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长期以来关于雍正皇帝继位有种种猜测,有人认为他是基夺皇位,也有人认为他是合法继位。民间流传雍正串通当时掌管京师兵权的隆科多,指使人基改了康熙的遗诏,把“传位十四子”中的“十”字改成“于”字,得以篡位。



根据材料,指出研究雍正继位问题的史料类型。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运用史料的原则。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2   秦朝形势图

图3   西汉形势图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长城,包含了春秋战国至明共12个中国历史时期的遗存,历经数代戍边军民艰苦营造、开荒屯田,屡经战乱破坏但仍被不断修葺、巩固、扩建。长城不是一条单纯的墙体,而是由一系列设施组成的防御工事。战国秦汉时期构成了烽燧、屯田、仓廪、邮驿交通和野战驻军五大体系。长城地处农耕与游牧的边缘交错地带,长城以南温暖的气候和农耕民族积累的财富,如同磁石一样吸引着游牧民族千方百计地进入这里。自战国秦汉时期,长城沿线就有马市存在。明长城在长城沿线设立九边重镇的同时,在长城南北交通要道上建设了一批著名的马市和关城。近代以后,长城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民在山海关、平型关等长城沿线英勇御敌,赋予长城更多的精神内涵。

——摘编自王绍东《论长城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促进与影响》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战国到西汉各时期长城的概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化遗产——长城的历史价值。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期,婚姻制度已经非常完善。周公制礼便将一夫一类多妾的嫡庶体制制度化,强调身份的重要性,正如《礼记·内则》所说“聘则为妻,奔则为妾”,聘娶婚被看成婚姻的唯一合法程序。聘娶婚,要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六礼”完成,其基本精神就是明媒正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婚姻缔结的前提。《礼记·昏义》记载:“昏礼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婚姻并非仅是男女个人之事,而是事关宗族延续繁衍的大事,正如《左侍·信公二十三年》所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西周初将“同姓不婚”定为宗法伦理。

——摘编自杨茂义《宗法制与春秋婚姻礼制》

材料二   唐文宗想把临真公主嫁给当时北方大姓士族,却遣到拒绝。对此唐文宗极为不满,他对宰相说:“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尚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

——摘编自欧阳修《新唐书》

材料三   本朝富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近岁,富商庸俗与厚藏者嫁女,厚捉钱以饵士人,使之俯就,一婿至千余缗。

——摘编自(宋)朱彧《萍洲可谈》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时期贵族婚姻制度的特点,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从唐到宋婚姻观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80年代,以印度国大党党员为代表的部分爱国知识分子对英属殖民政府推行的教育西化状况深感担忧,认为当时的大学教育没有让印度青年人产生爱国情绪和民族自豪感。他们开始组织教育思想大讨论,在青年学生中开展思想启蒙。部分进步教师和学生在浦纳创建了旨在对印度青年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教育的组织——德干教育社。时任加尔各答大学校长的班纳吉、诗人泰戈尔等积极参加或支持德干教育社的活动。1892年,班纳吉校长发表演讲,声称“一个完整的国家教育委员会的教育学范式时代”即将来临,应该“加快在大学中引进母语教学”。19世纪末兴起的印度民族教育运动是在英属印度殖民地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是印度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摘编自施晓光《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印度民族教育运动及影响》

材料二   鉴于荷兰殖民政府加紧对印尼的文化侵略,幻想“在物质上的吞并之后进行精神上的吞并”,部分逐渐从无知的黑暗中猛醒的印尼人,立志为挣脱殖民枷锁而奋斗。1900~1908年,卡尔蒂尼首倡民族教育后,印尼早期知识分子中的一批有识之士,或鼓励青年勤奋求知,或帮助励志求学的平民青年筹募资金,在印尼民族教育史上迈出了可贵的第一步。此外,兴办民族教育机构的还有伊斯兰教民族主义者、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和印尼共产党人等。印尼共产党自诞生伊始,就以学校为阵地、开展民族教育,广泛招收学生,组织学生投入群众性的反殖斗争。这些民族教育运动增强了印尼各岛、各地、各族人民之间的交流,使青年人逐渐培养出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奠定了印尼近代民族教育体系的基础。

——摘编自李明欢《略论1900—1942年印尼的民族教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印度民族教育运动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近代印度相比,20世纪上半叶印尼民族教育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印尼民族教育发展的意义。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工业革命冲击了农业和传统手工业,为寻求就业,大量劳动力进入新兴工业聚集区,这导致了两方面问题的出现:一,机器大工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很多劳动力,但一些农村人口失去生计而成为“危险的职业讨饭阶级”;二,许多劳动力由于文化水平和身体等原因,不能获得工作,而且由于各地区的劳动力分布不均衡,劳动力过剩的地方会出现失业、贫困现象。1782年,英国议会通过《吉尔伯特法》对贫民实行“院外救济”。1795年,英国实施“斯宾汉姆制度”,根据食品价格决定基本工资标准,对不能达到这一基本工资标准者,由政府给予救济补贴。19世纪中叶,以马尔萨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对斯宾汉姆制度提出批评,认为这种制度有可能带来英国人口无节制的增长,强烈要求对济贫法制度进行改革。在这种社会背景下,183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新济贫法》,主要内容有:183771日起一律停止对济贫院所有壮年男子的救济,将救济对象严格局限于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幼身上;废除以教区为单位的救济行政,实行中央督导制,组建济贫法实施委员会管理救济工作。

——摘编自《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劳动力政策及其特点》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英国1834年《新济贫法》颁布的背景。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英国1834年《新济贫法》的内容,并对《新济贫法》进行评价。

6 . 材料一中国古代赋税示意图:



(1)说出材料一中两种收税制度名称,指出二者的主要异同点。

材料二   1927年,国民政府外交部向各国发出照会,“分别就其旧约已满期者,改订新约;未满期者,修改旧约”。海关进口税则“完全以我国所定者以为准则”。国民政府多次修订关税税则,……关税收入也大为增加……     

——易继苍、张祥晶《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关税改革》等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运动的影响。
2022-08-21更新 | 246次组卷 | 3卷引用:重庆市沙坪坝区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复习题(一)历史试题

7 . 材料   柏林市西南波茨坦小镇上有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的桑苏西宫,旁边有座紧挨宫殿的又残又旧的大风车磨坊。令国王非常扫兴,在反复协商无果后国王直接派人把磨坊给拆了。结果老头向最高法院起诉了国王。

开庭那天,骄横的国王拒绝出庭,也没派律师前来应诉。但这不妨碍审判的正常进行。司法女神的雕像矗立在法院门外,雕像背后的格言:为了正义,哪怕天崩地裂!使法官只忠于一个上司,那就是法律。他们一致裁定:被告擅用王权,侵犯原告由宪法规定的财产权利,侵犯了《帝国宪法》第79条第6款。判决如下:

责成被告威廉一世在原址上重建一座同样的磨坊,并赔偿原告各项损失费共150元。

威廉一世最终向法律低头,对法庭的判决书完全照办。

一座崭新的磨坊矗立在桑苏西宫外,150元也送到老头手上。

时隔多年后,老头和威廉一世都相继过世。威廉一世的孙子威廉二世和老头的儿子又有了故事。

老头的儿子生意萧条,磨坊也再次变得残破不堪……老头的儿子想把磨坊卖给新国王。新国王反复思考后拒绝了他。派人送给老头儿子6000元。


(1)古罗马司法女神的雕像蕴含罗马法的哪些自然法精神?西方法院的司法女神雕像反映西方法律与罗马法的关系是怎样的?
(2)此案例能看出西方法律的哪些特点?
(3)请你分析新国王拒绝拆掉老磨坊的最可能理由。
2022-08-21更新 | 134次组卷 | 3卷引用:重庆市沙坪坝区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复习题(一)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陕西出土的青铜器铭文记载了周成王对宗族小子的诰命,其中有“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义(治理)民”。周人选伊洛地区营建新都,此地便于各地诸侯贡赋,也方便王朝对四方诸侯的控制。在西周,父既是宗君又是尊长,君臣之义等于父子。通过各种礼的举行,周人的社会秩序和规则得到确立和维护。乐通常配礼而行,其作用在于协调上下、体现和谐。周人认为,商灭夏、周灭商,都不过是“惟恭行天之罚”。周之所以受命,是丈王、武王能行敬天、明德、安民。因为民心、民意是统治者德行影响的结果,是上天意旨的风向标。

——摘编自《西周的核心政治理念统治模式创造性地解决了早期国家的跨区域治理难题》

材料二     楚汉战争中 ,刘邦封韩信、英布等人为王。对于西汉中央来说,这是个严重威胁。刘邦消灭这些异姓王后,又将自己一些年幼子侄分别封为王,称为同姓王。汉武帝统治50余年,在继承汉初专制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某些重要改革,如将全国地区分为13个监察区域,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创造了数个第一,使西汉王朝达到鼎盛时期。

——摘编 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统治者的治国理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西周相比,西汉在治国模式上的明显不同,并以具体史实说明汉武帝“创造了数个第一”。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广州是近代报刊的发祥地。鸦片战争前夕,来华外国人先后创办《广州记录报》(1827年)、《中国丛报》(1832年)等6种报刊。早期报刊都在十三行商馆区刊行。也就是说,西关十三行才是近代报刊的诞生地和最早的报刊中心。鸦片战争结束后,报刊的地理分布发生重大变化。外国人先将办报重心南迁到香港,在西关创办报纸的迫切性减弱。随后,上海迅速取代香港,成为新的传媒中心。

——整理自赵建国《地域文化中的媒介:西关文化与近代广州报刊(1827—1912)》

材料二   1937年以前,中国的出版业主要集中分布在上海、南京、北平、天津等大城市,上海是当时全国的出版业中心。全面抗战初期,武汉、长沙、广州等地的出版业,一时间十分繁荣。全面抗战中后期,重庆、桂林、昆明、成都等地,则成为大后方出版业的集中地带。

——整理自《中国出版通史·民国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广州成为“最早的报刊中心”的背景,并说明上海成为“新的传媒中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全面抗战期间出版业中心的变迁,并分析变迁的原因。
10 . 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   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中华民族这个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还有它的特色:在相当早的时期,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它像滚雪球一般地越滚越大,把周围的异族吸收进了这个核心。它在拥有黄河和长江中下游的东亚平原之后,被其他民族称为汉族。汉族继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日益壮大,构成起着凝聚和联系作用的网络,奠定了这疆域内部多民族联合成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基础,形成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经过民族自觉而成为中华民族。

——据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材料二   1979-2004年深圳市人口变化趋势


注:按照深圳市统计局统计口径,2002年以前以1年为标准,居住1年以上的非户籍人口称为暂住人口,2002年以后把居住半年以上的非户籍人口称为暂住人口。

——摘自陈图深等主编《深圳人口与发展:挑战与对策》


(1)据材料一,归纳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1979-2004年深圳市人口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趋势形成的时代背景。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人口迁移对民族发展的积极作用。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