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初到唐中叶百余年间,随着政治方面诸多矛盾的滋长,社会经济也发生了许多变化,这使得现行的财政制度无法继续执行。唐前期长期实行的均田制,至安史之乱后已完全崩溃,庄园制逐渐形成。唐政府在财政改革中为了适应土地制度的发展形势,废除了均田制,确立了庄园制。庄园制是随着两税法的确立而确立的,私人田庄、皇庄、寺院田庄大量出现,庄田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土地制度。庄园制下的土地可以买卖,唐后期丞相李德裕的平泉庄,经过三次转卖才到了他手中。出卖土地不限于贫苦农民,买入土地的也不限于富贵之家。土地进入流通领域为土地再分配提供了条件。这种分配不是由统治阶级的主观意志即政府部门的行政手段支配的,而是由经济手段完成的。土地占有在自我调节的再分配中,同样存在着占有不公的现象,如有的人所占有的田庄达上万亩,而有的人只有十几亩;地主阶级普遍占有土地,而不少农民却失去了土地,为庄园主当佃农和雇工。

——摘编自叶振鹏主编《中国历代财政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中叶土地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唐中叶土地制度改革。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5世纪后期,日耳曼人最终消灭了西罗马帝国并建立了一系列封建王国,欧洲进入漫长的中世纪。因古代罗马帝国没有稳固的统一基础,加之后来日耳曼人各政权的相互攻伐,西欧从此再未真正实现统一。9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趋于成熟,日耳曼人国家的经济以自给自足的农业为主,商业接近于无,社会基本单位是实力强大但独立性强的大庄园,政治体制是世袭贵族把控的封君封臣制。日耳曼人还皈依了基督教,在此后漫长的年代中,基督教的影响不断扩大,并逐渐凌驾于各国王权之上,成为封建君主的后盾。这一时期的西欧各国大体上游离于世界性的经济、文化交流之外,这些与古代罗马有很大不同。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5-9世纪,中国经历了从南北朝的分裂到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时期。两晋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内迁,“关中之人,戎狄居半”。但是,汉族与少数民族都认为自己是华夏的传人,争夺的主要是国家统一的主导权。少数民族政权“崇尚儒术,明达政事”,汉族也“纳四夷之乐”。进入隋唐时期,我国重新实现了南北统一,国家和社会更具有包容性和进取性。隋唐时期典章制度发达,政治制度上的建树颇多,多项政治经济制度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国家实行的开明民族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和文化政策增强了中华文明的向心力.外来的佛教逐渐中国化,中国与欧亚各地区的联系变得日趋密切。

——摘编自瞿林东《历史文化认同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一-在世界历史背景下的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5-9世纪中国西欧社会发展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5-9世纪中国西欧社会发展不同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5-9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历史一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沈括的一生都致力于科学研究,被认为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梦溪笔谈》内容丰富,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宋史●沈括传》载:“(沈)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如他的《南郊式》,修改、简化了皇帝的“郊祭”仪式,节约开支,减轻了人民负担。他也曾学医、行医,成功地救治过重病病人,并著有医书《别次伤寒》等;沈括还多次到宋辽边境巡视,根据边界政治、地理形势制作立体地图模型进呈给宋神宗,以期皇帝能够对边境情势做到心中有数。在沈括的诸多科学工作中,他对计量的贡献引人注目,而这一点常为当代学者所忽略。日本著名数学史家三上义夫认为:“沈括这样的人物,在全世界数学史上找不到,唯有中国出了这样一个。我把沈括称作中国数学家的模范人物或理想人物,是很恰当的。”

——摘编自章梓良、邵红能《科学全才一沈括》


(1)根据材料,概括沈括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沈括身上体现的精神。
4 . 法律是一种不断完善的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圜也。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此之谓也。

——《礼记·经解》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

——《韩非子·有度》

材料二   法律始终把它的作者的世界图景包含在抽象的形式中,而每一历史的世界图景都包含一种政治——经济的倾向,这种倾向依据的不是这个人或那个人所想的事物,却依据的是事实上掌握政权并因之掌握立法的阶级所实际打算造成的事物。每一种法律都是由一个阶级以大多数的名义建立起来的。

——【德】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著,齐世荣等译《西方的没落》

材料三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2014.10.20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


(1)根据材料一概括儒、法两家在治国理念上的差异,结合所学指出其中哪一流派的主张更符合战国时期统治阶级的需要,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斯宾格勒关于法律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局限。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时间,并阐明其意义。
5 . 阅读下列图片资料,结合课本知识思考下列问题:

图一;周恩来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字仪式上

图二:1954年6月下旬,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

图三: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

图四:周恩来出席万隆亚非会议
(1)根据图一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什么样的外交方针?
(2)周恩来在会见印度总理时,双方一致同意以什么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
(3)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4)周恩来在万隆亚非会议上提出了什么方针?这一方针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万隆亚非会议对当时的中国外交起到了什么作用?
2022-04-13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霍林郭勒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陆贾(约公元前240-公元前170),汉初重要的政论家和思想家,一度“以客从高祖定天下”。公元前207年,刘邦率起义军进军咸阳,派陆贾等人前往游说秦将,“秦将果欲连和”。秦王朝被推翻以后,陆贾跟随刘邦参加楚汉战争,成为其重要谋士之一。西汉政权建立不久,陆贾两次受命出使南越,成功促使割据一方的南越地区首领赵佗臣服。吕后擅权时,陆贾“自度不能争之”,称病归家,后为丞相陈平划策,在推翻吕氏集团、拥立文帝上有功。陆贾认为“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主张给生产者以休养生息之机,同时要求“行仁义,法先圣”,“德治”与刑罚并用。他向高祖谏言:天下“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他为高祖所著的《新语》一书凡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而后来的董仲舒亦“相被服焉”。

——摘编自《史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陆贾作出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陆贾能够取得上述贡献的原因。
2022-03-31更新 | 264次组卷 | 5卷引用:内蒙古赤峰市赤峰二中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进行了一场变法。在政治上,李悝将无功而食禄者称为淫民,提出要“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世袭制度发起的挑战。经济上,李悝主要实行“尽地力”“平籴法”。简单说来,“尽地力”就是统一分配农民耕地,督促农民勤于耕作,增加生产。“平籴法”是国家在丰收时平价收购粮食储存,发生饥荒时又平价卖给农民,取有余以补不足,以防谷物甚贵而扰民,或甚贱而伤农。李悝汇集各国刑典,著成《法经》一书……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护变法,巩固封建法权。

——摘编自祝勇《变革者的咒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悝改革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李悝改革的作用。
2022-03-29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2022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试卷B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当选总统的一天,立即电袁。谓系暂时担承,仍虚位以待,请袁早定大计。袁答以国体尚待公决,不愿预闻临时政府之事。孙再去电,如由袁之力不劳战争而达成共和,总统必属于袁。袁转而质问伍廷芳以此次选举总统的用意,并争国民会议代表名额与召集权,及开会地点。伍谓选举总统与国民会议绝不相妨。唐绍仪单刀直入,诘伍以总统让袁,有何把握?孙明白回覆,如清帝退位,即推袁为总统。孙一意想由和平途径,使共和实现,袁定要确定总统能够到手,始赞成共和。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二 十年前革命的成功,就是民族主义成功。所以民族主义就是和民有的意思一样。革命成功以后,中国的土地和主权,已经由满清皇帝的手里夺回到中国人民的手里来了。但是,我们人民徒有政治上主权之名,没有政治上主权之实,还是不能治国。必须把政治上的主权,实在拿到人民手里来,才可以治国,才叫做民治。这个达到民治的道理,就叫做民权主义。

——摘编自孙中山《在桂林军政学七十六团体欢迎会的演说》(1921127日)


(1)据材料一,孙中山和袁世凯在由袁世凯担任总统、实行共和这一问题上有何分歧?这些分歧的“解决”有何后果?
(2)据材料二,在孙中山看来辛亥革命有何成败之处?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材料   罗亦农,湖南湘潭人。1919年只身到上海求学,到一家小报馆当校对,常到《新奇年》杂志社向陈独秀求教学问,为陈所喜。当中共上海小组准备培养干部,选送去苏俄留学生时,罗亦农等20余人入东方劳动大学学习,是当时留苏党团组织的领袖人物之一。1925年罗亦农归国,被中共中央指派任中央驻广东临时委员会委员,参与中共广东区委的领导,在省港大罢工等突发事件中,都表现出相当的工作能力。罗亦农后又参与组织上海工人或装起义。四一二政变发生后,被中央任命为江西省委书记,后再调湖北省委书记,主要布置“湖北省秋收暴动计划”。19279月,当选为政治局常委兼中央组织局主任,济身中央主要领导人之列。19284月,罗亦农在上海被捕并被杀害,年仅26岁。

——摘编自曹英著《红色档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罗亦农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革命经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罗亦农的革命活动进行评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材料   为解决军粮供应问题,汉武帝时期实行大规模的屯田。屯田始于元符四年(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后,在朔方以西至令居屯田,屯田官兵达五六万人。此后,随着战争的需要,上郡、朔方、河西走廊的敦煌、酒泉以至西域的轮台、渠犁、车师、楼兰等地皆有屯田,屯田官兵最多时达到六十万人之众。屯田制度解决了边地军队的军粮供应问题,使军队的作战能力得以保证,汉朝政府对西北边塞地区的控制能力大大加强。

——摘编自漆侠著《中国改革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汉武帝实施屯田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汉武帝实施屯田政策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