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7 道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1 . 洋务运动的史学研究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78年的30年间,中国史学研究者对于洋务运动的主流评价基本为: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者在汉族地主官僚和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用出卖中国人民利益的办法,换取外洋枪炮船只来武装自己,血腥地镇压中国人民起义,借以保存封建政权的残骸为目的的运动。它是反动的、卖国的、以军事为中心的运动,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材料二   1979年以来,对于洋务运动的研究出现前所未有的新论争、新成果。一些学者立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对洋务运动作出了基本肯定的评价。指出它“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在中国近代史当时的现代化问题上迈出了第一步”。随着论争和研究的深入,目前学者们初步达成共识: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既存在反动与消极的一面,又存在进步与积极的一面,我们在评价它时,应同时兼顾,不可偏废,既不应全面否定,也不宜全面肯定。

——摘编自李时岳《洋务运动研究四十年》姜铎《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评析史学界对洋务运动的认识。
2024-03-30更新 | 14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2 . 国际石油价格变化

国际石油价格变化示意图

20世纪70年代以前,石油的生产销售受西方控制,国际油价长期处于低水平。1960年,以西亚产油国为主组成的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成立,围绕着石油定价权不断与西方石油资本进行斗争。到70年代初,西亚产油国在实现石油资源国有化的基础上,联合夺取了国际石油定价权。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西亚产油国对西方发达国家实行石油禁运,造成西方国家第一次能源危机。

80年代初,两伊战争爆发使伊朗与伊拉克的石油出口量锐减。80年代国际油价的决定主体从欧佩克单方面决定,转向由欧佩克、石油需求和西方石油资本共同决定的局面。1990-1991年海湾战争时,国际油价曾出现短期大的涨落。90年代后期,亚洲一些国家经济萧条,石油需求减少。21世纪初,世界经济强劲增长拉动需求。

——摘编自汪莉丽《世界石油价格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因素分析》等

(1)依据材料,概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石油价格变化的历程。
(2)阅读材料,归纳影响国际石油价格的因素,结合史实对其进行说明。
2024-04-19更新 | 188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先秦时期,家国同构。自秦汉而下,宗法活动以社会上层贵族为中心展开,魏晋门阀士族是其代表。至隋唐,贵族型家庭制度逐渐瓦解。北宋时,“近世名门鲜克永世”“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一些士大夫成为新宗族组织的引领者和推动者,带头呼吁,以尊祖睦宗为要旨,团结宗亲。其他社会阶层后来也开始效仿,慢慢地发展起了一种新的宗族形态——“平民型宗族”。

——摘编自包伟民《陆游的乡村世界》

材料二   10~16世纪间,中世纪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对地位和血统的执着是当时的标志之一,法定地位是中世纪欧洲人的身份标志,贵族观念是这一状况最明显的表现。但是,欧洲社会不断涌现出掌握新财富乃至实力的新贵,他们无法在既有的等级体制中找到容身之处,便向传统发起挑战。他们很快发展出属于自己的社会形态、行会、传说和团体,使商人的社会身份拥有了新的定义。商人阶级的兴起几乎完全是城镇发展的结果,商人的出现与这一中世纪欧洲文明中最具活力的元素密不可分。任何地区的领主都寻求城市的支持,以便对抗国王;而国王则争取市民的支持,借助他们的财力以打压势力过大的属臣,并因此向城镇授予特许状和特权。

——摘编自[英]J.M.罗伯茨《企鹅全球史·文明的分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内容,简析宋代出现“平民型宗族”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欧社会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内容说明这些变化对欧洲社会发展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分别指出宋代“平民型宗族”和西欧中世纪后期新贵身上体现出的时代特征。
2024-03-15更新 | 377次组卷 | 9卷引用:历史(北京卷03)(15+5模式)-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
4 . 如表为1862-1872年从澳门运出华工人数一览表,导致华工出国人数变化的原因可能有(     
年代186218631864186818701872
人数2536666010712122061340721854
①不平等条约签订,清政府允许华工出国
②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全球劳动力市场形成
③洋务运动展开,提升了华工的劳动技能
④黑奴贸易被限制,殖民者寻找廉价劳动力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5 . 年画与时代发展

材料一   年画作为民俗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通过点、线、面、色等的巧妙组合,反映了民众的文化心理、审美观。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民众的审美情趣以红为美,以大为美,以对称为美,以规范为美,这都充分体现于年画艺术特色上。在农村,吉祥的含义包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祝愿、期望、赞赏和歌颂的多种意思。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四幅年画

依据材料和所学,以“时代发展与女性形象变化”的某一侧面,拟定一个主题,进行解读。要求:主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2024-05-14更新 | 148次组卷 | 3卷引用: 2024届北京市顺义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
6 . 观察“英美日三国占列强对华贸易输入总额的百分比”柱状图,对图中数据变化的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①英国忙于欧洲战争   ②美国推行大棒政策
③日本扩大侵华特权   ④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4-05-11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2023·辽宁·高考真题
真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对月的崇拜在原始社会中就存在,西周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祭月之礼,后历朝历代因之。人们通过观测月亮的圆缺变化周期,逐渐形成了日、月等时间观念,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历法,称为阴历或太阴历。人们对月亮还充满各种想象,建构了月宫、嫦娥、玉兔、桂树等神话形象,用以寄托长寿、团圆等美好的期盼。

——摘编自王玉哲《中华远古史》等

材料二   明末清初,徐光启等编撰的《崇祯历书》和康熙皇帝召集学者编订的《历象考成》均吸纳了西方有关月亮的科学知识。民国时期,天文学家陈遵妫撰写的《天文学概论》详述了月地距离、月球大小、质量等内容。这一时期,教科书、大众期刊、学生丛书等也纷纷介绍月亮知识。

2004年,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启动探月工程。2013年,“嫦娥三号”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登上月球,国人真切地见到了月亮的“庐山真面目”2020年,“嫦娥五号”返回器带回了月球样品,科学家对此进行研究,深化了人们对月亮的认知。

——摘编自谭丹《西学与近代国人的月亮新知》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人们对月亮的认知。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以来国人对月亮认知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023-09-15更新 | 1856次组卷 | 12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1(北京专用)
8 . 人口与历史

材料一   中国古代部分时期人口数量

时期年份口数出处
东汉157年(桓帝永寿三年)5600《晋书·地理志》
西晋280年(武帝太康元年)1600《晋书·地理志》
581年(文帝开皇元年)2900《隋书·李德林传》等
609年(炀帝大业五年)4600《隋书·地理志》
705年(中宗神龙元年)3700《通典·食货》
755年(玄宗天宝十四年)5300《通典·食货》
760年(肃宗乾元三年)1700《通典·食货》
820年(宪宗元和十五年)1600《旧唐书·穆宗纪》

材料二   (东汉末年)“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注:奴婢、徒附为依附人口,不为国家所掌握)。

(1)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指出东汉末至西晋初人口变化的原因;并据此辨析表格中的人口数据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
(2)运用表格数据,绘制隋唐时期人口数量变化折线图。要求:完整利用表格中数据;在已有网格线上制图;完善坐标信息,选择恰当的时间和数据刻度以清晰绘制线条。

隋唐时期人口数量变化折线图


(3)结合折线图和所学知识,阐释8世纪中央政权直接控制人口数量的变化。
2024-01-20更新 | 100次组卷 | 4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5-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北京专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9 .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1—2015年中国三大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变化,如图所示,对图示解释合理的是(     

注:一般意义上,第一产业指农业,第二产业指工业,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之外的其他行业。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加速了农业发展B.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工业发展
C.国家电子商务立法保障第三产业发展D.亚投行的成立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
2023-12-20更新 | 1974次组卷 | 13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3(北京专用)
10 . 货币和物价

材料一   南京国民政府1937—1949年法币发行额简表

时间发行额(亿元)指数
1937年6月14.1法币1
1940年12月78.7法币5.58
1943年12月754法币53.47
1945年8月5569法币394.96
1946年12月37261法币2642.83
1947年12月331886法币23538.01
1948年8月6636946法币470705.39
1949年1月208.2244(金圆券)(折合法币624660000)44302127.66
1949年5月679458(金圆券)(折合法币203837400000)144565531914.89

——摘编自郑学檬《简明中国经济通史》等

材料二   100元法币的购买力,1937年是两头牛,1941年是一头猪,1943年是一只鸡,1946年是一个鸡蛋,19495月是0.245%粒大米!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严重的通货膨胀并没有消除。投机资本利用当时的财政经济困难,在城市中乘机哄抬物价,扰乱市场,从19494月到19502月,先后发生四次全国性的物价大波动。为了制止由于投机资本操纵而加剧的市场混乱,人民政府依靠国营经济的力量和老解放区人民的支持,采取有力的经济和行政手段,同投机资本进行了较量。首先是加强金融管理,进行“银元之战”。针对当时银元投机猖獗的情况,人民政府严禁金条、银元、外币在市场的流通,规定人民币为唯一合法货币。查封金融投机大本营上海“证券大楼”,稳定了金融市场。其次是进行“米棉之战”,全国各大城市同时按国家牌价敞开抛售粮食和棉制品,使物价大幅度下降。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新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法币发行额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2)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是如何稳定物价并最终解决物价问题的?
2024-01-16更新 | 79次组卷 | 2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1-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北京专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