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5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1862-1943年),在20世纪初进行过四次著名的中亚考察,考察重点是中国的新疆和甘肃。在第二次考察(1906-1908年)时,斯坦因从敦煌藏经洞运走了大量珍稀文物。如今,这批文物的文书部分入藏大英图书馆,绢画和丝织品则存放在大英博物馆的斯坦因密室内。源于此事,斯坦因受到来自两方面的不同评价:赞许者,誉之为“国际敦煌学开山鼻祖”;谴责者,贬之为“敦煌偷经大盗”。第三次考察(1913-1916年)时,斯坦因到阿斯塔那地区挖掘多座古墓,并在一座保存非常完好的唐墓中发现两块唐代布,布上有“婺州信安县租布”和“婺州兰溪县庸调布”题识。此事在斯坦因的《亚洲腹地考古图记》中有详细记载,并有这两块布的图片。

——摘编自《文史记忆.新疆出土的唐代婺州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斯坦因第三次考察时在唐墓中发现的两块唐布的史料价值。
(2)简要评价斯坦因在中国的考古挖掘活动。
2023-10-30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湘豫名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联考历史试题
2 . 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强调国人应重视文物搜集,“以考进化之据”,“以证吾国之文明”。20世纪20年代以后、学术界进行了一系列考古发掘,推翻了西方学者“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谬论。这深刻反映了近代我国文物保护(     
A.强调文物的搜集研究与保护B.倡导民众与文物近距离接触
C.促进国人民主意识开始觉醒D.注重文化自信关注国家命运
2024-06-02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19世纪末,有商人将农民翻地时偶然发现的一些有字甲骨贩卖至京城,金石学家推测其发现地为文献记载上的殷墟,从民国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后,先后组织了30多次发掘,成为20世纪学术史和考古史上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的事件。2006年殷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在博物苑的基础上开建遗址博物馆。结合所学,对该材料认知正确的是(     
①金石学家发现了甲骨来源于殷墟
②殷墟文物经历了零星发现到有序发掘
③“二重证据法”有助于考古新发现
④博物馆是文化传承和传播的特有载体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2023-04-14更新 | 647次组卷 | 7卷引用:河南省商丘市睢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清北班)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下图为《东罗马鎏金银盘》,出土于甘肃靖远县北滩黄河古渡口。卷唇、圈足,盘面通体鎏金。银盘内分三层雕刻不同的纹饰,分别是葡萄卷草纹,奥林匹斯山十二神像和狄俄尼索斯。考古学家推测这一文物制作于4到5世纪。这一文物的出土说明
A.甘肃靖远是丝绸之路的中心B.东罗马帝国鎏金技术的东传
C.丝绸之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D.东晋与罗马的民间商品交换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探索历史的奥秘

材料

三星堆出土文物世界其他地区的出土文物
二号坑中出土的青铜立人像高达260.8厘米,可能象征集王权、神权于一体的首领人物。两个祭祀坑内还出土有一批发式、头型各异的青铜人头像和20件青铜面具。古代西亚两河流域的苏美尔、阿卡德等文明,基于对于神权和王权的理解和表现,制作了大量石雕、青铜铸造的人像和神像,形成体系性的“偶像崇拜”现象。
一号祭祀坑出土了一件黄金箔包裹的木质杖体,残长约150厘米,杖体上端保存纹饰图案。古代西亚、埃及等文明中帝王使用权杖多在杖首或杖身顶头部有图案,描绘胜利者的功勋,或叙述某件关乎国家命运的大事。
祭祀琉出土了数量众多的青铜面具,在一些青铜头像的表面,还贴附有黄金箔制成的金面具。伊拉克出土的一尊古代“三头母山羊”青铜造像就是在青铜铸造的三头母山羊的头部表面,覆盖用黄金箔片制作的面罩。

——摘编自霍巍《三星堆:东西方上古青铜文明的对话》


(1)根据材料,归纳三星堆青铜文明与世界古代文明的相似文化现象。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星堆出土文物反映出的古蜀社会特征,简析三星堆文明的历史价值。
2022-03-25更新 | 254次组卷 | 7卷引用: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辽圣宗于1007年营建中京大定府。宋朝使节路振在《乘轺录》中记载辽中京“幅员三十里”,王曾则记述该城方圆“四里许”。1956年,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对辽中京遗址进行了勘探和试掘,结果证明该城周长约一万五千米。这说明(     
A.实物史料价值低于文献史料B.文献史料难以还原历史的真相
C.考古发现可以验证文献史料D.记录者的立场影响历史的记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时期,法国便出现了对教堂等纪念性建筑物的修补和保护措施。当法国大革命使整个法国的历史文化遗产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时,文化遗产保护意识随之产生,许多开明的有识之士意识到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通过著书立说、舆论演讲等方式进行呼吁。1830年,法国成立了专门研究历史建筑的机构,设立历史建筑总监的职位,并于1887年颁布第一部历史建筑保护法律,确定“历史建筑”为一个法定的概念,开启了社会对文化遗产的关注。至20世纪,《历史纪念物法》《历史街区保护法》《建筑、城市和风景遗产保护法》等法律法规陆续出台,此外具有历史价值的档案、图书,考古文物等也被纳入保护历史遗产范围。文化遗产保护学院,保护修复学院等教科研一体机构为20世纪法国遗产保护作出了卓越贡献,在其影响下,一大批专业人才和研究试验所不断涌现,形成了从调研考察、立项规划,修复及保护、重点宣传的体系。

——摘编自杨倪《论法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材料二   近代以来,对西方博物馆陈列品,保护与展览以及考古学等内容的深入了解与学习,使国人对文物范围及价值有了新认识,促进了对文化价值的重视,进而萌生文化保护意识乃至文物主权意识。康有为将文物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认识到文物是了解一个国家社会发展和文明演进的重要依据,更是全人类的共同文化财产,反对出售甚至贩卖文物。1914年,民国政府颁布了“限制古物出口”的大总统令,针对私售古物之事予以取缔,还令税务处拟定限制古物出口章程。随后,民间文物保护组织、文物保管委员会以及国际交流团队等组织相继成立,推动了近代文物保护工作的蓬勃发展。

——摘编自李建《我国近代文物保护法制化进程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现代法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文化保护意识萌生并发展的原因。
2023-06-17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青海省西北部柴达木盆地,于20世纪80年代陆续出土了大批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文物。据此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来自中原的物品大量的开元通宝铜钱;宝花纹铜镜;刻有“谨封”二字的一枚印章(唐代官方传递公文的密封专用章);一件南北朝时期的青瓷莲花尊;道教符篆锦两件,其中一件上的文字是“上天太阳神光明,诸神佑护市易,大吉必来,急急如太上律令”。
藏文化方面的物品藏文木牍、木简十余枚;写有古藏文的骆驼头盖骨、羊肩胛骨数块;藏文佛经及佛像壁画残片。
来自西方的物品东罗马金币一枚;波斯锦、波斯镀金人头像等波斯物品;镀金银质佛舍利容器、玛瑙珠、铜香水瓶等栗特物品。
A.道教受到当地各民族的热烈追捧B.魏晋至隋唐东西方交往呈现多路径格局
C.自古以来柴达木盆地是兵家必争之地D.唐朝实现了对青海地区全面有效的统治
2022-06-01更新 | 1306次组卷 | 45卷引用:新疆喀什地区喀什第六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考古发现,南诏纪年文物如碑刻、经卷、塔砖、石窟题记、铁柱等,多使用南诏自建年号,但与唐朝官方交往时却刻意使用唐朝年号以掩饰自建年号,导致其在中原史籍中出现结构性失载。据此可知(     
A.藩属体系有政治约束作用B.中央与民族政权长期对峙
C.少数民族依附于中央政权D.中原文化领先于边疆文化
2023-05-08更新 | 345次组卷 | 5卷引用:天津市实验中学滨海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文物是历史的写照。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970年发掘的陕西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被称为20世纪隋唐考古最为重要的发现之一。以下是何家村出土的一件珍贵文物:

文物

简介

鸳鸯莲瓣纹金碗

它用纯金打造,碗壁上有两层凸瓣纹,这种凸瓣纹实际上受典型的波斯文化的影响。……鸳鸯与莲花同出,表示着一种夫妻好和、永结同心和多子多福的美好愿望。……通体采用起源于古希腊罗马的捶操技术制作成型,代表了唐代工艺的最高水平。——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员贺达炘


“王源中,(唐)文宗时为翰林承旨学士。……(上)遂赐酒两盘,每盘贮十金碗,每碗容一升许,宣令并碗赐之。”

——《唐摭言》卷十五

根据上述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为这件文物写一段解说词。(要求:体现历史视角,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