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

西方

古文经学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偏重训诂以兰克(17951886年)为代表的客观主义史学“历史向来把为了将来的利益而评论过去、教导现在作为自己的任务。对于这样的任务,本书是不敢想望的。它的目的只不过是如实直书而已”

今文经学

孔子是托古改制的“素王”;注重阐发经文的“微言大义”,主张通经致用以克罗齐(18661952年)为代表的批判的历史哲学派“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只有当现实生活的发展需要历史时,“死历史就会复活,过去的历史就会变成现在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西方学术的区别或联系”,自拟论题,结合中西方历史研究的情况予以论述。
2023-09-06更新 | 23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名校联盟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代实行科举制度以后,打破了士族门阀对官吏选任的垄断,有效地巩固了封建统治的基础。通过推行科举制度,唐代选拔官员的范围从魏晋时期少数豪门望族,扩展到地主阶级各个阶层。参加科举者的门第、品行限制并不严格,他们所代表的阶层也比较广泛,这对加强唐王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唐代举子在参加科举考试前,要进行“行卷”。所谓“行卷”,就是应试者将自己的文学创作在考试前写成卷轴送呈至当时有较高声望地位的人,请求他们向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推荐。投“行卷”是为了“公荐”。“公荐”就是声望地位较高的公卿大臣向考官推荐考生

——摘编自庞峰伟《略论唐代科举制度的弊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科举制实行中政府与名门望族的关系”提出观点,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料真实,史论结合)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理论方针革命实践
1922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宣言》明确提出要加强对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的教育工作。陆续建立了上海大学。平民女学以及劳动学院等学校学员们除了学习学业知识以外,还要到工厂区域开办工人学校,建立夜校以帮助工人学习文化知识,讲授党的思想主张。开办一系列工农补习学校,吸纳工人、青年,农民、妇女等,加强劳工理论教育。
1934年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进一步提出,“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革命根据地陆续建立了红军大学、苏维埃大学等学校。要求学校将生产实践纳入数学内容中,鼓励全体师生参加农耕活动和生产劳作,同时增加生产技术学习在全部课程中的课时比重。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自己动手,丰衣足食”1937年,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开字,在物资设备、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学生们自己动手,在荒原上清理破烂万洞窝棚,开辟道路,建起了整齐的校舍。1939年,抗日根据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摘编自刘思源、杨峻龄《中国共产党学校劳动教育的历史演进与经验启示》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政策对民族间的交往和民族关系的趋向有直接的决定作用。民族政策的具体内容取决于国家政策权威的执政理念和共同体的价值共识,经过长期实践并被共同体成员高度认同的民族政策会沉淀为一个国家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并会持续性地影响族际交往的态度和行为。中国民族关系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民族关系的调整方式也因此而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的过程。从中原王朝的角度出发,宏观可分为制度性调整和战争方式调整两大手段,而且都是以王朝为主体调整国内民族关系为主要方式。所谓制度性调整就是民族关系的调整纳入了王朝社会管理体制之内,并且使民族关系的调整成为一种经常性的政府行为,或借助于特定行政机构和机构内人员的活动取得结果,或对调整对象施以独特的管理,从而缓解或解决统治阶级之间利益关系的矛盾与冲突。在各个民族群体的统治阶级之间,由于存在着政治利益的一致性,因此他们通过各种制度性的措施和政治手段,加强了相互间的了解和认识,从而促进了两个不同民族群体之间的融合。

——摘编自魏国红 郑万军《民族政策与国家整合:中国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的趋向》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为视角,自拟一个论题,进行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条例清晰。)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宾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后来,鲁滨逊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是他的个人财产。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2018-06-09更新 | 8101次组卷 | 85卷引用:辽宁省锦州市义县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