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89 道试题
1 . 【中法关系】

材料一   17世纪末叶以后,中国文化信息传入欧洲,使一些学者加强了摆脱传统的信心和依据。孟德斯鸠承认中国的君主专制比较有节制,承认中国的皇帝提倡耕织、兴修水利、实行科举、设置谏官具有发展生产和限制暴政的作用;伏尔泰对中国的政治几乎完全持推崇的态度,他盛赞中国君主以农为本、重视生产的政策与措施,建议法国国王也效法中国皇帝举行春耕“籍田”的仪式。

——陈宣良《伏尔泰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   二战时期,中法为盟友,都为反法西斯胜利做出巨大贡献,也因此结下深厚的友谊,但中法毕竟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促成它们建交的不止是二战时期的“浅薄缘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美苏冷战”。当时法国总统戴高乐认为英国是一个高贵的民族,英国人应该有自己的领导权力,不能再受美国的控制和摆布,于是他毅然脱离了美国,追求自主权。而当时的中国与苏联决裂,中苏形式严峻,中法两国都迫切需要一个稳定和平的环境来巩固政权,同时更需要结交其他国家来增强国力,提高国际地位。当然戴高乐支持阿尔及利亚的独立并从越南战争中退出,是中法建交的又一原因。两国有着共同的需求,所以戴高乐就产生与中国建交的念头。1963年他派总理富尔访华,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双方在台湾问题上产生分歧,但法国还是同意与中国建交,断绝与台湾地区的外交关系,率先向中国伸出“橄榄枝”。1964年1月27日,法国与中国正式建交,这一重要历史事件被外国媒体喻为“外交核爆炸”。

——吕芳《漫谈中法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法国启蒙思想家推崇中国文化的内容,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中法建交的历史条件。中法关系的独特历史塑造了独特的“中法(建交)精神”,请尝试概括“中法精神”的内涵。
2 . 民族一统是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后致力实行包括政治、文化、思想、民族在内的真正大一统。对大一统理论体系的构建,董仲舒可谓居功至伟,董仲舒曾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司马迁的《史记》中也阐释了圣王同祖”“华夷共祖的社会理想,注重华夏民族的共同体意识。有了理论依据后,汉武帝就以实际行动外事四夷。

——摘编自邹国力李禹阶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源:以西汉武帝时期族群整合为研究对象》

材料二 四守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威来贡职,与天无极,人民蕃息,天禄永得。

——(汉武帝泰山封禅)泰山石刻文

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

——(北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时“大一统”理论体系的内涵并简述汉武帝“外事四夷”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外事四夷”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8年,旅京山东人士受危机意识和乡缘观念的驱使,创办了《山东杂志》。其发刊词指出:“《山东杂志》何为而作也?乃为东人筹生活之计、自全之策,而广集事汇、兼为论说,偏陲之父老子弟,使易其积习,以免于危亡也。”杂志由山东同乡集股经营,初次召集时,“大众非常踊跃,认百股者三人,其余十股至五十股不等,约计已集约在千股以上”。杂志在山东省内的东牟公学、济宁公立阅报所以及各府中学堂等地广设代派处,还采取“代销杂志十份以上者酌提一成”等办法促销。杂志的载文分为十类,即论说、朝政、学务、民风、吏治、实业、交涉、要闻、轶事、杂录。杂志以大量篇幅介绍近代社会政治学说,对列强瓜分中国的活动、野心和手段进行揭露,对清廷的吏治腐败和对内昏庸、对外出卖国家利权的事实进行批判。

——摘编自孙向群等《开启民智救亡图存——<山东杂志>评述》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山东杂志》创办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概括《山东杂志》运营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时代价值。
2024-06-08更新 | 75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丰城市东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与基督教诋毁非洲历史、亵渎黑人尊严不同,伊斯兰教最大限度地维系了非洲习俗和制度完整性,其倡导止恶行善、施舍济贫、和平安宁及平等观念,为非洲人提供了莫大的心灵安慰,使伊斯兰教在非洲得以迅速传播。在前殖民时期,非洲已经形成了伊斯兰教、基督教、传统宗教三足鼎立的宗教格局。近代以来,交通的发达使得穆斯林人员深入到过去所不能到达的地方。随着贸易商路由纵贯撒哈拉沙漠改为沿着西非沿海,穆斯林人数开始增长。殖民者除了利用基督教徒作为殖民扩张的引导外,还启用大量的穆斯林教徒作为向导、代理人与办事员。

——摘编自A.阿杜·博亨《非洲通史·第七卷(殖民统治下的非洲1800—1935 年)》

材料二 在非洲,各个殖民宗主国及殖民地当局对待伊斯兰教的政策不一,而且同一殖民地当局在不同时期对待伊斯兰教的政策也不尽相同。英国一直坚持与穆斯林合作的态度,法国起先打压伊斯兰教,而将基督教文明的“好处”带给他们的属民。但随着统治区域的不断扩展,打压方式已不能运用到整个法属区,法殖民当局倾向于采取拉拢、合作的态度。由于西方殖民化进程的迅猛和伊斯兰教本身的封闭状态,穆斯林集团在非洲国家的政治生活已处于守势,尽管他们开展了针对西方殖民者的马赫迪起义和哈马利雅运动,但结果以失败告终。后来虽然出现了改良主义运动,以抵御西方殖民对其信仰的挑战,但所起的作用与影响微不足道。

——摘编自柴玲玲、周海金《论西方殖民主义对非洲伊斯兰教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伊斯兰教在西方殖民前后得以在非洲传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教在非洲的发展趋势及影响。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按明朝体制,嗣君登极后,辑先朝实录。《明实录》史料来源于《起居注》等原始档案以及皇帝诏令、官员上巯、文集等资料。《明实录》史官们对于这些材料的处理方式,既有原文照录,也有删减增进,还有改写润色。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颁布诏书,宣布开设科举考试,这份诏书被称为《开科举诏》,《明太祖实录》载有这份诏书。这份诏书出自儒士王祎之手,所以其文集《王忠文集》也收录有这份诏书。下面是两份诏书的节录对比(下划线是主要不同之处)。

《王忠文集》
朕闻成周之剑,取才于贡士,故贤者在职,而其民有士君子之行,是以风淳俗美,因易为治,而教化彰显也……今朕统一中国,外抚四夷,方与斯民共享升平之治,所虑官非其人,有伤吾民,愿得贤人君子而用之。特设科举以起怀才抱道之士,务在经明行修、博通古今、文质得中、名实相称……采有才学出众者,待以显耀,佼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选,敢有游食奔竞之徒,坐以重罪,以称朕责实求贤之意。
《明太祖实录》   
朕闻成周之制,取才于贡士,故贤者在职,而其民有士君子之行,是以风淳俗美,国易为治,而教化彰显也……今朕统一华夷:方与斯民共享升平之治,所虑官非其人,有殃吾民,愿得贤人君子而用之。特设料举以起怀才抱道之士,务在经明行修、博通古今、文质得中、名实相称……果有才学出众者,待以显握,使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选。彼游食奔竞之徒,自然易行。

——摘编自刘小龙《〈明实录〉科举史料价值探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两份史料下划线处的不同之处予以解释说明。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从19191月到19222月间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它们在欧洲和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战胜国虽然一再标榜以民族自决原则处理领土问题,但实际上主要是根据他们自己的需要和掠夺战败国来实行这一原则的,因而战后在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波兰、匈牙利、南斯拉夫都产生了新的民族矛盾。同时,凡尔赛体系是帝国主义分割世界的体系,构成这一体系的《凡尔赛条约》《色佛尔条约》等几个条约对战败国极为苛刻,其掠夺性骇人听闻。再者,凡尔赛会议曾经专门讨论所谓的“俄罗斯问题”,并直接导致了对苏俄的武装干涉,这对日后西欧国家实施对法西斯的绥靖政策、祸水东引政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由美国提议建立的国联,美国却从未参加,德国直到1926年才被接纳,1933年便退出。苏联1934年加入,1939年又被开除。日本、意大利也都是在一段时间内是国联的成员。这样一个成员国少而不稳定,并由少数欧洲国家(英法)控制的国际组织,很难在欧洲中心格局已受到严重挑战的时刻协调大国间关系,维护世界和平。这一体系终于在二战的隆隆炮声中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程早霞《凡华体系与雅尔塔体系解体原因比较分析》等

材料二   《九国公约》宣称“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美国倡导的“门户开放原则”第一次纳入条约,并得到列强的正式承认……华盛顿体系试图继续维护列强在中国的不平等条约特权,这一企图让关心国家主权利益的中国民族主义者无法忍受。陈独秀即认为,华盛顿会议的本质就是帝国主义列强的分赃大会,难以带来真正的和平。这一看法与共产国际和苏联政府的认识一致,后者认为华盛顿体系“既不会带来裁军,也不会带来和平”。1924128日,国民党通过《中国国民党总章》,允许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其后孙中山在给全党同志的信中表示“反对帝国主义之恶魔”。

——摘编自马建标《华盛顿体系、反帝运动与国民革命的酝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民族主义者对华盛顿体系无法忍受”的原因及由此产生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进入21世纪,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迅速。2003年,深圳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图书馆之城”的宏伟目标。目前全市公共图书馆总数1086所,远超纽约等国际化大都市,每1.63万人拥有一个图书馆设施、每万人拥有馆合面积约292平米、年度文献购置费将近1.4亿,电子图书总量遥遥领先,数字化水平走在世界前列。深圳“图书馆之城”构建了覆盖全市的总分馆体系。2022年底,宝安、罗湖等区纳入区级总馆垂直管理的基层图书馆有146家,街道图书馆实行垂直管理体制的已过半数。深圳“图书馆之城”建设还体现在新型空间建设与品牌活动培育。“南书房”是深圳图书馆打造的经典阅读空间,在其示范影响下,大批公共阅读新空间涌现出来,成为深圳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引领了全国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20多年来,一大批有特色的阅读品牌活动得到培育,“爱阅”融入了市民生活,书香成为了深圳底色,深圳赢得了“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的美誉。如今,“图书馆之城”的理念、构想与实践由深圳开始辐射国内,广州、东莞及中西部地区等都开展了建设“图书馆之城”的实践。

——摘编自李国新《“图书馆之城”: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公共图书馆体系的深圳贡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深圳建设“图书馆之城”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深圳建设“图书馆之城”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在推行土地改革的同时,一方面自上而下地建立与中央政府相对应的地方各级政权组织,另一方面自下而上地建立保证土地改革具有持久活力的农民协会、农业合作社和农民联盟。并运用法律手段强制没收了祠堂、寺庙、教堂、私塾、墓地、祭田、义田、公会田等土地财产,取缔了神汉、巫婆等封建迷信活动,革除了早婚、溺婴等社会陋习,改造了“二流子”,实行“男女平等”和“婚姻自由”政策,举办农民夜校和扫盲培训班,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革命的、健康的、朝气蓬勃的社会道德风尚,这种新民俗成为一种新的精神资源,为随后中国共产党动员广大农民参加更大规模的农村社会改造运动奠定了深刻的心理基础。

——摘编自张新光《新中国农民生活方式60年变迁与反思》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社会改造运动的历史任务。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农村社会改造运动的意义。
2024·全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清时期,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表现为中央的财政控制力不断加强,设立了多个层级的财政管理机构和财政监督机构。尤其是清代的财税制度以高度集权为特征,户部主管中央财政,制定财税征收政策,通过“起运留存”制度调剂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地方几乎没有自己支配的财权和财力。在中央地方财政关系的处理上,清代在明代的“起运留存”制度的基础上实行“解款协款制”,协调全国财政资源,在中央地方财政收入再分配的基础上进行各地财政支出的调剂,具有早期的“财政转移支付”特征。清康熙时期,财税的存留和起运比例发生了变化,中央集权趋势继续增强,确立了“悉数解司”制度:州县不再保有存留,原来的州县存留部分全部上交给省一级布政司。州县所需经费向布政司奏请支用,事后则“奏销”。“悉数解司”与“奏销”制度的共同执行使中央集权特征变得更加明显。针对地方无甚财权从而加重对民众的剥削、加大非正式收入征收这一现象,雍正年间开始实行“火耗归公”政策,推行“官绅一体当差纳粮”,一方面将地方收入合法化,改善了地方私自加派、损害中央财政税源的行为;另一方面将火耗的征集、发放和支用权限从地方收归督抚,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摘编自张熹珂、任韵霖《财税制度与古代中国大一统的构建与巩固》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清时期财税制度的变化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财税制度演变的影响。
2024-05-19更新 | 3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宜春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2024·全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列宁室的前身是连队士兵委员会,是布尔什维克党为争取革命胜利在俄军中设立的权力机关,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传入中国。1930年冬,中共中央公布《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工作暂行条例(草案)》,连队士兵委员会的工作开始被列宁室取代。19311225日的《红星报》写道,列宁室设置的目的应该是“发展列宁同志的工作作风和革命精神,养成每个红色战斗员成为中国革命及世界革命的列宁主义者”。1932年颁布的《中国工农红军俱乐部列宁室暂行条例》更是对列宁室的任务、组织形式、工作内容做了明确规定。条例规定:连级单位设立列宁室,直接在指导员指导下工作,下设射击、读报、识字、唱歌、体育等小组,同时下设群众工作组,负责组织群众团体,开展群众工作;设置经济委员会,负责监督、核算本连的伙食账目;设置家属通讯处,帮助红军战士写家信。列宁室的布置要求整洁、简单、明快、大方,配色以红绿为主,党中央的重要文件和红军的各种条例条令,苏联共产党的重要文件,军事著作、刊物、报纸,舞台表演的服装,甚至乐器、体育器材在这里都可以找到,有的列宁室还设有用来相互批评、表扬的“黑栏”和“红栏”。

——摘编自张卫鹏《红军时期的列宁室》

(1)根据材料,概括红军部队中列宁室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红军时期列宁室的作用。
2024-05-19更新 | 42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宜春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