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孔子将西周礼乐教化的伦理内容扩大到人伦关系的各个方面,提出有教无类的全民教育思想;将西周以来礼乐演变的主流由礼乐政治化转向为礼乐的伦理化。在礼乐的长期潜移默化下,将社会所赋予的这种人之应然言行内化为道德伦理的自觉意识乃至伦理习性的自然养成;最终达成浑然一体的人之本然的道德伦理情感的

——摘编自闫春新《<论语>礼乐思想新探》

材料二   儒法两家思想都有不足,只有儒法融合发展,才能克服彼此缺陷。如果没有法家,儒家不能完成结构化和组织化,无法实现对基层社会的动员,无法在大争之世自我强化。但如果没有儒家,法家将变成僵化的制度,其威权体系只是完全标准化、垂直化、同质化的执行体系,而儒家则有灵活、包容性的调节空间。经过秦朝速亡的教训,汉初实行黄老思想,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法融合改造,提出德法并用、德主刑辅的治国策略,礼法文明开始取代礼乐文明占主导地位。

——摘编自潘岳《战国与希腊:中西方的文化隔阂源于哪里?》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所倡导的礼乐制度的内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礼法文明取代礼乐文明的原因及礼法文明形成的积极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87年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动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第二阶段体制接轨,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第三阶段抓住机遇,中国开始改变世界。

材料二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是2017年我国重要的主场外交活动。“一带一路”是中国首倡,但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曲”,而是各国共同参与的“交响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让世界进入中国”的主要举措和“中国开始改变世界”的表现。
(2)结合材料一、二,请你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谈谈“一带一路”建设的现实意义。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7年, 为解决财政危机,南京国民政府进行了多次财政改革,整领烟酒税放即为其中一项。财政部极力推进财政统一工作,将烟酒税、卷烟税以及印花税企部划分为国家税,牧归中央所有,地方各省只负责征收,所收科款全部上交中央。19275月,国民政府财政部颁布了《烟酒公卖暂行条例》,在各省设烟酒公卖局,办理各省烟酒公卖事务,划定区域,设主分局暨支找,开将《全国卷烟统税暂行章程》作为全国统一的征收依据。国民政府财政部亦制定了特种印花税税率,并于192781日,训令各省印花税处将洋酒、火酒等4项列为特种印花税的征收范围,今由各省烟酒税局移交给各该省的印花税处经征。1934年,全国财政会议通过(财政收支系统法》,将烟税和酒税分开征收,并都列入奢侈品一项,征收货物取缔税。

——摘编自齐丹《国民政府时期的烟酒税改革(1927-1937))


(1)根据材料,概括国民政府整顿烟酒税收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民政府整顿烟酒税收的影响。
2022-03-15更新 | 180次组卷 | 4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五校(贵阳民中贵阳九中贵州省实验中学贵阳二中贵阳八中)2022届高三下学期联考(四)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4 . 【基层社会治理】

材料一  古代中国的乡里制度从秦汉的乡亭里制到清代的保甲制度绵延不绝。就性质而言,乡里组织不属于王朝国家的正规官僚系统,但拥有国家赋予的控制基层社会的权力。由于中国的辽阔疆域和低水平的交通状况,乡里组织基本职能主要停留在税收和治安两个关键领域。形成了中央集权体制下,对基层社会的部分管理

——摘编自杨国安《“天高皇帝远”?古代基层社会如何治理》

材料二  传统乡村社会治理是一种整体性治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士绅精英与村民群体共同参与。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和科举制度等国家制度和宗族制度、乡规民约等乡村社会自我管理机制相结合,贯穿于乡村社会治理的过程之中。但乡村社会管理归根到底还是人治,正所谓“礼治有余而法治不足”。户籍、宗族制度带有专制与等级的色彩,乡村治理更多的依靠经验与传统。

——摘编自沈费伟《传统国家乡村治理的历史脉络与运作逻辑》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传统社会的乡村治理。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垦辟,较易开垦的荒地已经开垦耕种,乾隆时期鼓励农民进一步开垦边省和内地的山头地角及河滨溪畔。高产作物,特别是甘薯和玉米的普遍种植和推广,以致成为我国南北方广大劳动人民的主要食粮之一。康熙帝时任命新辅主持河务,历时六年,使黄河、淮河尽复故道,水患顿消。由于兴修了农田水利,并且采取了精耕细作,主要农作物的单位面积的产量有了明显的提高。清代前期棉花、烟草、茶树、甘蔗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这不仅丰富了人民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十八世纪是内地农村定期集市发展的起点,也是南北海运(重新)繁荣的起点。城市的商人行会的增多和信贷组织(最初的钱庄和山西的票号)的出现,表明贸易的性质和范围都有了改变。这种私营贸易的增长也表明了商人在政府控制的盐务税之外正在积累和投放资本,要知道盐业是那时商人集中投资的目标。欧洲市场对中国的茶、丝和瓷器的需求又进一步刺激了国内贸易的商业化。

——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


(1)根据材料一,分析清朝前中期农业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朝前中期商业繁荣发展的表现,并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态势。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63年制订了第二个科学技术规划《1963年至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即《十年规划》)。提出“自力更生,迎头赶上”,“全面安排,重点突出”的方针。规划安排重点科研项目374项,其中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急需项目333项,基础研究项目41项。在这里部署了导弹、原子弹、氢弹的研究试验,安排了人造卫星的研制,规划了农业、工业等各方面的最新科学技术的研究和运用。到1965年底,科研经费从1953年的0.56亿元增加到27.17亿元,占国民收入的1.96%,专门科研机构发展到1714个,人员已达12万人。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材料二   30年来,人类所取得的科技成果比过去2000年的总和还要多。今天的大学生到毕业的时候,他所学的知识有60~70%已经过时。20世纪前,人类从发明电到应用电,时隔282年,电磁波通信时隔26年,而到20世纪,集成电路仅仅用了7年的时间就得到应用,而激光器仅仅用了一年。最近几十年来,科学的发展越来越依赖多种学科的综合、渗透和交叉,用于解决科学发展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也导致了一系列新的跨学科的研究领域的出现,比如环境科学、信息科学、能源科学、材料科学、空间科学等等。全球性的信息网络,促进了各国的科研人员、科研机构、科研仪器、资料等基础设施的流动和信息共享,大幅度降低了研究成本,使得全球研究开发资源有了可以充分流动和利用的新的、巨大的空间,逐步地形成了一个全球的研究村。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已经成为一股世界性潮流,所以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因素,成为一个国家发达与否的主要因素。

——摘编自张宁《浅论当代科技发展特点及中国科技战略的选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科学研究的特点,并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代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呈现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此背景下中国发展科技战略的选择。
2022-03-06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州义龙新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同治初年(1862年),创巨痛深。曾国藩曾借洋将,渐知西人之长,创制造局以制器译书,设方言馆,创招商局,派出洋学生。文祥亦稍知时局,用客卿美人蒲安臣为大使,遍交泰西各国,变法之事,于是荜路开山矣……自甲午东事败后,朝野乃知旧法之不足恃,于是言变法者乃纷纷……渐知学堂为变法之本,而皇上频催办铁路、矿务、学堂之事,未几西后复收大权,皇上几被废,新政遂止。甲午一战,李鸿章在军事上“三十年所蓄所养所布画,烟消云散殆如昨梦”,而“李鸿章所办商务,亦无一成效可睹者”。

——摘编自1898年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反映的是梁启超对洋务运动的认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闭关自守五千年的古老大门,从此被英国的军舰打开,再不能复合。这是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从没有过的巨变,中国所面临的差不多全是中国一向自负的传统文化中没有的东西,不但军舰从来没有,连随着军舰大炮带进来的新思想、新观念也从来没有。中国固有的生活方式和固有的意识形态,开始受到强有力的冲击,在阵痛中,中国人选择扬弃、选择勇敢地面对……

——摘编自柏杨《中国人史纲》

材料二   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连载《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最早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指代汉族。1905年,他又在该报第6566号发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以汉族之义7次使用“中华民族”一词,成为自觉书写“中华民族”之史的先驱。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华民族观念得以真正传播。孙中山明确倡导应以“大熔炉”为特色的美利坚民族为榜样,积极建设“一大中华民族”。1938年,爱国藏族人士青攘呼图克赶赴重庆慰劳前线抗日将士,在《康藏民众代表慰劳前线将士书》中认同并支持“中华民族”共同体。现代“中华民族”一词的概念,在舆论的引导之下,因能简洁鲜明地体现与侵略者对立的国人之整体性、命运的共同性、生存发展的神圣感、团结合作的庄严性及对国内党派政治的互争局限之超越,最终成为不言而喻、广泛认同甚至难以动摇的神圣信念。

——摘编自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人民思想观念发生变化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华民族”观念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的历史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北抗日战场是全国开辟最早、坚持时间最长的抗日战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先后组建了义勇军、反日游击队、东北人民革命军,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东北抗日联军共11军。参加东北抗日联军的有工人、农民、学生、知识分子、官兵、地方官吏和绅士,还有遍布东北各地的绿林武装以及民间团体红枪会、大刀会等,其间涌现出了无数的抗日英雄:马占山、黄显声、杨靖宇等。1931年﹣1945年,为驱除日本帝国主义、实现国家独立,东北抗联将士们同日军展开了多次抗战,牵制了日军的大量部队,在艰难的环境中积极配合全国抗战,延缓了日军全面侵占中国的步伐,为获取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摘编自苏裴裴《东北抗日联军历史地位之再思考》

材料二   东北抗日联军是一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战、不怕牺牲的抗日革命军队。中共中央对东北抗日联军给予了很高的评价,194011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称赞其是“在冰天雪地与敌周旋多年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东北抗日联军在国家生死存亡、人民群众饱受欺辱之际,坚持党的领导,用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热情武装自己;在艰苦的环境及残暴的日军面前,坚韧不屈、百折不挠、前赴后继,勇赴国难,用鲜血和生命谱写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东北抗联精神。这种精神成为东北抗日民众英勇作战、忠贞报国的伟大精神动力,成为激励全国人民顽强奋战抗击日军的宝贵精神财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中不可磨灭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王维康《东北抗联精神及其时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东北抗日联军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北抗日联军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北抗联精神的内涵。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时期的长久统一为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秦、汉政府鼓励农民垦荒,调动了农民开发土地的积极性,而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也使更大面积的土地开发成为可能。土壤耕作技术、水利灌溉技术、作物栽培技术、蚕桑培育技术都比前代有了明显的提高。此外,黄河流域出现了水稻的种植,麦、菽也在南方有了一定推广,单位粮食生产量较先秦时期也提高了3倍左右。黄河套区、河湟谷地、河西走廊、天山南部以及长江中下游等地区逐渐成为新的粮食产区。

——摘编自王双怀《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

材料二   西晋末年,北方陷入了少数民族割据混战的局面,中原地区人民被迫四处流迁。而东晋的建立,为南迁百姓提供了一个庇护所。在南迁人民的影响下,南方农业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获得了较大的提高,使得南方自然条件的优越性得以体现。此外,麦、菽等北方农作物在南方大量种植,使江南地区由水稻一收转向稻麦双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长江流域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也日益提高。

——摘编自刘璐《试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农业快速发展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粮食产区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认识
2022-03-05更新 | 482次组卷 | 20卷引用: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都匀市第一中学新高考协作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