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至18世纪末,亚非拉人民掀起了反殖民斗争。在非洲,部落反抗猎奴,保卫家园;在亚洲,封建领主反对殖民侵略和农民自发起义;在拉丁美洲,印第安人抵御侵略和黑奴暴动,以及土生白人反对殖民统治的斗争等。这时期的反殖斗争是自发地以惩治、驱逐殖民者为目的,大多在部落酋长、封建王公的领导或支持下进行的,其规模都较小,缺乏严密的组织,斗争方式和手段也较为原始。与此同时,这些斗争彼此间缺乏相互联系和支持,没有形成大规模的高潮。除了极少数取得胜利外,一般都失败了,因而亚非拉各国都无法扭转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历史趋势。

1791年海地革命爆发,建立起独立国家,以此为先导掀起了大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拉美独立运动。到19世纪20年代末,西属拉美殖民地绝大多数地区获得独立。19世纪中期以后,以亚洲为中心的民族解放运动逐渐兴起,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印度民族大起义等,不论规模、组织,还是斗争内容都是前所未有的。19世纪末,在空前深重的危机面前,东方国家兴起了资产阶级政治运动,标志着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跨入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的新时期。各国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失败的惨痛教训使部分资产阶级人士走上革命的道路。20世纪初,在俄国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东方各国人民觉醒起来,为争取民主而斗争。

——摘编自薛源官《近代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史分期问题初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5—20世纪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末以来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意义。
2023-09-05更新 | 163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B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对中国而言,20世纪60年代的这个重大变动,促使中国外交发生了深刻变化。通过这个变动,中国从苏联控制的所谓社会主义阵营中摆脱出来,赢得了外交上真正独立自主的地位。对“中间地带”的重新认识,与某些发达国家的重要接触,以及最后对中美关系作出的新判断,都是中国外交战略中现实主义因素被肯定、被坚持的过程。这个变动后,在大约5年时间里,中国同时与美苏两强的军事威胁相对抗。

材料二   长期以来,中国对外关系分为三个层次,即大国关系、周边关系和第三世界国家关系。在20世纪最后十年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新的趋势。在处理大国关系时,中国领导人强调,要积极致力于发展以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大国关系。稳定和发展周边关系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外交的一个重点。新的、最重要的发展是建立中、俄、哈、吉、塔五国元首会晤机制,形成了“上海五国组织”。这一机制的建立有助于保持中国西北边陲的稳定和安宁。在20世纪的最后十年里,中国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有所发展。除传统的双边机制外,中国越来越重视在多边机制中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磋商和配合,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中国正在着手解决一个新问题,即如何在国内已转向市场机制的情况下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互利的经贸关系,进行有效的对外援助。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60年代的“这个重大变动”,并分析其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最后十年中国对外关系的新趋势。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主要是迫于战乱、灾荒和农村经济的凋敝。1910年以后,武汉的近代工商业有了较快的发展。据统计,1911~1926年,武汉三镇共有工厂301 家,至1936年年底增至536家,另外还有小型手工业工场1200多家;城市人口也从1920年前的50万人,增至全民族抗战前夕的123万人,其中工业人口占1/10以上,共计13.4万人。20世纪30年代的《江海关十年报告》称:“武汉这座大都会,随着劳动力需求的增加以及吸引力的增强,促使着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家园,其中一些人甚至在此定居下来,变多的人则因家庭农事需要走走停停。”

——摘编自戴鞍钢《中国近代工业与城乡人口流动》

材料二   自15世纪以来,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殖民主义和工业化促使移民流动数量迅速增长。殖民主义使得身为水手、军人、农民、商人、僧侣以及行政人员的欧洲人迁居海外。非洲奴隶的被迫迁徙,首次为美洲提供了来自殖民地的劳动力(从15世纪至19世纪,人数达1500万人),其后各殖民帝国之间又相互远程运送积约劳工。西欧的工业化使无地而贫困化的人们大规模迁居别的大陆。美国的建国和经济增长十分倚重移民,在1861~1920年这60年间,入境者达3000万人。在西欧内部,各国经济的工业化大量使用移民劳工:英国用爱尔兰人;德国用波兰人;法国用意大利人;等等。

——摘编自【英】斯蒂芬·卡斯尔斯《21世纪初的国际移民:全球性的趋势和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10年至1936年大量农村人口进入武汉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世界移民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近代人口迁移的因素。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景德镇已成为全国瓷器的烧造中心。景德镇民营窑场激增,制瓷工匠集中,瓷商汇集,在嘉靖二十一年(1542),景德镇从事瓷业的,包括工场主和雇工的人数已达10万余人。嘉靖时期完全实行了以银代役的“班匠银”制度,在完成官方规定的服役任务后可以进行自由经营。万历十年,又将官匠改为雇佣制。一些民营窑场对瓷器的窑炉进行了改革,在消耗燃料相同的情况下,每一窑的产品可达到官窑的三倍以上。《天工开物》就记载了景德镇制瓷制瓷生产有春土、澄泥、造坯、汶水、过利、打圈、字画、喷水、过绣、装匣、满窑、烘烧等工序,“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摘编自万钧《东印度公司与明清瓷器外销》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在西班牙、葡萄牙商人的推动下,以澳门、马尼拉为转运港口,以中国丝绸、瓷器为大宗商品的贸易全球化趋势逐步形成。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后来居上,取代葡萄牙商人主导中、西贸易。荷兰商人采用订货的方式,把景德镇瓷器改造成外形适合欧洲人使用需要、装饰契合欧洲人审美需求的商品,从而使得景德镇瓷器在欧洲由以前的奢侈品转变为生活日用品,荷兰人成为景德镇瓷器外销欧洲的第一推手,为明清时期景德镇瓷器工业的发展和创新发挥了积极作用。

——摘编自彭明翰《荷兰东印度公司与明清时期景德镇瓷器外销欧洲》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景德镇制瓷业的发展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景德镇瓷器贸易对世界的影响。
2023-04-22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智学联盟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国第一部文化遗产保护法——《历史性建筑法案》——于1840年颁布,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关于文物保护的专门法律。1887年,法国颁布了《纪念物保护法》,对历史及史前时期的建筑物等不动产、可移动文物(动产)、发掘三个方面进行了相应规定,规定由教育美术部长编定纪念物;发现物由当地市长或乡长暂行保管,但要将保管措施上报给州长。1889年,法国文颁布了《纪念物保护法施行法令》,并组建了一个主要由建筑师组成的古物保管委员会,负责法国文化遗产的调查、认定及保护工作。1906年,法国颁布了《历史文物建筑及具有艺术价位的自然景区保护法》,除建筑外,树木、瀑布、悬崖峭壁等极具艺术价值的自然景观,也被纳入法律保护范围之内。

——摘编自顾军《法国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理论与实践》

材料二

近代以来,“海外洋商不惜巨资,赴我内地购买古代碑版、石刘、图画、造像之类,运至本国度藏”。“查各国民政应行保存古迹事项,范围颇广……上自皇家,下迄草野,广如通都,辟在乡壤,咸有博物馆储藏品物,以为文明之观耀。而其保存通例,几兵燹时,他国不得毁坏,毁坏者可责赔偿,著为万国公法”。1909年,民政部提出《保存古迹推广办法》,将文物古迹分门别类,并根据各类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调查和保护措施,或设法原地保护,或创设博物馆分类储藏。另外,为加强文物保护,清政府还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如对地方官员的文物保护工作实行职责追查制。

——摘编自李建《我国近代文物保护法制化进程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法国文物保护的演进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中法文物保护立法的相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保存古迹推广办法》颁布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法文物保护立法的历史价值。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作为岛国的疆域较为固定,这使英国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统一体。中世纪的英国开始发展出以议会为雏形的政治协调机制,以契约为基础的自由市场体系。光荣革命表明这个国家的主要功能就是保护个人的基本权利。不断得到完善的法治环境,对于英国成为一个现代民族国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摘编自本特利著《新全球史》

材料二   民族主义在法国大革命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法国人民渴求建立一个能够保障人民的自由、平等和其他人权的新型民族国家。这注定了革命会超出一国的范畴,而成为一场整个欧洲的革命。法国大革命带来了新的原则:各国人民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为保卫大革命成果而进行的反对各国君主的战争很快就变成了解放、吞并和对别国的征服。法国的扩张主义最终促使各国人民集合起来,共同反对法国。拿破仑“掀起了各国的民族性,而民族性又吞没了拿破仑自己”。

——摘编自陈晓律《欧洲民族国家演进的历史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英国率先迈入现代民族国家行列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与民族主义的关系。
2023-07-07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酝酿于先秦时期的大一统思想,至秦统一,已经转化为现实,大一统思想也体现在边疆治理思想上。但在汉初,对秦的边疆治理思想多持批判态度。例如,陆贾提出,“故治外者必调内,平远者必正近”,其意指休养生息,边疆无为。源自《公羊传》的“王者无外”思想因董仲舒的推崇受到汉武帝重视,使其破除“夷夏之防”观念,把生活于边疆的民族纳入到王化的范围之内。元帝以后随着儒生大批登上政治舞台,经学极盛时代的开启,回到夷夏之防的趋势已经日益明显。

材料二   两汉在西北方累年作战,为妥善安置“四夷”,先后设置安定、天水、上郡、西河、五原、金城、张掖等属国,此后属国制度逐渐从西北边塞扩展至东北、西南方向。属国对归附民族进行集中管理,保留其原有的社会组织,这些属国至东汉时期已陆续郡县化。此外,针对西域与东北的边疆实际情况,两汉时期设置了西域都护、长使、护乌桓校尉、护羌校尉以及使匈奴中郎将等特定的边疆管理机构和职官。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卜宪群《秦汉边疆治理思想的演进历程、实践经验与教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秦汉时期边疆政策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汉时期边疆治理的影响。
8 . 两次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是划阶段的事件。阅读材料:

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盛行所谓“西学源出中国”说,整个社会视西人为蛮夷。战争的失败不仅是中国政治军事的失败,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失败。少数感觉敏锐的士大夫,在创深痛巨之后,不能不对此产生反思。但守旧士大夫昏聩如初,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呼声久成空谷足音。咸丰一朝(19世纪50年代),李善兰等一批科学家对西学的译介和研究,直接推动了西学观念的深化,并提出“人人习算,制器日精,以威海外各国”的主张。咸、同之交(19世纪60年代),冯桂芬实为近代初期西学观念演进的集大成者,他提出了“采西学”“制洋器”的主张和“道在反求”的创见。

——摘编自郑师渠《鸦片战争前后士大夫西学观念的演进》

材料二   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输入名叫鸦片的麻醉剂,满族王朝的声威一遇到英国的枪炮就扫地以尽,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破了产,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开始同外界发生联系。所有这些破坏性因素,都同时影响着中国的财政、社会风尚、工业(注:手工业)和政治结构,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

——摘编自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两次鸦片战争前后清朝士大夫西学观念演进的过程及其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冯桂芬提出的观点对西学观念的演进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用一句话概括马克思关于鸦片战争影响的观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经济、外交、思想文化等角度中选取其中一个角度加以说明。
2023-08-01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新余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丝路的起源,源于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认知而进行的地理探险,是人类的好奇心驱使下的自觉本能行为,但在中世纪往往与贸易、移民、旅行、战争、种族冲突、宗教传播等密切相关,其兴衰变迁往往与欧亚民族迁徙、政治版图、国家实力、科技进步等相关联。两汉时期,丝绸之路初步形成,隋唐尤其是唐朝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进入繁盛时期。随着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海运成本的比较优势,使海路逐渐兴起,陆路逐渐式微,海上丝路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并大有取而代之趋势。就中国而言,在统一的时代中原王朝国力强盛,国强则丝路盛,在分裂的时代中原割据国力较弱时,往往周边民族或政权势力强盛,这时陆路丝路阻断甚至废弃。古丝路主要是一条商贸物资流通的通道,物物交换、货物交易是主要形式,既有民间商人交易,也有宗藩之间的朝贡贸易,输出的依次是以丝绸、瓷器、茶叶等为大宗的中国特色物产,输入的则多半是香料、药材、珠宝玉器、珍禽异兽等域外奢侈品。古丝路也是中外人文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人员往来与文化交流、宗教传播等相随而至,对中华文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摘编自《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

材料二   汉代开通了中国由海道与西方交通的航线。南海海上丝绸之路是国际航线和国内航线的要冲,联系着中国到东南亚和印度洋的交通,也是国际经济文化汇集的要点,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区域。当时的南海众多岛屿都是我国政府管制之下的……"海上丝路,的兴旺和发展,促进了番禺市场的繁荣。罗马的玻璃器具,非洲的象牙、犀角,西亚的银器,南亚和东南亚的琥珀等异域珍品,也通过此路运到番禺,再经陆路转运到汉朝的都城长安,供皇室贵族享用……海上丝路对于文化传播的作用十分明显。佛教僧人频频来往,是南海"丝绸之路,繁盛的重要特征之一。..对外贸易带动了海外移民,促进了南海区域的民间往来,海南由此成为全国著名的侨乡之一。

—摘编自《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对南海区域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丝绸之路兴起和发展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海在中国古代海上丝路贸易中的地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一定的社会文化是为一定的政治服务的,文化往往也成为政治变革的先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曾以政治手段强制推行思想文化上的统一,这种做法客观上对建构新的国族意识起到了不自觉的作用,但毕竟这种粗暴的做法无法长久。汉承秦制,在秦朝统一六国族属的基础上尽力开拓边疆,域内所需整合的对象更多。然殷鉴不远,自然不能重蹈覆辙,于是把关注点放在了文化的层面之上。要建立文化上的认同感,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借鉴周朝的礼乐制度。孔子以及儒家学者接续了历史文化传统,六经典籍作为三代损益的历史文化精神和信念的代表,是合理秩序和价值、信仰的源泉,天下大一统以及合理政治操作的理据亦源于此。以儒家为核心进行整合、建构新的国族意识理所当然。

——张宏斌《秦汉国家形态建构中的儒教因素》

材料二   作为宗教,佛、道两教虽然具有使人们排遣精神苦闷、消弭死亡恐惧的作用,但是在遇到如何规范现实世界的社会秩序和处理具体社会问题时,则又不能与儒学抗衡了。儒学的尊君、礼制等级和忠孝思想有助于维护君主的权威,其德治教化学说更是君主政治的修饰和补充。……儒学重入世,强调治国安邦、建功立业,倡导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这种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文化精神,是佛、道两种宗教文化所不具备的。随着社会的不断稳定和统一趋势的形成,这种精神日益显得不可或缺。正因如此,儒学虽然式微,但仍能够生生不息,并在十六国北朝时学术地位不断上升。

——曹文柱《略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结构的更新》

材料三   今之称西人者,曰彼善会计而已,又曰彼擅机巧而已,……而非命脉之所在。其命脉云何?则自由与不自由异耳。中国人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

——严复《论世变之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儒学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在秦汉国家形态建构中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文化格局呈现的新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传统文化发展价值的认识。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