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0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15世纪到20世纪40年代,国际贸易不断发展演变,其阶段特征如表所示。

1518世纪中叶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贸易”开始。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在国际贸易中先后居于优势地位
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叶机织品成为这一时期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工业制造品;大宗工业原料成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英国在国际贸易中居于优势地位
19世纪末至一战前国际贸易仍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垄断组织开始对国际贸易产生重要影响。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经济整体,并形成了一个以西欧、北美国家、日本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并进口制成品的国际分工和世界贸易格局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世界贸易额锐减并停滞不前。在制成品贸易中,机械产品和武器产品贸易所占比重迅速增加,在初级产品贸易中,矿产品和石油所占比重迅速提高。世界贸易中,欧洲的重要性降低,美国的地位上升很快

——摘编自海闻《国际贸易》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任一阶段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表达清晰。)
昨日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学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7世纪的西方人看来,“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更加文明和礼貌”,中国是“欧洲的典范”,中国的伦理和德政是解救邪恶的正确道路。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写给家人和教会高层的手稿中,中国是这样一种形象:虽然名义上远在天边的皇帝是国家统治者,实质事务确是由经过考试制度拔擢的文官系统掌控,日常生活则由复杂的风俗习惯所规范,如此,社会和谐才得维持。

18世纪晚期,西方逐渐出现批评中国的声音,马戛尔尼就在日记里描绘着清朝的落后和愚昧。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道德、宗教、样貌等,遭到西方的全面批判,“劣等他者”成为描述中国形象的主要内容。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学者施爱东对于西方与中国形象相关的漫画和插画进行研究。1618世纪的欧洲人很少深入中国内地,图书插画中的中国元素,除了贯穿于整个1619世纪的大辫子,出现频率最高的中国元素主要是汉子、佛塔、凉亭、商铺、轿子、码头、牌坊、灯笼、纸伞、对联、拱桥、打牌、喝茶、放风筝等,这些插画表现了一个宁静安乐的异域东方。19世纪大量西方商人和冒险家开始深入中国内地,图书插画中的中国元素也相应的扩增了。前两个世纪出现的中国元素依旧会出现在19世纪的插画中,但是,从出现频率看,表现宁静安乐的元素明显偏少,出现频率最高的是颓废的鸦片烟管、戴枷的囚犯、路边的乞丐、求神拜佛的男女、阴沉的街道、女人的小脚……

——摘编自《西方视野里的中国形象》《欧洲十八世纪中国热》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西方构建的中国形象的演变”,谈谈你的认识。(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
昨日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如表,摘选自《国家人文历史2018年第19期:大国小康——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目录

●小岗村“大包干”——农村经济改革的第一声春雷
●试验田、先行地、排头兵、风向标——深圳:中国首个经济特区
●农村经济最坚实的支柱——乡镇企业:世界工厂的起点
●从灰蚂蚁到红裙子的国民审美变迁——第一次选美:万众趋同的时代已经过去
●放宽自主经营权,实行承包制——走向市场的国有企业改革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希望工程: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从麦当劳到金拱门——快餐在中国的前世今生
●告别票证时代——打开市场经济下的民生新局面
●一根网线连接世界——互联网改变中国
●抓大放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
●百年耻辱——朝雪——香港顺利回归祖国
●独木桥变立交桥——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之路
●谈判15年“破局”入世——加入WTO:与世界共赢
●从“探亲游”到“享受世界”——中国出境游从无到有的变迁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保护私有财产权写入宪法
●短短几年改变都市人生活习惯——已成日常的移动支付从何而来
●不折不挠的申奥之途——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
●上海世博会——向世界展示一个开放的中国
●“一带一路”倡议——贡献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源自中国,属于世界——亚投行:对外开放的新起点
依据材料提炼一个论题,并就所拟题目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充分利用材料信息)
7日内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历史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陈衡哲先生早在1927年所撰的《西洋史》中就指出:“中古文化与上古的希腊罗马文化,是西洋近代文化的渊源,但这三种文化的精神,却又各个不同。希腊文化的精神是和谐,罗马文化的精神是秩序,中古文化的精神是出世观念。西洋近代文化的精神,则又是趋近希腊罗马文化的入世观念了。”陈乐明和周弘在他们合著的《欧洲文明的进程》一书中指出:“欧洲虽有希腊、罗马、基督教的共同文化源泉,但是最早进入现代的,是西欧。东欧的发展自古不同于西欧,它的文明处于西欧文明的‘东缘’,兼有斯拉夫和小亚细亚的影响,虽在拜占庭时代强盛一时,但越接近近代,与西欧的差距越明显拉大。”

——摘编自郭灵凤《欧洲文化建设——文化对话与认同建构》

围绕欧洲文化的发展,从材料中提取一种观点,并运用世界史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以前,并不存在所谓的“全球标准时间”,多种时间表述在世界范围内共存。至19世纪,计时对于世界大部分地区仍是一项混乱而令人困惑的事情,如19世纪中期的美国存在数百种时间标准,仅成斯康星州便有38个时间标准;德国在当时存在5个时间系统。统一时间运动始于英国。1840年,英国大西部铁路率先采用格林尼治标准时间,并逐渐推广至全国。至1855年,英国98%的公共时钟已经设置为格林尼治标准时间。1883年,美国铁路部门开始效仿英国,将全国划分为四个时区。1884年,国际子午线会议在华盛顿召开,正式引入世界标准时间概念,世界标准时间运动也从北大西洋地区逐步扩张到世界其他地区。但此时欧洲仍存在多个时间,如德国采用的是“中欧时间”(直到1893年,在德军总参谋长冯·毛奇推动下才更换为格林尼治时间),法国及其殖民地采用的是“巴黎时间”。

——摘编自艾仁贵《全球时间趋同的成就与隐忧》

根据材料,围绕“全球时间”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7日内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密卷(三)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今浙江地区古称越,唐朝属江南东道,后析分为浙江东道(除浙北之外的浙江省所有地方)、浙江西道(苏南、浙北、徽州)和福建道,“两浙”作为行政区域名称开始出现于唐代以来的文献中。至宋代,“浙商”一词开始出现,如《苏轼文集》载:“杭州市舶司准密州关报……闽、浙商贾因往高丽,遂通契丹,岁久迹熟,必为莫大之患。”《石林奏议》中有“近人言东州艰食,二浙商贾转贩入京东诸州,收息数倍。”《续资治通鉴长编》载:“询访得本镇自来广南、福建淮、浙商旅,乘海船贩到香药诸杂税物。”明朝时,“浙商”一词专指浙江地区的商人,如《甲申纪事》载:“吴耕浙贩……以致吴民尝苦饥而浙商倍获利。”明清时期,“浙商”多指浙江盐商和米商;至晚清,“浙商”包括了更多行业的商人,如浙商刘鸿生先后投资火柴、水泥、毛纺、银行、城市建筑等行业,被称为“火柴大王”“煤炭大王”“水泥大王”“毛纺业大王”“企业大王”。

需要指出的是,见于文献中的“浙商”并不全是浙江籍的商人,清朝《科场条例》载:“两浙商人俱系杭州、徽州及苏州、松江、常州、镇江等郡之人。”

——摘编自宫云维《“浙商”一词的由来》

根据材料,围绕“浙商”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7日内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密卷(一)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分步走”战略

材料   中国特色分步走战略形成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才得以完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围绕四个现代化作出了两步走的战略设想,为后来三步走战略提供了探索基础和经验借鉴;改革开放时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成为指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2017年,十九大报告还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三阶段”战略部署,为中国梦的实现指明了方向。

——邹祥勇《中国特色分步走战略的历史演进与启示》

请从中国革命、建设或改革三个历史事件中任选一个自拟题目,并结合具体史实对中国“分步走”发展战略进行论述。(要求:题目醒目,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语言条理)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中华大地上的历代王朝或政权,尽管没有一个以“中国”为国号,但却以“中国”(华夏)王朝和非“中国”王朝进行区分。最迟在西周时期,周王所在的“王畿”被称为“中国”,并形成了以周王为核心的“大一统”政治思想体系,主导着中华大地的历史走向,是实现“天下大同”这一最高理想境界的途径。春秋战国时期,有“中国”身份是诸侯争霸的有利条件,两晋南北朝时期则以“中华”替代“中国”成为诸多政权博弈的旗帜,宋辽金时期“中国”再次成为各政权博弈的政治借口;建立北魏的鲜卑人、建立辽朝的契丹人将自己的王朝谱系写入黄帝谱系之中,都是为成为中华大地的“正统”王朝这一政治目的服务的。这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远非“汉化”一词所能概括,也是“中国”认同得以形成的原因,多民族国家中国也因为中华大地上众多政权持续认同“中国”的存在而得以形成和发展。

——摘编自李大龙《如何理解中华文化中的“华夷之辨”与多元性?》

选取中国古代史整体或某个时期,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军国民体育

材料一   军国民体育最初被用于新军的训练,后来在新式学堂和社会推广开来。对坐生进行兵操训练。1904年,《萃断报》提出:“军国民者,以国民而景为军人,有尚武之精神。而有国家之思想者也……掷头颅,流鲜血,以扬祖国之光也。”军国民体育“即通过体育训练国民身体,使之具备尚武精神和军事素养,以求全民皆兵救亡图存。”1905年以后随着军因民体育的渐渐发展。形式多样的学堂之间的会操活动相继在一些新式学堂中开展。庄校际运动会的基础之上,越来越多的省市州县开始举办地区性运动会。在体育赛事日益盛行的同时,各地一些商人体育组织相继建立。这些体育组织深受军国民体育思湖的影响,大都以尚武强种为宗旨,以振起国民商武之精神

——摘编自黄炎《清末民初的军国民体育思湖之研究】

材料二   民国初年学校教育继续沿袭了军国民体育。蔡元培认为“军国民主义者,筋骨也,用以自卫。”。军国民主义等同于体育,例如学校“兵式体操,军国民主义也;各通体操则兼美育与军国民主义二者。”藤元培倡导将军事教育引入到学校和社会教育之中,以便让学生和民众受到一定的军事教育和训练。

——摘编自意品《蔡元墙的体育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结合时代背量,对清末民初的军国民体育进行阐释。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罗列了史学界对汉初黄老思想的两种不同观点:

观点代表人物及言论
基本
肯定
陈克明:汉初黄老思想居统治地位,稳定了社会经济,为巩固国家政权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发展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改善人民生活方面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对历史前进起过积极的促进作用
王至本:在黄老思想指导下,汉初的阶级矛盾逐渐缓和,动荡的社会环境重新趋于安定,残破的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卞直甫:汉初统治者采用“不尚繁华,清简无为”的黄老政治,历史功绩是值得肯定的,其中以文景二帝实行各项措施更为突出,贯彻黄老政治最为得力,史称“文景之治”
有利有弊说林建:汉初黄老无为思想主张限制、少干涉,虽然经济得到恢复和繁荣,地主阶级统治得到巩固,但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广大农民所受剥削和压迫没有减轻,并且日益陷入贫困境地,出现大量流民问题
杨育坤:黄老政治产生的积极效果不容否认,但由于无为、放任,也给了侯王和富贾豪强扩张、为非作歹的机会,从而加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激化了阶级矛盾,其危害是十分明显的
上述两种观点对黄老政治所产生的社会效果、褒奖程度有所不同,对其利弊得失的评估存在很大差异。结合表格中的文字信息及所学知识,从上述两种观点中任选某一观点或自立新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进行论述。(要求:明确列出核心观点,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7日内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考前提分演练(十)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