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1 . 【考古发现与历史新知】

材料 江西南昌海昏侯墓是西汉第一代海昏侯刘贺之墓。迄今已出土1万余件(套)文物,形象再现了西汉时期高等级贵族的奢华生活。

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出土重要文物列表:

1

木牍约200版,竹简约5000枚。包括《悼亡赋》《论语》《易经》《礼记》《孝经》《医书》《五色食胜》等。其中不少为失传的古代典籍。

2

孔子徒人图漆衣镜摆放在刘贺床榻前,是集屏风、衣镜为一体的“屏镜”,上有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孔子像。

3

粮库内发现有水稻、粟、甜瓜、梅等多种可食用植物遗存。

4

大量黄金货币和金银饰的车马器,仅金器就有478件,重量约115公斤;种类包括金饼、马蹄金、麟趾金、金版等,以及以金银技法(鎏金银、错金银、包金银等)加工的车马器等。

5

具有典型北方和西北风格的银质车马器“大角羊银当卢”,是内地出土最早的“带有回首式走兽纹的马具”。

6

作为编钟架构件的鎏金青铜钩取骆驼,是长江流域较早出现的骆驼形象的文物。

——摘编自王子今《海昏侯墓园考古与西汉史的新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海昏侯墓出土文物反映的西汉中晚期的社会状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昏侯墓的发现对历史研究的意义。
2 . 如表所示为春秋至西汉苏浙闽部分地区墓葬出土金属农具。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时代地点出土农具出处
春秋丹徒铜锸《江苏丹徒粮山石穴墓》
春秋六合铜锄、铜铲《江苏六合程桥二号东周墓》
春秋战国绍兴铜铲形器、铜锂、铁镘《绍兴出土的春秋战国文物》
战国绍兴铁凹形锄、铁锂《战国铁农具的考古发现及其意义》
西汉崇安铁犁、铁锄、铁锼、铁斧、铁锯、铁五齿耙、铁镰《福建崇安城村汉城遗址试掘》
A.东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B.铁犁牛耕走向普及
C.经济重心南移不断加速D.精耕细作农业成熟
3 . 重大的考古发现往往给学术研究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1956年“滇王之印"(图1).2020年“滇国相印”(图2)的发现与古滇国的重现.就是典型的案例。它们可以证明西汉对西南地区的管辖既不同于内地,亦有别于其他“藩邦”,具有鲜明的西南边疆区域特色。这说明
A.汉代实现了对西南地区的有效治理
B.印章文物与史料记载相得益彰
C.汉代西南边疆历史发展充分,彰显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D.四川成为汉朝的一部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2022-05-24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市第—中学 2022届高三下学期新高考信息卷(四)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4 . 据考古统计,距今5000年前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史前文化遗址,出土了许多与祭祀有关的玉器(如下图);而同时期黄河中游地区的大型墓葬中随葬品很少,且极少见玉器,没有显示出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这表明(     

A.南方的文明程度显著高于北方B.文明进程呈现多元一体特征
C.区域文明的发展特征存在差异D.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5 . 贾湖遗址历经8次发掘,出土陶、石、骨、角、牙等各类文物6000余件,其中,出土的40余支骨笛,是迄今世界上出土个数最多、保存最为完整,且能吹奏五声至七声音阶的最早的管乐器实物,这一发现有力推翻了先秦才有五声音阶的传统认识。下列关于贾湖遗址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是旧石器时代的文化代表          ②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现象已较为明显
③该地区史前音乐达到一定水平   ④手工技术的发展为文化创造提供物质基础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6 . 据考古发现,在三峡一带出土了大量陶支座,数量多,形状复杂,这些支座都好似一种模拟物,有的似猪嘴,有的似羊角,有的似鸟喙,有的似蘑菇……一般认为它是圜底陶容器的支垫物。下图为大溪文化猪嘴形褐陶支座。陶支座的创制和使用可反映当时(     

A.自然崇拜是文明的主题B.制陶技术领先于世界
C.艺术审美融于生活劳动D.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
2023-12-27更新 | 93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北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冲刺(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史记》载,“(前705年)山戎越燕而伐齐”;《春秋》载,“(前664年)齐人伐山戎”。据现有研究成果,分布于燕北辽西一带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即为山戎遗存。目前,在天津、北京及河北唐山等地均有属于夏家店上层文化的青铜器出土,很多青铜是仿照中原青铜礼器而铸造的。据材料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区域文化交融根源于民族征伐B.山戎长期直接统治京津冀地区
C.考古发现比文献记载更加可信D.华夷一体的文化格局初显雏形
2024-04-18更新 | 267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五次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
8 . 传统观点认为,西周时期的秦人过着游牧、狩猎的生活。20世纪80年代,考古学者在甘肃省甘谷县毛家坪村发现了西周时期的秦文化遗存,在其居住遗址中发现有灰坑、残房基地面等;出土陶器形态与西周陶器形态基本相似,有、盆、豆、罐等。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A.民族融合进程加快
B.农业文明影响扩大
C.区域文明进程趋同
D.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2024-03-22更新 | 0次组卷 | 6卷引用:湖北省T8联考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敦煌莫高窟,古代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古典文化艺术宝库。1963年,北京大学毕业的樊锦诗来到敦煌,从此扎根大漠40余年,潜心敦煌文物的研究、保护和利用工作。她主持编写的《敦煌石窟全集》是国内第一本具有科学性和学术性的石窟考古报告,为其它石窟寺遗址考古报告的撰写提供了借鉴。她积极推动在全国率先开展文物保护专项法规和保护规划建设,促成《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颁布。她积极探索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利用先进数字技术,带领团队花了20年的时间做成了高保真的敦煌石窟数字档案,先后上线了中英文版的数字敦煌资源库,其资源不仅应用莫高窟的保护和研究工作,而且使敦煌艺术走出国门。目前数字敦煌资源网的全球访问量已超过7000万人次。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就文物保护和研究工作发表重要讲话。同年,樊锦诗被授予“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

——摘编自《敦煌的召唤,一生的归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樊锦诗为敦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做出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樊锦诗能够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0 . 早期“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基本倾向于“中原中心”论,即中原地区文明领先并向周边持续扩散,但学界新近的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却越来越倾向于“满天星斗”说或“重瓣花朵”说。支撑这种转变的主要依据是(       
A.大量万邦时代的都城遗址出土B.《史记》有关三皇五帝的传说
C.新石器时代的中华文明考古发掘D.中国南北地区原始农业的差异
2024-03-29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一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