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7 道试题
2024·全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卢沟桥事变后,蔡元培在他的日记中对中日战事的最新进展多有记载,经常转载媒体报道,以“我军”之称与日军针锋相对。如713日记,大井村日军于12日晚向距北平市广安门约5华里的财神庙进攻,“我军还击,日军退去”。714日记,上午1时日军集结兵力千余向南苑猛攻,“我军御敌于大红门”。

竺可桢对中日战事进展的记录更为详细。如88日,“尚要谈抵抗,则惟有焦土政策,即是用昔年江西共产党人方法来对付日本人,否则不如不唱高调,与日本人言和为是”;819日,“适又警报,倭寇来犯”;1224日,“今日《东南日报》载……北平则汤尔和已就伪教育部长。如陶本军阀走狗,尚可原谅,汤则素称教育界稳健人物,何以认贼作父耶?”

身在北平的顾颉刚坚主抗日。715日,他联合20余人致电宋哲元,“劝其抵抗”。718日,得知“日人开欲捕者之名单,顾颉刚列首数名,似有不能不走之势”。721日,他离开北平,走上逃亡之路。731日,“平津皆失陷矣!……国土又经大块分裂,将何以光复之?宋氏误国之罪,万死不足以蔽其辜矣”。

著名学者吴宓也同样密切关注中日战况。712日,“昨夜闻炮声。宓个人无所忧惧……每经事变,乃深感且痛恨宓之无德无才,既未尽职国家,亦有负诸友好之人也”!831日,“宓闻中国战事不利,南口、张家口均于数日前失守,心中甚为悲忧也”!

——摘编自李金铮、邓红《从五部日记看卢沟桥事变后中国主流知识精英之反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蔡元培、竺可桢、顾颉刚、吴宓对卢沟桥事变的反应。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四人的反应进行整体评价。
2024-02-08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预测卷(三)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边境),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注:秦代,戍边是一种半军事性活动,由百姓轮流完成,并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徭役)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材料二   “朝廷征发徭役,如果你耽搁了,没去,那要罚做两副铠甲。去了,但迟到了三到五天,那要接受一顿臭骂;迟到了六到十天的,罚做一个盾牌;而迟到超过十天的,则罚做一副铠甲。地方政府得到徭役的任务,要立即遣送服役人员到达指定地方。但如果下大雨的话,可以暂停此次徭役征发。”

——湖北省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徭律》(陈正宏译)

材料三   “(睡虎地)秦简中有《徭律》一篇、《戍律》一条,以及与徭、戍有关的律文若干条。”

——高恒《秦律中的徭、戍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其深层次原因又是什么。
(2)基于上述材料,某研究者得出“司马迁的记载有违历史事实”的结论。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为什么?
(3)材料一、三分别属于什么史料?其史料价值如何?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自先秦就开始编户入里,“里”的范围、功能与今天的社区相近,“里治”可被视为古代的社区治理样本。“里治”经历了里长官任制、里长职役制和里治官僚化三个阶段,越到后期,中央集权越得到加强。乡里制度、户籍制度与赋税制度是皇权下县的三条铁链,构成古代“家国政治”的制度基础,古代基层治理呈现出皇权控里、绅权辅里、民治于里的结构。

——吴晓林《皇权如何下县;中国社区治理的古代样本》

(1)简述乡里制度、户籍制度与赋税制度三者的关系。以明清时期为例说明古代基层治理呈现出皇权控里、绅权辅里、民治于里的结构。

材料二:庄园是地方事务的管理者,是地方法规的制定者,是地方案件的审判者。从范围来看,真可谓事无巨细在它的视野之内,一些法庭不仅能够处理邻里吵架、小偷小摸、乱倒垃圾、财物丢失、债务纠纷、土地的转让继承等极为具体琐碎的事情,而且也能处理审判诸如杀人放火、盗窃之类的重大案件。巴黎商人行会的会长拥有广泛的权力,他的司法审判权不但及于商会成员,而且及于全体巴黎市民,他负责城防建设,监督道路桥梁的修筑,主持城市警务及粮食供应,并征收赋税,可见他的政治作用之大。

中古时期,各日耳曼王国在记载和整理日耳曼人部落习惯法的基础上编纂了一批成文法,称为“日耳曼法”,作为庄园法庭审判的依据。教会也根据基督教神学,制定和颁布了教会法。11世纪以后,欧洲国家出现了研究和宣传罗马法的运动,促进了罗马法的传播。

——齐世荣主编《西欧封建社会》

(2)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欧洲中世纪基层治理主要特点及其表现。这种治理方式对近代欧洲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三:《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应保尽保原则,健全统筹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稳步提高保障水平。……统筹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坚持和完善促进男女平等、妇女全面发展的制度机制。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健全残疾人帮扶制度。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截至2020年12月底,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9.99亿人、2.17亿人、2.68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超过13亿人,覆盖94.6%的人口。我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特点,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重要作用。
2023-12-13更新 | 154次组卷 | 2卷引用:黄金卷05-【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天津专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古代统治者都高度重视赋税征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福建建阳县田赋案

案件起因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李六成接任建阳县知县,因见民间钱粮历年拖欠,前官多致挂误,于是遍访舆情,发现阳邑民田皆系下则(不肥沃),明朝初年每亩只征银五分一厘,后加至七分三厘一丝五忽,赋重田硗(薄),民力难完,以至积逋累累。李六成目击其艰,遂私自下调税额,将已开垦的田地归入未垦荒地,用其征赋来弥补降税之田的差额。

——据《闽浙总督郝玉麟奏陈福建建阳田粮始末酌办清厘征粮册籍折》

案件判决

乾隆元年(1736年)十月二十八日,户部大学士张廷玉等经密议后提出处理意见:清朝中央政府放弃已垦荒田695顷余的田赋收入,将向中央上报的奏销册改为每亩征银六分一厘四毫,使其与李六成在1686年私自减则以来的该县实征册科则相符。同时删去本不存在的荒田695顷的记载。并且将该县存在的虚粮八百余两中无从征收的631两余予以豁除。同时针对李六成自行减则及其在赋税征收问题上引起的混乱,决定“罚俸一年”。乾隆帝批准执行。

——据《大学士张廷玉等为请照建阳县册载亩数赋额征收并改正部册事奏折》

学者评价

这种处理看起来是十分宽松的,并为今天的史家引为清朝政府对垦复或新辟土地升科条例执行时往往采取宽厚措施的例证。

——摘编自何平《从乾隆建阳田赋案论清代的赋税管理》

(1)根据“案件起因”和“案件判决”,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阳县知县李六成行为引发的后果。
(2)综合上述材料信息,简析清廷采取“宽厚”措施处理该案件的缘由。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胭脂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红色颜料,绘画、化妆品等方面都需要胭脂。红花可直接于纤维上染色而无需媒染剂,是制取胭脂的主要植物。红花在汉代从西域传入中原,北魏的《齐民要术》有专章记载红花的种植方法。此外,贾思勰还提到在当时种植红花能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到了唐代,红花种植已经遍及全国各个地区。红花的栽培、制作工艺,历朝历代都极为重视。元代甚至设置了“红花局”“红花提举司”等专门机构进行管理。

——摘编自王冬松《“红花”“胭脂”考》等

材料二   1519年,西班牙发现了原产于墨西哥的胭脂虫,用它制作的红色染料是欧洲人见过的最鲜艳、最浓的红色。于是,胭脂虫红成为欧洲主要的红色染料,广泛用于纺织品、化妆品、食品等行业,西班牙人从垄断胭脂虫红贸易中赚取了巨额利润。16世纪,欧洲画家的调色板上也盛行胭脂虫红。17961820年,在墨西哥的年出口总量中,白银占75%,胭脂虫红占12%,蔗糖占3%。在当地的热带低地种植园里,西班牙人强迫非洲奴隶利用仙人掌养殖胭脂虫以提取色素。

——摘编自余玉霞《西方服装文化解读》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红花得以广泛种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胭脂虫红的生产销售带来的影响。
2024·全国·模拟预测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尽管文献中有关南方移民文化影响的记载极少,但南宋后期以来临安文化中的南方色彩逐渐得到增强,北方文化的特色日益减淡,到了明代杭州已成为南方文化占主体兼有一定程度的北方文化特色的城市。如果说两宋之际北方移民在南方土著居民锐减时的迁入,使临安城市文化从以南方文化为主演变为以北方文化为主的话,那么,南宋中后期南方各地区移民源源不断地迁入,以及位于南方文化的汪洋大海中的客观环境,则使临安(杭州)又演变为以南方文化为主、同时带有一定的古老的北方文化特色的城市。

——摘编自吴松弟《南宋移民与临安文化》

材料二   15世纪发现新大陆后,世界人口迁移规模开始扩大。当时的国际移民大多具有资本主义性质。先是西班牙、葡萄牙,接着是荷兰,而后英国、法国开始了开拓美洲的殖民政策。起初,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到新大陆的目的主要是掠夺金银财宝,他们占领美洲的巴西、墨西哥等地后,迁入的移民为数不多。一是,因为这两个国家当时的人口很少,比如葡萄牙人口只有150万,不可能提供大量移民。二是,为了独霸美洲的财富,葡萄牙和西班牙的统治者对其他国家的移民施加各种限制。三是,欧洲其他国家的人口当时也不是很多,还未感到人口压力,后来迁到北美的移民,主要是英格兰人、苏格兰人、爱尔兰人、德国人和法国人。最初的移民多是推行殖民统治的殖民者和士兵,接着是一批贫苦劳动者,他们中间有的为了逃避封建压迫和宗教迫害,有的纯粹为了谋生,当然,也有些是为了发财致富冒险来到美洲的。

——摘编自田方、陈一筠主编《国外人口迁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宋中后期临安文化呈现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南宋移民相比,16—18世纪欧洲各国移民美洲的不同之处,并分析这一移民现象产生的影响。
2024-02-05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预测卷(六)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逐渐引起国家和学界的关注。1990年,当代中国研究所成立,承担编纂、研究和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任务。各高等院校教师也积极从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工作。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出了《三中全会以来》、《十二大以来》、《十三大以来》等重要文件选编。……到目前为止,全面记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学术性著作已经出版六七十种。高等院校各学科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习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有关的必修课程,培养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或中国当代史研究生的工作也得到很快发展。

——摘编自张星星《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现状》

材料二   2009年,由当代中国研究所编写的1949195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简称《国史编年》)正式出版。《国史编年》兼取传统史书体裁中“编年”与“记事”两者之长,以《纲》按月、日排列,历史发展脉络清晰;以《目》记述大事始末,使人了解其来龙去脉。该书还增加《注释》。……凡史料记载中两说并存,一时无法辨清者,均作说明,存以备考。对于某些流行说法存有歧异或不采成说者,更在注中加以分析考证。重要“目文”之后皆附《文献》作为参考。《国史编年》选用了一批中央档案馆过去未发表过的档案。这些档案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已经公布的文件的涵盖面。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带有正史性质的大型资料书……该书迄今虽只出版了七卷,却为以后编纂各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国史学科开创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摘编自史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编年的基本特点》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既括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专业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史编年》的史学价值。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我国历史发展看,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孟就主张增殖人口、重视人口品质。《周礼秋官》记载:“司命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后,皆书于版……献其数于王。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提倡早婚。商鞅提出了“制工分民之律”的思想,注意人口管理。西汉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晁错主张,要使百姓乐迁,必须在经济上、政治上给以优厚待遇。东汉末年的徐干提出了“民数周为国之本”,指出搞好人口调查是国家制订政治、经济政策的基础。唐代杜佑的《通典》之“户口人口论”认为,人口多少与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到了宋朝,南方户口日益繁盛,苏轼主张将人口从稠密地区移向稀疏地区。

——摘编自崔乃琪,陶器《浅论中国古代人口思想之发展》

材料二   19世纪法国人口增长表

年代初期人口(百万)末期人口(百万)年均增长人数年均增长率(%
1816—184630.035.41800000.55
1846—1866*35.437.41000000.27
1866—1886**36.537.9700000.19
1886—190137.938.4330000.08
(备注:1866*排除尼斯和萨瓦1886**排除阿尔萨斯和洛林)

法国在历史上一直是欧洲的人口大国,16世纪人口已是欧洲第一位,一直到19世纪70年代一直名列前茅,法国人口过剩在16世纪就已经成为事实。而且法国还是农业为主的国家,1804年颁布的《民法典》强制规定,所有子女必须平分上一代的遗产,使得法国农民开始限制生育,因为他们不愿自己的土地被分得过于破碎。……19世纪法国城市小资产阶级将精力、金钱主要用于自己与子女的教育上,他们渴望更高层次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愿养育更多的子女。法国也不曾出现过可与其他国家相比的农业革命,也未出现过工业的急剧增长,工农业均呈现缓慢、渐进发展的趋势。

——摘编自宋严萍《十九世纪法国人口的缓慢增长及原因》

材料三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特征。因此,深入探讨人口负增长背景下的中国未来人口发展战略,并在落实生育支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等方面综合发力,切实将人口规模巨大转化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强劲动力,已经成为党和政府以及学术界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摘编自王军《人口负增长背景下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及其人口发展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人口思想的特征并分析其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法国人口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口负增长背景下中国人口治理的认识。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末士人不是喜欢到处讲学吗?动辄万人空巷,与其针锋相对,顾炎武发誓一辈子不讲学。不讲学干吗呢?结束抗清活动后,顾炎武在调查研究中度过了后半生。在近代革命志士身上,几乎都能看到顾炎武的影子。

一反理学的空想谈玄,顾炎武认为,只有通过实地调查研究,才能了解“国家治乱之原,生民根本之计”。当时哪有今天的交通之便,他怎么跑遍大江南北搞调研呢?他带二马二骡,马当坐骑,骡来驮书,随时取阅。每到道路、关隘、河流,他就下马与书上记载对照,看看是否有问题。问老农、退卒,这里以前有多少驻军啊?道路通向何方?经过验证,书上不对之处就改过来,没有写的就加上去。就这样,顾炎武北游二十余年,踏遍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数省的山川河流。我们今天对中国历代军事、地理的知识,很多来自于顾炎武的调查。顾炎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调查研究,不仅仅是为了总结国家兴亡的知识,对他个人来说,还是反空谈的修身方式。

——金观涛等《中国思想史十讲(上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顾炎武提倡调查研究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顾炎武调查研究的历史影响。
2024-04-20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考试(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九边之蓟镇。

蓟镇自山海,抵居庸(今北京昌平),延袤辽阔,国初号称腹里。

——《九边图说·蓟镇图说》

材料一   明朝长城与九边重镇示意图

——选自选择性必修一《民族关系与中外关系》

(1)根据材料选择蓟镇的地理位置(填字母)

材料二   蓟州一边,拱卫京师,密迩陵寝,比之他边尤重。

——(明)魏焕《皇明九边考》

(2)阅读材料一、二、分析归纳蓟镇成为九边最重要军镇的原因。

关于蓟镇建立的时间,史书记载不一、史籍中有下列不同的记载:

材料三   蓟之称镇,自(嘉靖)二十七(1548年)年始。时镇兵未练,因诏各边入卫兵往戍。

——《明史·卷六十七兵三》(编撰时间:1645-1793年)

材料四   自嘉靖庚戌(1550年)始也。蓟始为镇也,始设督府总三镇摄之也。

——《四镇三关志》(成书于1574年)

材料五   永乐二年(1404年),以陈敬为都督镇守边关……为蓟镇守之始。

——《卢龙塞略》(成书于1610年)

(3)根据材料三至五、分别归纳蓟镇设立的标志性事件。

现代有历史研究者补充《明实录》等材料

材料六   永乐十二年(1414年):命镇守蓟州都指挥陈景先督军民修筑遵化城及缘边关溢之倾颓者。

——《明太宗实录》

材料七   嘉靖二年(1523年):蓟镇金秋成熟。

嘉靖十二年(1533年):命给事中曾汴勘蓟镇巡抚……先后失事状……谓蓟镇失事其大者有五。

——《明世宗实录》

材料八   15名蓟镇镇守总兵官:张隆平(永乐)、陈遂安(永乐)、陈敬(永乐)、陈景先(永乐)、王彧(宣德)。

——《三屯营帅府职官题名碑》选自民国《迁安县志》

(4)结合上述材料,判断蓟镇建立的时间,并说明理由。
2024-04-11更新 | 4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虹口区高考二模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