缘关系也有所融合。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文化与鲜卑文化”之间“涵化”的表现。结合所学,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材料二根据藏文史书《藏汉史集》记载,忽必烈即位初期就派官员进藏,按照各地道路的险易、土地的肥瘠以及人口的多寡,仿照汉地驿站制度,在从青海的汉藏交界处至萨迦设立了27所驿站,其中乌思藏地区设有11所,由中央直接派官员管理。后来又设立军站,特为军事行动提供方便。驿站的设立,是元朝对西藏地方和其他藏族地区有效管理的重要保证之一。

——摘编自人民日报专访《西藏始终置于中央政权有效管辖——访西藏自治区社科院研究员、国际藏学会理事巴桑旺堆》(2008.04.29)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朝在西藏地区设置的驿站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当时设立这些驿站的重要作用。

材料三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民族问题、民族工作,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理念,鲜明提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作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党的民族工作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引自习近平《在2023年10 月27日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讲话》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高度重视”民族关系问题,请结合所学列举两例作为其佐证。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并简述中共十九大将其写入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的意义。
2 . 历代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复杂的变化,处在不断的调整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代中央政府以下,设郡一级的统治机构。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刚统一时,秦朝政府“分天下为三十六郡”,这些郡大多是秦国和各诸侯国原置,而在统一后沿袭下来的。之后,随着边境的开发和郡治的调整,总郡数达四十六个。部分郡的名称、郡治及建郡经过列表如下:

郡名

郡治

设置经过

南海郡(广东珠江三角洲)

在今①

原为南越地,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灭南越后建郡

会稽郡(江苏长江以南,浙江金华以北)

在今②

原为吴、越、楚地,前222年秦取该地置郡

材料二   1757年,乾隆颁布《保甲法》:一、顺天府五城所属村庄暨直省各州县乡村,每户岁给门牌。 十户为牌,立牌长;十牌为甲,立甲长;三年更代。十甲为保,立保长,一年更代。士民公举诚实识字及有身家之人报官点充。……凡甲内有盗窃、邪教、赌博……聚会等事,及面生可疑、形迹诡秘之徒,责令专司查报。 户口迁移登耗,责令随时报明,于门牌内改换填给。

——摘编自《清朝文献通考·户口一》(卷19)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写出表格中①、②的所在,并结合所学简述秦朝“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写出清代地方行政管理的层级,并概括乾隆时期基层管理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我国在西藏地区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简析中国建设青藏铁路和墨脱公路的意义,并扼要说明青藏铁路和墨脱公路的建成与当今经济大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023-12-09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强基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晚期出现的私学(与官学相对而言),为统治者培养政治家、战略家,孔子办学,为出身寒微的人才开辟一条从政之路,或许可以说是孔子最为了不起的成就。胡适说:孔子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那就是有教无类,而且教育的目标是安人安百姓,把教育个人与社会贯连起来,也就是后来儒家之书《大学》里所说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因为有这个使命,受教育的人,尤其是士大夫阶级,格外有一种尊严,愿意杀身以成仁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孔子是旧中国的思想中心。抓住了孔子,思想之战就成功了。皇帝是旧中国的政治中心。所以康有为的实际政治工作是从抓住皇帝下手。他在严重的国难时期之中,再上书给光绪皇帝,大讲救国之道。光绪也受了时局的刺激,很想努力救国。他先研究康有为的著作,后召见康有为。……从戊戌四月二十三日到八月初康有为辅助光绪施行了百日的维新。

——摘自蒋廷黻《近代中国史》

材料三   新加坡于1965年正式独立并很快发展成为国际性的石油加工业中心、海运业中心和金融服务中心。……按照新加坡的官方版本,这种供国人遵循的共同价值观包括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等五项。奉行亚洲价值观的目的,是永远不希望新加坡成为一个西方式的、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的社会……为了继承传统,儒学经典在新加坡学校都被列入必修课程。

——摘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第二版)》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从育人和文化传承两个角度阐述“孔子是了不得的教育家”的理由指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蕴含的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在严重的国难时期”求变求新过程中所作的努力。结合所学,指出维新派“思想之战”的主要方式并分析其启蒙作用。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从经济发展策略和文化融合的角度分析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成为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原因,并用一句话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特征。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初,在四川地区设立茶场司,陕西秦州建立买马司,负责茶马贸易。后因榷茶和买马的业务迅速发展,遂将二者合并于成都,设茶马司,负责茶叶的征榷、运输、销售及买马事宜……北宋前期,马的货源比较充足,一匹马通常需用50公斤茶叶来换。后来茶叶价格下跌,一匹马的价值等同于125公斤的茶叶。在特殊时期,马匹短缺,单匹的价格可以兑换到500多公斤茶叶……吐蕃是当时贸易的主要参加者,其规模少则几百人,多则几千人,产品则多为青藏高寒草原地区的牛、羊、兽皮、药材和其他农副土特产品。汉族地区的绸绢、布匹、陶器、食盐和其他手工业品以及农副土特产品也大量流入少数民族地区。甚至远在红海的阿拉伯人也积极参与进来。他们贩运印度、缅甸地区的犀牛角到中国,再将西藏、云南的香料、香药转运到国外,获取利益。

——摘编自马巍《宋代丝绸之路新特点》

材料二   麦克法兰认为英国工业革命的起源,与茶叶有莫大的关系。 人口膨胀,聚集居住,更容易引发各种传播性的疾病,但英国从18世纪中叶开始,许多疾病开始减少或消失,人口死亡率下降,这都归功于英国人的饮茶习惯。另外,饮茶避免了大量谷物被拿去酿酒的风险。……在18世纪20年代英国人广泛饮茶之后的一个多世纪里,英国的殖民地不仅囊括了澳大利亚、加拿大,还拥有了非洲的很多地方及南美洲、印度等地。……英国东印度公司通过垄断中国的茶叶生意,从1760年到 1774年,从中国输出了价值近300万两白银的茶叶,每年创造的利润达到 150多万英镑。

当英国人打着自由贸易的旗帜, 力图撕开中国市场时, 他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中国不需要外国的物资,但英国人却要中国的茶叶……鸦片、银子与茶叶三者的关系,即魏源所谓:“中国以茶叶、湖丝驭外夷,而外夷以鸦片耗中国,此皆自古未有,而本朝独有之。”……茶、银、鸦片的循环,最终引发了1840年鸦片战争。

——摘编自周重林、太俊林《茶叶战争》

材料三   英国历史学家艾伦·麦克法兰在《绿色黄金:茶叶帝国》中写道:“只有茶叶成功的征服了全世界”。茶,中国古代三大对外贸易拳头产品之一……公元16世纪茶传入英国,17世纪末进口不到6吨,到18世纪末进口达2万吨,一片小小叶子征服了英国人舌尖,改变了英国人生活方式……茶叶从药用发展到当今世界三大饮料,其价值已涵盖政治、经济、社会、科学、文化等领域。茶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禅茶一味的最佳草本,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元素。茶叶不仅代表物质财富,而且代表精神财富,茶叶是世界分布最广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编自秦花《建设“茶叶江山”需要厚植“家国情怀”》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茶马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述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说明“英国工业革命的起源,与茶叶有莫大的关系”,并从“茶、银、鸦片的循环”的视角阐释近代中国“以茶叶驭外夷”的失败。
(3)根据材料三,结合史实,阐述“茶叶成功的征服了全世界”。
2023-11-11更新 | 213次组卷 | 5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场口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代的变迁导致官员选拔制度的变化。

材料一   宋代科举制度比唐代更趋成熟,集中反映在科举考试的进一步制度化和规范化上,如殿试制度的确立,以及与考试有关的各种办法的制订和实施。宋真宗咸平中,凡试卷,封印院糊名送知举官考定高下。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又设立誊录院,即每份试卷命“内臣收之,付编排官,去其卷首乡贯状,别以字号第之;付封弥官誊写校勘,用御书院印,付考官定等毕,复封弥送覆考官再定等,排列官阅其同异,未同者再考之”。宋真宗还下诏,举人与试官有亲嫌者,即另设考场、另派考官。当时这种回避之法,不仅亲戚,而且门客也回避。此外,宋代对应试多次的士子,特赐各种出身,以防止“不得志者”心生怨恨。

——摘编自姚培锋、齐陈骏《宋代选举用人制度述论》

材料二   在实行文官制度前,英国实行恩赐制,官员的任免决定于国王的意志。1621年,著名学者罗伯特·伯顿在其广受赞誉的《忧郁的剖析》中颂扬中国从哲学家和博士中挑选行政官员,以讽刺英国的政治现实,推动自己国家的政治改革。17333月号《绅士杂志》说:“所有的著作家都赞同这样的看法:中国人在治国之术方面超过所有的民族,……官爵不是世袭的,……官员是一年一度在中国大城市中选拔出来的。” 政治新闻记者优斯塔斯·布格尔,著名外交家、作家切斯特菲尔德勋爵等人在《伦敦指南》、《伦敦杂志》、《工匠》和《雾都杂志》上都用中国的准则、箴言和习惯做法来攻击执政者,提出中国根据学识选拔人才的制度是值得效仿的。这促使科举制度对英国国家政治产生持久影响。

——摘编自施忠连《科举考试与西方文官制度》

材料三   中国公务员制度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中国情境下独有的制度创造。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务员制度有着自身特殊的演进动因。公务员制度是为了改革完善我国干部人事制度,实现政府人事管理制度科学化目的的产物。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升级,亟待政府作出回应。制度内在张力广泛存在于制度建立、运行和变革等一系列的过程中。就公务员制度来说,公务员制度中的某些环节和内容存在衔接不充分的情况,这会导致公务员制度中的部分管理措施执行不畅,限制公务员制度的整体功能发挥,难以达到公务员制度理想的制度设计和实施效果。公务员自身的职业需求也是公务员制度变革进程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公务员队伍自身的需求从侧重保障维度转向侧重发展维度。

——摘编自苏立宁、江余《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变迁历程、演进特征与动因》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科举制度比唐代更趋成熟”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简述宋代选举用人制度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17-18世纪“促使科举制度对英国国家政治产生持久影响”的因素。并结合所学,指出西方文官制度的共同特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影响我国公务员制度演进的“动因”,并指出我国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的标志。
2023-10-09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联考历史试题
6 . 制度变革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实现了真正的大一统,其并未延续分封制,而采用了郡县制。这是由于秦始皇吸取了西周的教训。随着世代更迭,分封制之下的亲缘关系会逐渐淡化,若王室衰微,诸侯国就会割据一方。故秦始皇需加强对其他六国旧地的管控。此外商鞅变法也推动了郡县制的推行。总之,郡县制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其推行便如同水到渠成。

——摘编自袁娜等《秦汉至晋分封制与郡县制演变动因》

材料二   北魏前期,鲜卑拓跋部虽然在军事上是胜利的征服者,但在文明程度上却是个后进者,北魏政权继续采用原有的制度和办法已经难以维持其统治,必须改弦更张······伴随着拓跋部的逐步封建化,一部分鲜卑贵族成为封建地主,他们对本民族落后的东西不再固守和留恋,其要求改革的愿望比较强烈······北魏同南朝的力量对比已趋均衡,来自北方柔然的干扰也大为减少,为北魏统治者致力于内部的改革事业,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定的外部环境······在太和年间,北魏朝廷中形成了以李冲等代表人物为核心的汉族士大夫智囊团,其中的许多人参与了孝文帝改革的全过程。

——摘编自景有泉《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历史经验》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始皇采用郡县制的原因。结合所学,列举秦始皇在经济与文化领域巩固大一统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结合所学,简述这场重大改革的历史意义。
2023-10-07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步取代“一边倒”成为我国对外政策的基石,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方向也向全方位转变。“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化建设所需大量物资因西方一些国家的“经济封锁”很难获得,急需寻找扩大对外贸易的渠道。此外,由于国内生产关系的变化,新兴国营进出口企业面临建立海外业务联系的新课题。1957年4月,首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即广交会)在广州成功举办。广交会第一年即成交8686万美元,占当年全国创收现汇总额的20%。首届广交会成功创办,迅速成为中国出口创汇的主渠道。同时,也向世界表明新中国在互相尊重国家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一切国家建立和发展贸易关系的愿望。

——摘编自孟红《追溯广交会二三事》等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全面对外开放,首先从沿海的广东迈出较大的步子。谷牧回忆道:广东省委和省政府根据本省邻近港澳、商品经济比较活跃,对外经济交往历史悠久、祖居于粤的海外的华侨和华人为数众多等特点,对举办出口加工区的可行性进行了反复讨论和论证,并在领导层中形成了一致意见。一九七九年四月,在中央召开的专门讨论经济建设的工作会议上,广东省委主要领导同志向小平同志汇报时提出:希望中央下放若干权力,让广东对外经济活动中有较多的自主权和机动余地。小平同志十分赞同这一设想,并向中央倡议批准广东的这一要求。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四卷)

材料三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化,全球治理显著滞后,贸易和投资规则碎片化突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多边贸易体制受到严峻挑战,全球面临新的重大抉择。在新的重大挑战、重大机遇、重大抉择的历史关头,中共中央作出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重大决策,这距1957年首届广交会恰好整整一甲子。60年前,广交会是中国积极期待自身走进世界,让世界接受中国;60年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中国热情欢迎世界走进中国,让中国容纳世界。习近平主旨演讲中的“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等重要论述掷地有声,国际舆论纷纷探寻其中蕴含的中国机遇、中国作为、中国贡献。进博会作为国际贸易发展史上一大创举,成为中国主动拥抱经济全球化、打造新时代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的生动诠释。

——摘编自刘建颖《多棱镜视角中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广交会创办的背景及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广东在对外开放中首先“迈出较大步子”的有利条件。结合所学,从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发展的角度,指出当时经济特区的主要做法。
(3)举出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除进博会外,中国以自己的发展惠及世界的重要举措两例。根据材料三,简要分析中国举办进博会的重大价值。
2023-09-29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202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作为国际联盟首倡国,美国的拒绝加入给国际联盟造成了负面影响,极大地打击了支持国际联盟人士和国家的士气。国际联盟一共存在了20多年,对于国际秩序的维系以及对国际争端的解决基本上都是失败的。

——摘编自侯自强《从多边主义思想到国际制度建立》

材料二   二战全面爆发前,本来存在着许多有利于制止或延缓局部战争发展和升级的条件。世界有关大国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采取集体、果断和有力的措施,是可以把大战推迟或阻止于局部战争阶段的。然而就在这一关键时刻,英法美等西方大国却推行了一条纵容侵略、牺牲他人、乞求苟安的绥靖政策,延续了国际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对战局的演变起了加速剂的作用。

——摘编自孔庆茵《论国际体系与世界新秩序》

材料三   近几年来日本和欧美各界舆论围绕亚洲太平洋地区,热烈谈论“亚太的崛起”和“太平洋的挑战”。有人认为大西洋地区已趋衰落,欧洲中心主义的政治格局将为另一种力量所取代,太平洋地区将成为世界中心,断言“太平洋地区将发展成为支配世界经济的地区”,“未来是太平洋时代”,“人类的命运决定于太平洋”。

——摘编自伍贻康《“未来是太平洋时代”吗?浅谈世界经济的多极化趋势》(1985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国际联盟的宗旨,并分析国际联盟“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战争演变的角度,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特点,结合中国战场与欧洲战场的相关史实,说明绥靖政策是战争演变的“加速剂”。
(3)根据材料,结合二战后的人类历史,围绕国际格局的变化,写一篇小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9 . 近代以来的技术发展,给人们的劳作与生活带来深刻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0年,奥斯特勒组织集会,在社会中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工厂改革运动。1831年春天,“缩减劳动时间委员会”成立。18323月,托利党的议员萨德勒提出了《10小时工作法案》,得到了议会外奥斯特勒的支持。民众从四面八方来到约克郡声援该法案,有超过13万民众在请愿书上签名。虽然萨德勒获得了广大工人的热情支持,但是绝大多数工人在选举中没有投票权,最终萨德勒只能以一种悲壮的方式结束自己的政治生涯,工厂改革运动也遭遇挫折。

——摘编自陈日华《19世纪英国对工厂制度的规制:实践与立法》

材料二   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因而始终必须把人类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30—1832年英国“工厂改革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上述特点形成的原因。
(2)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相关知识,运用材料二中的理论,自拟论题,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10 . “一带一路”是在汲取古代丝绸之路合理因素基础上的创新性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 分)

材料一   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 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骞因盛言大夏在汉西南,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诚通蜀,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于是天子乃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使间出西夷西,指求身毒国。

——摘编自 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

材料二   历史上任何一种文学现象和传播实况的出现,都不是孤立的,必有其产生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条件。清末民初《西洋记》的重刊,在海防危机中重构了民众的“郑和记忆”......在“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晚清,给内忧外患的国人注入了唤起强烈民族情绪的兴奋剂。...... 在晚清热闹的重构“郑和记忆”的过程中,梁启超发表于1903年《大陆报》和1905年《新民丛报》上的郑和传,都是以高屋建瓴的态度去重新认识郑和下西洋这一伟大壮举的意义。

——摘编 自邹振环《<西洋记>的刊刻与明清海防危机中的“郑和记忆”》

材料三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2013年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简称“一带一路”。这个构想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命运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战略就是要通过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五通”方式,将成吉思汗、郑和湮没于历史的足迹,重新凿成现代大道,为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一带一路”陆海兼顾发展是中国深度融入国际经济秩序,积极应对当前全球经济失衡问题、国际金融经贸问题等提出的解决方案。

——据温在春 《由陆权与海权发展思维谈“一带一路”大战略》整理


(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中由蜀地出发到达“身毒国”的重要商路名称,并结合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相关史实,说明该商路在中国对外交往中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末民初重构“郑和记忆”的原因,并结合所学,说明“郑和下西洋是一项伟大壮举”。
(3)根据材料三,任选一个角度论述“一带一路”大战略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要求:角度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成文)
2022-11-07更新 | 182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丽水、湖州、衢州三市2023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