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历代政府都较为重视社会福利救济。中国古代的福利救济制度涉及生育、婚姻衣食、居处、生产、医疗、负葬、旅行……百姓生活的每个方面,只要确有困难均可由国家提供救助。中国古代的福利救济过分注重对社会上显而易见的鳏寡孤独残疾等典型的弱势成员的象征性救助,而不注重平常对社会上潜在的人数众多的一般贫困百姓的救助和铺导。

通过对老人的定期或不定期赏赐、供给,表现国家或君主“敬老爱老”的道德政治形象。国家并没有视弱势群体的福利和救济问题当作社会问题来解决,在解决扶贫助困问题时,没有采取整体解决社会问题的构思。唐代起初为佛教寺庙主持的“悲田养病坊”,后被国家“置使专知”并提供经费,变成官办的“养病坊”;宋代起初本白寺僧主持的帮助赤贫者安葬的事业,官府插手后变成“漏泽园”,置专官管理。

                                                                           ——摘编自范忠信《中国古代福利救济制度及其精神》

材料二   从社会保障制度的实践目标来看,英国济贫法是为防止流民动乱破坏稳定的政治统治;德国社会保险法是为防止工人运动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美国社会保障法是为解决世界性经济危机带来的矛盾。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基本的保障机制,在其价值理念选择上应该将人视为制度设计的中心,尤其现代公民更加关注个人的发展和自我实现,只关注生存安全的传统社会保障制度难以适应发展需要,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价值理念需要重新定位。在“泛政治化”现象的影响下,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必然会服务于政治需要,成为党派追逐政治目标的工具。设计者把社会保障制度视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从而导致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背离了人民的基本需求。效率、公平是社会保障制度设计者无法回避的难题,对于西方多数国家来说,社会保障制度设计更多的是倾向于效率多一些。

——摘编自卢成会、吴丽雨《西方社会保障制度价值理念演变及局限性审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福利救济制度的突出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社会保障制度价值理念的局限性。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古代福利救济制度和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历史经验。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钟表旅行记机械钟表最早出现于12世纪的意大利,主要服务于天主教国家和地区宗教活动仪式的开展。随着宗教文化的交流,钟表旅行到法国和瑞士等地。新大陆的发现和耶稣教会登陆东方,引发了钟表向美洲和亚洲的旅行。16世纪中期,钟表成为打开东方古老国家大门的钥匙。从钟表完成全世界旅行的那天开始,标准的、统一的世界时间就被构建了。

——摘编自刘小芳《从计时器到奢侈品》

材料二   钟表帝国瑞士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钟表帝国”,这与宗教改革有着密切的关联。宗教改革中的一些法令为钟表业的发展排除了劲敌首饰业,并将那些从事首饰业的工匠转化为钟表业的潜在技术人员。同时宗教改革发生后,受到宗教迫害的法国宗教难民等,又为瑞士钟表业的兴起提供了技术、资金、人才以及销售网络等资源,也使得宗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思想层面上促进了钟表工业的发展。在上层建筑领域,改革者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为钟表工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适宜的环境,同时缔造了一个钟表之城日内瓦,又对瑞士近代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宗教改革糅合了人才与科教研事业,推动瑞士钟表帝国的崛起,对瑞士近代的经济、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摘编自马丁《欧洲宗教改革与瑞士钟表业的崛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推动“钟表旅行”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宗教改革与瑞士钟表业发展的关系,并说明瑞士钟表业发展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表:近代中国人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洪秀全《原道觉世训》等“万姓同出一姓,一姓同出一祖”“所谓一本散为万殊,万殊总归一本”“予想夫天下凡间人民虽众,总为皇上帝所化所生,生于皇上帝,长亦皇上帝,一衣一食并赖皇上帝,皇上帝天下凡间大共之父也,死生祸福由其主宰,服食饮器皆其造成。”
康有为《大同书》“公侯继轨,乳臭承袭。投于寒门,不得高爵”“欲人道至于太平,享大同之乐,亦最为巨碍而不得不除之(压制)也”“大同之世,全地皆为自治,全地一切大政皆人民公议”“当大同之时,工厂既尽归公……厂主俨如古邦君。其分管各职之伯,其补助之亚、管数之府、记事之吏如大夫,其群管工之旅如士,其巡察之胥如下士,作役之徒如民,其议工之院如朝廷。”
孙中山《社会主义之派别与方法》等“人人不独亲其亲,人人不独子其子,是为大同世界;大同世界,即所谓天下为公,要使老者有所养,壮者有所用,幼者有所教”“夫苏维埃主义者,即孔子之所谓大同也”“国家社会主义,公有即为国有;国为民国,国有何异于民有?国家以所生之利,举便民之事,我民即共享其利”“国家为一大业主。”

——摘编自沈善洪、王凤贤著《中国伦理思想史》(下册)


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三人提出的“理想社会”有何异同,并简析中国“理想社会”实现的合理途径。
2023-05-08更新 | 467次组卷 | 7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第十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帝国

材料一 东征过程中,亚历山大为驱逐波斯铜币而发行带有个人风格的钱币。这种钱币以古希腊阿提卡币制为标准,正反面均有神的肖像,并以希腊语铭文“亚历山大”表明钱币所属,世界原本有多样的货币体系和类型,后来大多放弃了自己的钱币类型,开始仿造亚历山大型钱币。

上图是贵霜帝国时期的钱币。贵霜帝国存在于约1——3世纪中亚和南亚地区。图中钱币上的铭文是希腊语,人物是贵霜国王)。

材料二       当国家不断扩大,并开始统治大量人口之后,它们可以被称为帝国。

阿拉伯帝国简史                                                                 

       
7世纪
阿拉伯国家形成       
半岛基本统一
大规模向外扩张
8世纪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9——13世纪帝国被划分为若干行省,由哈里发任命的总督管理
在蒙古铁骑的进攻下灭亡

英帝国简史

16——17世纪初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建立东印度公司
17——18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确立君主立宪制
18——20世纪初工业革命通过《金本位制度法案》成为“日不落帝国”
20世纪初——20世纪中期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印度、南非等英属殖民地相继独立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亚历山大型钱币的历史影响。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比较阿拉伯帝国和英帝国兴衰历程的差异。
2023-05-08更新 | 593次组卷 | 1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一)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党史三对

甲申对1944年3月,郭沫若撰写的阐释明朝和大顺政权灭亡教训的文章《甲申三百年祭》发表。毛泽东看后表示赞赏,告诫全党同志要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同年11月,毛泽东致信郭沫若,“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你看到了什么错误缺点,希望随时示知。”
窑洞对1945年7月,黄炎培来到延安有感而发,希望中国共产党找出一条新路,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支配。毛泽东说:“我们已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赶考对1949年3月,中共中央前往北平时,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周恩来道:“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摘编自《遍数风流还看今朝(百年大党面对面12)》

材料二   百年党史,如何建设好我们的党,是命根子。毛泽东一生都心系党的建设这个命根子。从抗战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他关于党的命运的三次“对谈”,集中地说明了这一点。

——摘编自石仲泉《毛泽东关于党的命运的三次“对谈”及其时代意义》

材料三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功成名就时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创业初期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不容易,执掌政权后做到节俭内敛、敬终如始不容易,承平时期严以治吏、防腐戒奢不容易,重大变革关头顺乎潮流、顺应民心不容易。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

——据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2018年1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窑洞对”的背景,并说明新中国成立前后对“窑洞对”的实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党史三对”间的关系。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百年大党重温“党史三对”的原因及时代意义。
6 . 回顾历史,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国家和人民有不同的“愿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机器时代的愿景”

19世纪30年代,作家兼革命家弗洛拉·特里斯坦(18031844年)游历英国时写道:我对英国无产阶级有所了解后,再也不认为奴隶制是人类社会最悲惨的制度了。奴隶一辈子不愁没饭吃,生病会得到照料。而英国工人和雇主之间没有任何纽带,如果雇主不需要劳力,工人就会饿死。1836年,她写道:“很多人,包括我自己,觉得傅立叶的学说含糊不清。”弗洛拉告诉手工业工人协会的成员:“如果你们继续分裂下去,就会失去力量,就会倒下,被种种不幸踏得粉碎!”弗洛拉还请求议会的一位托利党议员把他的衣服借给她穿,让她可以在公众席上旁听议会演讲(当时议会不对妇女开放)。

——摘编自【英】理查德·埃文斯《竞逐权力:18151914

材料二   “新兴国家的愿景”

埃及的1952年革命推翻了以英帝国主义为靠山的法鲁克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1956年,纳赛尔正式当选为埃及共和国总统。1957年开始制定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他指出:“在我们致力于实现政治独立的同时,我们也为实现经济独立而努力。因为我们相信,没有经济独立的政治独立是没有价值的,而经济独立又使政治独立完全。”7月宣布苏伊士运河国有化,接着把外国的企业、银行、保险公司、商业机构和代理处都收归国有。此前纳赛尔还出席了1955年的万隆会议,在发言中强调“各国都有义务尊重别国的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

——编自马云《1952年的埃及革命与纳赛尔政权》


(1)根据材料一,概括弗洛拉的“愿景”,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愿景”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纳赛尔的“愿景”及其为实现愿景所采取的措施。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吾国古代之士,皆武士也,然亦有库、序、学、校以教之。士为低级之贵族,居于国中(即都城中),有统驭平民之权利,亦有执干戈以卫社稷之义务,……其时士皆有勇,国有戎事则奋身而起,不避危难,文、武人才初未尝界而为二也。自孔子殁,门弟子辗转相传,渐倾向于内心之修养而不以习武事为急,……故大部分人皆趋重于知识、能力之获得,盖战国时有才之平民皆得自呈其能于列国君、相,于是武士乃蜕化而为文士。然战国时,士不但不能废武事,其慷慨赴死之精神且有甚于春秋。彼辈自成一集团,不与文士混。以两集团之对立而有新名词出焉:文者谓之“儒”,武者谓之“侠”,儒重名誉,侠重义气。……古代文、武兼包之士至是分歧为二……儒侠对立,若分泾、渭,自战国以迄西汉殆历五百年。……及汉代统一既久,而游侠犹不驯难制,则惟有执而戮之耳,故景帝诛周庸,武帝族郭解,而侠遂衰;举贤良,立博士,而儒益盛。……范晔作史,不传游侠,知东汉而后遂无闻矣。

——摘编自(美)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   1213世纪,骑士的道德标准和生活方式变得文明起来。随着封建诸侯权力的强化,诸侯们能够在更大程度上维持领地的秩序;而更加安逸的生活也许会降低一个人的野蛮程度,骑士精神逐渐形成。一个骑士俘获另一个骑士后,不再给他戴上镣铐、投入地牢,直到家族和陪臣付钱赎回,相反,俘虏被待若上宾。12世纪中叶,任何体面的骑士都会给敌手一个穿盔戴甲的机会,然后再发动攻击。12世纪末,许多骑士不再承认他们为利益而战,他们仅仅为荣誉而战。12世纪对武士行为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来自一种对妇女在封建社会中的作用的新的强调。这部分由于教会的影响,部分由于新风行的骑士爱情。教会教导妇女要臣服于丈夫,但它一直倡导尊重妇女,对妇女要温文尔雅。然而,骑士爱情对中世纪社会的影响完全不同于教会。它的中心原则是,如果一个骑士献身于侍奉一位女士通常是有夫之妇对她百依百顺、爱慕备至,他就会最有效地赢得声誉。

——摘编自(美)布莱恩·蒂尔尼/西德尼·佩因特著《西欧中世纪史》第七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春秋到东汉“士”的主要变化,并分析造成这些变化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晚期骑士精神形成的原因,并概括骑士精神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
2023-05-01更新 | 312次组卷 | 6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考(一)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国工业化的起步阶段,国家建设的重点集中在东北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虽在全国各地都或多或少存在,但以河南、安徽、山东、河北等省最多,这些地方的外流农民受历史习惯和职业惯例影响,到东北找活干,挣点“外快”以弥补收入不足。在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带动下,国家提出了诸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办法:有计划地发展有销路的副业、手工业和农副产品的初步加工,植树造林,养鱼捕鱼,疏浚河道,修筑道路以及建设大型水利工程;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改良水土,改良耕作技术,提倡精耕细作;大力发展工业和城市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国民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赵入坤《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述论》

材料二   随着二战后英国农业科学的发展和农业效率的提升,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英国政府调整政策,从消极应付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发展到积极创造农村剩余劳动力,并把他们转移到第三产业。由国家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社会安全,这促进了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二战后初期的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较好地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摘编自李世安《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相比,二战后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作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注:1500165016501700年西班牙这两个序列并不是严格可比的,因为它们分别基于两个不同的基数。不过,我们认为可以像图中那样将它们准确地拼接起来。

——据【美】道格拉斯·诺斯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

(1)17世纪,荷兰、英国、法国和西班牙是欧洲四个主要的相互竞争的国家。上述材料能否作为研究四国相互竞争结果具有必然性的证据?请说明理由。
(2)结合图3,对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作出合理的解释。
2023-04-28更新 | 341次组卷 | 6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县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期末模拟考历史试题
10 . 自明末清初开始,原产于广西西江流域的六堡茶(照茶)通过茶船古道外销,深刻影响了文化传播。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2唐朝陆羽著《茶经》的书影             图3 茶船古道线路全图

材料二   六堡茶进入东南亚概况

时期

概况

1842年后

香港的茶叶中转枢纽地位提升,澳门因是中国苦力输出的主要起发港,也成为六堡茶输出的重要港口。

19世纪中期

主要集中在南洋种植园、矿区和建筑工地等华工密集区,被作为消暑解渴、化食去滞的保健凉茶。

20世纪初期

主要作为东南亚城镇社会底层的食客们饱餐后去腻消食的饮品。

20世纪50年代中期

华人家庭和消费场所的日常用茶。

20世纪60年代中期

向各阶层深化推进,成为茶楼酒楼的必备用茶,等级高的甚至成为高档用茶。
(1)简要说明上述不同类型材料对研究六堡茶发展史的价值。
(2)申报世界文化线路遗产的标准之一是“能为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茶船古道这一文化线路具有哪些符合此项要求的条件。
2023-04-26更新 | 288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考(二)历史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