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夏衍(1900-1995年),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以下是夏衍1949年前的简历。

190010月,生于浙江省杭县(今浙江杭州)。

1906年,入私塾,习读《三字经》《论语》。

1908年春,入杭州正蒙小学二年级,开始学习新式教科书,两年后退学在家自修。

1915年,入浙江甲种工业学校。

1919年,在家乡参加“五四”运动,创办进步刊物《双十》(第2期改为《浙江新潮》)。

1920年,赴日本留学,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

19212月,考入日本九州明治专门学校电机专业。

1924年,加入中国国民党,担任国民党驻日总支部常委兼组织部部长。

1925年底,获得工学学士学位,担任国民党驻日支部常委兼组织部部长。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工人运动及翻译工作。

1929年,组织上海艺术社,开展无产阶级戏剧活动。

1930年,加入“左联”,当选为“左联”执委。

1933年后,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员、电影组组长,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开拓者、领导者。创作电影剧本《狂流》等4部及报告文学《包身工》。

1937年后,在上海、广州、桂林、香港主办《救亡日报》《华商报》,后到重庆,辗转开展救亡运动。

1944年后,主持大后方的文化运动,曾任《新华日报》代总编。

——根据自陈坚、陈奇佳《夏衍传》整理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夏衍的道路选择”写一则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4-06-03更新 | 124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西省宜丰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动力学理论认为,社会通常是在时间递进型与空间传动型动力作用下向前发展的。时间递进常指一个社会靠自身的动力机制向前发展,而空间传动则指社会的发展是在外力的冲击和压迫下实现嬗变。在时间递进型动力作用下所实现的社会转型是其内在矛盾展开、激化、质变的结果,它给价值系统带来的往往是传统与现实、新与旧的纷争;在空间传动型动力作用下,社会的转型是在外力刺激下发生的,价值系统内部呈现的通常是内与外、中与西、自生的与舶来的冲撞与涤荡。

——摘编自李培超《社会转型与道德冲突》

根据材料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传世文献记载中,湖北随州是周朝时期随国的国都。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该地发现了13座曾侯(国君)的墓葬,因此有学者提出“曾国即随国”的观点。以下为相关证据:

组别序号史料   出处相关信息
第一组曾侯宝及其夫人芈加并穴合葬墓编钟的铭文先祖南宫适因功受封南土,在曾地建邦。
曾侯宝及其夫人芈加并穴合葬墓铜缶的铭文楚王将女儿芈加嫁至随国。
第二组曾侯与墓编钟的铭文曾国是周朝开国功臣南宫适的封国。春秋时期吴国伐楚,在吴破楚入郢之战后楚昭王逃奔曾国。
《左传·定公四年》吴败楚兵于柏举,遂入郢,昭王出亡在随。
从两组证据中选择其中一组,对“曾国即随国”的观点加以论证,并说明该组证据优于另一组的理由。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明具有五个突出特性: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这其中的前三个突出性,是就中华文明的自身发展而言;后两个突出性,是就中华文明对世界发展的贡献而言。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过程及其深远影响,正全面贯穿了这五个突出性。“多元一体”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家国观”“中国观”保证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多元一体”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天下观”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和平性。

——摘编自江林昌《中华文明史上的“多元一体”格局及其深远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华文明的特性”提炼观点,并加以阐释。(要求:可以就中华文明的一个或多个特性进行阐释,观点正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92·改革开放的第二个春天

1992年是一个新阶段的起点,给人们留下了太深刻的记忆,以至于后来在很多人的回忆中,这一整年都是春天,全国掀起了一股“经商热潮”。1992年有12万公务员辞职下海,1000多万公务员停薪留职;全国100多万官员造访深圳,深圳市政府接待办最多时曾同时迎来60批考察团。

从1992年2月开始,北京就以每月新增2000家公司的速度递增,比以往的增长速度提高了2~3信;有着“中国硅谷”称号的中关村,这一年也迎来了大爆发,科技企业从上一年的2600家,只用一年时间就冲到了5180家。

1992年,百万股民可谓热情空前,当时就有媒体报道,在上海,原本30元一张的股票认购证,到6月初就涨至4000元到8000元一张;而深圳发行的股票认购证甚至吸引了全国各地上百万人来抢购,中国股市的雏形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

1992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各行各业的发展也都活力十足。尤其是汽车工业,在这一年更是狂颜突进,产量首次突破100万辆,增幅超过50%。跨国公司都迫不及待地进军中国市场。在我国注册的“三资”企业已经达到8.4万家,一年时间就增加了4.7万家。当年新签利用外责协议的金额高达685亿美元,较上一年增长2.5倍。

——摘编自采锦源《1992年全国掀起经商热潮,股市高涨,GDP增长12.8%》

结合材料,以“1992·一个新阶段的起点”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4-03-07更新 | 235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五校联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胶济铁路与近代山东

1904年建成通车的胶济铁路,东起青岛站西至济南站,是山东最早的铁路。某班级以“胶济铁路与近代山东”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搜集了如下史料。

【资料夹】

①清末民初,济南老字号瑞蛱祥绸布店,由专营土布转为主要经营洋布、呢绒等。益都(今青州)民众用洋纱织成的布料做衣服,手纺土布已几不可见。

《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三)②1905年,胶济铁路运输货物310482吨,到1913年,增加到946610吨。花生、核桃、豆类等原来只在产地附近销售的农产品均经胶济铁路运往青岛,再经海运输出。

——《胶济铁路史》

③益都杨家庄,未有铁路时,是一个偏僻的小村,无商业可言;有了铁路后,成为一个商业繁兴的集镇。单就烟叶交易一项,每年成交值,约有一百万元。

——《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四)

④吾邑人情质实,安土重迁久成习惯,然数十年来,生齿日蕃,物产所入渐有不给之势,(胶济铁路开通后)则多有远游异域以谋生计者,此亦习俗之稍变于前也。

——孙维均《安邱续新志卷八风俗考》

⑤中国传统社会生活节奏缓慢,不讲求精确计时。胶济铁路开通后,司机严格按照规定时间开车与停车,不可早到或迟到,乘客也严格按照时间出行。

——赵建修《胶济铁路杂忆》

⑥清末民初,整个临清(运河沿岸城市)市井萧条,较之全盛之时已然面目全非,聊城、德州的情况也差不多;1905年青岛的贸易额比1900年增长了4.6倍,1910年青高的贸易总值已在全国各通商口岸中居第6位。

——《近代山东沿海通商口岸贸易统计资料》


从资料夹中任选三则材料,围绕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7 . 【工厂与现代化】

材料   从18世纪的英国开始,观察者们就意识到了工厂的革命属性。工厂显然带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在18世纪的最后几十年里,英国的发明家、工匠和商人们开发了一系列的机器,用以提高本土生产的棉纱的质量和数量。阿克莱特于1768年申请了纺纱机专利,并于7年后申请了梳棉机专利。他与别人合作,先是在诺丁汉建了一个工厂,用马作为动力来推动纺纱机。他很快转向利用水力。

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欧洲主要的钢铁公司建造了工业村镇,包括埃森的克虏伯和勒克勒佐的施耐德。20世纪初,以工厂为基础、受到公司控制的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社会。数以百万计的工人离开了新英格兰、爱尔兰、意大利或东欧的村庄或农场,进入了工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十年里,在欧洲和美国,巨型工厂成为工人改善工资、福利和安全方面的工具(尽管实际工作仍然是消耗体力、单调和异化的)。在资本主义社会漫长的历史上,由于工会化,工人们分享了大规模工业产生的巨大的生产力收益,这是一个相对平等和民主的时刻。过去四十年来,工薪阶层的收入停滞不前,不安全感与日俱增。

—摘编自〔美〕乔舒亚·B.弗里曼《巨兽:工厂与现代世界的形成》


根据材料并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围绕“工厂与现代化”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8 . 【中外法律制度】
中国西方
公元前536年,《铸刑书》: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引发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公元前450年左右,《十二铜表法》:标志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打破贵族对法律的垄断,一定程度上维护平民的利益。
公元7世纪,《唐律疏议》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是中华法系形成的标志。公元6世纪,《罗马民法大全》:蕴含平等、公正、保护私有财产等内容,是古罗马法律的最高成就。
1374年,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特别重视“例”。1215年,英国《大宪章》:确立法律至上、王权有限的原则
1646年,沿袭《大明律》,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以德教化,以刑粥教”,要求立法用刑宽严适中。1689年,《权利法案》: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为原则,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制度,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共和国,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外法律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2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央视开播了“美术经典中的党史”百集特别节目,避选出100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以画为体,以史为魂”,再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以下为该节目介绍的其中四幅绘画作品。



任选其中一幅作品,结合时代背景为该作品反映的历史事件编写一段简介。(要求史实准确,叙述充分,表述清晰。)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为宋史研究涉及到的部分文献史料

《宋会要辑稿》政书类,分为帝系、后妃、乐、礼、舆服、仪制、瑞异、运历、崇儒、职官、选举、食货、刑法、兵、方域、蕃夷、道释等17门,记载了宋朝的典章制度。
《东都事略》南宋孝宗时王称撰写,记载从太祖赵匡胤至钦宗赵桓共九朝的历史,附录八卷,包括辽国二卷,金国二卷,西夏二卷,西蕃、交趾各一卷。
《涑水记闻》司马光撰写的语录体笔记,比较详尽地记载了宋太祖至宋神宗的军政大事、朝典政章。
《东京梦华录》孟元老创作于宋钦宗靖康二年,追述宋徽宗崇宁到宣和年间北宋都城东京开封的风俗人情、日常生活情景。
《三朝北盟会编》宋代徐梦莘创作的史学著作,会集了宋徽宗、宋钦宗、宋高宗三朝有关宋金和战的多方面史料。
《朱子语类》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南宋理宗时黎靖德以类编排。
《象山集》收录陆九渊往来书信及短篇杂著等,由其子陆持之编成。
从表格中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史料,拟定一个具体的研究主题,说明选题的意义和史料选择的理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