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90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抗战时期的文化建设】

材料一:“文化下乡”运动,是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文艺运动的重要转折点。以此为契机,中国文艺创作逐渐摆脱了“五四”以来的“欧化语言和欧化风格”,开始向民族化、大众化方向转变。在“文化下乡”运动影响下,文艺工作者自身也经历了一场思想变革。当他们真正融入农村现实生活,以鲜活的真人真事为原型进行创作时,其作品也显露出了无限生机,散发出浓浓的乡土气息。这些作品充满激情,通俗易懂,鼓舞人心,是激励根据地军民全身心投入抗战的重要精神食粮,也是农村民间文化振兴的集中体现。

——摘编自张卫波《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研究》

材料二:抗战期间,宣传工作被认为是抗战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抗战是全民族的抗战,必须对全体同胞发起广泛的精神动员。要实现广泛的动员,“就必须要经历宣传的阶段,方得成效。假使没有做到广泛的深入的宣传工作,无疑地便不能把广大的民众唤醒起来,从而自觉的积极的来参加抗战”。这其中,文艺宣传是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社会教育方式。广大的社会教育机构和组织正是依托文艺工作的有利优势,团结了一大批抗日爱国的文艺工作者和有影响的知识界、文化界名人,通过他们的口诛笔伐痛陈侵略者的滔天罪行,同时讴歌民族英雄的伟大气节和抗日志士的英勇和正气。知识界、文艺界的引领和表率作用,使得全民广泛参与,共同奏响了同仇敌忾反对侵略的交响曲。

——摘编自徐辉《抗战大后方教育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化下乡”运动后文艺创作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2)抗战时期的文艺宣传如何“奏响了同仇敌忾反对侵略的交响曲”?请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予以说明。
2024-09-15更新 | 66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北省“宜荆荆恩”2025届高三9月起点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2年,日本制造了一·二八事变。上海是美英等国在华利益中心,据统计,美国在华利益的64.9%,英国在华利益的72.6%都集中于上海。日本的进攻损害了美英等国在华利益。美国驻华公使史汀生积极建议英法大国一起来维护《九国公约》的精神,然而无人响应。最终他只能沮丧地表示“看来我注定是无能为力了”。19323月,在日本精心策划下,伪满洲国成立,美英再次明确表示反对。美国继续外交上的不承认声明,作为国际调停的国联也于此时通过决议,重申了盟约尊重成员国领土完整、政治独立以及和平解决争端的原则,并表示不承认伪满洲国。

——摘编自刘杰《摇摆与孤立:“九一八”后美国远东政策的考察》

材料二   1938年底,美国决定向中国提供2500万美元的购货贷款,中国以桐油出口来偿还,史称“桐油借款”。为避免给日本留下反美的口实,19392月中美两国分别通过中国政府设在美国纽约的世界贸易公司和美国政府所属的进出口银行签订了《桐油借款合约》。实际上,整个争取借款的谈判都是在中美两国最高领导人蒋介石和罗斯福的直接指示下进行的。

——摘编自任东来《略论美援与中美抗日同盟》

材料三   抗战前期,伴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与侵略反侵略两大阵营的明晰,中国共产党从一般地反对帝国主义的政策转变到联合英美的政策上来。抗战后期,中国共产党不仅努力争取国际力量牵制国民党的反共活动,还试图在反对国民党专制统治争取民主的斗争中借助国际压力。中国共产党努力与美国建立半官方的联系并试图争取美国更多的支持。美国方面最初作出了善意的反应。

——摘编自步平、王建朗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公使史汀生表示“看来我注定是无能为力了”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战初期美国对华援助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抗战后期中国共产党联合英美政策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尽管巴黎公社的国家治理探索是在环境险恶的背景下展开的,但仍取得了“最光荣的业绩”。巴黎公社通过民主选举成立的公社委员会,作为最高权力机关,既是行政机构又是立法机构。同时成立管理经济工作的机构,取消高级官员高额工资和额外津贴,提高低收入者工资,“公社实现了所有资产阶级革命都提出的廉价政府这一口号”。尽可能改善工人群众的生活状况和劳动条件,颁布法令提高工人工资,由新成立的经济委员会接管逃亡资本家的“一切动产和不动产,以及各种有价证券。此外,公社发布教会与国家分离的命令,强调教育事业应该由国家来办,并逐步接管学校,使受教育成为每个儿童都能享受到的基本权利。

——摘编自哈战荣、李雪淙《历史的回顾与启示:世界各国共产党纪念巴黎公社成立150周年》

材料二   1921年至1927年,中共党员在全国报刊上发表了多篇关于巴黎公社的文章,分别从历史描述、理论分析等角度对巴黎公社进行宣传介绍。这其中不仅包括政论性文章、中共中央宣言、史料性的介绍,还有以文艺作品的形式纪念巴黎公社的。中共党员关于巴黎公社的宣传纪念活动,同总结革命斗争经验、探索正确道路以及动员群众参与革命斗争相联系。1926年,中国共产党组织广东各界隆重集会纪念巴黎公社,毛泽东发表了题为《纪念巴黎公社应注意的几点》的讲演,他指出纪念巴黎公社应注意以下四点:一是应注意公社出现的客观条件;二是应注意区别两种不同性质的战争;三是应注意从人类进化史的高度来看待阶级斗争;四是务必从公社失败的原因中汲取教训。

——摘编自房静雅《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巴黎公社的宣传及其启示》

材料三   巴黎公社运动已过去150多年了,但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巴黎公社留下的基本原则和经验教训,对于包括新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工人阶级来说,依旧具有深远的思想启迪意义。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认真从巴黎公社中汲取经验智慧,带领民众进行坚持不懈的奋斗,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伟大成就。总之,巴黎公社未竞的事业经历了历史的考验,社会主义探索仍在继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公社事业的继承和发展。坚持公社原则,就要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无产阶级解放事业。

——摘编自金民卿《巴黎公社运动的思想史价值及其当代启示》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巴黎公社在国家治理方面的有益探索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21—1927年中共党员对巴黎公社宣传的基本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公社事业的继承和发展”的主要依据。
4 .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   东晋末年,玄学盛行,士族深受玄学影响,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崇尚“无为”。士族垄断国家政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盖中正之设,于损政之道有八”。士族还封山占水,残酷地剥削和奴役广大劳动人民,“有田万顷,奴婢数千人”。统治集团内部纷争愈演愈烈,地方刺史频频借讨伐之.名肆意征伐,连年混战。东晋义熙七年(411年),太尉刘裕改革选官制度,重用寒士,主张按照九品中正制初置时“唯才是举”的原则选拔人才——不计较官员的出身,重视他们的品行和能力。改革期间,他重用了一批出身卑微的人,如朱龄石、刘穆之、檀道济等。义熙八年(412年),刘裕借皇帝名义,“罢临沂、湖熟皇后脂泽田四十顷以赐贫人,弛湖池之禁”,并禁止士族封山占水向百姓收租。他还严厉削弱方镇,明确规定州府置将和官吏的数额。义熙改革历时18年(405422年),为“元嘉之治”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董振昌等《浅析南朝刘裕的义熙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义熙改革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义熙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裕在义熙改革期间所承担的不同历史角色,并逐一说明。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拉美的历史演变

材料一   由于发现银矿,至1650年波托西已拥有十六万居民,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富有的城市之一、十七世纪初,全城已拥有三十六座装饰奢华的教堂,众多的赌场和十四所舞蹈学校。……18世纪是以波托西为中心的白银经济枯竭的开始,波托西富饶的银矿供养了欧洲工业和城市的成长,却没有使自己成长为工业化的城市。西方拿走白银、抽走资金以后,波托西就剩下污染与被挖空的大山。

——《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

材料二   19世纪初是拉美社会变革的重要分水岭,拉美的社会政治结构较之前产生了明显的变化,但仍然面临巨大挑战。下图是拉美学者依据社会阶层人数统计所绘制的19世纪拉美社会政治结构图。

——摘编自霍华德·J·威亚尔达《拉丁美洲政治与发展》

材料三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描写了马孔多小镇从建立到消亡的百年历史,马孔多的历史也是整个拉丁美洲历史的缩影。小说的主人公乌苏拉发出了“时间像是在打圈圈”的感叹!乌苏拉的这一句话揭示了拉丁美洲的历史不是螺旋的上升,而是重复宿命的轮回。拉丁美洲要想获得真正的发展,只能重新寻找新的出路。

——摘编自《拉丁美洲的百年孤独体现了怎样的不幸与苦难》

(1)波托西的兴衰对研究认识拉美的命运有何历史价值及不足?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9世纪拉美所发生的社会变革及所面临的挑战。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拉丁美洲“宿命的轮回”的理解。
2024-09-12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世纪早期,“城”的概念在英格兰还是“军事要塞”或“主教驻节地”。在人们的印象中“城”主要表现为“政治、防卫和宗教地点”,其次,它提供“安全、商品和服务市场”,同时它也是商业、社会组织的“定期聚集点”,城市中最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多为“大教堂和牧师会堂”。“城”在英格兰的大量生成集中出现在11世纪下半叶至14世纪中叶“黑死病”蔓延开来的近300年间,史学界把这个时间段称为英格兰城镇兴起“黄金时代”。有学者估计:1300年前后,英格兰的城镇的数量接近1600年的水平。

——摘编自谢丰斋《私人法权的介入:中世纪英格兰的城镇化》

材料二:1801年,伦敦市人口达到111万,1821年达到160万,1851年增长至263万。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包括住宅、卫生、交通、环境、治安等问题的“城市病”的出现。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描述在伦敦某街巷“有223栋房子住着1450人……每个床铺平均睡3.3人,有些甚至睡4-6个人。很多人没有床……这些房子大都是些阴暗、潮湿、污秽、发臭的洞穴”。“城市病”的主要受害者是工人,工人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英国政府从19世纪中叶开始从无为走向有为,开展了著名的“模范住宅”运动。恩格斯在1872-1873年发表多篇文章,指出:“住宅缺乏现象……连同它的一切影响健康等的后果,只有在产生这些后果的整个社会制度都已经根本改革的时候,才能消除。”

——摘编自唐华彭、喻志耀《论住宅权产生过程中的社会因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1世纪下半叶至14世纪中叶成为英格兰城镇兴起“黄金时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世纪英国“城市病”与工人运动之间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英国城市(城镇)发展历程中得到的启示。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近代中国的民族觉醒过程就是近代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进行的救国救民道路探索的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表现

特点

两次鸦片战争

林则徐、魏源、曾国藩、李鸿章、郑观应、薛福成等探索救国救民的方案

“精英在觉醒, 大众在沉睡”

甲午战争以来

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国民大革命

社会意义上的群体觉醒开始出现, 但还未完全觉醒

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

国共合作、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全国抗战

全民族觉醒

——摘编自王树祥《抗日战争:中华民族百年觉醒的新里程碑》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民族觉醒与此前相比所具有的新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20世纪30年代民族觉醒的原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们的祖先早就说过:民,神之主也。他们还说:国将兴,听于民,国将亡,听于神。”“民所欲之,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把人民抬到上天的地位,人民比天还大,而中华文明的这一特征,在人类文明史上是独有的。它把不平等视为人间最大的侮辱,并把追求平等和公的社会视为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而这也就是数千年来陈王奋起挥黄钺的中国改革与革命运动之根源。

——摘编自韩毓海《五百年来谁著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有关史实,自拟论题,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09-11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金榜教育大联考2025届高三9月开学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有几千年不间断历史记录的国家,从甲骨文、金文、《尚书》、到《春秋左传》,到司马迁的《史记》。《史记》从《五帝本纪》黄帝记起,至汉武帝《今上本纪》,成为一部通史。如此连续未中断的历史记载,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文明古国印度,关于中世纪的史书很少,有的需要依靠中国唐朝《大唐西域记》的有关记载。“孔子作春秋,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其义则丘窃取之。”汉朝太史令司马谈曾言:“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其子司马迁继承父亲志愿,作《史记》,流传后世。

——摘编自戴逸《中国古代修史的传统及其对国史研究的重要启示》

材料二   西汉魏晋以来,史家辈出,各种体裁的史书不断涌现。隋唐时期的史学有了重大的发展。隋文帝曾下诏:“人间有撰集国史、臧否人物者,皆令禁绝。”唐太宗重视“以古为镜”,于禁中设置史馆,调派史官专修前代和本朝历史,并令宰相担任监修。唐代设馆修史取得了很大成绩,二十四史中,唐朝编撰的就有8部纪传体史书,其进度之快,成书之多,在封建社会中是很少见的。唐代以后,各朝沿袭了修史制度,使我国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史料。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中国文化史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有几千年不间断历史记录的国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唐统治者加强修史的意图,并说明我国古代修史的意义。
10 . 户籍制度是国家治理的稳固基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户籍制度是专制主义集权制国家的基石,它比任何官僚制度、军事制度和经济、文化制度,都具有更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户籍的编排、登记与管理,是与正在形成的集权制国家的军事、治安、赋役制度联系在一起的,反映出国家对民众的控制得到了全面加强,从而为专制主义集权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鲁西奇《“下县的皇权”:中国古代乡里制度及其实质》

材料二   户籍以纸张作为书写材料后,造籍制度也随之发生变化。有迹象表明,西晋时期的户籍不再由乡而是归县编造。

——摘编自张荣强《中国古代书写载体与户籍制度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户籍制度的“基础性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时期户籍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024-09-08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稳派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