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9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马援少有大志,常对宾客说“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他是闻名于世的“光武中兴”名将,建武八年(32年),马援协助光武帝消灭隗嚣势力、平定了凉州。建武十一年(35年),马援被任命为陇西太守、剿灭羌敌、治理地方、修筑城池、开导水利、发展农牧,使得郡中百姓安居乐业,六年后、因政绩卓著,马援被征召入朝、担任虎贲中郎将,建议重铸五铢钱,“天下赖其便”,建武十八年(42年),马援率军平息二征叛乱,平定西南边境、并参照汉代法律、对越律进行整理,修正了越律与汉律矛盾的地方、以约束交趾人、匈奴、乌桓尚扰北边,马援请求击之、最后死于平定五溪蛮的前线。汉章帝继位后、亲写金匾“马革裹尸”派人送到马家、并以此为军歌,在汉军出征前唱咏、在马援战斗过的地方、人们念其功德、把马援奉为大神、多修庙建祠以祭祀、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归纳马援的主要功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援身上的哪些精神使他受到后世的敬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兴起乡村建设运动。为复兴日趋衰落的农村经济,实现“民族自救”,一批知识分子到农村建立实验区,从事以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改善公共卫生和移风易俗等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建设实验。据统计,20世纪30年代,成百上千的城市知识分子来到农村,或担任民众学校的老师,或指导农民防治病虫害。他们自下而上,努力使中国农民摆脱贫困愚昧,推动农村走向现代化。但作为乡村主体的农民并不太欢迎乡建工作,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开会时有技术人才,有地方、中央政府的人,有教育界的人,但乡村农民的代表几乎没有。抗战开始后,有些乡建工作者辗转至后方,继续其未竟之事业。然而,作为一场大规模社会运动的乡村建设还是结束了。

——摘编自阎明《深入民间:近代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英国提出了“保护性治理”的乡村振兴理念。为限制城市的“破坏式”扩张,20世纪上半叶,英国政府先后出台《限制带状发展法》《绿带法案》,通过空间规划解决农村土地占用矛盾并促进城乡融合。同时,为应对农产品短缺,英国政府又先后颁布《斯科特报告》与第一部《农业法案》,制定了一系列限制城市过度蔓延、支持农业补贴、扶持农业有序发展的规划方案。20世纪中叶之后,随着居民对高质量生活环境的需求日趋强烈,乡村政策制定的目标逐渐转向“乡村生态保护与社区生活质量的平衡发展”。英国政府努力推进农业的规模化与市场化经营,鼓励地方社区和志愿组织积极参与,形成“政府—社区组织—积极分子”合作共治。

——摘编自武小龙《英国乡村振兴的政策框架与实践逻辑》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与20世纪英国乡村建设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英国乡村建设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谈从20世纪中英乡村建设中得到的启示。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历史悠久,史学传统源远流长。中国历史学同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一样,面临新的时代要求,肩负重大历史责任。

材料一   中国史学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许多优良传统。司马迁作纪传体通史《史记》,为的是“述往事,思来者”;司马光作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希望统治者能够“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人们称赞《史记》所述“不虚美,不隐恶,其文直,其事核,故谓之实录”;唐代史学家刘知幾撰写《史通》,专设《直书》一篇,盛赞史学史上那些敢于秉笔直书的史学家。此外,中原地区历代王朝历史的更迭和衔接所产生的政治向心力和历史影响力不断为周边各族所认同,或作为学习的榜样,或自认为炎黄的后裔,以至自称是炎黄以来“治统”和周公、孔子以来“道统”的继承者。

——摘编自瞿林东《中国史学: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一部分较为开明的地主阶级士大夫开始积极倡导经世致用之学,注意研究当代史学,也研究中国边疆和世界各国的史地,从而形成了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史学思潮。19世纪后期,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通过撰写外国史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以史学为斗争工具,宣扬资产阶级进化论观点,批判封建正统史学,资产阶级新史学思潮随之勃然兴起。19世纪末改良主义运动失败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史学家有意识地利用中外历史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以粉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梦想。

——摘编自陈永清《略论中国近代史学思潮的主要特点》

材料三   1951728日,中国史学会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郭沫若在会上以《中国历史学上的新纪元》为题致辞,提出新中国史学发展在六个方面的转变,即由唯心史观转向唯物史观、从个人兴趣出发的历史研究转向从事集体研究、从名山事业的研究态度转向为人民服务的态度、从贵古贱今的偏向转向注重近代史的研究、从大汉族主义转向注重研究各少数民族的历史、从欧美中心主义的思想转向注重研究亚洲历史,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的确立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摘编自张越《新中国史学的初建:郭沫若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的确立》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史学所具有的优良传统。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史学发展的新变化及其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新中国史学所肩负的时代责任。
2024-04-19更新 | 60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考试(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宋代农村劳动力按其流动的方式和方向,大体可形象地归纳为“候鸟式”“风筝式”“鱼跃式”三种模式。但无论“候鸟式”“风筝式”抑或“鱼跃式”,从土地上“溢出”的农村劳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合理流动,被有效地吸收进非农产业之中。这表明宋代
A.劳动力商品化明显B.人身依附关系严密
C.城乡经济联系松弛D.抑商政策有所调整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陈家镛(1922-2019),我国湿法冶金学科奠基人,化学工程学科开拓者之一。20世纪50年代,他毅然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回国。他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湿法冶金研究室,承担云南东川尾矿湿法冶金提铜的科研任务并建立了国内第一个中试工厂。他在我国最早利用湿法冶金原理和技术开展金属粉体制备的研究,解决了飞机发动机耐高温及可磨耗密封问题。针对废气、废水、废渣的治理问题,他提出了“清洁生产”的概念,要求湿法冶金用水要循环利用,减少污染排放,对废渣要合理应用,这些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技术经济效益。作为我国首批博士生导师,陈家镛践行科教融合理念,指导和鼓励学生开展前沿交叉领域的研究。先后编撰了《湿法冶金手册》《溶剂萃取手册》等10余本专业著作,许多论著都成为学术界的经典之作。

——摘编自安震涛、王雅丽、刘伟《一腔报国志湿法开金石:陈家镛传》(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根据材料,归纳陈家镛的科技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家镛作出贡献的原因。
2022-05-21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时期,重视维修和治理郑国渠、白渠、成国渠,从而大大提高了原有水利工程的灌溉能力。中唐以后,北方战乱,水利建设停滞,进而衰退。而南方水利却得到发展。当时所用灌溉工具、水利基本建设,形成沟渠路系统,基本上达到了水旱无忧,发明并使用了筒车。唐朝中央工部下设有水部郎中和员外郎,“掌天下川渎陂池之政令”;还设有都水监。唐朝制定《水部式》,规定关于河渠、灌溉、舟楫、桥梁以及水运等法令;《唐律》中对水利也有明文规定。

——改编自微博《唐代水文建设治理》

材料二   唐代水利工程建设统计表

道名关内、京畿河东河北河南、
都畿
淮南山南东、山南西江南东、江南西剑南、岭南
其他合计
前期22.515574371.541212207
后期243312112710111182
不明1216515
合计47.5206170198.5147322407

——根据微博《唐代水文建设治理》整理


(1)根据材料归纳唐代水利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指出唐朝前后期水利建设的显著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021-10-08更新 | 138次组卷 | 4卷引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部分学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严耕望(1916-1996),著名历史学家。严先生治史以朴实严谨著称,他将自己的治学方针总结为:勤、恒、毅、勇、谨、和、缓、定。他在《治史三书》中提出,治史的基本原则是要“专精”,也要相当“博通”;要作“面”的研究,不要作孤立“点”的研究;要努力挖掘历史真相,重视正史的史料价值、以逻辑为准则,通过多方论据进行考证,以追求历史的真实性、准确性和贯通性。严先生毕生躬耕于史学之土地上,“研究是其生命,学问化为人品”。他能够甘于淡泊,坚守寂寞,全心全力地投入到学术之路上来,取得了“充实而光辉”的成就。

——摘编自舒琮瀚《严耕望的治史风格及史学评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严耕望的治史风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严耕望治学的精神品质。
2024-04-28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阿富汗地处地中海和里海到印度洋之间的枢纽地区,是西亚通往印度的门户、中亚战略要道,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这也成为阿富汗硝烟不断的根源之一。从19世纪开始,英国殖民主义者把侵略矛头指向了阿富汗,以把他们的势力范围从北非到印度连成一片。1839年4月,英国侵略军在“使节和公使”麦克诺顿和总司令约翰·克安尼率领下入侵阿富汗,准备推翻亲俄的阿富汗政权。4个月后,英国在阿富汗第一次建立了殖民统治。但是,阿富汗人民在英国实行军事占领后就在全国各地展开了抗击英国侵略的独立战争。在游击队的持续打击下,1841年,英国侵略军不得不开始撤出阿富汗,英国对阿富汗的第一次殖民尝试彻底失败。此后,英国又先后两次侵略阿富汗,但始终未能建立稳定的殖民统治。后经过多次外交谈判,阿富汗终于从英国的殖民控制下彻底解放出来,获得了完全的自由。

——摘编自周振国《阿富汗的三次抗英战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入侵阿富汗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阿富汗抗英战争胜利的意义。
2024-04-20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考试(二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八思巴(12351280),生于吐蕃贵族之家,跟从伯父高僧萨班学习,精通藏传佛教经典八思巴是尊称,意为“圣者”。窝阔台汗时,蒙古军进入吐蕃引起震动。1244年,八思巴跟随萨班北上凉州会盟,吐蕃各僧俗首领表示归顺。1251年,萨班去世。八思巴继为藏传佛教萨斯迦派首领。1253年,在六盘山谒见忽必烈,备受崇敬。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即帝位,封八思巴为国师,赐玉印,让他统领天下释教。至元元年(1264),立总制院(后改名宣政院)管辖全国释教和吐蕃僧俗政务,以国师领之。至元六年,八思巴创制成以藏文字母为基础的蒙古新字(即八思巴字)颁行。八思巴升号为帝师、大宝法王,元世祖把吐蕃十三万户指定为其供养地。十一年,八思巴祝贺元军攻克南宋诸城,劝戒行善止杀。八思巴著有《彰所知论》等著作。

——摘编自《中国历史大辞典》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八思巴被忽必烈封为国师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八思巴的历史功绩。
2024-03-15更新 | 135次组卷 | 4卷引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放战争爆发前后,英国与美国在对华政策上表现出较大差异。英国避免卷入国共内战,军事上与国民党当局进行了规模有限的合作,并尝试与中共各层级领导人进行接触。中共方面愿意与英国建立联系,并将美英区别对待。1948年底,随着三大战役的进行,英国正式确立“一只脚踏入”的对华政策。渡江战役后,英国议会各党派初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建立全国性政权将予以事实承认的共识。1949628日,《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中国共产党向外界表明,新中国是独立自主的国家,愿与世界各国在平等的前提下建立外交关系,中国不会在短时间改造民族资产阶级,消灭资本主义。

······英国进一步明晰,中国“一边倒”政策也不意味着中国会成为苏联的“卫星国”,考虑在适当时刻承认新中国。19491014日,广州的解放,解放军兵临香港,这使得英国意识到应加快承认新中国的步伐。毛泽东对苏联的访问一定程度上促使英国在19501月承认新中国,同时推动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署。国民党当局最终没能阻止英国对新中国的承认,至此英国与国民党当局的关系基本走向破裂。之后,缅甸、印度、巴基斯坦、瑞典、瑞士、挪威、丹麦等资本主义国家承认新中国,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得以稳定。到1970年代双方抓住机遇,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

——摘编自郭元博《1949年前后英国对中国共产党政策变化与国民党当局应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49年前后英国对华政策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对华政策变化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英两国关系的变化。
2024-03-09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