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宪政运动作为一种以人权保障、权力制约、宪法至上为基本特质的政治法律现象,首先在西欧产生,但它并不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凭空创造的。实际上,近代宪政运动既具有西方社会深刻的社会现实基础,也是自古希腊以来西方政治法律文明长期演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西方古代宪政文化要素在近代高度整合的结晶。近代西方宪政运动对古代宪政文化进行了功能转化和要素整合,从而实现了对古代宪政的历史性超越。

——摘编自刘旺洪、程乃胜《传统与现代:西方宪政运动生成的历史机理》

材料二   宪政民主虽然根植于西方文化的土壤,但作为人类社会政治现代化的文明成果,经过人类在20世纪的不懈努力,已成为世界政治的普遍现象。近代中国被强力纳入世界体系之后,“宪政民主”就循着“西体中用”的思路成为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的武器,并且逐渐上升为中国的“体”,成为中国政治发展的潮流和政治文化。从近代中国宪政民主政治发展的曲折历程来看,维新派和革命派都把它作为一剂救国良方。但在近代中国宪政运动的全过程中始终缺乏一股能切入社会并借以变革和改造社会的力量。

——摘编自周芳勤、王眠《近代中国宪政民主政治发展特点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宪政运动兴起与发展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西方相比,近代中国宪政运动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建立前10年,朱元璋就已经发布法令要求准确登记其控制地区的全部人户。1831年开始编撰黄册,并以此编定里甲制度。每110户为1里,摊丁粮多者10户为长,余下百户为10甲,每甲10户。每现年里长”带领十甲中的一甲应役,催征钱粮,勾摄公事,其他各甲则要完纳钱粮,但不承担那年职役。明大多数民户被分为4类,即:民户、军户、匠户和灶户。职业分籍,按户而不是按人,这就意味着一个家庭从事的行业世代继承,它可以确保军队补给与政府差役的完成,并且国家要求每一类户提供专门的服务。

——摘编自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

材料二   在中国收回关税主权的过程中,民众一直都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根据1902年订立的《马凯条约》,进口税则可在十年期满后予以修改,即1912年为修改税则之期。19142月,上海中华国货维持会民间组织曾通过《修改税则请愿书》,提出七点意见,要求增加进口税,提高海关监督职权。1919年巴黎会召开,在中国工商界等的坚决要求下,中国代表团向和会提出说帖,罗列七个希望条件,即废弃势力范围、裁撤外国邮局等七款。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期间,商界联合会致电北京政府表示,国际税法平等是全国商界的主张,“此次华府会议,请尊重民意,迅电我国代表,设法提出”。关税特别会议召开前后,围绕关税自主问题,中国国内掀起了多次国民示威运动,运动的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涉及到中国国内各阶级民众及海外们。

——摘编自姜萍《民众与北京政府收回关税主权活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基层治理的措施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北京政府收回关税主权的过程中民众发挥的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奉行法家思想的商鞅非常重视制度建设。在他的主持下,秦国进行了全面的军事制度改革。其主要内容包括:以郡县征兵制为主的兵役制度,将军事组织与行政组织合一,保障了兵源,加强了军权的集中,并规定地方官员负责地方军队的训练;由于征兵制是普遍征兵,秦国通过变法建立了完整的户籍制度,按户籍征兵,对征兵对象、期限、年龄都作了规定;军队编制实行六级编制;军官任免制度化,军功爵制就是以功能授官原则的体现;等等。商鞅的军事改革使秦军战斗力空前强大,成为秦灭六国的重要条件。

——摘编自沈钰清《从商鞅变法看军事制度改革》

材料二   新政启动后,朝廷于1903年设立练兵处,管理全国练兵事宜。练兵处招揽了一大批回国的留日军校生,他们将日本的军事书籍大量翻译过来,并结合国内的情况,制定并发布了一系列练兵的政策文件。其中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建立了完整的军事学堂体系。练兵处在参考日本体制的基础上,设立了四级学堂体制;陆军小学堂、陆军中学堂、陆军兵官学堂、陆军大学堂;制定了新军的营制衔章。新政启动之初,朝廷募练常备军、续备军、巡警军。常备军的编制和日本陆军师团基本一致,还规定了陆军番号统一编列等;颁布了一系列军事建设的规章制度,详细规定了官制、服制、礼节、旗式等,逐步完善了新军制度。还以“日操”代替“德操”。在改用“日操”的同时,新军中最精锐的部队也开始装备日械。

——摘编自马雷《清末军事改革中的“师日”因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军事改革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末新政中的军事改革。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9年,在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上特别提出了关于红军文化教育问题。1932年人民委员会发布关于《政府工作人员要加紧学习》的命令,专门对政府人员的识字问题作出规定,设立识字班,所有的委员会和工作人员都要强迫识字。“无论哪一政府人员,如故意忽视学习工作,敷衍了事者,以怠工论”。为了配合识字运动,中央苏区和地方政府还组织编印了一系列通俗读物。如介绍“红军的任务”“共产党的任务”“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内容的《红色战士读本》。

材料二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为了对付敌人的“扫荡”和“袭击”,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干部学校实行军事编制,并配有武器。平时集中上课,战时分散作群众工作或参加战斗。针对日军“大自首”屠杀运动,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大规模的“军民誓约”运动和儿童的“五不”运动。根据地的冬学、民校识字运动首先讲授誓词,同时把抗日英雄故事“狼牙山五壮士”“民族英雄之母马老太太”等用图片、大鼓、故事、诗歌等形式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做到家喻户晓。

——以上材料摘编自王炳照、郭加齐等主编《简明中国教育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区为推进识字运动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根据地教育斗争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一、二,归纳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教育措施所体现出的执政智慧。
2022-12-04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顶效开发区顶兴学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以“文、行、忠、信”教育学生,孔子在《论语》中直接提及“信”的言论就有35次,仅次于仁、礼、知(智)、道、学、德等6个概念。孔子认为,不仅在人与人交往上应当诚实守信,在研究学问方面,也应当以诚信处之。在孔子看来,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应该讲诚守信,然后才能立足于社会,若无诚不信,就难以为人们所认同,为社会所容纳。孔子认为,人民对政府的信任最为重要,并把“民信之”看得比“足食”“足兵”更重要。“上好信,则民英敢不用情”,统治者“敬事而信”,“得道者多助”的良好局面才能形成,国家安全才能得到保障。

——摘编自陈发初《论孔子的诚信思想》

材料二   作为理学集大成者的朱熹在前人的基础上对“诚”作了概括性的总结,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他把“诫”之“真实无妄”提升为“天理”“天道”,以“不诚无物”“真实无妄”为“天理之本然”,人事之当然实实在在地呈现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面前。朱子在《中庸章句》中强调“诚”是道德修养的首要前提,是安身立命的基本要求,是“诚身之本”。朱子充分阐述了“诚意”和“致知”的关系,认为二者是“相资”“相应”的,欲诚其意先致其知,致知而后意诚。他认为,探究“诚意”应与“致知”相联系,必须在“致知”上下功夫。朱子认为,学习是可以把“气质之性”转变为“天命之性”的,即可以把“不诚”转变为“诚”。

——摘编自李建军《试析宋代理学的诚信伦理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对儒家诚信伦理思想的看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熹对儒家诚信伦理思想的新发展,并综合材料一、二简析儒家诚信伦理思想的历史价值。
2022-11-25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詹天佑之所以选中报考耶鲁大学的理工学院学习铁路工程专业,这自然是由于他一直热爱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数学、测绘等科,并且成绩特别优异。在他所敬爱的诺索布夫人的鼓励下,早就有报考耶鲁学习理工科的理想与愿望,想学成以后以科学报国。同时,他选中铁路建造作为自己未来一生的事业,则显然受到了西方正盛极一时的以铁路起飞带动经济起飞的理论,以及他所亲见的美国铁路的迅速发展与巨大作用这一经济现实的影响。回国后,为振兴铁路事业,和同行一起成立中华工程师会,对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和推动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突出作用。对青年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詹天佑也倾注了大量心血,是中华铁路第一人。

——据经盛鸿《詹天佑评传》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詹天佑学习铁路工程专业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詹天佑对我国铁路事业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2022-11-19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学者梳理的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家安全思想:

时期国家安全思想
建党到建国的28年间军事革命是党的国家安全思想的核心
从建国到改革开放以军事建设为核心的国家安全思想,强调军事安全和政治安全,经济
建设服务于军事安全
从改革开放到十八大核心是发展,经济建设成为国家安全的基础

——据肖晞等《中国共产党百年国家安全思想发展析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党在某一历史时期的国家安全思想为主题,自拟论题,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2-11-19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的主要城市

主要城市

概况

京口(今江苏镇江)、吴江、绍兴

兼有纺织业和商业

平江(今江苏苏州)和成都

纺织业十分发达,又是地区商业都会

泉州、广州

当时主要的对外贸易中心

景德镇和河北曲阳、河南临汝

主要陶瓷产地

邢台、彭城(今江苏徐州)

主要冶铁中心

陵井监(今四川仁寿)

主要产盐地

鄂州(今湖北武昌)

真州(今江苏仪征)

“盖川、广、襄、淮、浙贸迁之会”

两淮、江浙诸路的主要货物集散地,商税收入之多“不可思议”

材料二   宋朝对人民生活的若干必需品,如盐、茶、酒、矾、香、醋等,实行征榷制度,即由政府专卖。官府对上述物品的征榷形式不同。有的是交给民户生产,由国家预先贷给生产者一定的本钱,全部产品归国家收购,再由国家销售,或由经榷货务同意的商人销售,如茶、大部分盐、矾等;有的是由国家控制部分产品的销售。农产品不在征榷之中。农产品主要包括粮食、茶叶、蔬菜、水果等,以及部分布帛或丝和麻。不同农产品流向城市的方式有所不同。粮食和布帛在农产品中所占的比重最大,且产地分散。农户大都将多余的粮食运到附近的墟市或镇市上出售或在行铺交换其他物品,行铺汇集到一定数量后再贩运到邻近城市乃至地区性经济中心城市,有相当一部分粮食(主要是米)还要由东南地区等主产地远途贩运到首都。多余的布帛也多在墟市或镇市上出售或交换。多余的丝、麻则被农户拿到镇市上卖给机户,或由商贩收购后卖给机户;机户织成布帛后再由商人收购贩运到城市。而茶叶和水果等往往集中于特定的地区,由商人贩运到全国各地销售。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中国全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城市的主要类型。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工商业发展的原因。
2022-11-18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统一全国以后,农业生产开始恢复,到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发展到高峰农业生产的发展使粮价越来越便宜。开元十三年(725年),“东都斗米十五钱,青(州)、齐(州)五钱,栗三钱”。此后直到天宝末年,物价长期稳定。随着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唐前期的户口数逐渐上升。唐高祖武德年间,全国有户200余万,贞观初年增加到300万。神龙元年(705年)全国有户615万多,人口3714万。天宝十四年(755年),全国户数增至891万多,人口5291万多。这一数字是唐代人口统计数的最高值。经过劳动人民一百多年的艰苦奋斗,耕地面积也大幅度增加,据估计,天宝时实有耕地面积约在800万顷至850万顷之间,略高于西汉时的最高垦田面积。

——摘编自陈秀平、欧阳庆芳《隋唐时期农业立法及农业发展状况浅析》

材料二 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土地的开垦,宋太祖到宋真宗之间约40年的时间里,新垦土地增长了1倍,达到了约3498万公顷。“土狭人稠,田无不耕”“虽晓确之地,耕耨殆尽”。宋代法律对土地的保护日趋完善规定:“满五年,田主无自陈者,给佃者为永业。”土地的大量开垦和土地权属的确定,为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北宋神宗时期的王安石变法颁行了《农田水利法》,鼓励百姓开垦土地、兴修水利,修复了一些汉唐以来所废弃的陂塘、堤堰、沟渔,农田产量大大提高,农业经济一度繁盛。宋代农耕技术的提高和农具的改进也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农业发展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倾向和人口的增长。

——摘编自杨楚昕《宋代农业经济繁荣的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促进唐宋农业发展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农业发展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农业在中国古代的社会地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儒学继承了商周时期的民本思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希望统治者实行仁德之治,善待、关爱民众。同时,他主张富民、惠民,提倡“仁者爱人”说。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继承了孔子的理论,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观点。和谐思想是儒家思想中又一个核心理念。孔子提出“身”“家”“国”相统一的和谐关系,即“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通过修身、齐家、治国的顺序,达到“天下平”的目的。孟子主张“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强调了和谐理念中的善治和秩序良好。荀子积极倡导公平正义的社会风气、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其政治和谐思想的核心是“隆礼重法”,他把“和齐百姓”、人民安居乐业视为治国安邦的重要基础。

——摘编自李森《论先秦儒家政治哲学中的和谐发展思想》

材料二   刘邦统一天下后,国家残破、经济凋零,内有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控制着大片土地和大量人口,外有北方强敌匈奴伺机骚扰。这种局面决定了刘邦在建国之初,既不能用法家思想治国,又不能用儒家思想安邦,只能选择黄老之术。汉武帝即位之日,正是西汉国力雄厚之时,汉武帝好大喜功的个性,加上国力允许的客观条件,决定了他对内巩固和强化中央集权政体,对外勤用兵,征讨匈奴以除边患,同时开疆拓土。为了施展他的雄才大略,国家必须从多方面转轨变型,而这就需要一个权威的思想作为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其政治任务服务。黄老之术“出世”的性质和“无为”的取向,与其政治抱负处处相左,于是他必然要以新的思想取而代之。

——摘编自樊海永《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原因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儒学的核心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汉统治思想的变化及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