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703 道试题
1 . “创新”是推断国家不断发展的主要动力。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新政的推行,经济以日新月异的发生着向好的转变,但同时以巨额财政赤字刺激经济发展的方针为美国此后连年的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不断上升播下了种子,也在一定程度上为西方国家70年代开始的“滞胀”埋下了隐患。

——刘存宽《论罗斯福“新政”》

材料二   新世纪到来之际,我们已经创造了2000多万个新的就业岗位,出现了30多年来最快速的经济增长,失业率为30年来的最低水平,贫困率降到20年间最低点,出现了42年间第一次的连续的财政盈余。”

——克林顿总统在2000年1月的国情咨文

材料三   黄安年教授:“本世纪(指20世纪)有两位伟大的改革家,一位是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一位邓小平,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在社会主义国家。”


(1)结合所学,概括罗斯福推行新政的目的。根据材料一,指出罗斯福新政引发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克林顿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经济特征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他们两人“挽救”社会制度的措施有何相似之处?
2 . 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民主政权和民主制度建设进行不懈的探索,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熟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组织和宣传基层民主选举,有的抗日根据地成立了选举委员会和选举训练班,并印行了大量的小报和宣传品,仅晋察冀边区就出了各种报刊100余种,如息平的《大家选》,曲阳的《民选》,定县的《民主洪流》。另外,通过上千个村剧团、宣传队和歌咏队走村串街宣传,如戏剧《选村长》形象地告诉农民选上自己合意的人带来的好处。边区、县、区、乡或村都设有民意机关,老百姓尽可以对代表品头论足。根据地还创设了一些特殊的投票方式以适应识字不多或不识字的农民参加选举,如:画圈法、画杠法、画点法、投豆法等。事实证明,唯有扶助农工,才可以训练民众的能力,才能达到完全的民主。

——摘编自张鸣《中共抗日根据地的基础政权选举与文化的复归》

材料二   19496月,共产党及各民主人士相聚北京,就新中国的国号问题开展讨论。针对毛泽东提出的“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国号,清华大学教授张奚若说:“有‘人民’,就可以不要‘民主’,焉有‘人民’而不‘民主’哉?我看还是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好。”董必武解释说:“‘共和国’说明了我们的国体,人民在今天的中国是指工、农、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人。”927日下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新中国正式定名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

——摘编自秦立海《民主的追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抗日根据地选举活动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号中蕴含的政治信息。从上述中国共产党对政权和制度建设探索历程中,你有何认识?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在这个时候,谁就先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

——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材料二   英国“光荣革命”以后,内阁逐渐……成了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构。18世纪初,形成了国王不参加内阁会议,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主持内阁会议的惯例。1742年,沃尔波内阁的政策遭到议会反对,沃尔波辞职,创下了首相遭到议会反对时,应辞职向议会谢罪的惯例。1783-1784年,小皮特内阁遭到下院反对,内阁决定解散下院,提前进行议会选举,由新成立的下院决定内阁的去留。

——《世界史资料》

材料三   1832年6月7日,选举改革方案得到通过并经国王批准。主要包括选举权和议席分配两个方面。……56个人口不到2000人的选区被取消,31个有2000~4000人的选区各减少1个议员席位。余出的143个议席中,各大新兴工业城市得到65个。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是怎样“克服专制王权”的。

(2)材料二反映英国政治制度的一次主要创新是什么?其特点是什么?

(3)据材料三概括1832年改革后英国议会发生的主要变化。结合所学,指出这种变化对英国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你对英国的政治制度创新有何认识?

4 .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遣使来华,清朝皇帝的回信)尔国距中华过远,遣使远涉,良非易事;且来使于中国礼仪不能谙习,重劳唇舌,非所乐闻。天朝不宝远物,凡尔国奇巧之器,亦不视为珍异。尔国王其辑和尔人民,慎固尔疆土,无间远迩,朕实嘉之。嗣后毋庸遣使远来,徒烦跋涉。但能倾心效顺,不必岁时来朝始称向化也。俾尔永遵,故兹敕谕!

——《清仁宗实录》

材料二   以下是英国使臣给乾隆皇帝祝寿的“礼单"和中国回赠给英国的“礼单”。英国礼单:天体运行仪和望远镜;座钟一架;天体仪;地球仪;奇巧椅子一对(能随意转动);毛瑟枪、连珠枪、铜炮,榴弹炮数门;军舰模型;以及英国的土特产若干。中国礼单:珐琅、珍宝、玉器、漆器、花缎、画册、鼻烟壶、扇、签、普洱茶48团、茶膏9匣和各色食品等。

——摘编自《1793年乾隆英使觐见记》

材料三   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求其良且熟焉,亦无他深巧耳。……盖内地将弁兵丁虽不乏久历戎行之人,而皆睹面接仗。似此之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见面而接仗者,未之前闻。徐尝谓剿匪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是已。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奈何奈何!

——选自林则徐谪戍伊犁途中致友人的信函

(1)阅读材料一,指出在发展两国关系方面,中国皇帝回信与英方要求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2)材料二中“两张礼单”中的礼品有什么特点?从中可以看出中英两个国家有怎样的不同。
(3)根据材料三,指出林则徐的信关注到什么问题。以此为视角,结合学所阐述林则徐、魏源揭开“向西方学习以教亡图存”的序幕。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结盟政策的提出首先出于印度国家安全的需要。1958年12月9日,尼赫鲁在印度议会里说:“每个国家的外交政策,首先考虑的就是它自己的安全……安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人们通常认为安全是由军队保护的,那只是对了一部分。同样正确的是,安全可以通过政策来保护的。一项同其他国家友好的谨慎政策比任何其他东西更能保证国家的安全。”尼赫鲁认为“不结盟是根据我们最佳判断做出的唯一选择”,它能够保障印度的安全。因为不结盟能使对立的任何一方找不到攻击印度的理由,相反,对立的双方为争取中立的印度容易产生相互竞争,而这种“大国间的相互竞争是使印度免于遭受进攻的最有效保证”。

——《尼赫鲁执政时期印度对美国政策》

材料二   1961年印度出兵收复被葡萄牙(北约成员国)占领几百年的果阿,在印度付诸行动之前,美国国务院就劝道:“使用武力收复果阿,有损印度的形象,违背了其外交政策。”但同时,美国也没有维护其盟国葡萄牙,而是认为“北约的任何成员掺和此事,将使事态变得更加严峻,无益于解决问题”,主张与葡萄牙“划清界限”。印度用武力收复果阿之后,虽然引起美国国务院和媒体的谴责,但当印度对美国的态度表示愤怒时,美国就软下来,并解释这只是迫于国会和美国民众的压力。

——摘编自《在利益、理念与平衡间的选择——印度的不结盟原则与美国的印度政策(1947~1963)》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尼赫鲁时期印度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国际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美国在果阿事件中对北约盟国葡萄牙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葡萄牙的态度与印度当时的外交政策有何联系?

6 . 在学习古代东西方政治制度的时候,按照老师的要求分组进行有关古代东西方法律条文的收集。

第一小组收集的是中国秦朝《秦律》的部分条文,并作了相关整理:

“盗陟封,赎耐。”即私自移动田界,要判处耐罪,可赎。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盗”采别人桑叶不满一钱者,也要判处30天劳役。“夫盗千钱,妻所匿三百,可以论妻?妻智夫而匿之,当以三百论为;不智,为收。”大意是:如果丈夫偷钱一千元,妻子藏匿三百元,妻子应该怎样定罪?如果妻子知道丈夫偷钱而藏匿,当以偷钱三百元论处,如果不知道,不追究。

在《田律》《徭律》《仓律》《公律》《金布律》《关布律》等法律中,对劳动人民缴纳田税、赋税、服徭役以及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也都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制,违反者处以严厉的刑罚。

秦法对“宦大夫”等地主阶级,“隶臣妾”等被压迫阶级的身份、地位以及户籍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不得任意变更。

第二小组查找到是古代罗马的《十二铜表法》的部分条文。其中这样描述:

“期满,债务人不还债的,债权人得拘捕之,押其到长官前,申请执行”;“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如果手和棒子打断自由人的骨头,则应缴纳罚金三百阿司,如为奴隶,则为一百五十阿司。”

第三小组收集的是查士丁尼汇编的《民法大全》,他们从中看到了这样的一些条文:

任何人在缺席时不得被判罪。同样,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任何人不能仅因为思想而受惩罚。

判刑时必须始终考虑罪犯的年龄与涉世不深。父亲的罪名或所受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而任何一方不得被指定为另一方所犯罪行的继承人。拷问不得施加于14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拷问不应该完全听从原告的要求,而应本着合理与节制的原则。

第四小组收集《大明律》是明朝的主要法律,全书30卷460条,分为名例律、吏律、户律等七律。他们收集到的法律条文是这样的内容:《大明律》把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定为十恶”,凡犯十恶”之条者皆从重治罪,并且遇赦不赦。

各组利用收集的资料进行相关探讨,请你参与回答相关问题:


(1)根据第一小组、第二小组搜集的信息,请你说明《秦律》与《十二铜表法》内容上有哪些相同特点?
(2)你认为第三小组收集的《民法大全》的法律条文与《十二铜表法》相比,增添了哪些合理的内容(不得照抄原材料)?
(3)根据第四小组收集的材料,概括《大明律》部分条文反映出的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4)假如你参与了材料的收集,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收集来的历史资料?
2019-08-10更新 | 63次组卷 | 3卷引用:福建省三明一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复习历史试题
7 . 和谐社会是对某种以人为本的彼此合作宽容而没有冲突的社会形态的溢美称谓,也是人类社会一直竞逐不息的理想追求。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子曰“为仁(旧贵族)不富矣,为富(新地主和商人)不仁矣”。“赐(子贡,经商致富)不受命而货殖焉”。

材料二:我同盟会所主张者,有三民主义:一民族主义,二民权主义,三民生主义。今民族民权以达目的,惟民生问题尚待解决。   

——孙中山《在国民党成立大会上的演说》

材料三:(一)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含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二)民权主义……详言之,则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三)民生主义:……其最重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

——《国民党一大宣言》

材料四: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材料五: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闻,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1)从材料一看出孔子所处时代的社会经济变化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为解决民生问题提出了怎样的主张?其主张未能实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结合材料四和五谈谈与古代先哲和孙中山相比,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解决民生问题的主张有何显著不同?谈谈你对这种不同的认识。
2020-12-05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改革中国的主义,是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精神就是要建设一个极和平、极自由、极平等的国家,不但在政治上要谋民权的平等,而且在社会上要谋经济的平等。

——1919年间孙中山和戴季陶一次谈话

材料二: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超过了他的同事。……毛泽东认为,如果你对事物有所了解,你就能够并且应该照那样做,但是你的经验和你实践的结果,应该引导你对你所知道的东西加以再认识。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文精神取得大发展。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假马克思主义的破产和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在中国……一种贴近现实生活的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了……这种马克思主义既不同于“四人帮”的假马克思主义,又不同于学者书斋里的或理论中的马克思主义,它是活生生的,能够回答实际挑战,能够给老百姓带来福祉的现实马克思主义,现实马克思主义进一步走向人。

——夏学鉴讲座《中国人文精神的产生、发展及特征》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主要观点,指出他对中国革命的设想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
(3)材料三所说的“现实马克思主义”指的是什么?指出它的核心精神实质是什么?
(4)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三大思想理论的认识。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时期,各民族交融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华夷一体”局面逐渐形成。隋唐都是从鲜卑族建立的西魏、北周一脉相承而来,隋文帝希望所有的民众都能以仁义之礼相处。唐太宗认为,“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唐代采用册封、和亲、互市、通商、会盟等等温和的方式处理与四方民族的关系。文质、儒雅、自信的儒家思想文化及仪态万方的华夏礼仪文明吸引了少数民族政权纷纷遣使大唐,学习儒家经典和中华礼仪。

——摘编自冯敏《一体与多元:隋唐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全新发展》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反清革命初起时,针对反清革命志士的政治口号,蒙古王公“虽然知道这一口号的矛头是指向清朝统治的,但‘鞑虏’二字有着牵连蒙古的意味。”随着建国问题提上日程,革命派表示:“今后凡属蒙藏回疆同胞,在昔之受压制于一部者,皆得为国家之主体,皆得为共和国之主人翁,即皆取得国家之参政权”。1912212日,清帝洋仪在颁布的《退位诏书》中说:“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1939年,成吉思汗第30代孙、内蒙古伊克昭盟盟长沙克都尔札布明确提出,“蒙古是整个中率民族的一分子。”

——摘编自杨天宏《清帝逊位与五族共和》

材料三   1922年,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在长征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了中国少数民族的多样性,提出了民族团结的基本政策。1935年毛泽东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1939年,毛泽东指明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形成、民族文化和结构特点等问题,稍后提出“中华民族包括汉、满、蒙、回、藏、苗、瑶、番、黎、夷等几十个民族”。这些有关中华民族的思想和观点,与当前我们所认识的“中华民族”内涵基本一致。

——摘编自赵刚《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百年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逻辑》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时期“华夷一体”局面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革命派民族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形成的原因,并概括其内涵。
2023-11-18更新 | 103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10 . 20世纪30年代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各国经济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

材料一

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上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苏联工业化的主要成就,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罗斯福把赞同和反对的两派代表请到白宫开会,就条文(引者按:指《全国工业复兴法》)的措辞取得了协议。企业家们和他们在国会里的代言人之所以同意,是因为他们当中有些人认为,一切自由竞争都应该停止。正如琼斯﹣拉姆森机械公司当时的经理拉尔夫•弗兰德斯所说,他们“完全相信,要复兴和繁荣,就非限制竞争不可”。

(2)材料二中“要复兴和繁荣,就非限制竞争不可”在罗斯福新政在工业中有何体现?

材料三

1937年7月抗战爆发后……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的民族工业在战火中被迫大规模西迁,这一举动被称为中国工业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的“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这次内迁的工矿企业,基本上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骨干企业,它们带去了大批的机器设备和技术力量,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并带动了整个后方工矿业的发展,奠定了后方近代工业的基础,使大后方第一次建立了带有独立性的工业体系

——摘编自刘国武《抗战时期内迁民族工业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括抗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018-05-01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民版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二 专题七 第二节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测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