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成祖朱棣“锐意通四夷”,是为了“宣德化而柔远人”,与亚非各国建立友好关系。在外交礼仪上践行“厚往薄来”,朱棣亲自定夺“今后朝贡者,悉依品级赐,虽加厚不为过也”,对于各国贡物并无太多要求,赏赐物品的种类与数量由皇帝决定,且质量和数量远超贡物数倍。

——摘编自李新烽《郑和下西洋与当代中国对非洲政策比较》

材料二   1955年亚非万隆会议上中方代表与非洲部分国家代表有了直接且实质性的接触。60年代中非关系快速发展,中国在提出“对外经济援助的八项原则”的同时援助坦赞铁路的修建。70年代非洲国家为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作出很大贡献。随着中非合作论坛的建立与机制化成效的推进,中非关系获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快速发展。

——摘编自刘鸿武、林晨《中非关系70年与中国外交的成长》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中非交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建国后中非关系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非关系发展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金牛山遗址位于辽宁省营口大石桥市永安镇西田屯村金牛山,金牛山遗址发现于1974年,该遗址不仅出土了“金牛山人”化石,还发现丰富哺乳动物化石、人类使用的打制石器、人类居住面和人类用火的遗迹,是距今20多万年前东北地区最早的古人类居住遗址。

金牛山人是一个2022岁的青年女性个体。人类表现出进步性和原始性混合的特征,属于古老型智人,铀系测年为距今约26万年。遗址还发现有灰堆、用火遗迹、大量哺乳动物化石、200件石制品等。金牛山遗址发现的古人类化石以及丰富的文化遗存,为探讨早期人类适应东亚大陆北部地区更新世环境,不断发展演化的历史进程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新证据。

——辽宁省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系、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

材料二   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实行兵民分治,北京(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大名城)等路都元帅府成为单纯的军事机构,忽必烈起用宣抚司、宣慰司、行省作为中央派驻东北的监督和控制机构。

元世祖朝前期东北地区北京等宣慰司(宣抚司)与北京行省迭兴迭废。另一方面,元廷在考虑东北地区统治机构的建置时既要兼顾东北蒙古诸王贵族的利益又要对他们进行必要的监督和控制,这也是元世祖在附会汉法、加强中央集权以及建立东北地方统治秩序时所要面临的主要矛盾。

1287年辽阳行省的正式建立既是在行省逐渐成为地方最高统治机构的大背景下完成的。……以平定东道诸王之乱为契机,元廷削弱了东道诸王的势力,加强了对东北的政治军事统治,辽阳行省开始成为元廷统治东北的主要力量。

——薛磊《元代辽阳行省刍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金牛山遗址属于中国哪一时代遗址并指出该阶段人类文明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地方管理的措施及影响。
2023-12-08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区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的官学和私学都有空前的发展,学校教育制度初具规模。官学分中央官学(太学)和地方官学两大类。太学以儒家经典为教材,教学方法已由个别口授的问答法教学变为大班上课。汉代私学十分兴盛,主要是受国家“以经术取士”政策的影响。“独尊儒术”以后,儒学成了仕途晋身的阶梯,一时出现了“学校学儒经,官吏皆儒生”的社会现象。

——摘编自史习江《中国古代的教育》

材料二   中国面临数千年来未有的变局,1862年,清廷为了训练通晓西文的人才,开办了京师同文馆;1867年,又设立马尾船政学堂;1869年在上海的江南制造局训练工学人才。嗣后,又在各处设立军事学校及专业学校,目的则在“师夷长技以制夷”。1874年,唐廷枢、徐寿等人创办的格致书院,其考试包括天文、算学、医学、制造、化学、兵器与地质等,范围已经不限于学习西方技艺。1912年,蔡元培创立新学制,大学有文、法、理、工、医、农六个学院。

——摘编自许倬云《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教育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民初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原因及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乡制废除,没有对应乡的组织,里制在理论上非常适合乡村治理,但是北宋人口增长非常 快,截止1053年与开国相比增加到4.3倍,所以最后的细化方案是废里而行都保,熙宁六年全国推行保甲法,相对于乡里制,都保制在乡村细化管理中无疑是一种跨越式发展。

——摘编自廖寅、杜洋洋《走向细化:宋代的乡村组织与乡村治理》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以县为单位进行地方自治,要求“行使直接民权之知识与方法,训练全国人民”,但是却没有明确赋予县自治的权力.面对乡村社会普遍危机,农民处境恶化,国民党内部高层为维护其统治,积极倡导农村合作运动,合作社广泛建立,对于当时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也能够熏陶农民平等、自愿的道德观念,但并没有真正解决农村的社会问题。

——摘编自张健《中国社会历史变迁中的乡村治理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乡村治理走向细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乡村治理采取的方式并简要评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人民生产奖励条例》,通过行政手段,打破原来大部分以血缘为纽带的互助关系,以村、乡行政区为单位,以地缘关系为基础,各种形式的“劳动互助社”“义务耕田队”“妇女生产组”“儿童杂务队”等劳动互助组织迅速成立起来。'督冀鲁豫边区在劳动竞赛中,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的差异,互助合作社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形成了以团体为基本单元的竞赛活动。19413月至1942年,在王震的率领下,三五九旅分四批进驻南泥湾,克服千难万险,开创了壮阔的“陕北好江南”,谱写了彪炳史册的佳话。劳动竞赛活动在各行各业普遍开展,陕甘宁边区的“赵占魁运动”、太行边区的“甄荣典运动”、晋绥边区的“张秋风运动”等,无不是南泥湾精神的生动体现。

——摘编自欧阳恩良、王建超《中国共产党领导劳动竞赛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战争时期劳动竞赛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日战争时期劳动竞赛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唐时期因“关中三面距险……雍州山原皆从西北来,西北最多,羌虏据之”,“边陲之戍,用保封疆”,故而西北边疆历来是国家治理的重心。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唐代以各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以西北边疆地区民族首领为都督、刺史,完善了边疆治理体系;为解决戍边部队的军资粮秣,“凡边防镇守,转运不给,则设屯田,以益军储”。虽然汉唐时期对边疆“其地不可耕而食,其民不可臣而畜”看法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但汲取边疆资源以补国用的传统促使中原王朝与西北诸族广开互市,带动了西北边疆地区经济发展,史载当地“禾菽弥望”,“众庶富乐,编户安业”。

——节编自黎镜明《汉唐西北边疆治理刍议》

材料二   1871年俄国占领伊犁并意图进一步吞并新疆。左宗棠在1877年《遵旨统筹全局折》中,一方面强调新疆为防卫蒙古诸部以及陕、甘地区的战略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注重欧洲的国际形势,“虑俄之蚕食其地,于英有所不利,俄方争土耳其,与英相持,我收复旧疆,兵以义动,彼将何以难之?”1879年之后,中俄在新疆问题上主要通过外交途径进行交涉。1884年新疆设立行省,从根本上改变了藩属体系下“分而治之”的行政体制,更便于清廷直接参与新疆地方事务管理。1901年清末新政之后,满洲大臣提出“化除满汉畛域、各族混成一体”,西北边疆逐渐形成与内地行省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节编自李阿慧《“西北藩属”与“东方问题”》

材料三   新中国确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之一,为实现政治安边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建国之初组建了“劳武结合”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赓续了汉唐治理西北边疆注重实用、认可多元、与时俱进的传统。兵团成立初期,新疆经济以农牧业为主体,时至今日,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提出,新疆作为“一带一路”核心区的地位逐步明晰,新疆在对外开放格局中由“末梢”转为“前沿”。

——黎镜明《汉唐西北边疆治理当议》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到晚清时期政府对西北边疆治理的主要认识,并说明这一时期西北边疆治理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新中国成立后西北边疆治理的变化。
2023-02-03更新 | 416次组卷 | 3卷引用:2022年辽宁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穆斯林的向东扩张,阿拉伯人建立起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阿拔斯王朝初期,哈里发大权独揽,各行省听命于中央.在帝国政府中,外族虽可参与,但穆斯林与异教徒之间地位仍有较大差异.阿拉伯人不仅大力经营东方商道,从唐朝引进大宗商品及火器、造纸技术,而且大量吸收各地文化,翻译和保存了很多古代文献。王朝后期,帝国采用了选募士兵的方法,使突厥军人势力渐渐崛起.突厥将军跋扈,任意拥废君王,哈里发如同傀儡,各省总督也纷纷割据自立。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

材料二   唐朝建立后,立即着手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在魏晋以来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上,唐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羁縻政策的推行,推动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巩固。随着对外关系的发展,唐政府也吸纳了不少外国人供职,外来宗教也大量涌入中国,但受尊崇的仍是道教和佛教,唐玄宗喜立边功,用募兵制取代府兵制,使得边防重镇军事实力迅速增强。安史之乱后,为弥补财政亏空,唐朝对税收体制做出重大调整,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唐中央的经济力量。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拔斯王朝与唐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2023-01-29更新 | 502次组卷 | 12卷引用:2022年辽宁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源是鸦片战争时期爱国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思想显示了中国传统爱国主义的新的历史内容。首先,面对着清王朝当权派对外一味妥协迁就,而内部则腐败不堪的状况,魏源强调不改革就不能抵制外来侵略,根绝烟毒泛滥,他在漕运、盐政、水利等具体经济领域里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次,魏源编写《海国图志》并提出了著名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他把是否学习西方国家的“长技”,提高到能否战胜外国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的高度来认识。最后,人民群众和清王朝统治集团对侵略势力的不同态度,使他看到人民群众反侵略的力量,从这种认识出发,他还进一步提出人民群众是决定国家存亡的力量的思想。

——摘编自唐凯麟《湖湘学术开生面,睁眼世界第一人——试析魏源的爱国主义思想》

材料二   海防之道,莫要于知夷情也。知夷情则强弱之势审,而胜败之机决矣;不知夷情则事事乘错,变每出意之外矣。故知夷情与不知夷情,利害之相悬奚啻天渊哉!夷情备采者,采清人魏默深《海国图志》中所辑。其余海外各国之夷情,未有此书之详尽也。因译以刊行,任边疆之责者,熟读之得其情,则战能挫其锐,攻以制其命。国势一张,折冲万里,虽有桀骜之盗,彼恶能惩其伎俩哉!

——摘编自[日]大槻祯《重译<海国图志>叙》(1854年)


(1)据材料一,概括魏源爱国主义思想的“新”内容,并结合所学加以评析。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者重译《海国图志》的动机及时代背景。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末以前,所谓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太尉掌管武事,时设时废。《汉书》往往每逢大事,辄载:“事下丞相、御史。”唐代的行政中枢又有了很大的变化。“若论其实,侍中、中书令在唐方为真宰相,余以他官参掌者无定员,但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平章事,知政事、参知机务、参与政事及平章军国重事之名者,并为宰相",即宰相的构成愈加复杂,中枢权力更加分化。

——摘编自施建雄《王鸣盛论汉唐之际政治制度的得失》

材料二   通过这一调整,朱元璋大大地提升了皇帝的权力,致力于实现其所谓的“上下相维,大小相制,防耳目之壅蔽,谨威福之下移,则无权臣之患”的构想,然而改革的弊端也立时显现。据史料记载,自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前后八日间,内外诸司送到皇宫里的奏章,共有1160件,共计3291件事。大小事务都要汇集到皇帝那里作出最后决断,对皇帝的个人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摘编自李子龙《虽无宰相之名 实有赞襄之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汉代相比,唐代宰相制度的变化,并对其进行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元璋对宰相制度所采取的措施及其产生的消极影响。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前期各民族分布及对边疆的管辖图


——据《普通高中历史地图册·中外历史纲要(上)》(星球地图出版社)

材料二 隋唐制度广博纷复,魏晋南北朝民族互动与竞争为“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注入 “塞外野蛮精悍之血”。唐朝统治者吸取战争、分裂给各族人民造成极大损伤的教训和汉代以来和亲、互市、册封、招抚等民族政策的经验,推行儒家“仁政”思想。如唐太宗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逐渐形成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当然,唐与周边各民族军事力量强弱对比,以及少数民族的发展格局,是影响唐代民族政策的重要因素。如唐太宗在征服东突厥和漠北铁勒诸部归降的形势下设置羁縻府州。唐前期共设六大都护府统领边疆少数民族事务,主要是通过羁縻府州来进行的。但羁縻府州是以唐整体实力强盛为基础的,其作用有限。

——摘编自李鸿宾《唐代的民族交融与政治发展》、杨华双《唐朝开明民族政策述略》


(1)请提取材料一图中关于唐代民族关系的重要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代制定民族政策的依据。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代推行的民族政策产生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