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50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吸取秦汉至唐宋等朝边疆统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元朝在地方行省管理体制下,对“内属”“归附”的少数民族或部落酋长或首领封以官爵,使其代表国家间接统治原有领地和民众,将少数民族首领整合进国家职官体系、各族土民整合为国家民众,强化元朝的国家权威和民众的国家认同。即“稍与约束,定征徭差发之法,皆因其俗,使附辑诸蛮,谨守疆土,修职贡,供征调,有相仇者疏上,听命于天子”。元朝先后在西南等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设置大小土司数百家,主要集中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湖北等省。

——摘编自彭福荣、刘译蔓《国家整合视野下的元朝土司制度》

材料二   清朝初年,中央政府无暇顾及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土司制度的弊端逐渐暴露。雍正帝即位后,深知土司危害,“朕闻各处土司鲜知法纪,每于所属土民多端科派,较之有司征收正供,不啻倍蓰。”同时,土司间、土司内部经常发生斗争,给土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伤。土民强烈要求摆脱落后的、残酷的土司制度。在政权稳定后,他以坚定的决心使改土归流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摘编自张琦《浅论清初云南的改土归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土司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实行改土归流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50-60年代,工业发达国家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直接威胁人们的生命和安全……这一时期出现的环境问题基本上是小范围的,污染源较少,往往可以由一国政府独立解决。70-80年代后,全球性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引发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70年代后半期,美国积极倡议并参加多种形式的国际环境合作,推动创立国际环境机构并提供大量环境援助。80-90年代初,美国政府的环境外交政策由积极合作转为消极对抗,90年代初再次进行了调整。1996年,美国以捕捞大虾未采取措施保护海龟繁殖的环境义务为由,禁止进口中国的大虾。自1997年起,美国政府在每年的地球日都要发布有关环境外交的报告,对全球环境状况和国际环境政策作出评估……

日本在1991年主持召开亚太环境会议,表示积极提供资金和技术以加强亚太各国之间合作,全力参与国际环境事务。与此同时,日本又不顾国际舆论向海外转移污染严重的企业……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欧洲首次提出发达国家应降低有害气体排放,并表示发达国家有责任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欧盟与非洲、拉丁美洲和亚太地区等地国家开展了多方面的环境合作。欧盟在对外环境政策上有系统全面的框架,但内部政策执行时困难重重,如德国和瑞典积极促进欧盟实行较高的环境标准,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则表示反对。

——摘编自房乐宪等《美日欧环境外交政策的比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美、日、欧的环境外交政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西方环境外交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2024-01-26更新 | 83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以来,西欧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市民阶层的支持下,西欧各国君主先后建立了统一的、专制的中央集权政府。政府管辖范围的不断扩大,对政府功能提出新的要求:军事、行政、财务、司法等部门需要扩充,君主与议会的关系需要协调,地方贵族势力需要抑制,等等。于是一种新的政府结构逐渐形成,其中包含过去政府未曾有过的文官,他们由君主直接任命和指挥,依赖和效忠君主,直接对君主负责,协助君主进行统治。西方社会和政府变革一步步向纵深发展,文官阶层也随之发生巨变,以应对结构性的贪污腐败、周期性的政治震荡以及工作效率低下和人才的缺乏等问题。到19世纪中期,现代意义的文官系统在西方各国先后形成。

——摘编自林和生《文翁兴学的现代阐释——文翁兴学、科举制与现代西方文官制度》

材料二   在英美两国文官制度建立之前,英国政府对官吏的选拔,早期仍沿用封建时代承袭下来的“恩赐官职制”。政党政治出现后,新上台执政的政党都会把官职当作肥缺分发给本党党员,于是产生了“政党分赃制度”;美国建国初期,在官员选拔上实行“官员轮换制”,在政党制度出现以后,又开始盛行“政党分赃制”。这一时期英美两国政府选拔官员的做法,不仅缺少法律和制度上的保障,而且缺少公平竞争机制,其结果是营私舞弊、卖官鬻爵、贪污腐败等现象盛行一时。

——摘编自石庆环、王铭《论英美两国文官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历史成因》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文官制度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文官制度应对“营私舞弊““卖官鬻爵”“贪污腐败”等现象的措施?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时期,中央政府在匈奴人集中分布的区域建立了不同于内地的属国和道。唐代统治者在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羁縻府州,实行羁縻统治。由于边疆地处多民族交汇地带,塞外游牧民族侵扰中原和内部边民叛乱的情况时有发生。汉唐两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均采取“顺者以德服,逆者以兵临”之恩威并施手段,对边疆的少数民族叛乱势力予以坚决的军事打击。汉唐两朝通过移民实边、大兴屯田等措施,以发展经济为纽带,以开展贸易为手段,实现了中原与边疆地区经济上的往来互洽,为了实现大一统的政治诉求,汉唐两朝统治者一直重视对边疆的文教治理.“宣文教以章其化”.积极推行文化治理方略,以增强边疆各民族对儒家文化的认同,实现边疆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发展以及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

——摘编自杨丽、叶珍珍《汉、唐北部边疆治理比较研究》

材料二   唐初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来自北面和西面两个方向,尤其是雄踞漠北的东突厥。唐初集中精力整合内部,而对突厥则采取隐忍防御之策。经过十几年的励精图治,至贞观三年(629年),唐王朝国力渐盛,于是战略目标开始从对内转向对外,战略方针也从单纯防御转为积极防御,进而发展为攻守兼备。对外的重点是解除正面的威胁,经过贞观四年(630年)和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两次大规模对东突厥的反击作战,唐军先后平灭了东突厥颉利可汗及其余部,灭薛廷驼,平定铁勒诸部,北面的威胁基本得以解除。 于是唐王朝转而向西,经略西域。唐军首先击败吐谷浑,在河西陇右建立起牢固的前进基地.进而征讨高昌、龟兹等国,设西、伊、庭三州,设置安西四镇。到唐高宗时,进一步平定西突厥,唐朝不仅恢复并巩固了在西域的主导地位,而且影响波及中亚地区。至此,唐代治理边疆的战略基本达成了预期效果。

——摘编自周德钧《略论唐代治理西域的大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唐时期边疆治理政策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边疆战略成功的原因及其意义。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56年,伏尔泰发表《风俗论》,将中国列为最古老的民族,并盛赞中国的高度文明与繁盛,得到欧洲启蒙哲人的广泛认同。魁奈则说道: “中国人不区分道德和政治,在他们看来,良好的生活技艺即是良好的统治技术,所以伦理学和政治学合二为一。”雷诺多发现“哲学家在中国比在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更有权力”,所以中国的政治具有一种“哲学王”色彩……这种“开明专制”可以避免政治的混乱和动荡,使政治制度更加稳定可靠。伏尔泰声称,中国的政府官员只有经过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能被录用,很难想象有比它更好的政府。经过传教士与启蒙思想家的传播, “以学识孕育政府”成为法国社会的新理念。1791年,法国传统的封建等级制逐渐发展为专家治国的官僚政治。

——摘编自张慧《 “中学西渐”推动近代法国政治变革》

材料二   中世纪以来,特别是自全球史开始以来,东西方力量对比和国际格局的变化说明“西方中心论”其实是缺乏历史支撑的,好像“皇帝的新衣”。如果从更远的世界大历史来看, “西方中心论”更像是一个“新事物”,甚至是偶然现象。以历史事实说话,无异于是对“西方中心论”的釜底抽薪。

——摘编自李兴《世界史“西方中心论”破解与“三大体系”构建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法国“中学西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驳斥“西方中心论”。
2024-01-31更新 | 187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博雅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古代统治者都高度重视赋税征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福建建阳县田赋案

案件起因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李六成接任建阳县知县,因见民间钱粮历年拖欠,前官多致挂误,于是遍访舆情,发现阳邑民田皆系下则(不肥沃),明朝初年每亩只征银五分一厘,后加至七分三厘一丝五忽,赋重田硗(薄),民力难完,以至积逋累累。李六成目击其艰,遂私自下调税额,将已开垦的田地归入未垦荒地,用其征赋来弥补降税之田的差额。

——据《闽浙总督郝玉麟奏陈福建建阳田粮始末酌办清厘征粮册籍折》

案件判决

乾隆元年(1736年)十月二十八日,户部大学士张廷玉等经密议后提出处理意见:清朝中央政府放弃已垦荒田695顷余的田赋收入,将向中央上报的奏销册改为每亩征银六分一厘四毫,使其与李六成在1686年私自减则以来的该县实征册科则相符。同时删去本不存在的荒田695顷的记载。并且将该县存在的虚粮八百余两中无从征收的631两余予以豁除。同时针对李六成自行减则及其在赋税征收问题上引起的混乱,决定“罚俸一年”。乾隆帝批准执行。

——据《大学士张廷玉等为请照建阳县册载亩数赋额征收并改正部册事奏折》

学者评价

这种处理看起来是十分宽松的,并为今天的史家引为清朝政府对垦复或新辟土地升科条例执行时往往采取宽厚措施的例证。

——摘编自何平《从乾隆建阳田赋案论清代的赋税管理》

(1)根据“案件起因”和“案件判决”,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阳县知县李六成行为引发的后果。
(2)综合上述材料信息,简析清廷采取“宽厚”措施处理该案件的缘由。
7 . 近代以来,“新”“旧”缠绕互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物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李鸿章《致总理衙门》

材料二   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和影响下,思想文化的发展出现了新局面。从一九一八年起,《新青年》改用白话文发表文章,把书面语言和口语统一起来,接着出版的《每周评论》、《新潮》、《晨报副刊》等都采用白话文。同时《新青年》高举反封建大旗,在新闻和出版界得到广泛响应,一时形成了一个宣传新文化的新闻出版阵线。……那时,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剧本《娜拉》引起广泛关注,女主人公娜拉不甘心做“丈夫的傀儡”而离家出走。有人称赞它表现了“女性的自觉”。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黄镇伟《中国编辑出版史》

材料三   197812月)全会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任务,并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李鸿章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简析其局限性。
(2)根据材料二、概述当时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新局面”,并结合所学,指出“新局面”所反映的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文中“全会”的名称。结合所学,选择改革或开放任一角度,阐述“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是如何实践的。(要求:史实正确,逻辑清晰)。
2024-01-30更新 | 222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湖州中学2024-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返校考试历史试题
8 .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材料一   古代太原市行政区划历史变迁

时代城市行政设置
(最高级别)
所属区划地方行政体制
城市郡坡治所太原郡以器治天下。全国分36郡。山西有雁门郡、代郡、太原郡、河东都、上党郎.
西汉晋阳郡级治所(时木设部级治所)井州刺史部太原群沿袭秦朝的郡县制,并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亦称部),设立部、郡、县的三级体系
东汉晋阳州级治所并州刺史太原郡因西汉旧治,设并州制史部级治所,统一管理所辖郡县
三国槐晋阳州级治所并州刺史太原国行政体制因汉之旧治,设州、郡、县三级。大原地区属魏辖区。另设有相当于郡级的王国,相当于县级的公国和侯国
西晋晋阳州坡治所并州刺史太原国沿汉魏日制设州、郡、县三级
晋阳州级治所并州州、县两级制
晋阳北都河东道并州唐初因隋制,设州、县两级制;贞观初年(627年)全国分10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增至15道,并分为道、州、县三级制;中唐后又设置节度使
北京兼为河东节度使治河东道太原府
北宋太原路级治所河东路太原府路、州(府、军、监)、县三级
太原省级治所山西布政使司太原府布政使司(省)、府(直隶州)、州、县
太原省级治所山西省太原府省、府(直隶州)、州县

——摘编自沈旸《丛衣集》

材料二   因元代中央宰相机构为中书省,派高级官员外出镇遏地方,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人评价说:“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其官员秩略同,所以达远迩、均劳逸,参错出入,而天下事方如指掌矣。”行省辖区广阔,权力集中,地方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有明显差异。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太原为例,简析汉晋时期的州与唐代的道作为地方行政区划的相同点。
(2)根据材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特征,并说明其不断演变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初,石家庄只是个不足百户的小村庄。随着京汉铁路和正太铁路通车,石家庄市成为交通枢纽并迅速发展。石家庄位于广阔的华北平原,是重要的产棉区。1922年,大生纱厂在石家庄建成并投产,1926年拥有织布机300架,工人3300余名。棉纺织业的发展,使城市的规模扩大,到30年代,全市商户约2300余家,全市人口达63156人,石家庄逐渐成为华北地区重要的社会经济中心。之后由于连年战乱,石家庄的发展受到很大影响。

“一五”期间,国家调整工业布局。国家在石家庄投资兴建由四个棉纺织厂和一个印染厂组成的纺织印染联合基地,使石家庄经济产生了跨越式发展,城市地域极速扩张。其中,棉一厂地选址涉及石家庄市郊的四个村,共征用土地561.67亩。随着石家庄城区的扩展与棉纺织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人口定居,建成了成片的生活服务区,纺织招待所、纺织医院、纺织职工大学建立起来,纺织职工居民区逐渐演变成为石家庄市人口稠密、设施完善、繁华热闹的城市中心地区。

——摘编自吴茵《棉纺织业与城市化进程:1921—1990年——以石家庄市为例》


(1)根据材料,概括影响石家庄城市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五”期间石家庄棉纺织业发展带来的影响。
10 . [丝绸之路与中华文化]

材料   古代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丝绸之路的缘起、发展,形成丝绸之路多种混合型文化内涵,阐释丝绸之路的文化就是阐释中华民族多样性人文性格。有学者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的连续性、创新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特点,在丝绸之路上跨越两千年的交流交往交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丝绸之路精神是对中华文明内涵的最好诠释”。

——摘编自来永红《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当代价值探讨》

请以“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论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