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2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历史是历史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内容为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近代以来中国学者对世界历史研究的成果之一、是史观不断发生变化。如表是中国学者将历史研究视野扩大到整个世界后史观变化的统计。

时间学者著作史观
1849徐继畲《瀛寰志略》“坤舆大地,以中国为主。”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梁启超《欧洲心影录》对中国中心论史观提出异议,力斥“中华外夷”乃千年谬论。
19401949周谷城《世界通史》反对“欧洲中心论”,用全局来考察世界历史。
1962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编著的世界历史著作。
2023钱乘旦《新世界史纲要》应摒弃“西方中心主义”,重视除少数几个大国之外的世界其他地区和文明的历史,注意人类交往的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

——摘编自刘祚昌、王觉非《世界史·近代史编》和钱乘旦主编《新世界史纲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世界史的史观变化提炼出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以史为鉴与唯物史观】

材料:毛泽东根据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需要提出中国的历史研究要采用“古今中外法”。所谓“古今”,就是历史发展的时序,所谓“中外”,就是历史发生的空间条件,包括中国和世界,己方和彼方。中国的历史研究就是要用这个方法去发现中国的问题,解决中国的问题。

问题:
以“中国问题”为主题,自拟标题,并列出一份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目录或提纲,用“古今中外”法说明你的构想。(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024-03-28更新 | 258次组卷 | 5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学2024届高三4月份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明具有五个突出特性: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这其中的前三个突出性,是就中华文明的自身发展而言;后两个突出性,是就中华文明对世界发展的贡献而言。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过程及其深远影响,正全面贯穿了这五个突出性。“多元一体”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家国观”“中国观”保证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多元一体”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天下观”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和平性。

——摘编自江林昌《中华文明史上的“多元一体”格局及其深远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华文明的特性”提炼观点,并加以阐释。(要求:可以就中华文明的一个或多个特性进行阐释,观点正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民国史研究是中国历史研究中的一门新兴学科。随着档案资料的不断开放、研究的日益深入、学术交流的频繁,民国史研究取得的成果逐步丰富。下表是关于中华民国历史研究的部分书籍。

资料   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民国大迁都》蒋顺兴、孙宅巍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
《紫禁城的黄昏》庄士敦(英)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
《孙中山传》尚明轩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中间地带”的革命》杨奎松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去趟民国:19121949年间的私人生活》刘仰东三联书店2012
《三民主义青年团史稿》贾维研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国民政府收复台湾研究》褚静涛中华书局2013
《家庭革命:清末民初读书人的憧憬》赵妍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参考材料中的一个或多个书籍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拟定一个民国时期的研究主题,说明选题的意义并拟定研究提纲。(要求:主题明确;主题需与上述参考资料密切联系;不得以材料中书籍名称为研究主题;选题意义阐释合理;研究提纲系统清晰)
2024-03-25更新 | 114次组卷 | 3卷引用:辽宁省鞍山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正如杜威所说:“在教育文献里,人文主义通常具有一个特定的意义,它表明一种突出的理智倾向,这种倾向标志着在15和16世纪出现的知识复兴。”这种“突出的理智倾向”,开始时是由笛卡尔、弗朗西斯·培根、拉伯雷和夸美纽斯等确立的。笛卡尔主张人是能思考的主体,人因其思维运动而确证自己的存在,他说“我的灵魂,是完全、真正跟我的肉体有分别的,灵魂可以没有肉体而存在”,“我是一个实体,这个实体的全部本质或本性只是思想……我赖以成为我的那个心灵,是与身体完全不同的……纵然身体并不存在,心灵也仍然不失其为心灵”;培根强调理智的经验主义取向,改变了传统的知识观念,扩大了知识的范围;而拉伯雷“无疑是第一个把科学列入值得人类思考的首列学科的人”,当然这里的科学指的是自然科学;夸美纽斯则提出了“泛智思想”,主张“将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

——摘编自夏剑《从人文主义到后人文主义:后人类时代的教育学之思》

根据材料信息,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4-03-14更新 | 142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冲刺压轴卷(一)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诺贝尔和平奖自1901年颁发以来,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由于和平奖与其他诺贝尔奖项之间存在着特殊性,一百多年的时间,诺贝尔和平奖对“和平”的意义也在不断地发生转变。

获奖类型典型案例和平含义的演变
因反对战争而获奖非洲裔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无论是在非洲战乱、中东危机,还是在克什米尔争端、东帝汶暴乱、阿富汗战争或者其他极度敏感的政治危机中,到处都有安南和他的团队穿梭斡旋的身影诺贝尔和平奖的表彰范围从最初的促进国际和平、反对战争扩大到人道主义灾难救援、政治权利保护到现在已延伸到关于民生、贫园、环保等新兴的领域。从和平奖内容发展来看,“和平”的真正本质在于对人类共同利益的维护
因争取平等人权而获奖马丁·路德·金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领袖,倡导“非暴力”作为社会变革方法的最为突出的倡导者之一
人道主义援、贫困等而获奖联合圆难民署是在1950年12月14日由联合国大会创建,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人道主义机构之一,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其他类型的获奖2006年和平奖授予孟加拉“乡村银行”及其创办人尤诺斯,作为一名实业家和经济学家,他找到了一条广大贫困人民对抗贫困的方法

——摘编自张继文《从诺贝尔和平奖看和平的真正含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的整体或任意一点自拟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4-03-14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冲刺压轴卷(二)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近代中西方部分学者关于“文化”概念的阐释

人物阐释
鲁迅

“文化一词既包涵其一般含义,指文明的智力方面,也包含其作为分析性范畴的菜些含义,指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的某些方面,如社会政治组织的形式和社会关系的类型等等”
叶法无

“所谓文化,是社会的团结力、思想的系统、民族的信仰。故文化在其表现方面是物质的,然后在其全体的意义上却是精神的事物”
普芬多夫

“借助他人的协作、劳动和发现,同时也依靠个人的努力和思索,再或凭借神灵的启示,每个人便可以借着文化去过真正属于人的生活"
伯内特.泰勒“文化”对人有启蒙的意义,能够开发和完善人类精神的每一部分,借着文化去过真正属于人的生活

——摘编自马炳帅《近代中西“文化”概念比较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针对材料的任一点或整体,自拟论题并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2024-03-14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冲刺压轴卷(六)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一章: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农业发展与农民阶层农业的发展状况
(农业机械化;粮价上涨;圈地热潮)
农民阶层的构成
(自由持有农、佃农、农业雇工;分化现象严重)
第二章: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农民经济收入与消费农民的生产收入
(农业生产收入增加;家庭手工业收入作为补充)
农民的工资收入
(劳动收入;社会救济收入)
农民的生产消费
(农业生产支出;地租)
农民的生活消费
(日常消费特点:肉类、糖类和茶叶上升)
第三章: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农民经济生活的变化农民家庭手工业的衰落
(家庭手工业生存空间的压缩)
农民由乡村向城市转移
农民劳动观念的变化

——摘编自王硕《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农民经济生活研究》

上表为某位学者的一篇文章目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的整体或者部分提炼一个论题,并予以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中国治理黄河大事记

时间

措施

1954

黄河下游春季修堤工程全面开工,河南、山东两省各工段上堤的民工共达五万多人。

1955

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的决议,这是中国唯一一部经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审议通过的大江大河流域规划。

1960

黄河流域各地水土保持全面开始,水土流失治理发展为一村一组合作成片治理,还出现了一乡一县,或几县大联合的场面。

1981

山西河曲农民苗混瞒率先在新尧沟250亩小流域内进行承包治理。一年半的时间里,他造林整地140亩,栽梨、枣等经济树55亩,沟底打坝4座,收入达到2750元。

1983

“户包”治理小流域这一创举,很快得到了中央支持,党中央及时发了简报,明确承包期可以延长、转让、继承。

1993

《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正式由国务院颁布,之后水利部又陆续出台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办法》《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批管理规定》等行政规章。

1994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启动,在项目区内改良农田、植树造林,并进行交通道路、文教卫生、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

2003

郑州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控中心和西安黄河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建成,开发了水土保持信息服务、多沙粗沙区水土保持管理等运用系统,初步实现了水土保持信息的传输、管理、查询与共享。

——摘编自项晓光等《黄土高原60年水土保持的治理与探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新中国的黄河治理”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4-03-09更新 | 329次组卷 | 8卷引用:辽宁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二)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小生境”

“小生境”一词移植于生物学概念,指某种能够提供特定生物圈保护,避免物种遭受自 然选择压力的小环境。在技术创新的发展中也存在类似的小生境现象。初生的新技术通 常并不成熟而且脆弱,无法直接承受来自主流市场的竞争和选择,小生境则可以为新技术   提供庇护,成为培养创新技术早期发展的“孵化室”。

1756年,瓦特从伦敦学成精密仪器制作手艺.格拉斯哥大学为他提供了一个修理和制 造教学仪器的岗位。在与科学家们频繁的探讨和交流中,瓦特逐渐从一名仪器制作工匠成 长为掌握一定科学理论的工程师。1763至1764年间,瓦特完成了修好大学用于课程教学的蒸汽机模型的任务,同时他也发现了这个模型存在的问题。他准备设计一个全新原理的 蒸汽机,得到了炼钢厂主罗巴克的支持。1769年,第一台瓦特蒸汽机样机完工,并申请了 专利,获得14年的专利保护期。后来,瓦特与富商博尔顿合作,博尔顿拥有最新式的机器 和熟练的工人。1774年11月,瓦特的机器能够正常运转,性能大大超出当时已有的市场机 器。但此时其专利权只剩下8年时间,而要从新机器的销售中获得利润,还需巨额的投资 和长久的时间。有鉴于此,他们通过向政府提交请愿书,设法延长专利权期限。政府在 1775年5月颁布法令,将其专利权期限延长到1800年。从18世纪末起,瓦特蒸汽机终于在英国全面取代了水力发动机和钮科门蒸汽机。

——摘编自迟洪刚、徐飞《瓦特蒸汽机技术创新的社会视角分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小生境’”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