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6 道试题
1 . 人们经常用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占世界总量的比重来论证本国的国际地位及发展方向。但也有人以1840年中国的GDP是世界的33%,但之后就逐步沦为半殖民地;而1949年中国的GDP虽是世界的6%,却赢得了真正的独立并逐步走向大国这些史实来反对GDP决定论。据此,下列该现象分析最为合理的是(       
A.GDP的确能反映经济发展状况,可以证实国家的地位和发展方向
B.决定GDP变化的经济性质才是真正决定国家的地位和发展方向
C.GDP的国际地位变化趋势经常与该国国际地位变化趋势成反方向
D.GDP只能反映当时经济状况,故不能反映国家的地位和发展方向

2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世界经济跌宕起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华商、日商纱厂资本分配及变化表(单位:国币万元)

年份华商日商
实数比重实数比重
19219482.275.91967.115.2
193115251.856.710851.140.3
193617294.644.219615.150.1

——丁昶贤《中国近代机器棉纺织工业设备、资本、产值的统计和估量》

(1)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华商、日商发展变化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1919~1933年美国农业经济各项指数表

——福克纳《美国经济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89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农业经济发展变化的趋势及其成因。

材料三所谓国家干预经济,一般说来,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利用国家权力,对一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趋向,施以直接或间接的控制及影响。其表现方式可有多种类型,可以采取经济的手段,也可以采取行政的手段,甚至外交、军事等政治方面的措施以达到事先预定的目的。

——朱荫贵《国家干预经济与中日近代化》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三国在20世纪30年代“干预经济”的结局。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世纪的英国,女性的阅读是少数的、私下的、被局限的,仅限于有限的宗教读物。15世纪以来英国涌现出大量的新读者群,他们是贵族和职业人士等传统读者以下的阶层,其中一部分为具备一定读写能力的女性。18世纪中期英国废除报刊许可制后,报刊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出现女性杂志,专门以女性为消费对象,吸引了大批女性读者,女性订阅杂志者的数量和比例显示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中产阶级女性开始写作,通过文字传达出自己的声音,这也吸引了更多的女性阅读相关的作品。英国的女性成为小说制造业的主要生产者和消费者,其中才华横溢的四大女性小说家简·奥斯汀、夏洛蒂·勃朗特、艾米莉·勃朗特和乔治·艾略特“谱写了英国小说史上最辉煌的一页”,她们在作品中创造了全新的女性形象——追求独立的意识,拥有独立的人格与思想。

——摘编自李林芸、苏英杰等《英国近代女性阅读群体微观》


近代英国女性的阅读史是一部社会发展史,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加以说明。
4 . 下列图示为1978~1984年中国农民粮食销售(图1)与国家收购(图2)情况(单位百万吨)。这可以说明

A.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已基本形成B.市场对粮食供求调节作用有限
C.粮食流通渠道呈现单一化趋势D.农村经济所有制结构有待优化
2022-03-16更新 | 463次组卷 | 11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5 . 关于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和发展的历史趋势,马克思主义作出了科学的回答。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   卡尔·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经济发展和唯物主义的角度解读历史,并主张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是以生产方式和从事生产的人的变化为发展印迹的。然而,历史上所有生产方式都在矛盾中产生,一个阶级通过控制生产资料占用剩余价值,而另一个阶级做着实际工作却获得极为有限的报酬。人类历史的驱动力正是由占有剩余价值引发的阶级斗争。人类发展的这些阶段都是革命性的巨变所促成的,巨变催生了新的经济环境、与过去不同的等级结构和政治力量的重新分配。

——摘自【英】哈里·狄金森,《关于“历史分期”问题的讨论》


如何理解“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是以生产方式和从事生产的人的变化为发展印迹”这一论断,并从世界近现代史中举例说明。
2021-04-16更新 | 370次组卷 | 5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6 . 在整理归纳中国近现代外交关系史时,某生粗略地绘制了一个两国关系发展趋势图,该生试图揭示的是
A.中英关系趋势B.中美关系趋势
C.中苏关系趋势D.中日关系趋势
2020-09-01更新 | 215次组卷 | 24卷引用:山东省枣庄五中中高三历史2017届4月阶段性自测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孔子主张“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墨子主张“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商鞅主张“任其力不任其德”,“程能而授事”。这些主张
A.说明尚贤得到诸侯国认可B.体现新兴地主阶级选才标准
C.有利于打破贵族垄断官职D.表明百家思想出现融合趋势
8 . 下表是《英国社会各阶层(职业)1560—1700年识字率变动趋势分类统计表》(表中数据为具备识字能力的成员占该阶层(职业)全部成员的百分比)。这一变动趋势
阶层(职业)年代1560年1700年
贵族、绅士、教士100%100%
商人、律师、政府官员100%100%
(伦敦)店主、制造业者60%90%
(乡村)店主、制造业者30%60%
农场主(含自耕农)50%75%
农牧业雇工和佃仆15%15%
茅舍农(含牧民)20%20%

A.说明社会上层政治地位稳定
B.表明工业资产阶级迅速崛起
C.有利于英国生产方式的变革
D.反映出英国基础教育已普及
2019-06-03更新 | 277次组卷 | 24卷引用:2020届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第一中学高三3月线上模拟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的统治受到威胁。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力量削弱,蒋介石以为除去了心腹之患。国内外政局的变化促使南京国民政府把主要精力移到国内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上来。1935年4月,蒋介石在贵阳发表谈话,提出要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同年12月,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提出要把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结合起来,尤其把重工业的建设放在首位。由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加上调整进出口关税,币制的统一,工业、农业、交通等其他社会经济在一定时期得到了某些发展。抗战爆发打断了这一运动,但它仍为后来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运用行政力量干预经济生活以适应战时需要,提供了某些范本。

——摘编自龚泽琪、董连泽《中国军事经济全史》

材料二   罗斯福大胆地采取了一些促使经济通货膨胀的措施,缓解由大萧条引起的饥饿状况。他的解决经济灾难的建议包括阻止银行破产的立法,提供就业机会和农业补贴,给老年人提供社会保障这个大规模的经济和社会改革项目被称为“新政”。它的基本前提:即政府干预经济来保护人们的社会和经济财富是正当的。这标志着美国政府政策的重大改变,开始了社会改革立法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在大萧条后仍持续很久。最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大规模的军费开支对结束美国范围内和其他地区的大萧条起到了比新政策或者类似的措施更加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概括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与罗斯福新政背景,结合所学分别归纳二者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中美经济政策的共同特征,分析造成两者不同结果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下表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的部分成果。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时间外交成果
1953年12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4月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4年6月中英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
1955年4月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A.采取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B.努力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
C.外交政策展现出务实自信的趋势
D.积极开展反殖反霸多边外交活动
2019-04-27更新 | 2120次组卷 | 43卷引用:2020届山东省枣庄市高三二调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