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65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 氐、 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虚, 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

材料二     魏晋以来, 内迁的各族与当地的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定居生活,他们不断向汉族人民学习……民族隔阂不断消解, 民族关系趋于缓和,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浪潮”的主要原因,这一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鲜卑拓跋部建立了什么政权? 该政权统治者为了顺应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进行了哪些改革? 简述其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2024-03-03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伊春市铁力市马永顺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材料二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16—18世纪,英国在西欧国家之间的角逐中崭露头角,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机器发明首先出现在新兴的棉纺织业部门。英国早年的棉纺织品质量低劣,产量有限,国内畅销的棉布几乎全部来自印度。为了抵制竞争,在毛纺织业者的要求下,1700年国会通过议案,严禁从印度等国进口棉布。这使国内棉布价格上涨,刺激了英国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棉纺织业的机器革命是从工具革新开始的。1733年,约翰·凯伊发明飞梭,提高了织布效率,诱发了棉纱生产的创新。1735年,英国技工约翰·怀特发明了一台包括自动纺筒和翼形纺锤的卷轴纺车,1737年这项发明获得专利。此后,各种纺纱机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马克思说这种纺车的发明标志着18世纪工业革命的开始。

——摘编自高德步《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   面对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看到了中国在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方面大大落后于西方,他们继承了鸦片战争时期“经世派”代表人物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并且极力把这一思想主张付诸实践。洋务运动的范围相当广泛,包括编练新式海军和陆军、制造枪炮船舰、建立外交机构、兴办近代工矿交通企业、设立学堂、派遣留学生等。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洋务派对西方国家认识的逐步加深,洋务运动的重点也发生了变化。大体说来,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运动以“自强”为主要目标,即主旨是适应战争和军事的需要,把重点放在训练新式军队和建设军事工业上。19世纪七八十年代,洋务派在继续“自强”活动的同时,又提出了“求富”的主张,强调兴办近代民用企业。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工业在古老的中国开了近代工业的先河。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玉米传入中国后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说明“工具革新”所带来的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并简析工业革命在社会生活方面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工业革命相比,近代中国工业化开端的不同之处,并简评其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

1066年诺曼征服后,英国的统治者大多来自法国,并在法国长期占有领地。两国间没有明确的国家政治边界,甚至英国连统一的民族语言都未形成。13371453年的百年战争,英国惨败。在英王爱德华一世鼓动下,“清除英吉利语言,会遭上帝的谴责”“英格兰应当是英格兰人的”之类的口号,迅速流传。战争结束后,市民阶层迫切要求建立统一的度量衡、规章制度、国内市场,需要依赖于王权的强大。另一方面,国王在财政上和政治上需要市民阶层的支持。于是,市民阶层与王权结成联盟,并在14551485年的玫瑰战争中,王权最终战胜了封建割据势力。

1533年,亨利八世制定并颁布《上诉法》,宣称“本英格兰为一主权国家,并一向为世界所承认,受一最高首脑国王之统治”,并通过托马斯·克伦威尔所实施的政府改革,使英国国王的宗主权最终变成了统一的政治权力,英国真正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摘编自陈昀岚等《从战争和改革的视角看英国民族国家形成的历程》

材料二   国际法的起源可追溯到1617世纪,和民族国家的兴起同时产生……日益明朗的“国界”意识、对土地性质的重新认识以及新君主们对世俗利益的强调,促使诸多学者不再偏执于世界国家的理想建构,而开始在“万民法”之外寻求一种适用于国家关系的“国际法”,通过建构相关规则制度,协调新兴国家间的权力分配。在上述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特别是以格劳秀斯为代表的学者的构筑下,近代国际法应运而生已是理所当然的了……伴随着殖民扩张,国际法中所包括的思想和价值被欧洲列强带到世界的其他地方。但中国等亚非国家非但没有成为国际法体系中正常的平等一员,反而随着主权被侵害不断沦为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

——摘编自何佳馨、李明倩《法律文明史》、周忠海《国际法史与国际法的发展》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促成14—16世纪英国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因素。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以来国际法产生的原因。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2年现代工业在我国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35.5……1952年我国许多重工业产品的人均产量,不仅远远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也落后于1950年的印度。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二   现代中国的农村改革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这次改革由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形成了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的广泛推行,使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深刻地改变了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

——摘编自张海荣《包产到户责任制的历史变迁》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状况。为此,党和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来改变这一状况?
(2)根据材料二、指出农村改革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措施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多边政党外交是指一国的执政党与他国政党或政党国际组织进行的国际交流、对话。下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多边政党外交议题的发展历程。

             阶段          概况
划分阵营,曲折发展

1949~1978年

1956年中共八大:来自56个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出席了我国党代会,大会的核心议题是社会主义与国家建设。
解放思想,转型发展

1978~2012年

1985年“维护世界和平座谈会”:中国与各国政党、专家学者就禁止军备赛、反对核武器等问题展开讨论交流。
2004年亚洲政党国际会议:确定了“亚洲地区安全与多边合作”“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政党建设与国家发展”三大议题并进行讨论。
创新模式,蓬勃发展

中共十八大以来

2013年起,中国共产党以“‘一带一路’+”模式,积极在沿线国家开展多边政党外交活动,“一带一路”与政治协商、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生态环境、气候变化等有机结合。

摘编自刘静柳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多边政党外交的议题变化及其启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多边政党外交议题的演变,并简析推动议题变化的原因。
2024-01-26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西北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人类商贸活动的范围、内容和形式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明朝中期起,……由于农业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很多地方的农业染上了商业色彩,农产品主要面向市场而并非自己消费,同时粮食商品化的趋势也日益明显。……许多重要商品的贸易,已不再局限于地方局部范围内的狭小市场,而是被长途贩运到很远的地方销售,乃至行销全国。……在国内贸易发展的基础上,海外贸易的需求日益强烈。欧洲在与中国的贸易中,无一例外地都处于贸易逆差之中。由于这种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因此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世界贸易示意图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明清时期商业贸易出现的新现象,并分析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中叶世界贸易格局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代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都重视边疆的治理。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在辽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大的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汉人,同属臣民。”清政府对豪古等少数民族的上层采用封爵、给俸,实施年班朝觐和联姻政策。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归纳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2024-01-16更新 | 51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交通与社会变迁”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条例清晰,表述成文)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8年,蒙藏委员会作为管理蒙、藏民族事务的最高行政机构在南京成立,规定蒙古改革各盟公署及土司,制定了兴办教育等政策。1934年,蒙古各地筹设独立司法机关,其管辖范围由当地情形决定,不受旗行政区域的限制,各司法机关参用蒙人任职,但须由国民党中央任命。经济上“厘定征收蒙古土地”,筹设蒙古贸易公司及畜牧产品工厂。此外还撰制各种浅显之宣传品,以阐明“蒙古民族为整个中华民族之一部,三民主义为蒙古民族唯一之救星”。1931年,国民政府为缓解边疆危机,迫于无奈颁布《蒙古盟旗组织法》,“盟”在法律上取得了与“省”平级的地位,自治程度提高,但实际上在管辖对象上采取“属人主义”的“双轨制”,汉人仍归省县管理。

——摘编自朱纲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民族政策研究—以内蒙古地区为例》

材料二   在中共中央的指示下,1947年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通过《内蒙古自治政府施政纲领》,规定自治政府是实行高度自治的区域性民主政府,以内蒙古各盟旗为自治区域,区域内各民族团结一致,推选乌兰布为自治政府主席。次年,内蒙古民主改革运动开展,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不两利”——“不斗、不分、不划阶级”和“牧工牧主两利”的政策,其中由牧主牧民自行议定的“新苏鲁克”制,废除了封建特权,重视人的平等,规定了牧工和牧民的权利义务。1950~1951年,成立包头市回民区、鄂伦春自治旗及重新划定农牧界限,并在蒙汉杂居之地暂时搁置“旗县分立、蒙汉合治”的争端。

——摘编自贾卓娅《内蒙古牧区民主改革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在内蒙古民族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比于南京国民政府初期,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实施的民族政策的进步之处,并简析其意义。
2024-01-11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六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112世纪,中国发生了波澜壮阔的文化转型,在广阔的领域引发转变。

概述举例
文学文学上“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文以载道”被提出,渗透着强烈的淑世精神如“羌管弄睛,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等宋词兴起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经学士风新变,疑经、新解,层出不穷,从章句训诂转向发明义理,返回到先秦的经典著作里探寻儒学思想的源头,所关注多为蒙养教育、族规家范、为官之道、佐天子而理国政等范仲淹据《易经》作《上执政书》:“‘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非知变者,其能久乎?”
史学史学评论高潮形成,道德原则成为史家品评的终极标准。官修到私撰转变,着力研究区域专门史,并更多强调“正统论”司马迁《资治通鉴》客观选择史料,考辨真伪,秉持“顺之则昌,叛之则亡”的道德之上原则

——摘编自【美】刘子健《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转向》

材料二   宋代形成了“内省”“精致”的“宋型文化”,新的文化模式经过沉淀和自我充实后,转而趋向稳定、内向,不仅没有导出“近代化”,而且新的意识形态凝结为一种顽固的文化类型,并从实际渗透到整个国家,宋代以后的中国文化知识在旧的基础上发生了新变化,这本身又称为传统的一部分,且其影响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期。

——摘编自张晓淮《两宋文化转型的新诠释—读刘子健〈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转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文化转型的主要表现,并简析其原因。
(2)结合材料一及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观点的理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