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7 道试题
1 . 环境既包括物质因素,也包括非物质因素;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荀子·天论》

材料二   1755111日,葡萄牙的里斯本是个富饶的贸易之城,以其虔诚而广为人知。那一天发生了三次大地震引起的火灾和洪水,毁掉了城里的大部分财富,毁掉了两万个家庭中的一万七千个,夺去了六万多个人的生命。为什么是里斯本?严厉的神父每天布道数百次,对那些目瞪口呆的幸存者说,上帝是惩罚他们的罪过,如果不悔改还要惩罚。但人们知道,在那可怕的一天有很多儿童死去,他们开始怀疑上帝的仁慈和怜悯。他们还问神父们,为什么上帝毁了那么多的教堂而留下整街的妓院。谁也答不上来。写小册子进行争论的人之中有一些科学家,他们认为地震不怪人的罪恶,而是地球的运动引起的。那些无情的神父终于被投入监狱让他们闭嘴。里斯本大地震标志着人类对待自然灾害态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摘自【美】罗伯特·C·拉姆著,王宪生、张月译《西方人文史》(下)第二十章“科学、理性与专制主义”。

材料三   


1丰子恺的漫画《听诊》

2据新德里电视台13号报道,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印度泰姬陵,已经因为空气污染变了色。建于17世纪的印度泰姬陵通体由纯白大理石构成,随着其所在的北部城市阿格拉日益工业化,黄色竞代替白色成为了泰姬陵的主色调。


3每天要出门上班的女工不得不戴上厚厚的口罩。1952124日至9日,伦敦上空受高压系统控制,大量工厂生产和居民燃煤取暖排出的废气难以扩散,积聚在城市上空。伦敦城被黑暗的迷雾所笼罩,马路上几乎没有车,人们小心翼翼地沿着人行道摸索前进。大街上的电灯在烟雾中若明若暗,犹如黑暗中的点点星光。直至1210日,强劲的西风吹散了笼罩在伦敦上空的恐怖烟雾。这就是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理解荀子的天人思想。(只摘材料不给分)
(2)材料二对里斯本大地展有怎样的不同解释?人类的这一“重要转折"属于哪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批判封建专制的主要思想武器。
(3)阅读图1—3,以图1“医生”的身份写一篇题为《地球病了》的报告。报告要求:①报告包括报告对象、病情病因、治病方案四个方面的内容。②报告所用词语一定有城市、人们生活、社会发展、文化遗产、法制。③报告论述正确、语言精炼表达“医生”情感。
2021-08-11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2015届高三第五次模试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初,欧洲列强间的合纵连横更趋白热化,联合、遏制、威逼、妥协,外交上的阴谋、阳谋迭出。围绕着巴尔干地区以及海外殖民的争夺,逐渐形成了英、法、俄三国协约和德、奥、意三国同盟。两大阵营的对峙、博弈暗含了各种矛盾与相互仇恨,其中令法兰西上下彻骨痛恨的,就是踩着法国迈向欧洲大国之巅的近邻德意志。虽然在1905年和1911年两次摩洛哥危机中,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都从德皇威廉二世那里占了些便宜,但对法国而言,这只是复仇的序曲罢了。19146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刺杀,使老皇帝约瑟夫一世悲痛欲绝。奥匈帝国立即向自己窥视已久的塞尔维亚宣战,俄国、德国先后加入,法国也找到了报仇的良机。马恩河激战,法国由败转胜大大增强了协约国的信心,而德国则面临东西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1916年,西线又相继发生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双方均投入巨大兵力,伤亡极其惨重。

——摘编自吴广伦等《老漫画中的法国史》

材料二   “一战”后,德意志、奥匈、沙皇俄国、土耳其帝国全部消失;欧洲很多工业区都遭到破坏,而美国工业却得到了大发展;欧洲列强的厮斗破坏了其原本树立起来的统治有色人种的形象。殖民地居民在参战后,不再对殖民者恭顺谦卑了…威尔逊的“民族自决”在欧洲乃至殖民地广为流传。列宁的思想被更多的欧洲人接受。1919年,孙中山宣布:“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自由的斗争中的唯一的伙伴和兄弟就是苏俄工农红军。”

——摘编自乔公玄重《每天读一点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及中国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戊戌变法前夕,维新派代表李端棻为了推进变法,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奏上《请推广学校折》。李端棻指出“窃臣闻国于天地,必有与立,言人才之多寡,系国家之强弱也”,新式学堂只是学习西方的语言和文字,多是涉及文化一类,而对于治国理政之道,大多是没有涉及的。“诸学或非试验测绘不能精,或非游历察勘不能确,今之诸馆,未备图器,未遣游历”。他在奏折中指出,新式学堂大都设在京师,“今十八行省只有数馆,每馆生徒祗(只)有数十”,大多数生徒只把读书当成追求荣华富贵的方式,并非真正钻研技术、学问。这一奏折成为戊戌变法中教育改革的指针,之后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史上有名的纲领性文件。

——摘编自程妙洪、吴小丽《戊戌变法中〈请推广学校折〉的主要思想与意义》

(1)根据材料,概括李端棻《请推广学校折》所揭露的当时教育存在的问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李端棻《请推广学校折》对戊戌变法运动的影响,并谈谈其对教育的启示。
2024-04-12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雅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1602年,传教士利玛窦携带地理学家奥特里乌斯绘制的欧洲地图来华,太仆寺少卿李之藻等人提供了长江、黄河、长城等详细的明朝地理资料,并与利玛窦协作绘成现存最早的中文彩绘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以木版刻印出版。此图按万历皇帝授意,以中国版图为中心,展现了世界整体的轮廓。依据经纬度绘制椭圆横版地图,全图标注世界1114个地名,绘有五大洲(当时澳洲还未被发现)、四大洋,附注各国地理志异,绘有风俗禽兽,四方各置“九重天图”“天地仪图”“日月食图”等。1608年,万历皇帝下令临摹12份传世,原本随葬明定陵。至晚明,该图已被官员、士人当做奇巧之物。清代士大夫质疑大西洋“荒渺莫考”,认为“夫人顶天立地……此可以见大地之非圆也”,无人着意于此图的技法和价值。鸦片战争失败后,道光皇帝派姚莹询问中英、中俄之间的距离、方位时,《坤舆万国全图》就藏在深宫之中。2014年,地理学家郝晓光绘制的竖版世界地图公开出版发行,克服了传统横版地图不适合表达南北半球地理关系的缺陷,用多元和多角度的方式,全面客观展现世界的地理关系。同年,国家主席习近平访欧期间,欧洲议会议长舒尔茨赠送的礼物,正是奥特里乌斯绘制的地图。此时,欧美也开始采用郝晓光竖版地图,并纷纷效仿绘制。从利玛窦到郝晓光,“西方—东方”“东方—西方”的轮回走了400多年。

——摘编自黄时鉴、龚缨晏《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坤舆万国全图》对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今两版中文世界地图的现实价值。
2024-03-21更新 | 379次组卷 | 5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某班级开展了“大运河”探究活动。

材料一   


   
图1        《隋唐大运河仓储体系》
(1)材料一是某位同学搜索到的史料,请写出①、②所代表的城市。帮助他们完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唐粮仓为什么这样分布。

材料二   大运河于201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含嘉仓160号仓窖遗址通济渠郑州段洪泽湖大堤
回洛仓遗址江南运河苏州段双金闸
黎阳仓遗址江南运河嘉兴段宝带桥
杭州富义仓北、南运河天津三岔口段十里闸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


(2)某历史兴趣小组在收集中国大运河遗产要素,将其收集到的分为三大主题,请选择一个写出其主题。并简述这一主题的价值。

材料三

   

图2        中国大运河图                                             图3       英国人托马斯·阿罗姆笔下的京杭大运河——《大运河图册》


(3)图3反映了运河城市的哪些特点。根据图2和图3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个运河流经的城市,谈一谈你对“运河与城市”的看法。
2023-11-26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安宁河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47年,熟习外文的林钺被聘为美国中文翻译到美国旅居一年。归国后,他将所见所闻写进了《西海纪游草》,成为“近代中国人用来测量外部世界大海的第一只贝壳”。王韬有两年多的欧洲漫游生活,又应日本友人之邀“作东瀛之游”,留下了两部纪行之书,即《漫游随录》和《扶桑游记》。18721875年,詹天佑等120名幼童赴美留学。风气一开,到海外修学旅游的人渐渐增多,其中既有公费,也有自费,至五四运动时人数达4万多人。修学旅游的目的地,按照时间的先后分别是:洋务运动时期到欧美;20世纪初多赴日本;清末民初赴美达到高潮;五四运动时期多为法国。清政府于1868年向西方国家派出了第一个正式的外交旅游团,先后游历美国、英国、法国、瑞典、丹麦、西班牙等国。清政府第一次派政府官员出国进行科技考察旅游始于1879年。在“欧游”的20多个月中,徐建寅参观、考察了80多个工厂和其他科技单位,近200项工艺、设备、管理方法,留下了一部堪称科技考察报告的《欧游杂录》。同时,徐建寅欧洲之行的另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订购铁甲”,即装甲战列舰,系当时海军的主力舰种。1887年,清政府指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对被保荐的75人进行考试,取28名,皇帝朱笔圈出12人分赴东、西两洋旅游。第一名傅云龙于18879月出游,参观游览了日本、美国、加拿大、秘鲁、巴西、古巴等国,用图和表的方式分别记述各国国纪、职官、外交、政事、文学、兵制、考工、河渠等状况。1903年张之洞等根据慈禧太后的指示,拟定了奖励政府官员出国旅游的办法,规定“游历之宗旨,以能考察其内政、外交、海陆军备、农工商各项实业,及其章程办法为要义”。

——摘编自马晓京《近代中国出境旅游活动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近代中国出境旅游活动的因素,并概括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出境旅游活动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代,西方饮食文化主要受到古希腊、古罗马和中世纪欧洲的影响。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人们注重饮食的品质和味道;例如,古希腊人在宴会上会用酒杯敬酒,而古罗马人则有“宴会三部曲”,即前菜、主菜和甜点。 中世纪的欧洲时期,人们的饮食更加简朴,主要以粗粮、豆类和蔬菜为主。 同时,也有肉类和奶制品的食用,而这种饮食方式更多的是特权阶层。

——摘自[德]希施·费尔德《欧洲饮食文化史:从石器时代至今的营养史》

材料二   从16世纪开始,西方饮食文化经历了巨大变革,新大陆的食物和调味品被引入到欧洲,这些新的食材和调味品,丰富了当时的饮食文化。例如:番茄、马铃薯、玉米和辣椒等食材的引入,使得意大利面、炸薯条、玉米饼等成为西方饮食文化中的代表性食品。19世纪以后,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快餐文化和方便食品的兴起,使得人们更加注重速度和便利性,汉堡、热狗、披萨等成为最早的快餐产品,风靡一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快餐店的数量迅速增加,形成了一个全新的产业链。以麦当劳、肯德基为代表的跨国快餐巨头迅速崛起,进一步推动了快餐的传播和普及。

——摘编自[美]阿莫斯图《食物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希腊、古罗马和中世纪欧洲饮食文化的特色。
(2)根据材料二,概述16世纪以后欧洲饮食文化出现的巨大变革,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普法战争后,为了实现国家军事崛起,民族复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府在初等学校大力开展军事教育,以培养未来的“公民战士”。教育部携手军方和各民间组织,帮助初等学校开展体育和军事教育。初等学校努力结合各门课程各自的学科特点,与体育课共同构建起一个多学科渗透的军事爱国主义教育体系,为法兰西民族在身心上双重实现“民族新生”,以及为法兰西民族国家的建构提供了助力。

--摘编自曾晓阳《民族复兴视域下的近代法国初等学校军事教育》

材料二   始于清末的军国民教育思想是对近代国际军国民教育思潮的主动适应与学习。它顺应了当时中国人急图救亡的政治需求,得到了以梁启超为代表的雏新派的大力倡导。其重要内容包括在各级各类学校中普及军事知识的教育和军事技能的训练,重视学校体育,改善学生体质,使之德智体全面发展。同时,大力宣传武人战功,进行爱国的尚武教育,以培养国民的民族观念和爱国精神。

--摘编自韩玉霞《清末民初的军国民教育》

材料三   1985年,教育部、总参谋部在全国普通高校开展军事训练试,点,要求将军事课纳入学校教学计划,通过军事训练教学对大学生实施国防教育,并取得了一定成效。2001年起,“军事课”在普通高校由试点转为全面展开,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军事课”作为普通高等学校的一门素质类课程,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程建《浅析普通高校开设“国防教育课程”相关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普法战争结束后法国初等学校军事教育的主要特点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近代法国相比,清末军国民教育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导致不同的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学校军事教育的认识。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1                                                                                                                                     图2
      
                                                                 图3                                                                                                                                            图4

材料二


        
(1)据材料一判定这一时期是?按照时序从政局、民族关系、区域经济等角度指出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趋势,任选其一分析其对多民族国家发展的积极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秦制度相比,北宋有何继承与变化?这样的权力分配会产生哪些问题?
2023-11-11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坤舆万国全图》是明万历年间利玛窦和李之藻合作绘制的世界地图,通幅纵168.7厘来,横380.2厘米,全图完全用中文标注地名。主图为椭圆形的世界地图,包括欧洲、非洲、南北美洲、南极洲以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此外,还附有一些小幅的天文图和地理图,例如天地仪图、日月食图等。主图采用了16世纪世界地图编绘时流行的椭圆投影,大洲轮廓与实际海陆轮廓基本一致,但中国、美洲的经度误差较大,并且改变了欧洲以本初子午线置于地图中央的传统,使中国正好出现在地图中央,迎合了当时中国“天下中心”的观念。图中的中国部分,主要参考了《大明一统志》中的附图以及《广舆图》《古今形胜之图》等中国地图。

《皇舆全览图》为清朝时期所绘的地图,是中国第一幅绘有经纬网的全国地图。1708年,康熙帝下令编绘此图,以天文观测与星象三角测量方式进行,采用梯形投影法绘制,比例为四十万分之一。地图描绘范围东北至库页岛,东南至台湾,西至伊犁河,北至北海(贝加尔湖),南至崖州(今海南岛)。绘图人士有耶稣会的欧洲人、中国学者以及钦天监、理藩院等官员。据学者考证,自清朝中叶至中华民国初年,国内外出版的各种中国地图基本上都渊源于此图。

——摘编自故宫博物院《图文天下一一明清舆地学要籍》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利玛窦和李之藻绘制《坤舆万国全图》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坤舆万国全图》与《皇舆全览图》内容的差异,并说明这两幅地图的意义。
2023-07-27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6月热身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