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2024·宁夏·模拟预测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国通过降低税率来取代沿袭自第一帝国的最新进口禁令,与这种做法相呼应的是法英之间首次开展的贸易自由化的尝试,即1786年签署《伊登一雷纳瓦尔条约》,不过该条约因法国大革命而终止。1860年1月与英国缔结的商业条约是法国实行长期深度保护主义政策时期的短暂异常现象。这场“海关政变”对于反对这场政变的人而言,建立了自由贸易,是“我们所有罪恶的起因”。1850—1870年,法国出口额翻了三番,进口额增长了4倍。这种突飞猛进是在国际分工的背景下实现的,而不是对英国的追赶。1860年商业条约的签署并非出于奉承英国的缘故,它起源于法国的自由贸易构想。但是,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大陆封锁令和第三共和国充满敌意的保护主义主导着19世纪法国的经济。

——摘编自[法]帕特里克·布琼主编《法兰西世界史》

材料二   1951年5月,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暂行实施条例》,这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关税法则。1982年共调整了149个税号的关税税率,主要目的是降低国内不能生产或者生产不足的原材料以及祝器、仪表等零部件的关税税率,同时提高某些耐用消费品和国内已具备生产条件的机器设备的关税税率。1985年通过第二部关税税则,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关税条例》,以国际通用的《海关合作理事会商品分类目录》为基础,降低了1151个税目的进口关税税率。对我国资源有限,不能有效供应国内生产的原材料,较大幅度地降低了关税税率。到1992年,我国关税的算术平均税率仍然高达47.2%。

——摘编自杨瑞《新中国关税政策的变迁及其经济效应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60年法国“海关政变”出现的背景,并对其做出评析。
(2)根据材料二 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自新中国成立到1992年我国关税政策变迁的特点及其意义。
2024-04-21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历史(全国卷人教版01)(12+2+1模式)-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
2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针对科举中及第进士地域性失衡的情况,司马光上书《贡院乞逐路取人状》,提出将省试的录取名额划分到各“路”中,各路按照“十人取一人,少于五则不取”的规则进行录取。同时在礼部会试中合并诗赋、策论两科目以录取人才。然而司马光的上书遭到参知政事欧阳修的强烈反对。

欧阳修指出,选才应该“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唯才是择”。西北士子偏好经文义理,在明经科中更为拔萃,这也弥补了进士科中录取少的情况。逐路取人在录取人数不变的情况下,势必会黜落更多真才实学的南方士子,这是对“天下至公”理念的违背。

——摘编自贾树硕《从司马光与欧阳修的科举论争看北宋科举制度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司马光与欧阳修的观点。
(2)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司马光与欧阳修的论争。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从海上入侵我国沿海地区,迫使我国签订了多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华民族的海洋意识开始由传统海洋意识向近现代海洋意识转型,许多仁人志士开始放眼看世界,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但大多是有关海防之策。这种消极被动的海防观念在甲午海战中随着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而破产。严重的海疆危机,也唤醒了少数中国人的海权意识。孙中山指出,海权是国家主权范畴,影响着中国的发展,国家独立、恢复主权是争取海权的前提。

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前,中国领导人根据当时海洋斗争的实际需要,制定了一些重要政策,这些政策集中体现在中国政府深切认识到建立海军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关于领海问题的声明和对南海诸岛与钓鱼列岛的主权宣示等几个方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逐步融入世界体系,中国人的海洋意识不断更新,逐渐向现代海洋意识过渡。现代海洋意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内涵丰富,内容广泛,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全面的海洋意识、主动的海洋意识、开放的海洋意识。

——据徐质斌《海洋国土论》整理

任选一个时段,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近代以来海洋意识的变迁与发展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选择的时段与史实相互吻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4-03-24更新 | 100次组卷 | 5卷引用:历史(全国卷·人教版)-学易金卷:2024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63年,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把香港、澳门列入《关于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的宣言》(后简称《宣言》)适用的非自治领土名单内,置于该特委会的监督之下。若按《宣言》指导的方向,香港和澳门在结束殖民统治后就有了宣布“独立”的可能性。1964年底,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讨论香港和澳门问题。对此,中国政府采取了在特委会会外对重点国家表态,针对不同成员国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以争取其支持我国立场。阐述的重点是香港、澳门被英、葡侵占的历史并说明我国反对联合国过问的道理。这次会议为以后特别委员会历次会议关于港澳问题的处理奠定了基调,今后特别委员会历次会议只提供关于香港和澳门的基本信息,推迟审议直到1972年港澳从殖民地名单中删除。

——摘编自胡荣荣《中国政府应对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委会讨论港澳问题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委会讨论港澳问题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国政府的应对策略。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为解决供需矛盾尖锐的问题,成立了中央合作事业管理局,即后来的供销总社。供销社是农民自我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最基础的单元是农民社员,供销总社和基层供销社共同组成了覆盖全国农村的庞大供销网络。农民的农副产品,由供销社统购统销,凭票供应,连接了农业与工业、城市与农村的生产与消费,与农民建立了水乳交融的亲密关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深化改革,探索综合性农业服务新路子,开始涉足生产、加工、储藏、运输技术等领域。2002年,供销社提出了市场化改革方案,将供销社和供销社下属企业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资源整合、资本运作等方式,盘活了存量资产。截至2017年底,全国基层供销社经营网点恢复到30多万个,2018年销售总额5.9万亿元,利润468亿元。

——摘编自黄道新主编《供销合作社史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供销社的经营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别评述供销社前期及改革后的作用。
2024-05-15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昆明一中高三二模联合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