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因而。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而且是最深层的基础。一方面,先秦时期文化认同意识已经形成,另一方面。先秦时期开始有“南蛮”的叫法,是中原民族对南方(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民族的称呼,主要是针对楚国。

——摘自《百度文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从“文化认同”的角度分析在当时有“南蛮"这一说法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秦汉以来,中央政府对于边疆少数族地区的统治不断深入。此后,自东汉一直到清朝,比郡属国制、羁縻府州、土司制等仍是处理中央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之间关系的重要形式。由此可见,文化差异性对中央与地方关系具有显著的影响。元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宣慰司、土知府等级各极政府机关,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明朝时四川和贵州发生土司叛乱,叛乱前后持续17年。波及川黔云桂四省,死伤百余万。明清时期在西南地区陆续撤销土司,改由有一定任期、期满调任的流官治理。

——摘自《百度文库》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对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羁縻政策的共同原因。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土司”制度的利弊,并指出明清时期实行“改土归流”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