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中后期,明清易代,长期的战争给社会生产力造成了严重破坏,明末活跃的社会文化思潮失去了它赖以生存的土壤。清王朝通过严酷的文化政策,实现了皇权对真理的垄断。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清初学者致力于文化的保存和儒学的重建。

——摘编自王博《明末清初史学思想的衍变》

材料二   黄宗羲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命题,其中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天下是由君王一人独断;二是君民平等,君的权力来自民,君由民推选出来为天下兴利除害,因此人民共有,非君王私有,三是天下大事应由人民主宰,不应必须尽心尽力为君服务。黄宗羲还借“古先圣王”之口对本末问题作了新诠释。他认为圣人所说“崇本息末”,是崇尚礼治,而禁绝巫蛊、佛事、倡优、奇技淫巧之类不切民用的末业,非贬抑工商之类有利民生的本业。“工商皆本”主张是对千百年来“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性批判,反映了发展商品经济的强烈要求。

——摘编自吴光《黄宗羲的思想创新及其当代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思想活跃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黄宗羲思想创新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思想的积极意义。
2023-11-18更新 | 173次组卷 | 4卷引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高级中学、共和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以前,基本是按照血统、世袭爵位、职位,寒门之子基本没有可能进入国家政权管理体制。到了汉初,汉高祖认识到人才的紧缺和重要,开始选贤任职。官员的选举标准是乡举里选,由地方治理官员对辖区内有才能、德行的贤人义士向皇帝和上级进行推选的官员推荐制度。汉代察举制主要有三种名目: 一是贤良方正,二是孝廉,三是秀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察举制本身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察举制遭到全面破坏,人才选拔也已名不副实,察举制逐步走向了没落。

——摘编自许为《以名入仕以文取士人才选拔制度比较——以察举制和科举制为中心》

材料二

科举制创始于隋朝,经过分科考试,根据文采优劣进行人才选拔的一种制度。唐朝沿袭 了隋朝的官员选找制度,自由报考,以诗赋策问取士,但店代科举有秀才、明经、进士、俊±、明法、明字、明算、童子、道举等诸科,并且在每一科里面又进一步细分。其中,明经科重帖经、墨义,主要考察考生对儒学经典的记忆。进士科的考试内容主要是面向一般士人的对时务策,突破了山士族门阀是断的传统经学的限制。虽然诸料并存,但主要是以明经和进士两科为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摘编自李默海《布衣入仕与中图君主专制政体变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有哪些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察举制和隋唐科举制产生的共同作用,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佛道二教迅速发展,儒学已经远不如两汉时期兴盛。……唐初,太宗李世民立孔庙为国学,尊孔子为“先圣”,在全国范围内兴办教授儒家经典的学校,大力推行儒学。唐太宗令颜师古撰写《五经定本》,领行全国,成为官定统一课本。又令孔颖达等人撰写《五经正义》,此书在高宗朝撰成,完成了五经内容上的统一。此后注释儒经必须以此为标准,科举考试依此答卷。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上)》

材料二   陈寅恪指出:“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这种前后两期的划分及其特点不仅体现在社会政治领域,也同时体现在文化学术方面。

——摘编自陈寅恪《论韩愈》

材料三   陈寅恪先生说过:吾国历史上,“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

——摘编自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初儒学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从文化学术的视角说明唐代两个阶段特征的内涵。结合唐宋相关史实,谈谈你对材料三中观点的理解。
2023-10-22更新 | 235次组卷 | 7卷引用:青海湟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秦汉时期的乡里豪民在秦汉文献中,多有““豪民”“豪强”“巨姓豪强”“兼并之家”等记载,活动范围主要在乡里,故称之为“乡里豪民”。

◆乡里豪民的主要构成

一是六国贵族。秦统一六国后,虽然统治者以各种形式抑制其势力的发展,但他们仍得以残存和潜伏下来。秦末农民战争爆发后,他们蜂拥而起,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西汉政权巩固后,虽然进行了消除异姓王的斗争,但六国势力并未被彻底消灭。他们役财骄溢,或至兼并,甚至武断乡曲。

二是兼并之家。自战国以来……一部分人依靠自己的经济、政治或宗法势力兼并土地,渐至豪富……至东汉时期,许多乡里豪民已拥有大批徒附、部曲,在其羽翼下已汇集了一股与中央集权背道而驰的离心力量。

三是富商大贾。秦汉时期出现了“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局面。西汉中叶以后,富商大贾拥资雄厚,他们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不可胜数。

◆国家对乡里豪民的抑制秦始皇“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汉武帝元朔二年,“徙郡国豪杰及营三百另方以上者于茂陵”。

西汉统治者曾派酷吏对豪民严厉惩治。在酷吏摧折豪强的同时,武帝时还以刺史分刺各州,“六条问事”。六条中的第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第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贿,割损政令”均涉及到乡里豪民。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专卖、算缗、告缗、均输平准、更钱造币都是抑制豪民的重要经济措施。

——摘编自仝晰纲《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


(1)秦汉时期国家为什么对乡里豪民进行抑制?
(2)概括秦汉时期国家抑制乡里豪民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在国际政治和经济领域中的地位不断下降,因此,通过一战“已经得到一切——甚至比一切更多”的英国打算通过避战求和,以维护本国的既得利益。自19世纪以来,英国政府和社会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国内,使得国家政策具有明显的“内向性”,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更加深了这种倾向。当时的财政大臣尼维尔·张伯伦惊呼:“危机一个接一个地向我们袭来。”另外,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对于绝大多数英国人来说,维护和平主义意味着避免任何导致战争的政策”。这种思潮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潮流,影响和作用着政府。

——摘编自王宇博《评析英国绥靖政策》

材料二   1939年3月14日,在希特勒的导演下,斯洛伐克和卢西尼亚宣布“独立”。第二天,德军就占领了捷克地区。3月18日,英法两国政府在国内舆论压力下,向德国提出抗议,纳粹政府轻蔑的予以拒绝。慕尼黑协定不仅导致了捷克斯洛伐克的灭亡,而且助长了希特勒的侵略气焰。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动摇了东南欧小国对英法的信任,削弱了潜在的反法西斯力量。由于从苏台德危机到签订慕尼黑协定,苏联一直被排挤在外,以及法国废弃了《法苏互助条约》,这一切都加深了苏联对英法的猜疑,为后来的苏英法谈判造成了心理障碍。

——摘编自洪聚堂《慕尼黑协定产生的根本原因以及后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出台绥靖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慕尼黑协定》签订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385年,阿维斯骑士团首领诺奥由三级会议推举为国王,称诺奥一世,他创立了葡萄牙阿维斯王朝,葡萄牙国家由此形成。此后,葡萄牙在获取海外资源、黄金和香料以及寻找“教士约翰的基督教王国”的物质和宗教双重驱动下走上海外扩张之路。1415年,葡萄牙国王诺奥一世命亨利王子攻占北非摩洛哥北部商业和军事要地休达城,自此揭开其持续海上扩张的序幕。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葡萄牙开辟了好望角航线,闯入了印度洋。

材料二16世纪初,葡萄牙人通过武力征服破坏了印度洋原有的贸易秩序。在葡萄牙人到达印度洋之前,阿拉伯、印度和中国的商人和商人团体已经在此建立了较为成熟的贸易体系。印度洋贸易的参与者通过和平的商业竞争控制贸易;印度洋贸易城市的生存依赖自由贸易;贸易商船不装载大炮,自由地航行和停靠。但是在葡萄牙人闯入印度洋后,国王曼努埃尔宣布了对海洋的占有,并以此为根据垄断印度洋的航行和贸易,使要塞成了储存货物的货栈。除非经国王批准,否则商人是不准参与竞争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赵婧《葡萄牙帝国对印度洋贸易体系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推动葡萄牙人“闯入印度洋”的历史因素。
(2)根据材料二,指出16世纪初期印度洋贸易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变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恩格斯总结其经验教训,写出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等一系列光辉著作。同时,他们密切地注视着世界各地的革命斗争,并以巨大的热情教育工人运动的领袖。19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欧和北美的资本主义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电话、电报的发明和应用,大大缩短了各国的距离,为国际建立密切的联系提供了可能性。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也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尤其是1857年世界各国的经济危机爆发后,资产阶级采取种种措施,把危机的重担转嫁到工人身上.这引起了工人阶级的强烈不满。经济危机年代,资产阶级一方面从国外运进廉价劳动力以破坏工人运动,另一方面又联合一切反动势力镇压国内外革命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这进一步增强了各国无产阶级团结战斗的共同愿望。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在伦敦成立,这就是历史上的“第一国际”,它的成立在世界上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彭树智《世界近代史教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的意义。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5年大选中,提出福利国家主张的工党大胜坚持经济自由主义的丘吉尔和保守党,随后工党政府迅速推出以大规模国家干预为重要手段,以充分就业、福利国家、混合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政策。此后,保守党也承认国家干预和市场经济共存,支持充分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即“托利社会主义”。由此,两党政策大体一致,形成“共识政治”。英国经济政策也“重返”国家干预,英国也出现战后20年经济的“黄金时代”。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撒切尔为首的保守党政府提出必须打破“中央集权管理、官僚体制和干涉主义结合的政府风格”以及“包罗万象的政府措施”的口号,积极推动国企、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私有化,并鼓励小股东多而资本少的“大众资本主义”。在强化资本的主导地位的同时,废除了大批经济管制,开放市场竞争,取消价格、物价和最低工资的管制,鼓励金融自由化,给银行证券业大幅“松绑”,对企业和富人减税,以刺激投资的积极性。此外,撒切尔政府还改革行政,裁减大批政府雇员,削减包括福利、教育和科技等在内的公共开支。

这些在较大程度上有利于经济发展,但不少中下层人民也因此生活压力增大和缺乏安全感,引发社会一定的不满。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吴必康《变革与稳定·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英国“重返”国家干预政策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撒切尔政府经济政策转变的社会背景及其主要内容。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府经济政策的认识。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佛教,公元前6世纪产生于南亚次大陆,取代了婆罗门教,获得广泛传播。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将其定为国教,并派遣僧侣向外国传扬,中经迦腻色迦王尽力提倡,公元56世纪达于极盛。据佛教文献记载,公元前6世纪南亚次大陆的部落大部分进入国家形成时代,出现大大小小20多个国家,其中较为重要的有16国,这些国家间不断发生冲突、兼并,使社会各阶层深感不安,他们需要寻找新的精神依托与出路。当时正在兴起的政治上、经济上占有实权的奴隶主官僚、商人,也要求改变婆罗门垄断的局面,建立新的统治秩序。动荡的社会中,佛教以它的“中道”主义取得社会的支持。

——摘编自朱锡强《佛教在印度兴起与衰落的原因》

材料二   种姓制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等级制度,在古印度时期被称为“瓦尔纳”制度。诞生于公元前两千年中叶,从中亚、西亚经由印度西北部的山口,陆续向印度河中游一代涌入,征服了当地的达罗毗荼人,入侵者是白种人,白种人为维护自身的高贵地位,加大对征服者的控制,对各种姓的权利进行严格的划分。从法律地位上来看,婆罗门的法律地位最高;在债券债务方面,各种姓在借贷利率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在婚姻家庭方面严格限制不同种族进行通婚。古印度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国家推行宗教典籍,不仅能够对人们思想进行控制,也巩固了种姓制度的地位。

——摘编自吴颖铭《古印度种姓制度的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佛教在印度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印度种姓制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玛雅人居住在尤卡坦半岛。从考古中我们得知:在整个古典文明时期,50余处相当重要的玛雅中心都有人居住,而这些中心都是以早期城市的形式呈现出来的。从政治角度来看,有些城市中心似乎结成了各种“联盟”或“王国”。在古典时期的玛雅社会同时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阶层:普通百姓或平民(大都专门务农和从事种种个人劳务);统治集团由统治者、僧侣和高级武士组成。非凡的艺术品应归功于僧侣和圣人,如梁托拱顶、雕像,特别是以浮雕与壁画为特色的建筑,以及写在石碑、楼梯、横梁、绘画、陶器和书籍上的象形经文,或古抄本等,这些都证实玛雅僧侣和圣贤具有极其深奥莫测的高度文化。我们也知道古典时期的玛雅人能使用各种极为精确的历法,他们还有“0”的概念和符号,比印度人早了数百年。

——摘编自[英]莱斯利·贝瑟尔《剑桥拉丁美洲史》第一卷

材料二   16世纪伊始,天花、麻疹、白喉等在美洲的传播使美洲的土著人口锐减,而16世纪以前这些疾病从来没有到达过西半球。从1519年开始,天花伴随着其他疾病的流行毁灭了阿兹特克帝国,不到一个世纪,墨西哥的人口就减少了90%之多,由1700万锐减到不到130万。当西班牙征服者在墨西哥确立统治时,土著民族的政治、社会和文化传统或是消失殆尽,或是为西班牙所同化。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第五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典时期玛雅文明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阿兹特克帝国为代表的美洲文明消失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